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研究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中引用心理行为干预护理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脑动脉瘤患者120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组,就常规性介入治疗护理模式方法(n=60,参照组)与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方法(n=60,试验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提升了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脑动脉瘤;心理行为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87-02
脑动脉瘤为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疾病,也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因该疾病存在的脑动脉瘤破裂风险,极易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等。对此本文就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为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接收的120例脑动脉瘤(无破裂)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满足《外科学》(人卫版第7版)教材中制定的关于脑动脉瘤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均经CT及MRI、全脑血管造影定位确诊,排除了其他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以计算机算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各为25例、35例,年龄为25~80岁(57,2±2.5)岁;试验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各为29例、31例,年龄为22~72岁(57.6±2.5)岁。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性介入治疗护理模式方法,试验组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方法,护理方法实施为下:(1)心理干预,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心理护理档案,开展心理情况的测试,评价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以此形成个性化的心理档案。脑动脉瘤对患者的体质极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干预常用技巧(如:解释、暗示、安慰、鼓励、心理疏导等)应用基础上,帮助患者尽可能在较短时间转变角色。实施心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可灵活运用心理学各个技巧,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实施心理干预,如:组织患者之间以小组讨论方法进行交流;共性化心理护理模式;有意识及无意识开展患者普遍存在的错误意识纠正,帮助患者重建认知模式,注重对患者实际心理需求的满足,确保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患者建立紧密的沟通、及时适当安抚患者,并在护理开展中充分尊重患者,进而实现对患者心理层次的改善,有利于疾病转归和康复。调动家属共同与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给予其充分的鼓励和安慰,稳定情绪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1]。(2)行为干预,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导致其不良情绪表现显著,可邀请治疗预后明显的患者进行座谈会分享,掌握较好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中保持温馨化、舒适化的病房环境,可保持病房的安静或者播放适当的舒缓音乐,转移注意力且缓解不良情绪。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头部肌肉的放松,并逐渐过度到面部、颈部、肩部及背部等组织的放松,每日指导患者开展20mim训练,有助于情绪行为的控制和干预[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焦虑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前者应用SAS评分(焦虑评分)展开对焦虑程度的评价,后者使用WHOQOL-BREF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质量水平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属性SPSS23.0,其中包括计量资料(S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SAS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下降(P<0.05),其中干预后试验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脑动脉瘤是受先天性畸形、动脉硬化、感染等因素所致的脑动脉壁存在囊性扩张现象,可借助脑血管造影检查进行疾病的诊断。该疾病患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介入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缺乏认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焦虑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S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心理干预护理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以患者的心理状况为中心进行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的分析,给予其正确的认知和信息矫正,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并清楚治疗的目的,缓解和消除了焦虑等情绪,从而避免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相关的心理风险因素,减轻了对心理风险因素对介入治疗带来的干扰性。从而在建立的正确、科学的认知体系基础上,帮助患者适应现状,并协助其进行社会角色的转变,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行为干预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患者对治疗存在的不确定性心理,以行为干预发挥对心理干预的辅助效果,在机体肌肉群的放松中,能够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利于情绪的进一步控制。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护理的实施,能够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巧银.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165-1166.
[2]姚卫华,阴晓婷,郑旭冉.护理干预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病人中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A03):254-256.
[3]黄博婷,黎雪芬.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6):63-64.
作者简介:刘佳,女(1988.08-),本科,江苏省南京市,主管护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作者:刘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患者论文; 动脉瘤论文; 心理论文; 评分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方法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