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青少年的“美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如何看待论文,青少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0-0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277(2006)03-0024-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对整个世界的干预和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大,“美国化”几乎成了全球化的代名词,成为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美国化现象尤为突出。对此,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心甘情愿地被“美国化”,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审视青少年的“美国化”,找到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青少年的“美国化”的实质
“在新世纪(20世纪——笔者注),美国化的步伐已大大加快了。在20世纪,美国不仅是经济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和政治思想的主要出口国……随着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消费产品、广告和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扩张,全世界没有地方能躲过美国资本主义的影响”[1]。在我国的大众层面,对待美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种由被动的接收转变为不分青红皂白主动地接纳和认可的过程,似乎全球化就是各个层面的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这种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尤甚。在全国各地,人们都可以见到麦当劳、肯德基的营业厅里青少年在排着长队;可口可乐已成为青少年的必备饮品;牛仔服、摇滚乐、霹雳舞、行为艺术是当今青少年最流行的时尚;好莱坞电影、迪斯尼、NBA对青少年的诱惑更是无法阻挡;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传统的和民族的节日被冷落一旁……各式各样的景象让人恍若身处异国他乡,好像我们面对的不是中国的青少年,而是美国的下一代。所谓青少年的“美国化”,简单来讲,就是指青少年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奉为圭臬,在心理上体现出对美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接纳和推崇,在行动上表现为对各种来自美国的行为方式的追随和效仿,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美国化生活方式的全面接受。
我们把青少年的美国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当然绝不是从我族中心主义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因为盲目地、全面地对美国文化的拥抱并不是一种健全的、理性的态度,无所反思、被动的美国化不仅会给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同时也会滋长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造成本土的、民族文化的丧失,最终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失去自我。在国外,早已有人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国化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制定了一些应对措施。在我国,虽然也有人强调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主导全球化的形势面前应具有文化的自觉意识,但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教育界,青少年的美国化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青少年美国化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美国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实力来向全世界推销、宣传其文化和价值观念而造成。的确,美国以经济技术优势为支撑、以上帝选民和天定命运理论为借口、以霸权思想为其真实意图试图建立文化帝国,推行后殖民主义的策略是重要的原因(美国的文化产品在世界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这只是外在因素。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美国化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时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时期更具模仿力和好奇心,往往对传统、对约束怀有反叛心理,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美国化’最容易体现在青少年身上,他们年轻好胜,富有激情,充满幻想,对传统的反叛心理较强,而且对外部的新东西最易接受。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大众文化迎合了他们对‘现代性’追求的好奇心理。所以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西方其他国家,这一特殊年龄群体对美国大众文化传递的价值观念的模仿最为突出”[2]。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环境。我们所大力提倡的现代化为具有典型现代性色彩的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社会环境的土壤,没有这些美国文化的输入,我国也会产生其他方式的指向娱乐、消费、感官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三是较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到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发展路向到底何在?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意义来引导青少年?换句话说,离开了美国式的大众文化,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能够体现我国传统和特色、代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并能够让青少年接受和信服的文化来?除了外因,内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几点应对设想
第一,要实事求是,要从青少年美国化的实际状况出发。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来搞清楚我国青少年在多大程度上已美国化;美国化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当代的青少年从价值观、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已完全认同美国文化;不同的青少年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待美国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二是要对美国化给青少年身心发展、给民族文化认同带来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估。这种影响可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美国的大众文化可能开阔了当代青少年的视野、增加了娱乐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体性的生成和选择能力培养等,但其中所体现出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美国至上等观念也具有很强的负面效应。
第二,要确立自己的文化方向,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中国毕竟不是美国,更不是美国的附庸,中国也不是在为美国培养下一代,中国人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美国人,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性无异于自取灭亡,中国青少年还应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理想。一百多年来,美国文化和教育界在苦苦追问“做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让青少年懂得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明白“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加强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建设。如果我们拿不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搞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向、创造不出具有吸引力的文艺产品和生活物品,那么,要想培养出现代中国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我们问青少年为什么对美国价值观和文化产品这么感兴趣时,他们却反问:“不这样生活,应该怎样生活?不看好莱坞,看什么?不穿牛仔,穿什么?不吃麦当劳,有自己的快餐吗?
第三,对待美国化,仅仅靠民族文化自觉、苦练内功还是不够的,它还牵扯到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和处理外来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已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外来文化尤其是占强势地位的文化是不可回避的。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表明我们的文化立场。目前在文化的全球化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立场:一种是惟我独尊的民族主义立场。主张我族为大,对外来文化持抵制、排斥的态度。一种是西化论,反映了民族虚无主义的立场。认为全球化事实上、也应该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文明在全球的胜利。一种是世界主义的立场。认为全球化将使民族国家的界限淡化并最终消失,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同质化的过程,到时全世界将通用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文化模式、伦理价值观和语言等。还有一种是多元主义的立场。该观点认为全球化必将导致世界文化的异质化、多元化,使世界文化朝着不同方向、分裂的方向发展。最后,还有一种我国学者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立场。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笔者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自在的历史过程,并不必然会走向某个预定的方向,其中还渗透和参与了人的各种态度、情感、信念和主观努力,因此,持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将直接影响到文化间的关系和全球化的走向。笔者赞同“和而不同”的信念和处理方式。
第四,要根据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定位,按照我们所确立的文化立场,针对青少年美国化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来对青少年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这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要解决青少年的美国化问题,但又绝不仅限于此,它最终的指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应当何为,应当追寻什么样的文化路向的问题。在欧美,“全球教育”(globalization education)的理论和实践在三四十年前就已肇始,而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究竟应如何来面对全球化的大势,如何来处理全球化进程给教育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来看待国外的种种“全球教育”的观念和措施等等不过刚刚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关注,在“全球教育”领域,或者说在全球化这个维度上,教育理论界还缺乏系统的、充分的理论自觉。但愿青少年愈演愈烈的“美国化”现象能够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以此推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