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邓小平的生产力动力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动力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经济运动又“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而物质生产力更是经济运动中最活跃、最革命、最终的决定力量。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这一理论,确立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为根本发展动力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以物质生产力为根本基础和根本动力的
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物质标志。机器大工业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基础,说到底,它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没有一定发展程度的机器大工业,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即使建立起来了也不可能巩固。邓小平用“落后就不能生存”、“落后势必挨打”来说明这一点。
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在机器大工业不发达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确实落后。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承认现实社会主义“不够格”,另一方面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表现为有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12、3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研读邓小平这些论述,务必要把握住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活力的主要表现,也是新制度战胜旧制度的关键。广大人民群众满怀信心地向往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期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是争取更高的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促使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需要上下各方做出许多艰苦的努力,包括进行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变革。
三是既要讲速度又要讲效益。邓小平十分注重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他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小平要求我们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若干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人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在逐步深化的。《共产党宣言》用“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来说明取得国家政权后无产阶级的迫切任务。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毛泽东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转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任务”、“中心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揭示出来,并且强调,坚持这样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从理论到实践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1版, 第3卷,3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需要解放生产力?因为:第一,社会主义者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时,缺乏实践经验,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致于他们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和环节。第二,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变化可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同程度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会受到错误路线、错误思潮的干扰破坏,扭曲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一些方面或环节。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同上书,第370页。)
社会主义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遵循逐步递进的规律。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而来的,过去长期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步不能不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或称之为传统工业化。根据传统工业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0%时,可以称之为是工业化国家或地区。1994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42669亿元,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可称达到工业化国家标准了。但是,从钢产量人均占有率来看,远未达到工业化程度。 当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实现工业化时人均钢产量107公斤。1994年我国人均钢产量只有75公斤,远落后于1938年苏联工业化水平。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从初步工业化到全面机械化,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面机械化的难点,在于使畜耕手种的小农业转化为机耕的现代大农业经济。要实现现代大农业经济,势必引起农业生产分工和劳动组合的深刻变化,而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是农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结果。中国12亿人口中,有近9亿人口在农村,因此, 要实现农业工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后,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体制进行改革,把经常性的具体调整和阶段性的重大改革相结合,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应该是把全局与局部、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过程。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总体规划时,把兴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是希望通过改革开放先行点、试验区的带动,推动全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70年代初邓小平重新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时,他自荐抓科学技术和教育,倡导科教兴国的方针。在领导科教工作过程中,他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摆脱落后、走上富裕之路的经过和经验,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内在要素上升为“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上书,第274 页。)后来,邓小平多次重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这个论点,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普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规模大、势头猛、成果多。人们认为,由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引出的近三十年高新科技发明的数量,比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这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快了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而且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物质生产力的周期。这次科技革命,不仅翻开了劳动组合从劳动密集型转到知识密集型的史页,而且它显示了科学技术的超前性。说到底,这次科技革命,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点,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首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赖以形成的第一主导因素。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构成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工具)和劳动对象。现在,理论界、科技界的专家们普遍赞同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观点,即生产力=科技技术×(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个公式表明,现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化生产力;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形成,要以科学技术的优先发展和渗透于生产各要素、各环节为前导。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运用现代化生产工具和劳动条件,把劳动对象加工、改造成现代化产品的劳动过程和管理过程。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居于第一主导因素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第一结合功能、创造功能。邓小平说:“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同上书,第377页。)
其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依靠力量。从微观分析,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效率,一方面依靠充分利用企业内的科学技术条件,包括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劳动者尤其是企业自身的科技人才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现代化设施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充分依靠和利用企业外部各种科学技术条件,包括引进、借用企业外部科技人才、科技设备,即“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脑袋思考”。从宏观分析,现代化社会生产力总量的激增,不再取决于活劳动量的加大投入,而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优势,使潜在的物质生产力释放出来。邓小平早在1978年3月18 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里已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84页。)
最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性质、发展水平的第一标志。当代社会化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电气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精神生产和生活,普遍渗透着高新科学技术,使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世界各国争相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和高新科学技术产品。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越高越好,越新越好”。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高新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378、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