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漯河市论文,河南省论文,创建活动论文,村镇论文,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漯河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户为基点、以村镇为纽带、以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户为主要形式,以人为本、以实为要,优化载体、虚功实做,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新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漯河市认真总结了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的经验教训,在具体工作中,漯河市着眼于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立足于让群众得实惠,既注重评选结果,又重视评选过程,达到以评促创的目的。一是下发规范性文件,建立创建组织。活动开展以来,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户的意见》等5个规范性文件。二是制定明确标准,量化评选指标。采取量化标准与定性评比相结合,把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内容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信誉指标等9项22款81条。在评选“文明信用村镇户”过程中,坚持三公开和五步九环节工作法。三公开即公开评选标准、公开评选办法、公开评选结果。五步是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考核认定、张榜公布、填写荣誉证。九环节是:把握标准、公开评选、自我认格、群众评议、考核组审定、公布评选结果、村镇表彰、荣誉奖励、社会监督。四是实行动态管理,有升有降。文明信用村镇户评选不搞终身制,对评上的文明信用户公开授牌表彰;对条件不成熟的农户实行动态监测,帮助和鼓励上台阶,什么时候符合条件,什么时候表彰授牌;对评上文明村镇户后,标准降低,不求进取者,随时取消其信用资格,责成乡镇信用社收回信用贷款证。
二、借力创建,形成城乡互动、上下联动的整体优势
漯河市把评选文明信用村镇户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从实际出发,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目标。在确定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时,首先在文明信用村镇中进行筛选,优先安排城镇化建设资金,实行政策倾斜,加强对村内道路进行绿化改造,配备建设改水改厕工程项目,实施沼气工程,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与农村“包联促”工作结合,把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户活动纳入各级各单位“包联促”重点工作内容,利用驻村工作队在各村开展文明信用村镇户竞赛活动,驻村工作队和村镇户联手共创;实行文明单位与村镇户结对共创,各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配合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合力。三是与城乡开展的“三讲一树”活动结合,把城市创“三优”机制引入到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活动中,狠抓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彻底治理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五乱”现象,涌现出了舞阳县鹿庄村、临颍县北徐村、龙塘村、驼辅村等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稳定的先进典型村。
三、加强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几年来,漯河市围绕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以创办文明农民学校为主要抓手,分期分批地引导农民走进文明农民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根据社会形势、农村季节变化以及农民在生产中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开办专题讲座,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大力创建学习型村庄,培育文化中心户,影响和带动农民自觉远离麻将桌、游戏室,主动学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走科学致富道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已有1100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51个乡镇建有文化活动站;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在每个行政村建一所文明农民学校、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支文艺宣传队、一条文明示范街、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深入持久开展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完善机制,确保常抓不懈
扎实推进文明信用村镇户创建活动,为虚功实做提供可靠保证,关键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创建机制。几年来,漯河市针对创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完善创建机制,努力在创建支撑体系上做好文章。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领导机制。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找准创建工作与农村中心工作和有关政策的结合点,把工作试点放在双强村和先进村,确保创建组织有力。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思路和渠道。四是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人员坚持对县区创建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给予基层创建工作具体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