弯曲的船,弯曲的月亮,弯曲的河流,弯曲的悲伤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美_艺术论文

弯曲的船,弯曲的月亮,弯曲的河流,弯曲的悲伤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美_艺术论文

弯弯的小船,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河水,弯弯的忧伤……——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线美论文,月亮论文,小船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曲线的美与美的曲线

有人欣赏直线,认为直线象征着平坦笔直的人生道路,象征着事业的一帆风顺,希望人生和事业都没有坎坷和挫折;有人喜欢向上的折线,认为向上的折线象征着事业的飞黄腾达,象征着走向辉煌的人生;有人更赞美曲线,认为曲线给人以优雅、活泼、生动的美感,象征着人生和事业的轨迹——理想在曲折的轨迹中实现,事业在曲折的轨迹中发展,人生在曲折的轨迹中走向辉煌!

不可否认,直线给人以简单、明快、顺畅、透彻的美感,但单调的直线缺乏生机和活力,因而也会使人产生沉闷和压抑感;向上的折线虽能给人以昂扬、腾飞、振奋的美感,但是,也会使人产生坎坷和挫折感;曲线虽然不能给人以平坦笔直、一帆风顺的美感,使人产生某种缺憾,但人们在波浪式曲线中感受到向前的趋势,从螺旋式曲线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因而,曲线比直线、折线更富有魅力!自然界到处都是由曲线构成的美,丰富着人们的审美情感。雨后的彩虹,舒卷的白云,曲折的水路,蜿蜒的小溪,春风吹拂的杨柳,婀娜多姿的鲜花,大江阔湖荡漾的碧波,草原沙海翻滚的波浪,那是一种阴柔之美;奔腾咆哮百折不回的九曲黄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雄关万道巍峨险峻的万里长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万里长江,那是一种阳刚之美!

人生轨迹是一条曲线。人生不但有顺境,也会遭遇逆境;有挫折,才会有辉煌;有失败,才会有成功;有迂回,才能有前进!人生的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人生往往是由一条条弯曲向前的曲线构成的。读史可曾见: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贝多芬失聪,贫病交加,方有《月光曲》;阿炳失明,尝尽人间苦难,才有《二泉映月》;曹雪芹被“抄家”,穷困潦倒,才有惊世之作《红楼梦》;孙冶方遭冤狱,陷囹圄,著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邓小平两次遭罢黜,乃有今日的“中国特色”,成为一代伟人;岳飞、秋瑾、文天祥因为有了坎坷的生命轨迹,江姐、雷锋、孔繁森因为有了曲折的生命历程,方有壮美的人生!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曲线。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才有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才有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频遭挫折,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到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已经走过来的路是曲折的,我们将要走的路也不会是平坦笔直的。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历史的轨迹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而“波浪式”“螺旋式”都展现着动态的曲线美。

在艺术里,曲线被广泛地运用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曲线,也就没有艺术;没有曲线,也就没有美。

刘欢的一首《弯弯的月亮》,把我们带回到那至纯至美的童年梦境:“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弯的河水……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这首《弯弯的月亮》,由于运用了多个“弯弯”而美丽地描绘出一个蓝色的梦,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令人思念、令人感动的意境,让人怎能不生发出弯弯的回忆、弯弯的留恋、弯弯的遐思!一首乐曲,也必须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才能表达主题,才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优美流畅的旋律之所以能使人产生美感,是因为它形成了流畅的曲线美。

一幅绘画,除了运用色彩、笔法、光线等技法创造形象表现主题外,还必须运用线条,其中最富于美感的线条,仍然是曲线。比如:“樱桃小口柳叶眉”“喜看稻菽千重浪”,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幅摄影作品,除要运用色调、构图、光线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也要运用线条。虽然各种线条都可以用,但最美的仍然是曲线,无论是明的曲线,还是暗的曲线。

一尊雕塑,形象最重要,而形象的塑造却离不开线条,尤其是曲线的运用。雕塑《断臂维纳斯》以其优雅高贵的形象展示着古希腊青年女性的气质美、容貌美、体态美,而这都是因为借助了曲线,才得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舞蹈是造型艺术,通过音乐、表情、节奏和形体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审美理想,而人物的动态和造型,舞蹈的音乐和节奏等,都离不开最为优美的曲线。一首诗,一本小说,一部影视剧,甚至一副欢联,如果能被尊为艺术作品,那都是因为蕴涵了曲线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的艺术,也在运用和展现着曲线美。没有曲线简直谈不上建筑艺术,更谈不上美。直线型立交桥虽然显得很雄伟,但曲线型立交桥则不但雄伟,更能给人以飞动的美感,特别是在夜晚,在车水马龙之时,流动的灯光给人的美感,常使人激动不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多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意在强调曲折幽深。古人云:“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都巧妙地运用和实现着“曲径通幽”的审美理想。中国的宫殿建筑,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更多地运用了曲线,但是,圆柱、琉璃瓦、飞檐、大殿内外起着装点作用的各种艺术品,则更多地运用了曲线,这才使得巍峨的皇宫有了些许生气和美感。如果没有了曲线的巧妙运用,皇宫岂不成了牢狱!曲线也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建筑中,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朗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哈尔滨的索菲亚大教堂等,都以圆形、椭圆形穹隆而形成风格。欧洲建筑的外表装饰,运用曲线构成精美图案,看了让人感到快乐、欢心!

曲线具有鲜明的自由性、生动性、活泼性,能体现出流畅的动态美。英国的艺术理论家威廉·贺加斯认为,凡物体的轮廓由波浪线构成的都显得很美;波浪线或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以头发而论,最可爱的是下垂的卷发,形成许多波浪和曲线,“使眼睛由于追逐的乐趣而感到极端高兴,尤其在一阵微风将它们吹动的时候”显出特别的美丽。波浪线能“迫使眼睛以一种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由于它给予心灵的快乐,可以给它冠以美的称号”。

二、创造和运用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能够理解曲线美的深刻内涵;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力、创造力、研究力。在教学中,善于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并用教学实践检验和发展研究成果,从而创造出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1.通过教学语言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基本的是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最基本的也是运用教学语言艺术,通过合乎规律地运用语言艺术,形成教学语言的曲线美。

教学语言的曲线美是通过教学语言的节奏美表现出来的。

节奏是成熟和自信,节奏是理智和韵味。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展示出成熟的韵味美和自信的理智美。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教学语言必须富于变化,语速要有快慢缓急,语音要有轻重强弱,语气要有刚柔抑扬,语句要有断连疏密,语调要有高低曲折。教学语言的节奏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学情感为基础。随着教学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教学语言时重时轻,时缓时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这样才有和谐与优美,才有激情与活力。一般说来,阐释重要内容重要问题,语速宜缓宜慢,声调宜重宜扬;表达一般内容一般问题,语速宜快宜急,声调宜轻宜平。有了这样的节奏,不但能提高语言的清晰度、准确度和感染力,而且能形成一条无形的曲线,给人挥洒自如、有条不紊的美感。

教学语言的节奏曲线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海洋;这条曲线,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兴奋,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运用教学语言创造曲线美,一定要有意识地控制和运用教学情绪。激情固然是一种美,但如果只有激情没有恬淡,也会失去美,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曲线美。曾见这样的教师,走上讲台、就来了情绪,就有了激情,看风度,气宇轩昂,听声调,慷慨激昂,从头至尾,由始至终,一直都处于高昂的情绪中,这不但不能给人以美感,还会使人感到很压抑。

恬淡当然也是一种美。恬淡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到亲切、温馨,但如果只有恬淡,没有适时适度的激情,就不能形成一条美的曲线,因而也会缺少美。

创造教学语言的曲线美,必须注意语言的圆润,保持语言的流畅。常听到有人在讲课时习惯性地掺进诸如“是啊”“是不是”“那什么呢”“啊”“那啥”等口语,使语言变得疙疙瘩瘩断断续续,学生听了很不舒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语言一定要避免习惯性语病,防止语言不连贯,破坏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2.通过教学情境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当前,社会对政治课的期望越来越大,学生对政治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个别颇有“见识”的教育行政长官对政治课越来越蔑视,教师感觉政治课越来越难教,实现政治课的教育职能越来越困难。为了能完成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政治教师艰苦探索,大胆实践,终于在前景惨淡之时,开创出峰回路转的新局面,找到一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的新途径——情境教学。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造诸如故事情境、新闻情境、漫画情境、问题情境、论辩情境、寓言情境,成语情境、影像情境等,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来,以情境为载体和助推器,去完成课堂教学。

由于情境具有趣味性和美感性,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因而能激起学生探讨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每个好的教学情境都会引起学生的愉悦乃至激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都会形成一个教学高潮;而有经验、有品位、有调控能力的教师,总是一个情境接着一个情境,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能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灵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曲线,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提高能力,还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3.通过逻辑推理创造教学艺术曲线美

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语言,使所表达的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思维跌宕起伏,形成教学曲线美,并产生征服人的力量。

斯大林在回忆第一次听列宁演讲的情形时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能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斯大林所说的“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就是因为逻辑语言和逻辑推理形成一条思维的曲线,因而产生“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在讲“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时,某教师创造了这样一个逻辑情境:某神学家正神采飞扬地宣讲“上帝万能论”,一位很有思想、很有理性的无神论者,向这位神学家问道:“请问先生,上帝能否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

这实际上是个二元推理命题,对方无论怎样回答,都必然暴露其“上帝万能”思想的荒谬性。只见这位神学家肯定地回答说:“上帝是万能的,当然能创造这块石头。”

无神论者说:“那么就是说上帝创造的这块石头他自己举不起来,可这不等于说上帝不是万能的吗?”神学家无言以对,慌忙改口说:“上帝不能创造这块石头。”无神论者紧逼不放:“既然上帝连一块石头都创造不出来,又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

这位无神论者用机智的语言、严密的推理,巧妙地揭露了神学家“上帝万能”思想的荒唐,思维和推理过程中形成一条波浪式曲线,十分的感人,也十分的有威慑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无论运用哪种推理形式,都会形成令人感动的逻辑美,其原因就在于,逻辑推理是具有曲线美的思维过程。

4.通过教学过程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

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任务也必须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完成。教师必须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逐层深入地揭示真理,形成一个又一个教学高潮,而且一个高潮胜过一个高潮,这样就会形成一条课堂教学的曲线。

某教师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知识点时,通过创造教学情境,依次解决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以及巩固提升环节等问题,创造了四个教学高潮,从而形成一个波浪式向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曲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什么要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知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又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有些产品不能依靠市场调节,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缺陷。

那么,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漫画——多媒体显示漫画“一哄而下”,学生们叽叽喳喳,颇有兴致。

教师问道:“市场经济的参加者要赚钱要赢利的想法是否正确?那么,像漫画中的那些人‘一哄而下’的做法正确吗?这种做法会有哪些结果?反映了市场调节哪些弱点和缺陷?”

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们想赚钱的想法一点也不错,但‘一哄而下’的做法显然不理智,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应该了解信息、分析信息,否则就难以做出正确决策”;“漫画中的人们,捷足先登者也能赚钱,其他人有的可能不亏不赚,有的可能很惨,甚至遭受灭顶之灾,此时悔之晚矣,这反映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这幅漫画反映了市场调节同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个弱点和缺陷”……教师紧迫不舍:“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弱点和缺陷?”学生齐声回答:“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师又问:“为什么要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学生又齐声回答:“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三个弱点和缺陷,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教学高潮。

学生经过兴奋、紧张、激动,弄清了国家必须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接着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学生创造第二个教学高潮:

——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

教材上有一事例: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1997年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从正面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另一事例:红果生产的猛增与红果价格的狂跌,从反面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那么,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及主要目标是什么呢?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进入对概念内涵的研讨。(教师做了必要的解释)

教师又采取分组、分题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阐述讨论结果及方法,重点学习“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一内容。

甲代表指出,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党的基本路线、共同富裕、社会生产目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阐述促进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意义。(认识深刻)

乙代表指出,宏观调控的第二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就业。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基本路线、共同富裕、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稳定、资源优化配置等,阐述增加就业的严峻性和必要性。(认识全面)

丙代表指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联系提高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经济发展、按价值规律办事等阐述稳定物价的意义。(认识透彻)

丁代表指出,宏观调控的第四个主要目标是平衡国际收支。在明确这一目标含义的基础上,联系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问题、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等问题。(认识有高度)

教师大胆地开展课堂讨论和不同观点的争论,并恰当地引导、点拨、评价、调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活泼又有秩序,既热烈又有中心;学生思考得深刻,讨论得透彻,争论得明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第二个学习高潮。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家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第三个学习高潮:

——怎样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要运用三种手段来实现。

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学生通过研读,初步感知: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调节,这种措施就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

请同学们讨论:“国家运用哪些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学生有的说:“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开发性扶贫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有的还举出具体事例:“征收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国家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放开国产轿车价格……”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上述政策并点评:“……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全局性特征。”

同学们继续讨论:“国家运用哪些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学生有的说:“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有的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等等。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计划并点评:“……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具有全局性特征。”

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它以经济法律调节经济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事实予以说明。学生有的说:“河北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承德‘露露’,并将有关责任人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就是法律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师予以点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实施调节,既规范了市场经济行为,又保护了市场经济参加者的合法利益,从而保护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全局性的特征。”

行政手段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手段。它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规定等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请同学们列举事例予以说明。学生有的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营业执照”;“医药行政部门核发药品经营特别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审发卫生许可证”;有的说:“政府调整电信资源”;“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等等。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事例并点评:“……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它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也具有全局性特征。”

教师的引导、点评,与学生的研读、讨论相结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第三个教学高潮。

授课过程结束,进入巩固提升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机会:“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吗?”“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宏观调控?”“有市场经济就有市场调节,那么,能否说‘有市场经济就有国家宏观调控’呢?”“宏观调控的范围在‘宏观’,那么,所运用的措施是不是都必须具有‘全局性’特征呢?”……

针对所提问题,有的由学生做出了解答,有的由教师做出了解释。最后,教师又以课堂练习的方式向学生提出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和提升,又形成一个教学高潮。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程序中,创造了四个教学高潮,而这四个教学高潮又形成一条优美的教学曲线。教学过程通过这条曲线向前推进,教学任务通过这条曲线得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这条曲线得以实践,教学宗旨通过这条曲线得以升华。

三、教学艺术曲线美的审美特征

1.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流畅的美

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无形的曲线,既有石上清泉式的平铺直叙,又有惊涛拍岸般的情感倾泻;既有莺歌燕语的阴柔之仪,又有高山飞瀑的阳刚之概,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流畅的美,进而对政治课产生美感,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也能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渴望之情。

2.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动态的美

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学生的眼睛追逐着教学情节、教学情境变化所形成的曲线,耳朵追逐着语言节奏和情感色彩变化所形成的曲线,心灵受到不断向前延展的动态曲线的作用而产生欢乐,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望更为强烈,追求真理的心情更加迫切,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3.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自然的美

曲线美是一种自然美。教学中形成的曲线美,它美在自然,美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无论是语言的曲线,还是教学过程的曲线,都应给人以“自然而然”的美德。“自然的才是美的。”教学艺术的曲线有了自然美,学生容易与教师通过曲线传递的真情产生情感共鸣,产生亲切感,并且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所创造的情境,所运用的逻辑,所编制的程序,不能使学生产生突兀、生硬、勉强的“折线”感,否则会使学生求知、求美的心灵受到不应有的影响。

4.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创造的美

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心创造的结果。教学艺术的曲线美虽然美在自然,但又远非自然。因为,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教师殚精竭虑的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的曲线美。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欣赏着由曲线构成的教学艺术的浪花,学生的心灵世界必然涌起对教师的崇敬感,这种情感将是学生理想和事业奋斗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5.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阴柔之美

教学艺术曲线美,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里的曲线美有着一致性,都能给人以温馨、舒畅、柔顺的美感,这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学生的求真、向善、爱美之心,将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这力量必将创造出更为光辉灿烂的美。

6.教学艺术的曲线美是一种阳刚之美

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有舒缓,也有高潮;有平静,也有激情;有低落,也有高昂。由此形成的曲线美不但有阴柔之美,更有阳刚之美。21世纪的中国将以巨人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要有顽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走向21世纪的学生们要有能够包容世界的胸怀,要有征服世界的胆魄!激情美、崇高美、阳刚美,是思想政治课的鲜明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有着独特的作用,能使学生对理想和事业的向往与追求产生巨大的激情;这激情必然转化为更加伟大的创造力!

标签:;  ;  ;  ;  ;  

弯曲的船,弯曲的月亮,弯曲的河流,弯曲的悲伤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美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