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针对于在高中生物中开展实验生成性教学价值和作用的分析
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落实开展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落实开展生成性教学工作会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探究精神。因为本身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说,就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观察。而采用生成性教学工作将会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第二,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性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1]。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环节时,教师应合理的创设这一教学情境“在当前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其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奶粉的孩子成为了大头娃娃,同学们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化学知识来检测买到的奶粉是否为劣质奶粉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针对于当前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分析
在实际的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当前采用教学形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生成的生成性教学工作逐渐被重视以及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的应用生成性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随意化。形式化以及缺乏合理的教学资源,未能体现出生成性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学生在这一学习背景下未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完成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也未落实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将各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内化吸收[2]。第二,在教学实施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存在着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理论上的偏差以及专业性技能、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导致在实施生成性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完善。当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无法采用正确的手段帮助学生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所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
三、针对于促进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开展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为了促进生我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将生物实验生成性目标合理地融入到教学目标设计工作中,在为学生设计生物教学目标时,要将生成性目标融入其中,从而确保生物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生成性理念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手段避免生成性教学工作只是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并且在这一教学背景下,由于有着相对明确的生成性教学目标,教师不管怎样调整以及安排教学任务,其教学本质都是坚持遵循以生成性教学为前提和保障,所以并不会存在着各种突发事件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以教材以及教学资料为基础,实现对实验的有效设计,并综合分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强调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各种问题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交流。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注重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走进学生群体中,和学生研究、思考以及学习,共同处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应优化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工作时,不要单纯的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日常表现进行全面性的评价,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避免采用批评性的语言打击学生[3]。
总结:通过上述问题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在当前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待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为学生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工作。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要求教师能够注重将生物实验生成性目标合理的融入到教学目标设计工作中,并且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注重优化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促进高中生物实验生成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
[2]张立.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及反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8).
[3]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
论文作者:许玉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教学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 教师论文; 生物论文; 注重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