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中医院 CT. MRI室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在MRI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及MRI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所选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所收治,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分期,对子宫内膜癌的MRI影像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结果:手术部病理分期结果显示,全部80例患者中,49例患者为I期,24例患者为II期,7例患者为III期;MRI术前分期结果显示,全部80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I期,28例患者为II期,7例患者为III期;I期、II期、III期的术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4%、85.7%、100.0%。结论:MRI扫描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病理分期,进而为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优化,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MRI;影像特征;应用价值
子宫内膜癌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且发病表现出年轻化趋势。手术方案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方法,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却会对手术疗效和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MRI技术的软组织分辨率较为理想,能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而且能对子宫内膜癌的浸润程度和肿瘤范围进行明确[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子宫内膜癌在MRI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及MRI的应用价值,现做如下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所收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绝经期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加;绝经后阴道存在不规则流血;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年龄为42-74岁,平均为(58.8±3.3)岁。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接受MRI检查:选择GE Signa 1.5T扫描仪。①扫描顺序,采用自旋回波,T1WI序列,TR和TE分别为500ms、14ms,进行横断面扫描。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TR和TE分别为2500ms、80ms,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②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静脉推注,剂量为0.1mmol/kg,采用GRE成像序列,进行横断面、矢状面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数据采集。横断面的层间距为3mm,层厚为7mm,矢状面的层间距为2.5mm,层厚为5mm。时间设置为40s,一次激励,选择表面线圈,连续进行5次扫描。
2 结果
2.1分析MRI影像表现特征
全部80例患者中,35例患者为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其表现特征主要为内膜增厚;11例患者的T1WI序列呈高信号,24例患者呈等信号,35例患者的T2WI序列均表现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结果发现,5例患者为早期肿瘤显著强化,15例患者为轻度强度,15例患者为中度强化。7例患者表现为肿瘤不均匀强化,28例患者为均匀强化。
45例患者为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单发和多发肿瘤分别为33例、12例,共63个肿瘤。MRI影像特征主要为宫腔内息肉状、结节状病灶,部分存在显著肿块。肿瘤T1WI序列表现为等信号共55个,表现为高信号共8个。T2WI序列表现为等信号共14个,表现为高信号共40个。增强扫描结果发现,显著强化的肿瘤共18个,轻度强化的共22个,中度强化的共23个。
2.2手术病理分期结果与MRI术前分期结果
手术部病理分期结果显示,全部80例患者中,49例患者为I期,24例患者为II期,7例患者为III期;MRI术前分期结果显示,全部80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I期,28例患者为II期,7例患者为III期;I期、II期、III期的术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4%、85.7%、100.0%;如表1。
3 讨论
过往临床中常常通过双合诊和超声来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但是双合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无法对宫旁和深肌层侵犯情况进行确定,进而影响手术决策;超声检查的分辨率和判断准确性却较差[3]。
MRI技术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和多方位扫描的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对子宫结构进行完整显示,而且还能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刮诊不能明确的肿瘤分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通过T1WI序列扫描能对子宫进行定位,能对患者有无淋巴结增大进行确定;通过T2WI序列扫描则能对子宫内部结构进行显示,对子宫宫腔与结合带、子宫肌层、子宫内膜进行区分,肿瘤信号显示比较理想[5]。通过给予对比剂推注,进行增强扫描,典型内膜癌表现为非均匀强化,比明显强化肌层低,而且表现为低信号。动态增强序列扫描能让信号差异显著提高,进而来对肿瘤外形和位置进行更好确定,方便检出肿瘤。通过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能对宫腔内坏死组织、其他非特异性分泌物、血块、脓液以及存活肿瘤进行有效鉴别。增强扫描所用时间较短,能让运动伪影减少,进而让图像质量提高。增强扫描还能对联合带以及子宫肌层受累情况进行显示,对肌层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估。
总之,MRI扫描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病理分期,进而为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优化,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祖景世,靳云凤,曹国强等.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J].影像技术,2018,30(06):16-18.
[2]郭威,曾照志,刘明标.CT联合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99-101+169.
[3]张莉.MRI对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03):88-90.
[4]潘晓玉,胡莹莹,孙霭萍等.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04):195-197+207+192.
[5]王晓冬,程敬亮,孙梦恬等.3.0T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02):240-243.
论文作者:姚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患者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术前论文; 序列论文; 肿瘤论文; 子宫论文; 表现为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