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十五年》看人性的弱点论文_马博飞

从《万历十五年》看人性的弱点论文_马博飞

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享有“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美称。作者以万历十五年这一在历史上看似平淡的年份为背景,向读者描写了大时代下皇帝、官员与百姓的矛盾与挣扎,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揭示了当时明王朝面临的困境。笔者在这里以人性的弱点为切入点,主要对文官集团的困境与探索展开思考。

关键词:万历十五年;海瑞;明朝

一、引言

初次接触明史时,我的启蒙读物是《明朝那些事》——一部带有一定小说性质的文学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意识到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且避免同样的错误。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以史为鉴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似乎在我印象中并没有谁能够真正做到。这个疑惑在我阅读《万历十五年》之前,始终没有得到答案。

二、《万历十五年》中的矛盾

《万历十五年》是以矛盾冲突贯穿始终的。这其中包括了皇帝与百官的冲突,平民与百官之间的冲突,甚至是百官之间的冲突。但是究其根本矛盾冲突,还是在于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冲突,其实明朝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道德为根本的文官制度所酿成的。在处理国家大事中,人治是具有许多缺陷和弊端的。而在笔者看来,人类无法完全做到以史为鉴而匡正自身,也正是因为人性普遍的弱点与缺陷是不以个体的转变而出现本质上的变化的,而这些天生的缺陷,则在大明这样的一个以对道德要求颇高的制度作为行政体系的朝代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矛盾的来源

中国儒家思想,亦或是说孔孟思想,其与法治制度的根本冲突在何处?笔者以为,孔孟思想的最大缺陷在于其过度的理想化,这个社会上完全以道德标准行事而不掺杂私心的人,恐怕也只是在于少数。况且,对于道德标准,没有确切的定论,那么久而久之,便极有可能演变成以个人意愿决定他人是非的情况。或许十四年周游列国,孔老夫子也目睹过世态炎凉,见识过人性善恶,又或许他的思想只是他自己的信仰与精神支柱,甚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在课堂上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会成为后世百姓的“金科玉律”。但无论如何,一千多年后的大明王朝仍将其作为行事准则,确有其不合理之处,一是时间太久,适应那个时代的不见得适应这个时代;二是难度太大,希望所有人规范行为,与他人和睦相处,这又谈何容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矛盾下的文官群体

相信读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显而易见的缺陷,为何在当时并未有人发现?笔者以为在这样一个偌大的行政体系下,一定会有人发现这种制度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够洞察其缺陷的必然是大部分人,那么为何文官们却又心照不宣,闭口不谈呢?一是因为不愿冲击传统制度的巨大惯性;二是希望保持这个调和君臣矛盾的方式;三是因为首先发声指出制度缺陷的人必然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文官们又不愿意损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可见,大多数人的本性中还是有利己的一面的。张居正推行新政,锐意进取,但他贪污钱财,平日行事高调也是有目共睹;申时行擅长妥协之道,是调和文官与皇帝矛盾的润滑剂,但是他明知中庸的做法在改革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已经毫无意义,却依旧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戚继光国难当头,抗击倭寇战功赫赫,但也依然有史料记载他的不廉洁之处。看待历史人物不宜过于绝对的做出评价,有时在我们心中的“完人”,换一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也会发现他的缺点,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明朝的这个需要人发挥关键性作用的行政体系,其不断衰落与腐朽,也完全是可预见的了。

四、文官身上人性的弱点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写到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深厚一笔的名臣,譬如海瑞,他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德模范,以致于他在处理公事时常用道德代替法律。往往海瑞在新官上任时都会受到百姓一致的欢迎,但仅仅几个月后,他过于主观地判定是非的行为便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也屡屡被各级官员弹劾。可见,仅仅依靠道德决计无法支撑起这般庞大的行政体系。但是,对于海瑞其人而言,他的确是秉持了单纯而坚定的思想,勇敢的发挥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身体力行的做着其他人不敢或做不到的事。他也是伟大的中华文化与儒家精神的缩影和写照。而我们又不难发现,成就海瑞的是他的道德,令他饱受诟病的也是他的道德。面对着一个连皇帝有时也无法左右的集团的猛烈批评,固执而天真的海瑞恐怕怎么也无法明白,为何绝对的道德维护者反而成了古怪的异端。这也不难看出当是时朝廷内的大部分文官都只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再进一步探求其根本原因,恐怕也不能不与人性牵扯上干系了。

李贽的揭露则更为深刻了,他不光批判当时的道学家们,甚至还批判儒家思想,其中或许有过激之处,但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提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建设性策略相较于单纯地建构理论体系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李贽批判专制,但最终也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囹圄,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其思想的局限性,也便可见一斑了。

结语:我们该如何看待仁义之学和人的阴阳两面呢?笔者以为,人的利己性与道义之间的矛盾有时并不处于我们的可控范围内,因此,明确的法律制度便必不可少。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他发展的尽头。这是人性的必然,是社会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论文作者:马博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从《万历十五年》看人性的弱点论文_马博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