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墙涂料中水分自动快速测定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荣星[1](2021)在《气相色谱技术在水性涂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性涂料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以水作为溶剂的水性涂料较溶剂型涂料VOC含量大幅降低,但仍然含有一定的VOC,为了防止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建立快速、精准的测试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气相色谱技术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等优点,因而受到广大分析检测科研工作者的喜爱。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在水性涂料检测中的应用。
李景润[2](2020)在《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湿度和室内空气甲醛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居住环境舒适程度和安全程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人体身心不适,影响人们的休息效率;甲醛更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硅藻页岩是一种有着独特孔结构的材料,它有着轻质、多孔、比表面积大、孔径小等特点,可以用作吸附材料,起到调节室内湿度,吸附空气甲醛的作用。纳米TiO2是一种n型半导体,可以在光照下进行光催化反应,从而将甲醛分解为CO2和H2O。本课题引入硅藻页岩作为一种填料,并掺入适量纳米TiO2,研制出具有调节室内湿度、吸附空气甲醛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引入氮掺杂TiO2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对硅藻页岩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分析、热重-差热(TG-DTA)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BET比表面积测试、BJH孔径分析测试等性能表征,确定了硅藻页岩的成分、微观形貌和结构。并根据性能表征结果,对硅藻页岩进行了细度处理、煅烧处理和酸处理的提纯方法,并以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纳米TiO2。本文将处理后的原材料作为一种功能填料,制备出一种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了性能测试。最终测定粘度为41s、遮盖力为185.5g/m2、耐洗刷性为408次,符合Ⅰ类内墙涂料标准。本文通过设计调湿试验,研究了不同提纯处理条件下的硅藻页岩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600℃、酸处理浓度60%下的硅藻页岩的调湿性能最好,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硅藻页岩内墙涂料的调湿性能等级。本文通过设计净化甲醛试验,研究了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对甲醛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仅使用硅藻页岩做净化材料并不能完全净化甲醛,240min时净化率达60.5%;掺入纳米TiO2后净化甲醛性能明显提高,在240min时净化率达82.1%,且最高甲醛浓度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掺入氮掺杂TiO2的可行性。
杨红云[3](2020)在《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性内墙涂料中水分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改善萃取试剂、优化相对校正因子、超声萃取时间、进样体积等影响因素,建立简便、准确的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性内墙涂料中水分含量的方法。实验方法最优的分析条件为:0.2 g样品加入2 mL异丙醇(0.1 g/mL)DMF内标溶液,恒温23℃超声萃取10 min,恒温23℃离心5 min,1.0μL上清液进气相色谱分析。采用内标法,应用校正曲线计算内墙涂料中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校准曲线方程为Y=2.43X+0.049,相关系数R2=0.999 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2%~0.68%(n=6),回收率为98%~108%。实验方法提高了萃取效率,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实验误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准确性。
吴华贵[4](2019)在《快干型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木器涂料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木器涂料具有保护木制品,提高木制品表面装饰性等作用。传统木器涂料含有大量有机溶剂,对大气环境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水性木器涂料近年发展很快,但是表面涂膜物理性能较差,涂装效率低,干燥速率慢。紫外光固化涂料性能较好,但由于粘度较大不适宜喷涂工艺,对于复杂木构件涂饰应用较为困难。为此,本文以提高水性涂料涂膜性能和成膜速度为目标,通过分析水性紫外光树脂、成膜助剂、消泡剂、光引发剂种类等对水性紫外光(UV)固化木器涂料涂膜性能的影响,制备快干型水性UV固化木器涂料;探讨涂布量与温度对水分干燥时间与涂膜性能的影响;分析干燥固化后涂膜表面形貌,涂料在木材表面的渗透情况,光固化前后基团变化等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初步制备了一种快干型水性UV木器涂料。水性光固化树脂选用高固含(≥98%)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优化的助剂体系由聚醚硅氧烷共聚物消泡剂、光引发剂2959、有机硅双生结构表面活性剂,消光粉ED30等组成。制备的涂料涂膜性能良好,涂膜附着力0-1级,铅笔硬度2H-3H,磨耗值≤0.05g/100r且涂膜表面未磨透。涂料中重金属、甲醛、苯系物、乙二醚及酯类未检出,TVOC为22 g/L,环保性能优异。(2)相同涂层厚度,水分干燥时间随涂料固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固含量,涂层越厚,干燥时间越长,但涂层的水分挥发率存在差异。干燥时水蒸发速率过快,涂层表面会泛白,硬度、附着力下降,涂层干燥应控制水分蒸发速率。(3)温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明显。在35℃—65℃范围内,温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明显涂膜表干、实干和完全干燥时间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制备的水性UV涂料干燥效率较高,温度35℃,60μm湿膜表干时间90s-120s,实干时间4min,完全干燥时间20min;温度65℃,60μm湿膜表干时间30s-60s,实干时间1-2min,完全干燥时间缩短为6min。当温度55℃以上,一次涂布涂膜表面出现针孔、细小的鼓泡等现象。(4)随涂布量增加,木材中的羟基与涂层反应可形成氢键或酯键。(5)水滴在涂饰试件表面的接触角随涂布量增加而增大,但当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涂层时,涂布量对接触角的影响不大;试样表面覆盖度和平整度随涂布量增加逐渐提高,木材的导管槽与表面凹凸被不断填平,但涂层背面逐渐出现空洞,存在明显的气泡;涂料大量分布在基材表面,少量渗透进入了基材,最大渗透深度为35μm,但涂料的渗透性随涂布量增加变化不显着。
陈担玉[5](2017)在《纳米微孔硅基内墙涂料的调湿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微孔硅是由古代硅藻等遗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生物沉积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具有质轻、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吸附性强等特点。纳米微孔硅自身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放湿能力,不仅可用作调湿材料,同时具有杀菌、除臭、吸附甲醛等功能。本文将纳米微孔硅作为一种功能填料加入涂料中,研制出具有调湿功能的环保内墙涂料。本文通过比表面积法(BET、BJH)对其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以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形貌,并通过等湿吸湿曲线和吸放湿速度曲线对其吸放湿性能进行评价,对其调湿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本文将纳米微孔硅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填料,并添加高岭土、硅灰石粉和钛白粉等颜填料及助剂,基料选用丙烯酸乳液,进行配方设计研究。将颜、填料和乳液作为常用因子,利用正交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分为四个水平,并对涂料样品的常规性能和吸放湿进行测试,通过直观分析法评价出性能最佳的涂料配方。比表面积大小和孔结构特征是影响纳米微孔硅吸放湿性能的重要因素。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本文还研究了作为调湿材料的纳米微孔硅的粒径大小对涂料样品吸放湿性能的影响。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建筑材料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纳米TiO2加入调湿涂料制成纳米复合涂料,研究了纳米TiO2的添加量对涂料常规性能和吸放湿性能的影响。
胡晓光[6](2015)在《海藻泥基功能型内墙乳胶漆的研制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因此室内空气污染已被美国环保局(EPA)列为第四大环境健康危害。世界环卫组织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由于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室内空气污染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关注,被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饰材料所含的大量污染物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论文系统研究了除醛丙烯酸酯乳液的分子设计、制备与涂膜性能。以此乳液为涂料基体,通过配方设计,采用TiO2光催化改性硅藻土、沸石及硅胶、海藻泥长效吸收并降解甲醛、甲苯及氨的耐污渍内墙乳胶漆,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协同吸附环境中存在的甲醛、甲苯及氨,并与之发生不可逆反应。另外在兼顾除甲醛特性的同时,选取了性能更为优异的耐沾污型乳液和填料,使得涂膜具有优异的耐沾污性能。针对祛甲醛、甲苯、氨和耐污渍的关键技术问题,将TiO2改性硅藻土、沸石及硅胶、海藻泥,耐沾污技术复合使用,以上述乳液为涂料基体,对颜填料和助剂等进行筛选,进行了配方优化,制备了功能型内墙乳胶漆,结果表明:以此材料制备的海藻泥功能型内墙乳胶漆对于室内甲醛的48小时内的甲醛净化效率高达90.1%,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达80.2%;室内甲苯的48小时内的甲苯净化效率高达51.1%,甲苯净化效果持久性达42.2%;室内氨的48小时内的净化效率高达46.9%,氨净化效果持久性达42.7%,耐沾污分数达到8.8分。经过系统的研究开发,以本工作为基础由嘉宝莉公司推动上市的“海藻泥”内墙乳胶漆,漆膜可以长效吸收并分解甲醛、甲苯及氨。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极少,与其它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相比,此产品具有显着优点。自从本项目产品上市以后,在全国各地获得了一致好评,也在涂料行业掀起了一次环保净化的新高潮。
杨荣郭[7](2013)在《夏热冬冷地区调湿型涂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室内空气质量、家具及图书的养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湿度过低时,干燥的空气容易导致人的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并引发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疾病;湿度过高时,会导致人体机体水分不易蒸发,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使人感到胸部受压、呼吸困难加重等。本文即是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全年湿度大、除湿周期长的气候特点,通过研究调湿涂料的调湿机理,配方设计,旨在研制出一种具有较好吸放湿性能的室内调湿涂料。首先,优选无机矿物材料海泡石和高吸水性树脂(SAP)聚丙烯酸钠作为调湿涂料组分中的调湿材料。分析了海泡石的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并对其进行了调湿性能的改性研究,通过碱化处理、酸化改性与氯化钙改性,得到了一种改性海泡石吸湿性能的最佳方案。最佳方案为:先采用溶度为3%的NaOH对海泡石进行去杂化处理,再对其进行CaCl2改性。当海泡石与CaCl2的质量比分别为1:0.5、1:1、1:2、1:4时,对应改性海泡石样品的吸湿率分别达到了17.735%、20.253%、36.858%、66.215%,分别是样品B1吸湿率的2.51、2.86、5.21、9.36倍。其次,以海泡石为调湿材料,苯丙乳液为基料,TiO2为颜料,CaCO3为填料,采用正交化试验设计,制备了9组无机矿物调湿涂料样品,测试了涂料样品的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样品中吸放湿性能最佳的为25号样品,最大吸湿率为10.137%,最大放湿率为5.287%;25号样品配方为:350g苯丙乳液+40g海泡石+40gTiO2+40gCaCO3;最佳配方的直观分析结果为:样品最大吸湿率直观分析的最佳配方为:250g苯丙乳液+40g海泡石+80gTiO2+60gCaCO3;样品最大放湿率直观分析的最佳配方为:350g苯丙乳液+40g海泡石+40gTiO2+60gCaCO3。最后,以高吸水性树脂和海泡石为调湿材料,苯丙乳液为基料,TiO2为颜料,CaCO3为填料,采用正交化试验设计,制备了16组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样品,测试了涂料样品的吸放湿性能及基本装饰性能。结果表明,16组样品中吸放湿性能最好的样品为4号,4号样品的最大吸湿率为14.941%,最大放湿率为12.222%;最佳配方的直观分析所得到的配方比与4号样品的配方比一致,4号样品配方为:120g苯丙+2g SAP+40g海泡石+20g TiO2+20g CaCO3;16组样品的基本装饰性能基本满足要求。25号和4号调湿涂料样品的调湿性能和配方组成,在改善室内湿度环境和调湿涂料研究两方面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朱永峰[8](2012)在《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热湿环境作为影响居住条件舒适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已经受到人们一定关注。采用主动式方法实现室内湿度的调节,即空调技术。虽然效果明显,但是需要消耗能源,而且成本较高,并且需要人为的维护、管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下,它并非解决的根本方法,而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来调节室内的热湿环境。采用被动法进行湿度调节,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材料的吸放湿特性调节湿度,无需任何人工能源,是一种生态性调湿方法。调湿涂料是具有吸、放湿特性的功能涂料,它相比与一般的调湿材料而言,有效利用室内空间,但又不占用室内空间是它最大的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利用前景。本课题组突破了传统涂料中“涂层吸水性强,耐水性就差”的观点,在保证涂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涂层吸水性,成功制备水敏感呼吸型调湿涂料。其基本性能均达到合成乳液内墙涂料国家标准并且在小箱密封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调湿性能。本文在课题组研究两亲性丙烯酸共聚物及调湿涂料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的调湿涂料制备工艺,批量制备调湿涂料,用于室内涂刷,考察在实际条件下的调湿性能。并以制备在室内环境中能自动调湿、性能良好的涂料为研究目标,在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制备过程中加入功能性单体,制备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以其为功能性高分子成膜物,以无机多孔多层材料为颜填料,制备了具有调湿功能的内墙调湿涂料。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论文分两部分综述了目前调湿材料和调湿涂料的研究。阐述了目前调湿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优缺点;评价调湿材料调湿特性指标的几种观点;调湿材料的测试标准及典型方法以及目前调湿涂料的种类及其优缺点。第二,首先将兰州市作为北方地区的典型代表分析湿度的变化规律,对2011年一年时间内兰州市温湿度变化进行分析,找到室外湿度变化规律。其次,采用本课题组前期成熟的合成技术,批量制备了两亲丙烯酸无皂核壳乳液。以该乳液为成膜物,与具有调湿性的各种多孔填料(如:蒙脱土、硅藻土等)和如钛白粉等颜料进行复合,批量制备了具有调湿性的呼吸敏感涂料。基于该类涂料在小型调湿实验测试结果,然后将其对普通房屋内墙进行涂刷,考察它在实际利用中的调湿效果。结果表明,该种调湿涂料具有延缓室内湿度降低的功能。第三,采用环氧改性丙烯酸酯的办法,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改性单体,采用离子型/非离子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透射电镜(TEM)对聚合物结构与热稳定性,粒子形貌进行了表征。最终得到了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最佳合成工艺。并以此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功能性高分子成膜物,以多孔层无机矿物为颜填料,制备了丙烯酸酯共聚物功能涂料。测定了其涂料基本性能,并考察了成膜物与涂料的吸水性、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涂料的基本性能均达到合成乳液内墙涂料国家标准,并具有一定的调湿能力。第四,为了进一步提高丙烯酸酯共聚物的亲水吸水性,在聚合反应中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制备了一种高吸水性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考察了功能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参数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透射电镜(TEM)对聚合物结构与热稳定性,粒子形貌进行了表征。最终得到了最佳的聚合工艺。用该乳液复合多孔层无机矿物制备了调湿涂料,其基本性能达到合成乳液内墙涂料国家标准,并具有一定的调湿能力。第五,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通过对实验引发剂、反应温度、功能单体用量等参数的探索,最终得到了无皂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最佳合成工艺。并用TG、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热稳定性,以及乳液粒子的形态及其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用该乳液复合多孔层无机矿物制备的调湿涂料,其基本性能达到合成乳液内墙涂料国家标准,并具有一定的调湿能力。总之,通过对调湿涂料实际室内调湿能力的测试,证明该种调湿涂料具有延缓室内湿度发生剧烈,增大室内湿度的作用。所制备的三种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调湿涂料吸水性、耐水性和调湿性能俱佳,且该调湿涂料制备工艺和施工方法简单易行,并具有环保、节约能源的特点,有望用于建筑物室内内墙的涂装。
纪丽娜,肖峥[9](2012)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性涂料中水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指出按照GB 18582—2008附录B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系统分析了水性涂料中水含量测试结果不确定度的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度的评定表明,重复性实验是产生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柯志烽[10](2010)在《核壳结构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可再分散聚合物乳胶粉是一种加水能重新分散在水中生成稳定的分散液,并具有原来聚合物乳液相似性能的聚合物粉末。一般是由乳液聚合法获得聚合物乳液,配合一定助剂后通过喷雾干燥工艺脱水制备而成。可再分散乳胶粉主要是用作建筑材料添加剂,可与无机粘结料一起使用,对混凝土、水泥砂浆等进行增韧改性,还可用于粉末涂料和粉末粘结剂等。可再分散性胶粉与常规乳液相比有一个重要优点:它可以预先与水泥、骨料和其他配方组分等一起进行干拌形成干粉混合物,在施工现场直接使用。此外,以可再分散乳胶粉为基础制备干粉涂料,是可再分散乳胶粉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本文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共聚单体,合成了具有软核硬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然后将其经喷雾干燥,制得了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可再分散乳胶粉。研究了乳胶粒子结构、聚合物玻璃化温度、核壳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苯乙烯(St)的用量、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的用量、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的用量等对乳液性能以及可再分散乳胶粉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粒度分析仪、粘度计、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等测试方法对乳液及可再分散乳胶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软核硬壳结构乳液适合喷雾干燥制得可再分散性好的乳胶粉;当核壳单体配比为2: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5%、St用量为壳层单体用量的20%、HPMA用量为2%、NMA的用量为壳层单体用量的2.5%时,可制得综合性能好的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及其可再分散乳胶粉。将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可再分散乳胶粉同无机颜填料、纤维素醚、粉状消泡剂和分散剂等按配方混合均匀,制备了环保型干粉乳胶涂料。本研究对干粉涂料配方进行了优化,重点考察了可再分散乳胶粉对涂料成膜性、施工性、耐擦洗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可再分散乳胶粉用量达到20%时,干粉乳胶涂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施工简便、涂膜耐擦洗次数在1 400次以上、其他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GB/T 9756-2009对内墙乳胶涂料的技术要求;涂料中未检测出可挥发性有机物(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及其它有毒物质。因此,本研究制得的干粉涂料时一种性能与传统乳胶涂料相当的、真正的零VOC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内墙涂料中水分自动快速测定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墙涂料中水分自动快速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技术在水性涂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及特点 |
2 气相色谱技术在水性涂料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
2.1 水性涂料中的VOC检测 |
2.2 水性涂料中苯系物的检测 |
2.3 水性涂料中生物杀伤剂的检测 |
2.4 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检测 |
2.5 水性涂料中水分含量的检测 |
3 结 语 |
(2)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硅藻页岩研究现状 |
1.2.1 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
1.2.2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1.2.3 在环境处理的应用 |
1.2.4 在材料行业的应用 |
1.3 调湿材料研究现状 |
1.3.1 调湿材料定义 |
1.3.2 调湿材料的调湿机理 |
1.3.3 调湿材料的分类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净化甲醛研究现状 |
1.4.1 甲醛来源 |
1.4.2 甲醛的测定方法 |
1.4.3 净化甲醛方式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 |
第2章 原材料、设备及性能表征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硅藻页岩性能表征 |
2.3.1 硅藻页岩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2 硅藻页岩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2.3.3 硅藻页岩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2.3.4 硅藻页岩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5 硅藻页岩扫描电镜(SEM)分析 |
2.3.6 BET比表面积测试 |
2.3.7 BJH孔径分布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材料处理及配合比确定 |
3.1 硅藻页岩处理 |
3.1.1 硅藻页岩细度处理 |
3.1.2 硅藻页岩煅烧处理 |
3.1.3 硅藻页岩酸处理 |
3.2 纳米TiO_2处理 |
3.2.1 纳米TiO_2改性原理 |
3.2.2 纳米TiO_2改性方法 |
3.3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配合比确定 |
3.4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性能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性能研究 |
4.1 调湿性能研究方案 |
4.1.1 试验前准备 |
4.1.2 调湿试验 |
4.2 硅藻页岩调湿性能分析 |
4.2.1 硅藻页岩吸湿性能分析 |
4.2.2 硅藻页岩放湿性能分析 |
4.3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性能分析 |
4.3.1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吸湿性能分析 |
4.3.2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放湿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净化甲醛性能研究 |
5.1 净化甲醛性能研究方案 |
5.1.1 试验前准备 |
5.1.2 净化甲醛试验 |
5.2 净化甲醛性能研究 |
5.3 引入氮掺杂TiO_2的可行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性内墙涂料中水分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色谱工作条件 |
1.3 检测内墙涂料 |
1.3.1 配置内标溶液 |
1.3.2 校准曲线 |
1.3.3 样品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气相色谱柱的选择 |
2.2 气相色谱柱温 |
2.3 进样体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2.4 萃取试剂的处理 |
2.5 前处理方法 |
2.6 校正因子与校正曲线 |
2.7 精密度实验 |
2.8 加标回收实验 |
3 结语 |
(4)快干型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木器涂料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性树脂体系涂料的水挥发及干燥成膜过程 |
1.2.2 水性UV涂料干燥速度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项目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水性UV木器涂料制备 |
1.4.2 水性UV木器涂料涂饰工艺与干燥性能优化 |
1.4.3 水性UV木器涂料表面性能分析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快干型水性UV木器涂料制备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水性UV树脂筛选 |
2.2.4 水性UV涂料助剂体系配制 |
2.2.5 水性UV涂料制备工艺 |
2.2.6 水性UV涂料性能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树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3.2 助剂体系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3.3 水性UV涂料配制工艺优化 |
2.3.4 水性UV涂料环保性能 |
2.3.5 水性UV涂料理化性能 |
2.4 小结 |
第三章 涂布量和温度对水性UV木器涂料干燥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基材准备 |
3.2.4 涂料准备 |
3.2.5 试样涂布 |
3.2.6 水性UV木器涂料性能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涂料固含对水分蒸发速率的影响 |
3.3.2 涂膜厚度对水分蒸发速率的影响 |
3.3.3 涂布量对涂膜光泽度的影响 |
3.3.4 涂布量对涂膜硬度的影响 |
3.3.5 涂布量对涂膜耐磨性的影响 |
3.3.6 涂布量对涂膜附着力的影响 |
3.3.7 温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
3.3.8 温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水性UV聚氨酯丙烯酸酯木器涂料表面性能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2 试样涂布 |
4.1.3 性能表征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ATR-FTIR红外分析 |
4.2.2 接触角分析 |
4.2.3 粗糙度分析 |
4.2.4 光学显微镜分析漆膜表面形貌 |
4.2.5 AFM分析漆膜表面形貌 |
4.2.6 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漆膜表面形貌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纳米微孔硅基内墙涂料的调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相对湿度的重要性 |
1.1.2 湿度的调节控制手段 |
1.2 纳米微孔硅矿物材料 |
1.2.1 纳米微孔硅的性质 |
1.2.2 纳米微孔硅的开发应用 |
1.3 调湿材料 |
1.3.1 调湿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1.3.2 调湿材料的调湿机理 |
1.3.3 调湿材料的性能评价 |
1.3.4 调湿材料的开发 |
1.4 调湿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4.1 调湿涂料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2 调湿涂料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3 调湿涂料的发展前景 |
第2章 纳米微孔硅的调湿性能分析 |
2.1 纳米微孔硅的吸放湿性能测试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2 调湿材料吸放湿性能测试 |
2.1.3 调湿材料吸放湿性能测试结果 |
2.2 纳米微孔硅的性能表征 |
2.2.1 比重瓶法测真密度 |
2.2.2 孔结构表征 |
2.2.3 扫描电镜(SEM) |
2.2.4 X射线衍射(XRD) |
2.2.5 元素分析(XRF) |
2.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湿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3.1 试验原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原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调湿涂料的配方设计 |
3.2.1 调湿涂料组分的确定 |
3.2.2 调湿涂料配方中的重要参数 |
3.2.3 调湿涂料配方设计方法 |
3.3 调湿涂料的制备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调湿涂料制备试验步骤 |
3.4 调湿涂料的性能表征 |
3.4.1 试板的制备 |
3.4.2 调湿涂料的常规性能检测 |
3.4.3 调湿涂料的吸放湿性能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湿涂料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常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各因素对涂料样品粘度的影响 |
4.1.2 各因素对涂膜附着力的影响 |
4.1.3 各因素对涂膜耐洗刷性的影响 |
4.2 吸放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涂料样品的等温吸/放湿曲线 |
4.2.2 涂料样品的吸/放湿速度曲线 |
4.2.3 涂料样品的吸/放湿性能的直观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湿涂料配方优化 |
5.1 引言 |
5.2 纳米微孔硅粒径大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3 纳米TiO_2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藻泥基功能型内墙乳胶漆的研制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内墙乳胶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内墙乳胶漆的现状 |
1.2.2 内墙乳胶漆的发展趋势 |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与关键技术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评估方法 |
2.1 耐污渍除醛乳液合成原理 |
2.2 多孔材料吸附原理 |
2.2.1 沸石吸附氨效率高的原理 |
2.2.2 硅胶粉吸附甲苯效率高的原理 |
2.2.3 硅藻土吸附甲醛效率高的原理 |
2.3 乳液和生物助剂的空气净化原理 |
2.3.1 抗甲醛乳液分解甲醛空气净化原理 |
2.3.2 生物助剂祛甲醛的机理及效果 |
2.4 光催化纳米TiO_2改性多孔材料的空气净化原理 |
2.5 耐沾污原理 |
2.5.1 乳液耐沾污性能的原理 |
2.5.2 不同颜填料耐沾污性能的原理 |
2.6 评估方法 |
2.6.1 实验室检测甲醛与甲苯的方法 |
2.6.2 氨检测方法确定 |
2.6.3 耐污渍测试方法 |
第三章 除醛耐污渍内墙乳液合成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原材料 |
3.3 实验配方 |
3.4 乳液制备工艺 |
3.5 乳液基本性能指标检测 |
3.6 乳液除醛效率及耐污渍检测 |
3.6.1 乳胶漆除醛效率检测 |
3.6.2 乳胶漆耐污渍检测 |
第四章 功能型内墙乳胶漆的研制 |
4.1 基础实验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原材料 |
4.1.3 乳胶漆制备工艺 |
4.2 实验过程 |
4.2.1 内墙乳胶漆中多孔填料配比的确定 |
4.2.2 多孔材料吸附性能的优化——TiO_2改性 |
4.2.3 生物助剂降解甲醛效率的比较 |
4.4 乳液祛除甲醛效率的比较 |
4.5 功能型乳胶漆耐沾污性能测试 |
4.5.1 不同厂商的抗甲醛乳液耐污性能 |
4.5.2 颜填料对耐污渍性能的影响 |
4.5.3 功能助剂对耐污渍性能的影响 |
4.6 最终产品性能检测 |
4.7 海藻泥内墙乳胶漆产品的空气净化效率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品应用结果 |
5.1 海藻泥项目可行性及使用效果 |
5.2 产品性能测试 |
5.3 产品推广情况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夏热冬冷地区调湿型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空气相对湿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1.1.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
1.1.3 夏热冬冷地区除湿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2.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建筑调湿涂料的基础理论 |
2.1 建筑调湿材料及调湿涂料 |
2.1.1 调湿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建筑调湿涂料的定义、组成 |
2.1.3 建筑调湿涂料的分类 |
2.2 调湿涂料的成膜机理和调湿机理 |
2.2.1 调湿涂料的成膜机理 |
2.2.2 调湿涂料的调湿机理 |
2.3 建筑涂料的配方设计原理 |
2.3.1 配方设计的主要内容 |
2.3.2 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 |
2.4 建筑调湿涂料的性能表征 |
2.4.1 建筑涂料的基本装饰性能检测 |
2.4.2 建筑涂料的调湿性能检测 |
第三章 调湿涂料组分的确定及改性研究 |
3.1 调湿涂料组分的确定 |
3.1.1 无机矿物的选择 |
3.1.2 高吸水性树脂的优选 |
3.1.3 涂料所用颜填料的选取 |
3.2 海泡石吸湿性能改性研究 |
3.2.1 试验样品及仪器 |
3.2.2 实验过程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试验样品及仪器 |
4.1.1 试验样品 |
4.1.2 试验仪器 |
4.2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的试验过程 |
4.2.1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的制取方案 |
4.2.2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制取试验步骤 |
4.2.3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吸湿性能检测方案及步骤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样品的吸湿量及吸湿率数据结果 |
4.3.2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样品的吸湿量及吸湿率数据分析 |
4.3.3 无机矿物调湿涂料样品最佳吸放湿配方优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试验样品及仪器 |
5.1.1 试验样品 |
5.1.2 试验仪器 |
5.2 试验过程 |
5.2.1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的制取试验方案 |
5.2.2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的制取试验步骤 |
5.2.3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吸湿性能检测步骤 |
5.3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样品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样品的吸湿量及吸湿率数据结果 |
5.3.2 无机矿物高分子复合调湿涂料样品的吸湿量及吸湿率数据分析 |
5.3.3 复合调湿涂料样品最佳吸放湿配方优选 |
5.4 涂料样品的基本装饰性能检测 |
5.4.1 涂料样品的基本装饰性能检测项目 |
5.4.2 涂料样品的基本装饰性能检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调湿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 湿度的重要性 |
1.2 湿度控制调节的手段 |
1.3 调湿材料的种类 |
1.3.1 无机调湿材料 |
1.3.2 天然高分子调湿材料 |
1.3.3 合成高分子调湿材料 |
1.3.4 复合型调湿材料 |
1.4 调湿材料调湿机理 |
1.5 调湿材料的平衡含湿量 |
1.6 调湿材料调湿特性指标 |
1.6.1 调湿材料调湿特性指标 |
1.6.2 调湿材料调湿特性指标的几种观点 |
1.7 调湿材料的测试相关标准及实验测试方法 |
1.7.1. 调湿材料测试相关标准 |
1.7.2 调湿材料实验测试典型方法 |
1.8 调湿涂料 |
1.8.1 吸水性颜填料基调湿涂料 |
1.8.2 双亲性高分子成膜物基水敏感呼吸型调湿涂料 |
1.9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无皂核壳乳液与水敏感呼吸涂料的批量制备及对调节室内湿度功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兰州市 2011 年全年湿度分析 |
2.2.2 呼吸敏感涂料的制备及基本性能测试 |
2.2.3 呼吸敏感涂料室内调湿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兰州市 2011 年全年湿度分析 |
2.3.2 无皂核壳乳液(ECAR)与调湿涂料(ECAR-C)的基本性能 |
2.3.3 水敏感调湿涂料的调湿功能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环氧—丙烯酸酯自交联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1.1 环氧改性丙烯酸酯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仪器 |
3.2.2 环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EAE)的制备 |
3.2.3 环氧—丙烯酸酯调湿涂料(EAE-C)的制备 |
3.2.4 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软硬单体组成变化对 EAE 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
3.3.2 GMA 和 AA 组成变化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3 引发剂用量对 EAE 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4 乳化剂用量对 EAE 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对 EAE 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6 反应时间对 EAE 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7 IR 分析 |
3.3.8 TG 分析 |
3.3.9 EAE 乳液及其调湿涂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
3.3.9.1 EAE 乳液及其膜基本性能 |
3.3.9.2 EAE调湿涂料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高吸水性环氧—丙烯酸脂自交联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仪器 |
4.2.2 环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EAEH)的制备 |
4.2.3 环氧—丙烯酸酯调湿涂料(EAEH-C)的制备 |
4.2.4 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EMA 加入量对乳液及其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
4.3.2 引发剂用量对 EAEH 乳液的影响 |
4.3.3 乳化剂用量对 EAEH 乳液聚合的影响 |
4.3.4 反应时间对 EAEH 乳液聚合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 EAEH 乳液聚合的影响 |
4.3.6 IR 分析 |
4.3.7 TG 分析 |
4.3.8 EAEH 乳液及其调湿涂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
4.3.8.1 EAEH 乳液及其膜基本性能 |
4.3.8.2 EAEH 调湿涂料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高吸水性环氧—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仪器 |
5.2.2 环氧—丙烯酸酯无皂共聚乳液(EF-EAEH)的制备 |
5.2.3 环氧—丙烯酸酯调湿涂料(EF-EAEH-C)的制备 |
5.2.4 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引发剂用量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
5.3.2 AA 用量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
5.3.3 NaHCORR3用量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
5.3.4 反应温度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
5.3.5 反应时间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 |
5.3.6 无皂乳液与普通乳液比较 |
5.3.7 IR 分析 |
5.3.8 TG 分析 |
5.3.9 EF-EAEH 乳液及其调湿涂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
5.3.10 三种环氧—丙烯酸酯基调湿涂料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9)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性涂料中水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定原理与方法 |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 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和定量 |
4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5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 |
6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
7 扩展不确定度的报告和表示 |
8 结果与讨论 |
(10)核壳结构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可再分散聚合物乳胶粉 |
1.2.1 概述 |
1.2.2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发展历史 |
1.2.3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制备 |
1.2.4 可再分散乳胶粉应用机理 |
1.2.5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应用 |
1.3 乳液聚合 |
1.3.1 乳液聚合概述 |
1.3.2 乳液聚合主要组成 |
1.3.3 乳液聚合机理 |
1.3.4 乳液聚合方式 |
1.3.5 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
1.3.6 核壳乳液聚合技术 |
1.4 喷雾干燥 |
1.4.1 喷雾干燥原理 |
1.4.2 喷雾干燥流程 |
1.5 干粉涂料 |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再分散聚合物乳胶粉的制备研究 |
2.1 可再分散聚合物乳胶粉专用乳液的合成 |
2.1.1 乳液配方设计 |
2.1.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3 核壳乳液聚合工艺 |
2.1.4 乳液性能测试 |
2.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6 核壳苯-丙乳液微观结构表征与分析 |
2.2 喷雾干燥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2 喷雾干燥工艺 |
2.2.3 乳胶粉性能测试项目 |
2.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5 可再分散乳胶粉微观结构表征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墙干粉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
3.1 内墙干粉涂料基本配方设计 |
3.1.1 可再分散乳胶粉 |
3.1.2 钛白粉 |
3.1.3 高岭土 |
3.1.4 纤维素醚 |
3.1.5 固体消泡剂 |
3.2 干粉涂料施工工艺 |
3.3 涂料测试方法 |
3.3.1 干粉涂料耐擦洗性 |
3.3.2 吸水率 |
3.3.3 涂膜粘结强度 |
3.3.4 扫描电镜测试 |
3.4 干粉涂料性能测试结果 |
3.4.1 干粉涂料及其涂膜性能 |
3.4.2 涂膜微观结构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用量对内墙干粉涂层性能影响 |
3.5.2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用量对内墙干粉涂料粘结强度的影响 |
3.5.3 可再分散乳胶粉的用量对内墙干粉涂料耐水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内墙涂料中水分自动快速测定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技术在水性涂料分析中的应用[J]. 沈荣星. 广州化工, 2021(24)
- [2]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D]. 李景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性内墙涂料中水分含量[J]. 杨红云. 中国涂料, 2020(01)
- [4]快干型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木器涂料制备及性能[D]. 吴华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5]纳米微孔硅基内墙涂料的调湿性能研究[D]. 陈担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6]海藻泥基功能型内墙乳胶漆的研制及其性能[D]. 胡晓光.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7]夏热冬冷地区调湿型涂料的研制[D]. 杨荣郭.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4)
- [8]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D]. 朱永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9]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性涂料中水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 纪丽娜,肖峥. 上海涂料, 2012(01)
- [10]核壳结构可再分散乳胶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柯志烽.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