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手段与科技管理创新的制度创新--以305项国家科技研究项目为例_管理创新论文

科技管理创新的信息沟通手段与制度创新——以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为例论文,制度创新论文,管理创新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P62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最大优势是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对于西部资源开发来说意义尤其重大。然而,相对东部具有较发达的市场体系,西部资源开发面对的却是半市场化的不完全信息结构,以至障碍与困难重重。首先,资源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的各个环节常为原有体制所切割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间信息封锁严重,形成部门与行业间的条块分割,加之资源开发的地域性特征,地区间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屏蔽。其次,由于资源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高投资性,其它市场主体难以进入,资源开发相对封闭。再次,资源性科研成果的特质性特征,使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而且阻碍着科研成果的委托—代理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最后,在资源产业内目前还难以形成有效的产权改制,内部缺乏活力,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明显。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中有两个重要思想:第一,“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段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OECD,《国家创新系统》)[6]。第二,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表明:在创新体系中知识扩散与信息的沟通常常决定着创新体系的成败。资源产业的科技创新系统,由于面对更多的不确定信息,故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实施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关键技术攻关的重大研究项目时,需要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众多参与个体组成纵横交织的网络结构,采用正确的管理手段(信息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就对实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信息沟通的角度,结合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具产业共性的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的实践,对资源产业的科技管理创新系统的信息沟通手段与管理制度创新做一些讨论。

1 资源科技管理创新面对的不确定信息和信息沟通手段的选择

1.1 资源科技管理创新的环境状态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人们习惯用“环境状态”来描述决定经济决策可能结果的控制因素[2],本文则用以指影响资源科技管理创新系统的控制因素。环境状态可划分为已知环境状态和可能的环境状态,前者具有确定性,而当决策一旦涉及未来时,不确定性便会出现,影响决策的便是具不确定性的可能的环境状态,对于资源开发来说,认识、消除不确定性是决策的主要依据。

国家305项目所处已知环境状态分析[1]:①新疆地处矿藏丰富的“东亚—中亚巨型成矿带”的心脏部位,但长期以来新疆却“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即未发现大型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加速查明和开发新疆矿产资源,是振兴整个新疆的矿业经济的关键。②地质科研程度低,针对性不强,科研、勘查、矿产开发这三个本应紧密结合的产业链被原有体制砍断,分属于地矿、有色、冶金等不同部门。这也造成了科研投入和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并过于分散。③地区政府囿于资金、技术等原因难于独自开发,使资源富有地区难于通过矿产开发振兴经济。

国家205项目所处主要的可能环境状态分析:

①资源自然属性的不确定性:资源科研与开发属先导性、风险性事业,科研成果仅表现为对资源信息的初步精确,应用与开发(在地矿行业中为勘探和采矿)是对科研成果的进一步精确,但无论那个环节都只是对精确的逼近,其实质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资源显示度的过程,使资源由自然存在态转化为对人类自身有用的商品存在态。资源如果没有能借助科技的直接作用转化为商品态的形式,”就还不能称为“资源”。因此,资源开发必须依赖于科研成果的“科技推力”效应。

②科研成果的市场不确定性:任何特定商品都可看作是知识的集合体,这种知识可以是一个发明,一项技术或一种服务[4]。这种知识的特质性特征越强,它就与市场形成越大的信息不对称,也就越不易直接通过市场的交易实现其价值,要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建立一定形式的组织把这种知识加工为可以在市场交易的知识商品。资源性科研成果无疑是具有极强特质性特征的观念性知识,难于由商品市场对其价值直接做出准确的评价,也就无法直接在商品市场实现其价值,表现为“市场失灵”。这样,就需要科技创新系统将这种特质性的知识产品(科研成果)通过一定的环节加工为可交易的知识商品,在实现自身商品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它对资源开发的推动效应。

③创新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不确定性:资源的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由诸多环节共同完成的,从科研成果的取得方(科研单位)、应用方(在地矿行业为勘探方)、开发方(在地矿行业为矿业开发方)到资源开发所在地政府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利益关系的纠葛便在所难免。产权改制目前还困难重重,所有利益主体的产权归属于一家——国家。信息的彼此封锁成为相互竞争的手段,纯粹的市场手段在此独力难撑,加上市场信号的失灵,资源开发系统事实上相对自我封闭。在这个系统中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品”到最后的“知识商品”,几乎都是在系统内自我消化吸收的。这种利益关系的不确定性易导致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表现为产业链的彼此分割,客观上要求政府的引导与疏通。

④科研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科研合同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而资源性科研成果的市场不确定性更加剧了双方的“知识差”(谢康1998)[2],不仅增加了进入市场难度,也给科技创新系统的生产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带来难度,详见下文分析。

已知的环境状态决定了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可能环境状态则说明资源科技创新系统属不完全信息结构,相对一般行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更易产生“市场失灵”与“系统失效”。因此,以科技管理创新实现创新主体的信息共享是资源创新系统成功的保证,创新的过程就是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一方面资源性科研成果只有在这种相互沟通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科技推力”的强大作用。另一方面资源性科研成果也只有在与外部市场的充分沟通中,才能使其它市场主体对其有足够了解与认识,实施对资源开发的投资。

1.2 管理手段的信息沟通特点

信息的本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资源的科研与开发是有效利用资源信息并不断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这种沟通不仅仅是若干消息序列的简单传递,而应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流动,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传递的表达方式也决定着是否构成信息。[2]因此,在资源的科研与开发中,特别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可能环境状态时,选择合适的信息沟通方式,对于建构有效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协作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不同管理手段本质上体现为信息沟通方式的相异,通常行政手段表现为权威性的信息沟通;经济手段表现为利益原则的沟通;法律手段则属权威性与利益性兼有的沟通方式,表现为对市场经济利益分配的权威性认定形式。因此,作为重要的市场手段,法律与经济手段又是不可分的。不同管理手段因信息沟通方式的相异而适用于不同的管理结构和管理环节。信息学认为一个完备的通信过程(信息沟通)具有三个层次上的问题[5]:第一是语法问题(技术问题),即如何精确传送通信符号的问题;第二是语义问题,即如何使传送的符号准确表达消息的含义;第三是语用问题(效用问题),即信宿收到的信息含义如何影响行为的问题。为比较这些手段的不同,我们运用这个理论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手段(政府手段)和法律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进行一个较细致的比较(见下表)。以“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初始输入信息。

管理手段的信息学比较分析表

项目 科技行政手段 法律经济手段

语法层次 要进行科技经济一体化

语义层次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一项任务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有利可图的

语用层次

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 有利于我的就执行

传递特征

直接、权威,但易变,

间接,但更自觉,稳定,

由上至下为主

双向交流较平衡

沟通方式

 权力本位 利益本位

可见,科技行政手段依托于行政权力,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但信宿过于依赖信源,无法真正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法律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以利益为本位,体现为市场的决策,赋予了参与个体的经济理性,但也是这种理性使市场个体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倾向于以“不利选择”[2]来规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资源开发,致使市场失灵。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将“权威”与“自觉”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的沟通。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对此做了一些探索,在其科技管理创新系统中(见下图)形成了基于权力本位与利益本位的两种的信息交流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1.3 国家305项目科技管理创新系统的信息沟通手段

国家305项目总体上是以“联合攻关”的形式形成了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各创新主体因其在创新过程中所处不同环节,而具有各自不同的信息优势。大学、研究院所的优势在于知识产出的能力,305项目办的优势在于能通过科研组织管理生产出科研成果,地区政府的优势在于掌握了资源开发的地域性信息,应用开发部门的优势在于对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加工能力,自治区政府的优势则在于以其权威性的行动能力联接各创新主体,弥合产业链。科技成果的推力与市场利益机制的拉力为整个创新系统提供了动力支持。科技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以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整合各创新主体信息优势,促进科研成果扩散与信息反馈。

由图可知,305项目的科技管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由新疆自治区政府牵头组织的“一体化协调组”,以行政手段将国家305项目、地区政府及应用开发部门(地矿、有色、冶金等部门)紧密联结起来,组成了健全的、以权威性沟通为特点的一体化协作组织,保证了组织运行的行动权威。这个协调组全称为“新疆有色金属地质科研、勘查、开发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七五”时期由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组长,成员是由各厅局主管领导组成的,领导极具权威性。健全的组织与强大的行动权威性确保了在实施305项目同时,同步推行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并使一体化组织领导机构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高层协调能力,易于促使各参与主体在人财物上的相互合作,避免了“系统失效”,起到了弥合产业链的作用。其次,由于一体化组织领导机构人员都是来自不同转化环节的关键人物,必然带来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隐蔽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一些关键信息的沟通与共享。

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科技管理创新系统示意图

科研成果是这个创新系统的首要环节,它又形成了以305项目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信息沟通方式为法律与经济手段。通过项目课专题全国招标吸引全国地学领域的科研精英参与科技攻关,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并依托权威性的项目组织机构,与工作地地区政府、勘探开发部门签订了互助协议,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最终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整个协作体系的组织行为保证、法制保证与利益保证,形成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避免了“市场失灵”。其运行机制为:国家305项目以其科技攻关成果及时向勘查开发转移;应用与开发部门则承诺保护305项目的发现权,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并从开发利润中提取5%作为地质科技攻关成果有偿转让费,返还305项目发展科研事业。这种以利益共享、信息共享为特点的运行机制实际上起到了激活各利益主体的作用,实现了以利益机制促进整个创新系统的演进。

资源开发(矿产普查勘探和矿业开发)是这个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与最终环节,其信息沟通是以利益为本位的,引资的关键是让外部市场主体觉得“有利可图”。有利可图的基础在于资源开发不确定性的降低和矿产采掘的未来收益,因此,必须尽量提高资源性科研成果的可靠性,以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向外部市场,吸引外部市场主体。此外,自治区政府对引资给予的诸多政策优惠也成为重要因素。从“九五”起,国家305项目进行了一些试点,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矿业集团已开始了风险勘探的合作,发展前景乐观。

因此,重视信息在资源科技经济一体化中对不确定性的消除作用,以科技管理创新把政府与市场手段——权威与利益方式相结合,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克服“市场失灵”与“系统失效”是资源产业创新系统成功的基础。这种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的普遍意义在于:对于资源产业仅靠“利益本位”的市场手段是无法在创新主体间形成有效信息沟通的,也就无法弥合为原有体制所砍断的产业链。以权力本位的行政手段却可以政府职能的方式,实施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的优化“组合”(熊彼特),达到信息沟通目的,实现创新。

2 科研委托—代理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与管理制度创新

科研合同的目的在于为整个创新系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起着科技推力的作用。由于资源性科研相对其它行业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委托方与代理方间的信息不对称(inforomation asymmetry)就显得格外突出,其信息沟通也具有特殊性。以下我们结合国家305项目,对其中具有资源产业共性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一些分析:

①在评价科研成果方面:资源性科研成果表现为报告、图件等观念性认识,而不是实体性的技术,这就使委托方难于把代理方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努力程度建立一个有效关联,成果开发失败常常只能归咎于资源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紧密关联的后果是代理方不会尽其所能完善科研成果。

②委托—代理总体上属结果管理模式,委托方一般难于对代理方在完成科研成果中的具体行为进行观察与监督,对代理方来说当然是以最小成本获取科研成果的方式为理性选择,就不可避免地以“隐蔽行动”(如减少实际野外工作时间等偷懒行为)来减少自己的工作成本或采取有利自身收益的行为,但实际上却是损害了委托方的利益。

在执行资源性科研合同中,代理方的“隐蔽行动”能够产生的客观基础在于委托方在实施对代理人的监督行为中难以克服的具体困难:①资源性科研常常涉及复杂的不确定性,工作面大,工作环节众多,委托方难于使监督“面面俱到”,即监督的系统性不够;②委托—代理管理模式总体上属结果管理模式,委托方难于做到“步步紧跟”;③资源性科研成果的观念性技术特征,也使监督常常流于观念形式。④资源性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并需即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动态调整工作手段甚至内容,委托方难于使监督“时时兼顾”。

在信息经济学看来,理想的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应是指委托方与代理方在撤除合同后,任何一方都无法因这种撤除行为而在其它交易中受益,即均衡合同应是双方效用的“帕累托最优”(Parato optimal)。达到均衡的两个基本条件是[2]:“激励相容”,指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参与约束”,保证代理人可以取得参与合同的最低预定收益额。理想的境界固然难于达到,但以上两个条件指出了减少不对称的方法。一是“制度致胜”,以规范化、定量化、动态化和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制约代理人种种可能的“隐蔽行动”。二是“以人为本”,通过激励手段满足代理人多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个人对物质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工作安全等这些“保健因素”(Prederick·Herzberg,1959)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创造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如成就、得到承认、挑战性的工作、责任感等“激励因素”(Frederick Herzberg,1959),使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组织目标实现统一起来(激励相容的本质),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制度制约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避免或减少代理人“隐蔽行动”的关键是使代理人“说假话”(隐蔽信息)、“偷懒”(隐蔽行动)的成本大于或等于“说真话”和“不偷懒”。[2]按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致胜”就是要以制度的框架,增加前者的成本,并使这些潜在的“隐蔽行动”为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度所制约。国家305项目成立15年来,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招投标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及成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创新系统(详见下图),依据以上理论我们对其做一些分析。

国家305项目的管理制度创新系统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系统化体系,它囊括了科研系统工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经费管理是以实施滚动计划为核心的动态管理制度,以达到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用。通过质量检查制度形成了三级质量监控体系的规范性操作:研究组月检一专题对子题年检一项目办对专题的巡回或随机抽查。项目进度的控制是借助合同手段实现的。技术管理制度则不仅包括技术的形式管理,还有具体的作业要求,以及重点技术实施的申请程序都有制度化的规定,较好地达到了“面面俱到”的要求。其次,国家305项目管理创新体系还是一个动态化的从项目招投标、运行管理、成果管理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实际上是把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进行了紧密结合。做到了“步步紧跟”与“时时兼顾”。此外,为避免项目办对代理方的监督流于观念化的形式,305项目创造性地采用了定性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分析,增强了项目管理的可操作性,即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采用一定的方法,符合一定的工作标准。这种多维的“四定分析”标准使委托方的监督具体化,更易于实现,也起到了增强科研成果与代理人努力程度关联程度的作用。代理方欲完成委托方满意的成果,就必须尽其历能在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最终的工作成果等方面符合这种多维标准,大大增加了其可能实施“隐蔽行动”的成本。

剖析国家305项目成功实施的科技管理创新系统模式,理应首先归结于项目决策管理者在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时同步建立了以科技攻关为先导、科技—经济融为一体、科技与产业经济紧密“结盟”、科技攻关队伍与地矿部门“攀亲联姻”的新型关系,因而开辟了一条以联合攻关的形式加速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乃至国际化的正确途径。在信息沟通方面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要重视资源产业科技创新在不完全信息结构下所具有的特殊性;2.信息沟通手段的优化组合同样是一种创新,创新的效用在于促进了知识(科研成果)在创新体系统内的扩散;3.管理制度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是以制度框架对委托—代理的结果管理模式实施可行的、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4.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而且也是达成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

这种体系的效用是惊人的,据统计,在国家305项目和地矿产业“一体化”刚刚启动第一年(1986)时,新疆年产黄金仅1.4万两,随后逐年增产,出现了富蕴等多个“万两县”,1998年新疆黄金已升至20.1万两,跃居全国第六位!

我们认为: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推行的科技管理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解决了资源产业开发中面临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不足等诸多难题;它是一个体现资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模式,是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正确途径。这个模式拟作为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中具一定普遍意义的参照系,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  ;  ;  ;  ;  ;  ;  ;  ;  ;  ;  ;  ;  ;  

信息传播手段与科技管理创新的制度创新--以305项国家科技研究项目为例_管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