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审计”内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作为分类概念对“管理审计”的理解
“管理审计是指对组织的状况和环境以及是否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实现目标方面进行持续的调查,以便对组织的措施表达意见,对组织的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从以上定义可知管理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管理工作,涉及到产、供、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
管理审计具体包括各项计划制定是否周密细致、科学合理,制定的计划是否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是否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组织的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控制标准是否明确,控制反馈系统是否畅通及时;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分工与协作、权利与责任是否明确;组织领导的行为、方式是否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等。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审计指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要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为管理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借鉴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政策和制度。财务收支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审计层次和审计范围的关系是一个倒金字塔模型。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层次最低,审计范围最小,处在倒金字塔最底层。管理审计不仅要保证资金收支的合规合法、经营效益的提高,而且要为最高管理层对未来决策提供依据。不仅要找出问题,而且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范围上,它不仅涉及资金收支、企业经营,而且还包括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及一切管理活动。因此管理审计的审计层次最高,审计范围最广,处在倒金字塔最上层。
把管理审计作为分类概念理解,其优点在于明确了审计的对象及审计工作重点,有利于针对性开展工作,有助于重点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善和促进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是对审计工作领域和审计外延的拓展。其主要缺点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工作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审计标准、方法和程序,同时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层次也未达到要求。
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审计方法对“管理审计”的理解
对管理审计另外一种理解是:管理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或称为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管理的思维去探讨、分析审计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带有特定程序和技术的不同审计类别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等其他审计不是一个并列的概念,而是包容于其他审计之中,是审计方法或是审计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是审计内涵的延伸。
审计的职能和方法不断扩大,审计职能由单一的监督职能发展到监督、服务职能。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的查对账目,到抽样审计的分析、评价。审计的思维体系过去仅仅利用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或部门、地方规章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规定等标准,来判断企业财经活动的对与错,以保证财经活动合规性与合法性,维护财经纪律。现代审计不仅要继续维护财经纪律,还要通过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企业成本费用和投资等,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内审人员,还要合理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并监督其执行情况。因而管理审计这一名词自然而然产生和应用到审计中来。把管理审计作为思维、分析的方式应用到审计中,有利于审计特别是内部审计的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对防护性控制的分析评价,针对制度、规定、政策来判断对与错。而管理审计引入到审计后,则要求审计人员熟悉经营情况,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各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利用财务分析的手段,对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线索,帮助管理当局改进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就大大开拓了审计人员的思维,提高了审计的层次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审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