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休闲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休闲文化建设

张永红[1]2010年在《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范式,研究马克思的休闲观既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节点,也是倡导科学的休闲理念、实现和谐社会休闲和谐的必然要求。然而,在马克思的所有论着当中,休闲字眼从未出现过,“自由时间”、“余暇”、“有闲者”是马克思使用过的“闲”味明显的几个范畴。可以这么认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休闲处于一种理论无意识状态,他只是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隐喻了休闲问题。马克思的休闲观可以用“叁个一”予以概括,即:一个根本问题——工人(劳动者)的休闲权,一个文化内核——休闲中的文化精神追求,个宗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工人首先必须为争得休闲权而斗争,这是马克思休闲观的逻辑起点,但是,争得休闲权的工人阶级必须通过合理的休闲活动抑或是休闲消费,展开积极的休闲文化追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的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意味着劳动者休闲权的最终落实。因此,休闲权也是贯穿始终的根本的问题。自由时间——马克思休闲观最直观的表述,劳动与消费——马克思休闲观的两个重要论证领域,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休闲观的宗旨归依。一般而言,自由时间不能等同于休闲时间,但马克思所指的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而且这种非劳动时间有“休息”、“娱乐”、“学习”、“科学”、“艺术”等自由活动的支撑,这种自由时间实际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休闲时间。只可惜在马克思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没有自由时间,充其量只在失业时拥有自由时间的假象,也就是说,工人没有休闲时间。劳动是休闲的前提和基础,休闲是劳动的目的与归宿。但是,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却告诉我们,劳动与休闲的这种本真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原始社会劳动与休闲浑然一体;奴隶社会则是“无酬劳动”基础上的劳闲对立;封建社会是“徭役劳动”基础上的劳闲对立;而在“异化劳动”登峰造极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既无“闲时”,也无“闲钱”,更无“闲情”,完全被排斥在休闲之外;在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的劳动同时是自主的休闲,劳动与休闲实现了直接同一。马克思的休闲消费观主要隐喻在他关于消费能力、消费意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状况等分析之中。马克思认为,消费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却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休闲消费不应过于强调物质产品的消耗,而应注重人的精神陶冶与品格提升,注重文化的消费与熏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休闲消费边缘化,资本家的休闲消费庸俗化,休闲消费的合理内核难以得到诠释和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休闲的视角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休闲现实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过,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每一个个人”、“所有的个人”、“全部的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个体的发展始终处于目的和核心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追求的实际上是作为目的意义的休闲自由。考察马克思休闲观的当代价值,这是理论探讨的责任。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强音。休闲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样态,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离不开休闲和谐。休闲权是马克思休闲观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休闲和谐首先应体现为休闲的权利平等。当前,我们更应关注弱势群体的休闲权利,落实法理意义上已经明确的劳动者休闲权。休闲权的实际平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然前提。休闲和谐还应关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中的人们不能愉悦了身体却迷失了精神,满足了物质欲望却忘却了文化精神的陶冶与提高。用马克思的休闲观作指导,清理被“毒化”、“西化”的文化,高雅被“庸俗化”的文化,实现休闲的文化本真回归,也是实现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条件。休闲是一种休息、是一种休养,休闲的过程也是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过程。在休闲中回归自然、关爱自然,在休闲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休闲自由必然承载的责任!

冯园园[2]2015年在《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野下辉县市山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休闲逐渐成为农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休闲文化建设越来越受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农村休闲文化建设内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休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了休闲与劳动、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休闲的基础是劳动,休闲的前提条件是支配自由时间,休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构建,休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指导下,论文选取了辉县市山区农村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村民基本情况、村民休闲态度状况、村民休闲活动参与状况、休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政府支持状况、休闲文化对村民的影响状况、村民对休闲文化建设的期望状况,共七个方面分析了辉县市山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其次,分析了辉县市山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休闲时间分布不平衡,农民休闲态度不够积极,农民休闲活动内容有失健康,农村休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镇政府投入不到位。同时,简要概述了困境的成因。最后,针对困境及其成因,从农民的经济基础、农民的休闲文化素养、社会参与力度、政府支持力度四大方面入手,提出了加强辉县市山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郭力源[3]2016年在《当代中国科学休闲方式的构建》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和自由时间日益丰盛,休闲不再属于少数有闲阶层,而逐渐被整个人类所享有,为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并非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的休闲方式都能反映休闲的本质。尽管在同一历史时期,休闲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样态,可在不同历史时期,休闲方式却显现出变动性和差异性。也就是说,受休闲主体和客体发展水平,以及两者关系变化的影响,休闲方式会偏离休闲本质,出现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就中国当代休闲方式发展情况而言,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经不同程度的摆脱了物质匮乏的限制,休闲时间——节假日日益增多,休闲客体——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成果日益丰盛,休闲主体——人的休闲意识逐渐提升。休闲方式呈现出选择多样、需求丰富、传统与现代结合、个体性与集体性同时凸显的发展状况,这不仅得益于我国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且,得益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休闲产业的发展,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但是,在中国休闲方式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的形势之下,存在着大量不科学的休闲方式,这些背离休闲本质的休闲方式,给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我国休闲方式出现了被动化、娱乐化、物质化、商品化、集中化、模式化、排他化、时尚化等不科学现象。休闲主体对休闲本质认知不足,出现将休闲当作休息、享乐、购物、身份地位的炫耀机会等错误认知,导致不少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和对更高休闲技能的向往;与此同时,休闲客体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失衡,造成供给内容上,重物质资源,轻精神发展,重外国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一元化现象,以及供给结构上批量化、重复化的单一供给模式,这些都导致休闲主体对快时尚和物质享乐的极致追求与盲目跟风,不仅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除此之外,休闲客体在休闲主体间的分布不均,导致不同阶层、地域民众无法平等享有休闲资源,使一部分人的休闲需求长期被压抑,无法得到满足。科学休闲方式的提出致力于对不科学休闲方式的改变。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亦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从理论基础上来讲,科学休闲方式以马克思休闲思想为理论内核;从现实发展情况上来讲,科学休闲方式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因此,科学休闲方式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而且有利于理性处理劳动与休闲、消费与休闲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有利于我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休闲方式的构建是在客观分析我国当代休闲方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休闲思想为理论指导,汲取古今中外休闲文化之精华,在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通过制度、文化、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展开的。构建科学休闲方式的目的在于更加有针对性的改变现有休闲方式中的不科学现象,从而尽可能的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同步提升。因此,科学休闲方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杨佳英[4]2015年在《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个人本真的生活状态,休闲是同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在其“批判旧世界”和“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中预见了休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基于整体性的视角分析,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生成过程,深入解读了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并对它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当代实际,从现实层面上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休闲问题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概括分析,并且探索解决这些休闲问题的途径。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立论的基本思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系统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休闲概念及相关进行学理分析。本章在对休闲的词意溯源的前提下,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入手,汲取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智慧,并吸收休闲的现代内涵,辨析休闲相近概念,分析不同时期的休闲表现,为后文中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休闲内涵解读奠定基本的学理基础。第一,从历史的视角对休闲的涵义进行中西溯源,并通过对中西方休闲的比较,试图更加全面的理解休闲。第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休闲的现代内涵进行分析,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休闲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丰富和拓展,现代主要从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之中对休闲进行定义。第叁,对休闲的相近词义:休息、闲暇、娱乐和游戏进行解析,这是厘清本文中休闲概念的前提。第四,从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期来考察休闲。第二章主要梳理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逻辑脉络。本章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着作,系统梳理出马克思休闲思想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发展历程及其现实归属。第一,马克思休闲思想源起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休闲生活和休闲权利问题,他在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休闲设想的基础上,肩负着无产阶级解放的责任和使命下触及到休闲问题。第二,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别从《巴黎手稿》为中心的前期阶段和以《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后期阶段进行论述。第叁,马克思从时间的社会属性及休闲的本真意义两方面要素出发,对时间的社会分配状况进行了现实定量研究,并发现了未来新世界的走向。第叁章主要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本章在阅读马恩原着的前提下,发掘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并通过对自由时间、劳动、消费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的详细解读中把握马克思的休闲态度和主张。第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直观表述就是自由时间,马克思对《资本论》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及异化劳动的分析和阐述,从理论高度上揭示自由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得出了自由时间理论。第二,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的批判中彰示劳动的重要性,他批判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即对工人休闲的剥削。第叁,休闲在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中是实然存在的部分,他在消费问题中论及了休闲,而且明确了他的休闲消费态度。第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也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最终理论归属。第四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价值,深度解读马克思休闲思想,可以从他的休闲论述和主张中发掘其历史价值和当代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第一,马克思在关于劳动者的休闲权利、高雅休闲活动的倡导和未来社会休闲的展望等内容的阐述中彰显出他的休闲思想和主张的历史价值。第二,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价值,可以从它对于休闲理论的拓展、马克思理论的补充及马克思休闲思想自身的理论意义叁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第叁,马克思休闲思想回归社会现实,直面日新月异的休闲生活,将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回归现实社会,指导人的休闲实践问题,可以发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个方面的实践价值。第五章主要考察马克思休闲思想下的现实状况。本章在分析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的休闲预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休闲现状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中的休闲问题进行了现实审视,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一,按照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他所设想和展望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劳闲统一、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以休闲为主要特征的理想社会。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和转型社会中的中国,休闲同时呈现积极的发展势头和消极的发展态势。第二,当代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在西方生活方式的不断融入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和重组,尤其是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这些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还深深改变着生活方式,立足于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涵解读逻辑,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的休闲问题,主要体现在休闲虚无化、工作化、消费化和低俗化四个方面。第叁,休闲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要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同时它还受到社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出发,我国社会休闲问题出现包括主体自身的内因以及外因两个方面。第六章主要探索解决休闲问题的现实路径。休闲的主体是人,同时休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会受到社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要解决现代社会中的休闲问题,可以在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指导下,将内外因相结合来探寻出路。第一,马克思理论内涵丰富,自由时间理论、劳动消费理论及人的发展理论中都能找到其对休闲思想的隐喻,这些理论为解决休闲思想及休闲困境都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分析和理论指导。第二,面对当今社会的休闲问题,寻找跨越休闲困境的路径,首先应该从主体的休闲教育入手,增加主体的休闲知识、培育主体的休闲能力、培养主体的休闲价值观。第叁,要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休闲问题,必须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构建多样化的休闲产业格局,积极倡导生态化休闲。第四,休闲问题的解决,除了社会生产的客观条件以外,尤其需要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如加大休闲制度方面的制度完善、加强休闲设施方面的功能建设以及为特殊群体提供平等的休闲资源等等。第五。休闲具有文化价值,因此深入挖掘传统休闲文化资源、加强对休闲文化的监管和引导、营造和谐的休闲文化氛围,以此来增强休闲的文化内涵同样是解决休闲问题的现实路径。结束语在以上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休闲思想中所倡导的终极关怀和对本体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了先进思想家对科学理性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的反省和沉思,对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人类发展前途的思索,更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有许多的休闲问题亟待解决,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施树英[5]2003年在《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休闲文化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间阶层”不断壮大,我国出现了拥有一定闲钱、闲时等休闲资源和闲情的“主动休闲阶层”。这一阶层在未来五年内将达到一至两亿人;20年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这一数字将达到五至六亿人。同时,社会转型时期还出现了由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和被迫提前退休职工等构成的为数不少的“被动休闲阶层”,即基本生活要求还未完全满足的、“不得不”休闲的群体。二者构成了庞大的休闲大军。总之,休闲将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社会现象。 然而,我国休闲研究刚刚起步,滞后的休闲研究与丰富的休闲实践和休闲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作为主流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休闲的指导作用有所削弱,使休闲实践受到了封建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使娱乐休闲领域封建沉渣泛起。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休闲的论述,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十六大”报告中捉到的关于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分别为休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快建设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休闲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适时而为的。 作者采用文献法、中外比较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本文在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休闲的论述之后,分析了发展休闲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休闲文化的文明化、大众化、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四化”途径。这就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休闲文化的核心,坚持休闲为广大人民服务,坚持对我国传统休闲文化和外来文化“扬弃”,坚持发展休闲经济。 同时,作者对休闲伦理和休闲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关于休闲伦理,作者认为,休闲应以“普”为价值取向。“善”,就是既要善待自己又要善待他人;也就是说,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时,应以后者为重。这就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关于休闲教育,作者写到,“应在强化现行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教育改革,把高考科目‘3+X’改成‘4+X’,也就是再加一门有关休闲内容的必考课;必须在高等院校开设有关休闲内容的人文素质课,不仅要设立休闲技术课,还要传授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培养休闲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全社会倡导健康正确的休闲观。” 休闲产业将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休闲学将是我国的“朝阳学科”。这也是作者以此作为选题的缘由。

崔长征[6]2011年在《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角下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各地休闲设施越来越多,休闲文化越来越丰富,“休闲时代”悄然来临。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一切事业建设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休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休闲是对自由时间的自由支配”、“休闲是与劳动的统一”、“休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观点对各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角度分析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内在要求,以福建省为例,在分析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背景、形式、载体、面临的困境及其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休闲文化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言部分。探讨了从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角研究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述评的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概念,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优越性以及其对中国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第叁章为理论分析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重价值要求,应坚持的以人为本、休闲文化与劳动协调统一、地方特色与创新相结合以及多方共同参与等原则。分析了实现农村休闲文化价值的四个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为理论依据;以健全的法律为保障;以大力发展生产为根本;以休闲文化的创新为重点。第四章为福建省实证分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为指导,分析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背景、模式、载体、面临的困境及其内在原因。分析表明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不公平、质量有待提高、价值未充分发挥、创新不足等困境。农民思想认识层次较低、管理体制落后、建设资金短缺、农村休闲文化理论研究薄弱等是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综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保障机制、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构建了农村休闲文化良性发展机制。第五章为结论与讨论部分。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要求,但仍存在一定不足的结论,并对于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叁个问题。

庞睿[7]2015年在《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民众的闲暇时间日渐增多,民众对休闲的需求日益高涨。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部分民众的休闲观及休闲活动陷入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主义等的泥沼之中。休闲活动领域的日渐拓展急切呼唤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出炉。由此,马克思的休闲理论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当然,在马克思恢宏的理论体系中,休闲理论并非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那样在马克思的文本里有着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论述,而是隐匿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文本的潜结构内,换言之,它以隐喻的方式存在于他浩如烟海的文本之中。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虽未曾明确提出休闲的概念,更未将休闲作为其学术生涯的核心,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休闲领域的研究者,都意识到马克思在休闲领域的杰出贡献,许多学者都自觉地将马克思作为休闲理论早期开拓者和创始人来看待。只不过,就整个学界而言,对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因而,需要将马克思休闲理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挖掘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逻辑的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尽可能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等的理论体系。通过谱系学的方法回顾有关马克思休闲理论研究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发现,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一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相关概念的辨析;二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演进研究;叁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与社会主义的互动研究。本文在对以上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择要阐述的基础上,指明其研究的成就及不足,而其不足恰恰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在这些“知识存量”基础之上,解蔽并澄明隐藏在马克思学说体系背后的休闲理论,就会发现休闲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如同一条“暗线”一样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之中,并以一种惊人的力量推动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延伸和扩展。在总的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保驾护航”之下,通过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及学界研究资料发现,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关涉到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分别为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概念和范畴,恰恰就构成了马克思休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五个概念和范畴的有机组成和互相促进,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得以构建。具体说来,马克思休闲理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其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休闲。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丰富的关于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论述,无疑就成为他的休闲理论的根基。没有关于时间的深刻思想,马克思休闲理论就不会得到任何认同。所以说,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存在和证成的工具。甚至说,马克思以时间作为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逻辑之维并不过分。通过对资本主义时间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并批判了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的根源在于对工人在剩余时间乃至自由时间中创造的物质的无偿占有。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也即休闲,就成为马克思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有了关于时间的论述,马克思休闲理论也就有了建构的根基。有了这个基底,马克思异化理论、自由思想、和谐社会和幸福获得这四个范畴就有了垒之于上的可能。异化理论是马克思认识休闲并展开休闲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才能理解休闲在马克思那里意味着什么,只有异化理论的不断推进,才有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发展,也只有扬弃异化,才有休闲的彻底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异化实际上是贯穿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条红线。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事实上有一个从休闲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即在人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显着匮乏的,在物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普遍异化的,只有在自由个性阶段,休闲异化得到彻底扬弃,真实的休闲才能够实现。从内部联系来讲,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实际上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它不但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马克思休闲理论其他范畴围之发散的“原子核”。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它不仅与马克思休闲理论有着特征和目标上的契合性,且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境遇中才能够被谈及,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展开,也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获得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马克思休闲理论反过来又证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简单来说,马克思休闲理论以个人幸福的获得、集体幸福的获得和社会幸福的获得作为自己理论发展的旨归,从而也就是马克思休闲理论追求的终极目的。简言之,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建构从讨论异化着手,将自由作为休闲理论的核心,将和谐思想作为自身休闲理论得以建构的保障,其目的在于实现幸福这一价值诉求,而时间则是将这些范畴串联起来的主线。正是通过将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统一体,从而使马克思休闲理论成为一个内容多样、结构完整、逻辑严整的有机理论体系。

黄文睿[8]2016年在《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视角下我国休闲文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斗争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投身社会实践的思想总结,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构想,也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优秀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阶级的政治解放、阶级的经济解放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彻底解放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阶级的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为人类解放创造物质基础。在两者的基础上,从而达到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一切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将人的解放这一价值理想奠基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基础上,进而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上、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上、以及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上,探讨人的解放的实现条件,寻找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本文以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指导,对我国休闲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出休闲文化具有发展的时代性、休闲时间和空间具有拓展性、休闲文化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休闲文化的内容呈现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并指出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民主化,休闲环境改善,居民休闲意识的加强等因素是我国休闲文化的发展的主要动因。笔者立足于我国休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来审视我国休闲文化,可以看到我国休闲文化存在休闲文化滞后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休闲文化不成熟,不利于促进人的解放;休闲文化的结构和内容不科学,偏离了人的解放目标等问题,因此,需要立足人的解放理论,完善休闲经济和休闲政治建设;科学运用人的解放理论,走出休闲文化发展误区;坚持人的解放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休闲文化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毛冬宝[9]2002年在《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及其文化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休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是以满足人们休闲需要为目标而形成的产业群。它是人民物资生活层面基本需求满足后的一种新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未来的1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 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证明,休闲作为一个产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休闲与休闲产业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先天不足,休闲理论研究近乎一片空白。如果不引起重视,入世后,我国将首先丢掉这块“大蛋糕”。 文章将休闲产业划分为休闲主体产业和休闲载体产业,通过对国内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提出了“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以政府调控为导向,以现代管理为手段,以文化竞争为策略,以建立国际发展模式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并探讨了利用休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从加强休闲教育、营造休闲文化氛围、弘扬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等方面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休闲文化,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黄超[10]2016年在《马克思休闲思想视域下我国休闲文化建设初探》文中提出当今时代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开始越发重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休闲设施推陈出新,休闲方式丰富多样,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正迈入一个新的时代—“休闲时代”。对休闲文化的研究,体现了人类对生存真谛的深入思考,同时赋予了休闲文化新的思想高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休闲思想亦是中国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马克思休闲思想视域,对我国休闲文化的建设进行研究,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论文首先对整个框架和中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然后就休闲相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学理分析,对发展休闲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进行了论述。在马克思休闲观思想视域基础之上,论文将马克思自由自觉劳动、自由时间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叁者有机结合,精炼清晰的阐述了马克思休闲观的思想内涵,展现出马克思休闲思想活的灵魂。紧接着结合当前实际,对休闲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进行了初步而有益的自我探索,剖析了当前社会休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问题。最后坚持在马克思休闲思想指导下,对我国休闲文化建设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但比较系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永红. 中南大学. 2010

[2].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野下辉县市山区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D]. 冯园园. 大理学院. 2015

[3]. 当代中国科学休闲方式的构建[D]. 郭力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4]. 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杨佳英.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5].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休闲文化建设[D]. 施树英. 中南大学. 2003

[6].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视角下福建省农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D]. 崔长征.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7].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D]. 庞睿. 山东大学. 2015

[8].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视角下我国休闲文化的研究[D]. 黄文睿. 兰州财经大学. 2016

[9]. 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及其文化建设[D]. 毛冬宝. 中南大学. 2002

[10]. 马克思休闲思想视域下我国休闲文化建设初探[D]. 黄超. 东华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休闲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