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风险资本论文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风险资本论文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409(2001)06-0060-06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信息技术就一直是美国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只占美国就业人数的8%,但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三分之一。信息产业也是最具有“研究开发密集型”特色的产业,1997年该产业内仅大企业的R&D投入就高达近460亿美元,高居各产业之榜首。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流,它本身就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引机”。1990年到1997年间,信息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了高达10.4%的年增长,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年增长只有0.5%。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快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后劲。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美国信息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明显从传统的硬件和软件业向主要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产业倾斜。

进入2000年下半年,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避免通胀,采取了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打压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和企业的投资热情,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急剧放慢,2000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仅为1.4%,大低于第一和第二季度的4.8%和5.6%。受此影响,美国风险投资企业对互联网的投资也大幅下降,2001年第二季度对互联网企业的风险投资仅为106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减少了61%。在互联网企业集中的美国硅谷,风险资本投资商今年第二季度的投资额猛跌66%,骤减为31.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92.8亿美元。但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发展速度放缓只是暂时现象,预计在2002年将得到回升。

美国作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有许多经验值得研究,可以为我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政府制定出明确、清晰的产业导向政策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先决条件。

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克林顿和戈尔在其施政纲领中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入主白宫后,克林顿总统于1993年11月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并任主席,同年,美国政府颁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计划用20年投资4000-5000亿美元建立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大量的、统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实施一系列信息尖端技术的重点开发规划,激励民间投资与技术创新,预计在2000年创造35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确保美国在未来信息时代中的竞争优势。

NII行动计划是加速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其发展提供了框架和蓝图。NII行动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 目标之明确前所未有,另外它还对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各国学习的目标和产业标准制定的范本。

1994, 美国政府进而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GII),旨在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GII计划是NII计划的延续。1995年2月在布鲁塞尔7国国际会议上讨论了GII计划, 制订了11项任务8项原则,要求每个国家至少参加1项。11项任务是:建立全球数据库、全球宽带交换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教育、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环境和自然资源、全球经济紧急情况管理、全球保健系统、政府查阅联机计划、中小企业信息网和海事信息网。会议通过的报告提出与会各国政府应激励、推进并参与信息化建设。

当信息化基础建设在美国本土取得成功后,美国进一步制订相关政策,为美国信息企业向全球发展提供支持。实施NII和GII计划之后,美国信息产业的框架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而美国的信息企业也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了使这种优势能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就必须为信息企业的全球扩张清除障碍。因此,在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美国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目标主要集中在继续放宽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并在世界范围内为信息产业开拓市场。

1996年5月美国成立了跨越民主、 共和两党和参众两院的国会互联网决策委员会(Congressional Internet Caucus), 就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进行研究和指导。在1996年底的WTO部长级会议上, 美国提出的《信息技术协议》主张到2000年取消信息产品的全部关税。1997年3月,代表着世界上92.5%信息产品市场的39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协议,同早前达成的《基础电信协议》一起,共涉及10000亿美元的全球贸易额,超过农产品、汽车、纺织品三者的贸易总额,加速了信息产品自由化的进程。

1997年初,由副总统戈尔领导的跨部门的电子商务工作小组经18个月讨论后提出《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文件》(A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号召各国政府尽可能地鼓动和帮助企业发展互联网商业应用,建议将互联网宣布为免税区,凡无形商品经由网络进行交易的,无论是跨国还国内跨州,一律应予免税。

1998年5月14日,互联网免税法案在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通过,为美国的信息产业铺平了自由化道路;1998年5月20日, 美国又促使132个WTO成员国的部长会议通过了互联网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目前,美国已就电子商务问题与OECD、欧洲、WTO、APEC 等组织不同程度地达成了协议或共识,美国信息企业在20世纪末蓄势待发,并将在21世纪继续领先。

启示之二,政府采购是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保护高新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美国政府常采用政府采购这一手段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美国,许多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的高新技术新产品,由政府先购买。政府每年向企业采购范围广泛的新产品,采购重点随国家经济发展战备而变化。随着新产品的扩大,政府就减少和停止采购,让市场机制取代政策支持。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政府采购法”,对高科技产业进行支持。在60年代中期,全部集成电路产品都被美国国防部买下,国防部还购买了占全国半导体器件生产总值40%的半导体器件。克林顿上台不久,在其“全面经济计划”中,为扶持信息产业新产品的初级市场,仅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就达90亿美元。除了在国内采取政府采购外,美国还努力扩大各国政府对美国科技产品的采购,美国政府在扩大对外贸易谈判中极力消除各国政府对美产品采购的歧视,为美国商品开路。美国曾同日本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要求日本采购美国的超级电脑、新电脑、数字电脑、电信设备及医药设备等。此外还通过多边协定、关贸协定等,推行全球采购,消除歧视,为美国科技产品开路。从某种意义可以说,美国的信息产业是在政府采购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启示之三,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突破制约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为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据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已高达100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10年增幅达到200倍。 随着风险投资的急剧增长,其在美国研究开发资金总额中的所占比率也迅速上升。1988年是80年代风险投资的顶峰,当年的风险投资总额为50亿美元,美国研究开发资金总额为1340亿美元,风险投资在研究开发资金总额中所占比率为3.7%,2000年的这一比率已上升至40%。

位于加利福尼亚洲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也是全美风险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在这块面积仅有400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拥有包括世界闻名的斯坦福大学在内的一大批高等院校,还拥有包括“蓝色巨人”IBM 公司电脑研究中心在内的众多科研院所,还拥有包括名扬全球的惠普、英特尔、苹果、甲骨文、思科、太阳、雅虎在内的大大小小的2万多家高新技术公司。 全世界前100家最大的电子和软件公司当中,有20%在这里扎根。 各种明星荟萃的硅谷自然会形成创业投资机构云集的最理想的地区,全美15家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有7家设在硅谷。仅在1999年硅谷就吸纳了13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占全国当年创业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风险投资公司以基金或合伙的形式,把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共同基金、富有的个有和外国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风险投资基金,然后通过专业的运作给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获得高额回报。风险投资所具有的这种“资金放大器”功能为硅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大量急需资金。据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70年代以后成立的风险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明确表示,在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苹果、英特尔、太阳、网景、思科、恒星等一批名闻遐迩的信息企业都是得益于投资才一举成名。今天的硅谷,50%以上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过创业投资的帮助。

1971年,美国开设了NASDAQ证券市场,这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资金退出的渠道,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筹资的绝好场所。可以说,没有风险和NASDAQ市场,就没有硅谷的成功,也就难以出现美国的信息产业的繁荣。美国汉鼎亚太投资公司总裁徐大麟先生一语中的:“硅谷成功,最大的功臣是NASDAQ,假如没有NASDAQ,就根本没有硅谷的今天,因为NASDAQ提供了投入和退出的渠道,使得硅谷很多创新企业没有盈利就可以上市、筹资,在这种状况下才促成了硅谷的成功。”

风险投资催生了硅谷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反过来,硅谷信息产业的高成长性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回报。在美国,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平均每年在35%以下,而硅谷风险投资公司的收益回报率还远远高出这一水平。苹果公司创业不到5年,销售额达5.85亿美元, 资金利润率超过了原始投资的200倍以上。1994年“网景”(Netscape)成立不久, 风险投资公司KPCB投入500万美元换取网景20%的股份,1995年8月9日网景股票在NASDAQ上市,市值高达23亿美元,KPCB投入的500万美元变成了2.5亿美元,增值50倍。1996年4月12日,雅虎股票上市发行时获得了约8.5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超过大约1年前Sequoia对它投资的200多倍。在风险投资的扶持下,硅谷每5天有1家公司上市,每天有60多人成为百万富翁。1999年,硅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40亿美元。

尽管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投资于互联网业的风险投资有所减少,但风险投资对信息产业一类的高技术企业的理性投资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据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于2001年5月2日发布的一项关于新经济带来的冲击研究报告指出,在2000年美国风险投资为社会创造了430万份工作,这些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创造了7360 亿美元的总收益。据研究,风险资金支持的公司提供了全国整个工作的3.3%,占2000年美国GDP的7.4%。

美国风险投资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据1996年统计,其资金来源和构成比例主要为:退休金51%;慈善基金12%;银行和金融公司12%;保险公司5%;个人或家庭8%;企业4%;政府机构2%;其他投资者6%。

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行为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阶段实施。这样既降低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也可以满足风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般而言,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投资结构分布大致为:风险企业的种子期占1%,创建期25%, 扩充期17%,成熟期41%,重新整合期16%。

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的退出有三种基本方式:(1)回购。 风险企业已度过了风险期,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已有能力回购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本企业股份。当然,回购价格肯定会使风险投资公司有利可图。(2)转让。 风险投资公司以适当的价格将所持风险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对参股该风险企业感兴趣的企业集团或大公司,即从股份转让中收回投资和收益。(3)上市。 通过风险企业股票在二板市场(在美国即为LASDAQ)的上市而出售企业股票,风险投资公司收回投资和收益。如果上市时机好,这种方式带来的投资收益是非常高的,因而被认为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理想方式。

从美国风险资本来源构成中可见,政府投资仅占极小比例,所起的是引导及稳定投资的作用。而在我国,据初步统计,目前共有100 多家创业投资公司,大约拥有74亿元风险资本,其中80%来源于各级官办机构,靠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融资过于狭窄,严重影响创业投资的发展。为此,很有必要不断拓宽风险资本的融资渠道,广泛吸收民间资本介入,逐步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渠道的风险资本融资体系。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应着手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风险企业担保基金,为信息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使信息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二是开设产权与技术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退出渠道;三是在国家《风险投资法》和二板市场未出台前,先行制定地方性规章或条例,将风险投资纳入有序轨道上运行,并给风险投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四是积极与境外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促进我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启示之四,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建立科技园区从体制上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自20世纪40年代硅谷崛起以来,科技园的发展已成为当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的网络化不但可以加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之间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了。美国成功的科技园无疑都是以著名的研究性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美国四所一流的研究性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中心是较为成功的范例。前两者在硅谷的发展中居功不可磨,后两者则是美国128 公路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现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可见一斑。据1996年的一项统计,当时硅谷高科技企业100 强(加起来总价值1000多亿美元)中的60%,主要是由斯坦福大学人士创建的。现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进行的科研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是与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的,成果将被直接应用到新产品中。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教授们都与各自领域内的硅谷企业联系广泛,很多人以兼职顾问的方式为企业家出谋划策,更有一部分人在条件成熟时完全投入工业界,直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有鉴于此,我们在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台科技政策时,必须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启示之五,坚持市场导向,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如果实现高收益的市场路径不通,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信息产业领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瞬息万变。比如,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每8至24个月翻一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们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持续保持了每年提高一倍的增长速度。存储技术也出现了类似的发展,其容量每9个月就可以翻一番。同样显示技术也在进步, 单位面积上的像素每两年就会翻一番。在过去的五年中,无线技术的发展只能用“奇迹”来形容。软件技术尽管难以定量分析,但总体上也可以实现每两年更新一次的发展速度。微软公司针对信息技术产业18个月为一产品周期的特点,曾以“18个月后微软将倒闭”来增强企业危机感,加速创新产品进程。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更明确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对产品来说,未来5年人们拥有的计算能力将等于过去创造的一切计算能力之和。这一事实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冲在别人前边。”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谁不重视技术创新,满足现状,谁就必须会被淘汰。这种事例在美国的硅谷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

微软公司注重“核心能力”创新与追求技术领先经营,使它得以在信息产业领域独步天下、傲视群雄。在创新更快、竞争更强的市场中,企业如何实现超常发展,微软公司的做法是注重企业“核心能力”创新,不断追求技术领先市场一步的经营策略。微软公司创立不过20年,现已成为全球IT业的巨子。微软的成功,在于关注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的不断创新。公司培育与指导“核心能力”开发队伍,创造适应时代的软件产品开发及商务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市场占有经营,微软公司提出,“核心能力”创新将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命运。在技术创新方面微软实施超前战略,使竞争者追赶莫及。迄今为止,在软件技术更新的四大阶段中,微软都及时开发出了自己的主导产品。第一阶段推出BASIC语言;第二阶段推出DOS操作系统,后发展为MS-DOS操作系统,共有6个版本;第三阶段推出Windows应用软件,并由Windows3.0 发展到Windows94;第四个阶段,即电脑网络系统阶段,推出Office网络软件。每一个阶段推出的主导产品,都在当时的软件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保持了竞争的主动权。微软公司占有了个人电脑软件市场最重要的产品——操作系统7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

目前,微软公司的营业额为114亿美元,利润为34亿美元,已有2.2万名员工,年纳税近20亿美元。公司没有债务,却拥有闲置现金90亿美元。就公司股票市场价值而言,是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的3倍,已经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总和。

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英特尔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得以起死回生。1968年,英特尔公司在硅谷成立,创业伊始,公司集中力量研制内存储器,事业蓬勃发展,1970年,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420万美元。在整个70年代,内存储器的市场基本上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的天下;但在70年代末,日本企业通过仿制和改革,在优化生产的基础上,其生产的DRAM(动态随机内存储器)开始与美国人平分秋色;80年代初,64KDRAM市场日本占56%,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占44%,美国公司的败势已显露出来;到80年代中期,日本公司研制的256KDRAM开始横扫千军;1988年,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对DRAM市场的占有率仅剩下8%。面对日本人的咄咄攻势,英特尔公司节节败退,为了降低成本,只好大幅裁员,公司的雇员人数从1984年的2.5万人裁减到1985年的1.8万人。在公司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公司决策层壮士断腕,决定放弃DRAM市场的竞争,将公司的主攻方向转向公司已有一定基础的微软处理器的研制上,由于该项目的技术含量高,竞争对若想抄袭极为不易。在1986,公司集中力量猛攻386微处理器。随着个人电脑在社会上的普及,386微处理器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仅一年时间就使公司扭亏为盈。英特尔从此脱胎换骨,成功地完成了一个DRAM公司到一个微处理器公司的易帜。此后,英特尔公司又连续推出486、奔腾Ⅰ、Ⅱ、Ⅲ、 Ⅳ几代新型微处理器,每一代都成倍地增加了运行速度,容纳了更多的功能。1992年,英特尔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公司,至今仍稳坐这把金交椅;英特尔在1999年初的股票总市值为23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公司中排第三名,仅次于微软(Microsoft)和通用电气(IBM),使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反观思科(Cisco)公司由于热衷于资本运作, 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使其难以续写高速增长的神话。思科成为网络业巨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明了路由器并且一直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上处于先机。但目前的思科与其说是一个高技术公司,不如说是一个资本运作公司。近年来,思科为维持高速增长,一直采取扩张战略,走的是一条“收购—财务并帐—股市升值—收购”的资本运作路线。据统计,每年思科的销售收入中的30%~50%来自于这一年内收购来的业务,收购已成为思科保持每年40%以上增长速度的关键手段。2000年思科收购了23家公司。由于热衷于扩张战略,思科在关键技术上的研究开发跟进不利(如10G)路由器迟迟无法商用),思科在核心产品(高端路由器)上正在丢城失池,这不能不说与思科过多关注扩张而相对忽视核心技术的巩固有关。这给思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其在别的扩张无法抵消的。现在思科在NASDAQ市场上的市值已由一年前的5600亿美元缩水到1400亿美元,2001年3月公司作出了裁员11%的决定。

由于不断地收购新的公司,思科公司目前经营的产品达到200 多个系列、15000多个产品,覆盖运营商、企业及消费类用户, 这么长的产品线都要经营并且保持长久竞争力毕竟难度太大,也不可能全面兼顾(思科已将其关键产品行业市场地位排名由“前二名”降为“前三名”),同时原先垄断的路由器市场,也受到后起之秀的有力竞争,缩短战线是思科增长放缓后的唯一选择。

纵观美国信息产业,可以看出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开发,以期赢得市场,保持领先。在美国,一家大的信息公司每年用于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一般都在二、三十亿美元甚至更多。如,1998年惠普公司是23.7亿美元,英特尔公司是26.7亿美元,IBM是56 亿美元……高额的研发投入为美国的信息产业带来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25年成立的贝尔实验室(现属朗讯公司),在1996年以前,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此后平均每天获得3-3.5个专利。贝尔实验室是计算机、晶体管、光纤、光通信、蜂窝电话和多种微型激光器的发祥地。“蓝色巨人”IBM公司2000年共获得2922项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颁发的专利,已连续8年居于全美高科技公司之首。在硅谷,各大高科技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一般占总经费的15%左右,远远超过美国其他地区所投入的比率。高投入带来的是高产出,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每年注册的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四位。硅谷则以每天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而确立了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信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效益。因此,要大力发展我省的信息产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而企业要以最短的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有科研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从金融、财税等方面为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紧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我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解决信息企业的资金问题。

启示之六,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中小科技企业是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是从中小企业起步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它们能迅速把握市场的发展和新趋势,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力量。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高科技企业,具有易于跟踪最新技术、联系市场密切、产品转型和上马快、开发产品所需资金相对较少、容易通过合股筹集等特点,所以在发展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世界上的高科技园区,都是以高技术小企业为主的。美国高科技园区的后起之秀——犹他州盐湖城高科技园区,靠的就是一大批小型高科技企业,有些小企业只有一个车间,一个实验室,仅有几名员工,但工作效率却很高,所创造的技术和经济价值却很大。在硅谷,同样也是小企业占大多数,70%的小企业雇员不超过10人。在这类小公司中,有不少只靠掌握其一项高技术起家,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都是在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大量兴起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资本对于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风险投资的引入,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的特点就是以小博大,重新洗牌。任何一个小公司只要坚持不断创新,都有可能迅速成长。今天在信息产业领域内举世知名的大公司,如微软、惠普、英特尔、思科等公司,当初都是由小公司发展起来的。

四川省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必须高度重视高科技中小企业,应鼓励大学教师和毕业学生(包括少数有特殊才能的在校学生)投身信息产业领域去创业。此外,还要重视用法律手段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具体政策,如对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的政策,可按中小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鼓励企业向高技术及其产业投资的积极性,采取贴的方式鼓励创新中小企业向银行借贷资金等。

启示之七,加强法制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80年建立了第一部《技术创新法》以及《史蒂文森—怀特勒的发明法》等,旨在建立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美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林顿政府修改了数以千计的旧法规,如《反垄断法》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信息法》。国会有关机构则大大加强了立法及其审核工作,顺利通过了《1993年高性能计算与高速网络应用法》、《1996年电信法》等多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科技法案。此外,美国还制定了较为健全的保护软件和知识产权的法规。这些法案为科技人员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尽管美国有较完备的法律保护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但仍难以避免来自国内外的侵权危害。以美国的软件业为例,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HPA)1993年2月的统计,1992年美国电脑软件被仿冒的损失达21.78亿美元。不过, 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跨国的高科技公司非常重视用法律手段来保持自己的知识产权。如IBM、 微软等都把保护知识产权看做是企业的生命,IBM研究中心设有知识产权部,有5位资深律师,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法律事务。微软公司的本部和分公司也都设有法律部门,共有140多人,从事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法律服务。目前, 在国内软件盗版现象非常严重,切实搞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启示之八,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发展信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动硅谷在世界科技园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发挥着粘结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在硅谷,从创新设计到产品研制、投入市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新链,使众多的企业间、研发与生产机构间形成了纵横交叉的创新网络。在硅谷聚集着许多非生产性公司,包括研究发展试验室、产品设计室、猎头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律师事务所、市场调研公司、咨询公司和大量相关的辅助服务行业,这些中介机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与高新技术企业互补互助,集成于技术创新。

从硅谷的经验看,我省在推进高新区的建设中,要强化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一要加快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脱钩转制的步伐,按照市场化独立运作,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使中介服务机构成为风险及利益的主体;二要特别重视技术转让与推广、评估、咨询、合作与产品营销和法律、会计、审计、公证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使企业在研究开发、成果转让、资源配置、市场开发、后勤服务等方面得到一体化服务;三要统一制定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准,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定期的资格认定和复查,实施动态管理,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启示之九,未雨绸缪,积极抢占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从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趋势看,现代信息技术经历了电子学、光电子学两个阶段的发展,信息和能量的载体,产生了信息光电子学和能量光子学,二者都在按自己的规律和市场需求向前发展,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电子交叉学科和光信息产业。因此,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它将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中起领头作用。

光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目前,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光电子,在信息的显示、光存储和激光上,已经形成了新兴的光电子工业,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变革、国家安全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关键作用。美国已经把电子和光子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学列为国家关键技术,认为光子学在国家安全和与经济竞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与举力。据美国RHK公司预计, 全球光电通讯元器件市场在今后五年将以41%的高速度连续增长。科技界预言:以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产值将在2010年达到5000亿美元,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光电子技术将继续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

当前,国内许多地方都加强了对光电子领域的关注程度,纷纷采取措施加速发展本地光电子产业,力求在技术和产业上占据竞争的主动地位。北京市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过程中,明确把发展光信息产业作为关键的领域之一;上海提出超常规地发展包括光电子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2000年4月,上海浦东光电子工业园挂牌成立, 上海光电子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4月, 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宣布将与长春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同建立“光电子工业园”;广东正在策划与朗讯科技公司联合建立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光谷”;武汉依托武汉邮科院和东湖区为载体,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光谷”。

对于四川而言,我们拥有从事光电子技术研发优势的电子科技大学和中科院光电所,既有人才储备,又有研发支撑,还有象汇源光缆这样的骨干企业,已完全具备发展光信息产业的基础条件。由于光通讯产品对工艺精度要求并不高,它更强调材料生长质量及器件设计水平,其投资幅度也不象投资集成电路那么大。这种情况说明我省发展光信息产业的可行性很大。我们应把握时机,抢占这个被认为是国际经济、军事、科技和政治竞争的战略焦点,抓紧规划,尽快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力争在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主动权。

启示之十,抓住全球IT业暂时衰退的契机,奋起直追,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

全球IT行业颓势从2000年就开始显现,先是网络公司遭遇幻灭,进而拖累网络设备制造商,最后波及到整个IT行业。2001年3月12日,NASDAQ综合指数跌破2000点大关,NASDAQ市场的1700多只股票中,超过44%的股票在一定之内市值损失了一半以上,就是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IBM、摩托罗拉这些大名鼎鼎的高科技术公司也未能幸免。今年以来,裁员风从网络公司迅速蔓延到高科技制造业,包括英特尔和康柏这样的行业巨人,也被卷入了裁员风。

美国是全球IT行业的大本营,也是这次IT风暴的震源。这场风暴沿着产业链条扩散,最先受影响的是美国本土企业,随后是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的企业离震源相对远一些,受到影响也较为间接。今年以来,随着全球IT行业衰退形势的发展,IT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遭受打击最大。对于国内乃至四川省的IT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反倒可能是追赶日、韩和台湾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绝好机会。

据美国劳工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一季度,美国高科技行业共裁员3.8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IT公司。 大幅度裁员使高科技的圣地——硅谷变成了IT工程师们的伤地,一大批失业的IT工程师在硅谷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特别是那些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工程师。这实际上为国内的信息企业提供了另一个机会,可以较低成本引进境外IT人才。

此外,这次IT行业的动荡可以会造成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又一个高潮。我省要充分注意利用好这次机会,尽快制定并实施从境外引进IT人才的计划。目前仅建校于我国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留美的学生中就有数百人在硅谷工作,四川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要着重做好对这些留美人才的回引工作。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注意“走出去”,要学习日本的信息企业和国内的新科、康佳等公司的做法,要到硅谷去开设自己的研发机构和信息机构,积极追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此推动我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风险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