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观察论文_曹晓辉

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与二维超声做诊断分析,分析其诊断正确率、误诊率与影像学情况。结果:46例患者中诊断正确者为40例,占比86.96%,误诊6例,占比13.04%。结论: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获取病灶信息,对疾病鉴别有较大帮助,诊断具有一定准确性,适合临床诊断工作开展。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具有相对较强的病灶侵袭力,恶化程度高,其发病率约为0.6%至3.2%,病情发展快,其体征与症状缺乏特异性变化,一般患者在就诊时多属于晚期或者进展期,参与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差,一般患者获取1年的生存几率约为20%左右,5年的生存率低于5%。由于疾病早期缺乏相关症状,因此需要通过更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来提升准断准确性,进而早确诊早治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所有患者病情均通过了手术和病理检验确诊,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45岁至77岁,平均年龄为(61.4±4.2)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腹痛等,其中38例患者存在胆囊炎或胆结石相关病史,病程时长为1至5年,平均为(1.5±0.4)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ALOKA-4000彩超仪,探头频率3.5~5MHZ,所有患者需要在检查前进行8h禁食,当胆囊处于充分充盈状态。检查时,患者保持平卧位、半卧位、立位或者侧卧位状态,检查中需要因为观察目标的改变移动而变化体位。一般进行右肋缘下斜切,在右肋缘顺沿胆囊长轴与短轴做超声扫查,对胆囊具体大小、形态、胆囊壁或胆囊腔中的异常回声做观察,同时对肝脏、肝门、胰腺与胆道的肿大淋巴结情况做观察。

2 结果

46例患者中诊断正确者为40例,占比86.96%,误诊6例,占比13.04%。6例误诊情况中,2例为肝癌,2例为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症与慢性胆囊炎合并结石者各1例。40例诊断正确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中,腺癌23例,占比57.5%,鳞癌14例,占比35%,平滑肌肉瘤3例,占比7.5%。4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中,21例患者胆囊壁局部增厚者,存在从胆囊壁向胆囊腔的蕈状实性强回声团,基底部大多较宽,未产生移动,一般集中在胆囊底部或者颈部;12例患者失去正常的胆囊形态,轮廓模糊,同时与肝脏分界也相对模糊,胆囊腔中胆汁液性暗区不存在,胆囊窝存在强弱不均实质性回声团;11例患者胆壁不均匀的增厚,其内壁粗糙,胆囊腔中胆汁液性区域缩小;9例患者存在肝内转移病灶,肝门区域与腹腔大血管附近存在明显肿大淋巴结;13例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

3 讨论

胆囊恶性肿瘤发病原因并没有统一定论,一般认为与代谢紊乱、局部机械性刺激与炎症感染等有关。其中主要患病群体集中在40岁至60岁群体;在性别上主要集中在女性群体,其主要是由于女性孕期机体激素水平变化所致;患者群体中有3%至4%群体是由于胆囊炎与胆结石所发展而成的恶性肿瘤状态,其原因主要是相关胆囊疾病会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或者机械性损伤刺激而导致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与诱发恶性情况出现;此外胆囊息肉也被人们认为是恶性病变的重要因素[1]。

依照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胆囊恶性肿瘤可以分为混合型、实块型、厚壁型与隆起型。其中厚壁型主要表现为囊壁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增厚,囊内壁线不完整性的残缺,彩超检查可以发现顺沿囊壁走形状态的动脉血流信号;隆起型会表现为囊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大小约为10至25mm范围,结节一般从胆囊壁朝囊腔突出,基底相对较宽,基底表面表现为不平整,主要表现为乳头状与蕈伞状。相关类型主要集中在早期患者中,通过彩超检查可以发现病灶区域内会有小静脉与动脉的血流信号零星存在;实块型主要表现为囊内不匀实质性肿块,彩超可以发现伸向肿块内的血管信号。肿块型通过彩超检查主要表现为三种异常血流情况:在肿块边缘会有围绕行的血管信号;从肿块外朝肿块内的小动脉延伸信号;肿块内存在小静脉与小动脉的零星血流信号。对于混合型情况,会表现为囊壁增厚,同时合并有蕈伞状、乳头状的肿块朝囊腔突出,该种类型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2-3]。

对于胆囊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的显示早期患者肿瘤与附近组织的关系,同时可以有效的观察肿瘤是否有转移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二维超声可以有效的对胆囊恶性肿瘤做分型诊断,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系统可以有效的提供其他诊断不具有的血流信号诊断依据,有效的确定胆囊壁的厚度、囊腔肿块与血流情况特点,进而对病变发展情况做有效监测,该诊断方式相对其他诊断方式还具有检查费用低,对人体无损害,可以反复性检查确诊,适用于广泛推广。具体情况上,如果得到疾病的有效诊断,除了进行手术做病理检验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影像手段诊断,如MRI等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检查可以有效的提升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单纯一种诊断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多种诊断技术可以互相弥补自身检查手段不足,对临床治疗的开展有更为准确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燕玲,陈镇标,蒋敏姬.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2:33-34.

[2]刘雅静.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J]. 中外医疗,2015,03:187-188.

[3]张虹,郎胜坤.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 和MRI诊断分析[J]. 安徽医药,2014,02:300-301.

论文作者:曹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观察论文_曹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