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体操两大派系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派系论文,两大论文,体操论文,近代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969(2000)02—0103—03
0 前言
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盛行一种原始体操,诸如跑、跳、投、掷、攀登、摔跤、舞蹈、骑马、军事游戏等等.由于古希腊人在进行各种身体锻炼活动时,均裸体进行, 因而被称为“裸体”操.希腊语叫Gymnastike,就是现在“体操”这一辞汇的最初源头.当时战争频繁,各国尚武强兵,注意身体锻炼,各种形式的体操训练和竞技比赛曾盛行一时.到中世纪,体操、体育随着思想文化的禁锢,也处于衰落低潮.到了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体操运动也随之复苏兴盛起来,特别是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近代体操才趋于完善.
1 西欧体操的兴起与发展
西欧体操主要是指德式体操.德式体操也称“扬氏体操”.它是世界体操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核心是器械体操.德式体操的兴起与发展, 离不开教育家、体操教师巴泽多(1724—1790)、体操家古兹姆茨(1758—1839)所做的贡献.1774 年巴泽多在安哈特公爵属地创办了一所自然主义学校,即德绍博爱学校,并任该校校长.从此开始了欧洲体操的历史,其体操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古希腊体操,发展而成的德绍博爱学校的五项竞技,诸如赛跑、跳跃、攀登、平衡和搬运等.德国体操家古兹姆茨,受意大利著名医学博士美尔库里西利斯(1530—1606)《体操术》一书影响,他将一生奉献于体操教育事业.他通过教育实践, 把德国早期体操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即教育体操体系,之后教育体操体系做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被世界各地所应用.古兹姆茨在体操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改革精神,他以身体运动为核心,以自然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身体运动的教学理论、方法和内容.他在体操理论教学实践中,除了对概论、 目的论和设备论论述以外,还特别重视教学的方法,如提倡示范法、矫正法和观察法等.这些方法是他的体操体系的基础, 直到现代仍为我们体操教学所采用.
古兹姆茨当时在德国影响很大,被人们尊称为“德国体操之祖”,他把体操看作是提高日益衰弱的日耳曼人体力和身体健康的最好手段,所以他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身体教育,重视适宜的运动,来增强民族体质.他于1793年出版了《青年体操》一书,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 对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作了详细的论述.他的体操理论不但影响到日耳曼国民的体质改善和提高,而且对整个欧洲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近代体操体系向器械体操体系演变的基础.
继古兹姆茨之后,费里德路德维格.扬(1778—1852 )对德国体操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被称为“德国体操之父”.他创建了以器械练习和军事游戏为基础的民族体操体系,后被称为“扬氏体操”.“扬氏体操”体系,除继承和发扬古兹姆茨的理论与实践外,在器械体操的实施和理论上有很多改革和创新.比如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的吊环、鞍马、单杠运动基础上,还开创双杠、吊绳、吊竿等项目,并改革了木马、跳箱、跳跃器等器械,使之更适合于练习.扬氏体操教育的宗旨是以新鲜活泼、自由、快乐、信赖为目标.这四种目标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德式体操的特点.体操教育不仅仅单纯以锻炼肌肉为目的,同时在精神,道德、生理等方面,也都有很好的积极意义.扬氏除特别重视器械体操的实践外,还注重体操理论方面的建设,1816年扬出版了《德国体操》一书,将有关体操的腊文术语一律改为德语,并对身体与器械的方向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初步确认了一些体操术语.扬氏对一些体操术语所做的探索尝试,以及德国体育理论家、学校体育创建人阿道夫.施皮斯(1810—1858)对遗留下来的体操术语的整理,为后来体育术语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北欧体操的兴起与发展
2.1 瑞典体操
瑞典体操也是世界体操流派之一.19世纪盛行于瑞典、挪威等国家.瑞典位于北欧,处于欧洲列强之间,19世纪初,也同德国一样沦为割地赔款的国家.国家的危亡激发了瑞典人的民族主义精神, 体操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瑞典体操的兴起很快在欧洲大陆上又形成了一种与德式体操齐名的新的体操流派.
比尔.享利克.林(1776—1839)是瑞典体操的创始人,他认为体操的唯一任务是以保健和富国强兵为目的,把体操分为:教育体操、医疗体操、健美(艺术)体操.在瑞典人积极抗敌时, 瑞典体操首先传播于国内军队之中,后逐渐引入学校,并在社会上推广.1814年, 林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洛尔玛尔姆办起一所体育学校,其中设有体操场、剑术场和其它设施.后来这所学校定名为“皇家中央体操学校”,林氏在这里工作25年直至逝世.林氏所创始的以基本体操为主的瑞典体操体系,其中教育体操和医疗体操最具特色,区别于德式体操的主要点在于他科学地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他主张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他根据身体部位和年龄差异的特点编制教材,对保健和矫正姿态有良好作用.所以他的教学实践的主要功绩是将体操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瑞典体操在近代世界体操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瑞典体操与德式体操另一区别是,德式体操比较重视培养意志力,而林氏代表的瑞典体操则侧重于健身性.他的健美体操明确提出以身体的匀称发展为目标,使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他虽未能最后完成这一体系的设计,但却给后者指明了体操的一个发展方向—健美.
林氏所创始的瑞典体操在近代世界体育运动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为体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创造了不少实用器械,有体操凳、体操梯、垂直绳、水平绳、斜绳、木马、跳箱、肋木、格窗、平衡木等.他在使用器械方面与扬氏不同,扬氏体操是把身体从属于器械,而林氏的器械练习则是以身体的需要和特点作为动作编排的依据.直到现在,我们的大、中、小学校仍在使用这些器械.
2.2 丹麦体操
丹麦体操是世界主要体操流派之一.18世纪末期, 被称为丹麦体操之父的纳赫提哈尔读了德国体操之祖古兹姆茨的《青年体操》一书之后,受到很大的启发,并认识到体操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人体全面发展.从此他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体操事业.最初他自己在私宅试教几个学生做体操.1795年有个私立体操学校请他教体操.到了1799年,他决定在奥斯特尔哥德45号的地方,创建了近代欧洲第一所体操馆.刚开始, 锻炼的学生很少,后来增加到25名,最后达到150余人.1804年,他又开办了以训练陆军为目的“体操师范学校”,丹麦王任命他为校长,这所学校也是近代最早的体操学校之一.1808年, 丹麦又增设了以培养学校体操教师为目的的教师训练学校,并将体操推向社会.在纳氏推行丹麦体操40余年的历史中,对近代丹麦体操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丹麦体操奠基人.其主要贡献是提倡学校体操的创设、培养体操教员、 实行体操制度;开设女子体操部,培养女子教师等.
纳氏一生未创立独自的体操体系,他只是将德国古兹姆茨和扬氏体操及瑞典林氏体操,加以合理的科学的运用,使之具有丹麦的特点.
1864年,俄奥发生战争,丹麦战败之后,为了增强国民体质,振兴国民精神,选择了以体操为主的救国手段,全国又重新组织青少年进行体操及其他体育项目活动,到1884年林氏体操被介绍到丹麦,受到学校及社会上的公认,当时林氏体操受到高度的评价,其舆论声势凌驾于扬氏体操之上,并将林氏体操作为新练习教材.从此, 丹麦学校体操由衰落不振的局面,开始重振复活.所以人们说丹麦体操脱胎于瑞典体操,看来也不无道理.
丹麦体操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期的体操改革家尼尔斯布克(1880—1950)所推行的“基本体操”,亦称“布克体操”或称“丹麦体操”.他对瑞典体操怀有强烈的兴趣,于1908 年进入国立体操研究所学习,1909年取得了体操教师和医疗体操指导教师的资格.通过教学实践, 他发现瑞典体操,动作呆板,机械,并流于形式.他根据当时体操存在的这些缺陷,认为对丹麦体操需要进一步改革.于是导致了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体操改革,这次改革,对世界体操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布克认为:改革需要建立在体操所采用的各种原则基础上,要在具体教法上,内容实施等方面,改革那些不恰当的地方.布克体操是对瑞典体操成功改造的结果,而《基本体操》一书就是他成功的代表作.其精神实质,就是使体操能够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从《基本体操》整体来看,动作连贯、流畅、富有节奏性,特别注重柔韧性和灵巧性的操练,并有一套专门的训练方法.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基本动作(211个);男子基本体操(30节);女子基本体操(27节); 男子优美姿势(20节).操练器械主要为肋木、水平棒(单杠)、 高低水平棒(高低杠)、跳箱及吊绳等.
丹麦体操的最大特点是提高身体的可动性、力量、灵巧及柔韧性,达到改善身体条件、矫正身体姿势和以促进教育为目标.与世界有名的德式体操、瑞典体操相比较,丹麦体操有独到之处,所以后来他在欧洲近代体操界自立一种流派,这种新体操流派之形成,可以认为是现代基本体操形成的开端.
进入20世纪,丹麦体操发展很快,不仅在丹麦,就是在世界很多国家也颇有影响,一跃与著名的德、瑞体操齐名于世界之上.1922年, 布克氏开始应邀到国外进行丹麦体操的讲学和表演.第八届、 第九届世界运动会,分别在法国、荷兰举行,丹麦体操团都赴会表演,当时深受参加国的赞许.1932年,第十届世界运动会在美国举行, 布克率领体操团第三次赴会表演,将丹麦体操传给了参赛国选手,各国开始试行丹麦体操.后来,凡经丹麦体操团表演或讲学之后, 该国丹麦体操即风行一时.先后在英、美、德、法、荷兰、比利时、土耳其、 奥大利试行了丹麦体操,结果都大见成效.1931年,他们又应邀到日本表演和讲学, 途经苏联、朝鲜、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又多次举办体操班,培养了许多体操教师.
20世纪初期,近代世界体操逐渐传入我国.首先传入我国的是德式体操的兵操和器械体操.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与对日派出留学生的增多,继之而来的是日本化的德国、瑞典体操.随着青年会活动的开展, 美国式的德国、瑞典体操也在我国传播.进入本世纪20、30年代, 丹麦体操也在一些大、中学校开展,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内战、抗日战争的影响,体操运动的发展十分缓慢.只有一些徒手体操、 垫上运动、项目不全的器械体操和简易器械体操在学校、社会上流传.在旧中国的几十年里,也只进行过屈指可数的几次器械体操比赛.新中国成立后,体操运动才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体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深受近代世界体操两大流派的影响.
收稿日期:1999—05—16
标签:体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