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底稿论文,审计工作论文,路径论文,质量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工作底稿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是支持审计发现的直接依据,是贯穿审计全过程的主线。客观的审计结论应建立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和准确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而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和专业判断都应由审计人员完整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过程既是取证过程,又是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从多渠道搜集获取原始资料和审计证据,将纷繁零散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系统科学的分析,使其完整化、系统化、条理化,再依据专业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各环节、各阶段、各步骤,是贯穿审计全过程的主线。 2.审计工作底稿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是形成审计成果、促进审计价值增值的重要工具。审计报告是在对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的,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无从谈起,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报告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风险管控形势日益严峻,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产品、新业务、新风险让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从形成高质量审计工作底稿入手,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这样才能增加审计价值。 3.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责任、评价审计工作业绩的依据,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审计工作底稿是衡量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从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看出审计人员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采用了适当的审计程序、收集了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以及进行了合理的专业判断,审计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降低审计风险和错判。 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积极探索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审计工作底稿质量逐步提升,但在编制和管理审计工作底稿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问题描述逻辑不严密,因果关系不清晰,存在碎片化、浅表化的现象。一是只注重罗列问题,钩稽关系不清、排列顺序不科学,缺乏逻辑思维、因果分析和归纳提炼,核心把握不准,没有完整地回答审计发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二是文字表述不通顺、不准确、不精练,把与问题不相关的信息写进审计工作底稿,重点不突出,篇幅冗长,增加了阅读难度。三是审计建议公式化、空洞化、简单化和一般化,不善于从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高度提出建议,宏观性、政策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四是同一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文本格式各异,字体、行距不统一,标识不一致,称谓不规范等。 2.根据审计进度出具审计工作底稿的均衡性不够,且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使用程序不规范的现象。一是现场审计尾期集中出具审计工作底稿的现象较为普遍,未做到均衡地、及时地出具底稿,未给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沟通以及对异议底稿补充审计查证预留足够时间。二是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分类标准不一致,同一审计项目不同组别之间对同一性质问题分类不一致,重大类审计工作底稿确定未经过集体讨论或审计业务会审核。三是哪些审计工作底稿应上审计报告、哪些应形成专门的审计反映材料、哪些可移交被审计单位处理,缺乏集体讨论或会审研究的程序,还存在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内容与审计工作底稿不衔接、不一致的情况。 3.分级复核不精细、审计事项管理和审计沟通不规范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是一个人负责样本的调查取证、沟通签字的现象较为普遍,未遵循平行制约和相互制衡的审计管理原则。二是复核程序弱化,有的大型审计项目复核层级过多、流程过长,层级之间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职责界定不清晰,有的层级复核流于形式,未做到复核留痕。三是少数审计人员未按照审计复核意见修改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意见未得到有效落实。四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征求意见时,一般由被审计单位向审计人员口头提出反馈意见和修改要求,而未以书面形式向审计组反馈意见,有的审计人员未经组长或领队批准直接修改审计工作底稿,有时为了使被审计单位及时签署“属实”意见而模糊定性、隐晦定性,甚至存在互相妥协、私下“消化”的现象。五是对被审计单位签署不属实或部分属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未再次组织复核和讨论,并提出是否实施补充查证的解决意见。 三、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 1.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宏观判断能力和整体风险评估水平。一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灵魂,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失去独立性,想形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句空话。因此,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建设。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落实回避制度,保证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能独立地、不受干扰地实施审计。要倡导审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坚持客观、审慎、保密与胜任的从业原则,增强审计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保持客观性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二是创新理念,更新意识。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审计职业素质,加快审计行为转型,着力提高审计履职能力、风险预警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三是坚持综合分析、辩证思维、整体评价。以风险为导向,充分把握审计事项的内外部环境、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着力提高总体风险评估水平,加强审前分析,找准审计方向,合理选取样本。充分把握样本与样本之间、样本与非样本之间、样本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善于辩证思维,跳出审计看问题、跳出样本做评价,全面梳理审计事项的逻辑联系,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准确揭示问题本质特征和核心风险,既抓大放小,又小中见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2.明确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把握问题本质,切实防止揭示问题碎片化、表象化的现象。充分把握审计事项的内在联系,准确揭示核心风险和问题本质是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根本要求。应严格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单位内部审计规范,规范审计行为,除了按内部准则规定的八大基本要素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外,更要善于以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为导向,统揽审计全过程,要将“是什么(问题性质)、为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样(问题产生的后果)、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建议)”作为审计工作底稿核心要素,按照审计事项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回答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同类问题善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充分揭示同类问题形成原因,从管理行为和体制机制层面提高审计建议质量和层次。对区域性、系统性、普遍性问题应出具综合审计工作底稿,充分揭示系统性和趋势性风险。 3.围绕风险,深挖细查,切实提高审计查证能力。提高审计查证能力是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关键。一是注重从宏观的视野、管理角度,俯视和审视审计事项,深入揭示审计事项的关键管理环节、关键风险环节和关键责任环节,每个违规事项都要从动机、行为、后果三个方面获取证据。二是注重实施延伸审计,走出去、沉下去,延伸到企业、到现场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信息,获取现场证据。三是注重审计沟通,善于从询问相关当事人中获取证据线索。四是注重充分利用非现场手段和商业银行业务作业系统,广泛收集资料并实施必要的验证程序,获取直接证据。五是注重固定证据尤其是重大问题证据,并形成证据链附于审计工作底稿之后,便于审计复核。 4.规范复核程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审核质量。质量控制无捷径可走,“分级复核制”是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必须抓实抓好。一是明确审计复核的职责、流程。在审计现场完成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人员重点对审计事实负责,项目主审重点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完整性负责,审计组长重点对审计判断、审计定性和审计建议负责,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进行全流程控制。二是明确审计复核重点。应细化审计复核内容,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应由审计机构中比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做到“三看”:看审计发现事项描述是否客观,证据是否充分适当,问题定性是否准确,事实表述与问题定性结论是否一致,违规依据引用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有操作性;看问题是否有遗漏或选择性报告、大事化小、小题大做现象,是否有应查未查事项的发生;看问题是否归类不零乱,做到文字格式规范,问题重点突出。三是审计工作底稿上报和转发按规定路径,严格保密。复核人员要切实履行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职责,所有的复核记录要留痕留存,并签署复核日期和姓名。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未经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不得送达被审计单位。 5.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切实提高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风险防范水平。做好审计事项内外部沟通是提高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重要基础。一是在审计查证期间,审计人员应就承办的审计事项与经办人员或当事人充分沟通,确保拟反映事项的真实客观性和审计判断的准确性。二是在分级复核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内部沟通,审计组长应全面完整地了解和把握审计事项总体情况,确保问题定性客观公正。三是送签审计工作底稿一般采用纸质形式,不送达电子审计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应以机构名义书面反馈意见。审计组接到书面反馈意见后,对审计发现事项有不同意见的,由组长、主审会同审计人员进行讨论,作出采纳或不采纳、或者补充审计程序的决定,并以审计组名义书面回复被审计单位。严禁审计人员擅自修改已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防止审计发现问题在其他层面交换意见过程中被“平衡”掉。对审计沟通情况,要编制工作记录,并纳入质量控制和考核。 6.规范审计工作底稿使用管理,切实提高审计成果质量。一是明确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内部分类标准。对已经或可能形成实质性风险的问题、重大违法违规违纪案件线索、损害单位利益以及区域性、倾向性、系统性、体制机制性等方面的问题,应列为重大类审计工作底稿;上述问题之外的应追究相关管理、决策人员责任的问题列为关注类审计工作底稿;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问题列为一般类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分类应根据审计组(小组)讨论上报初分结果,由审计组长主持,主审和相关复核人员以及审计人员集体讨论后报领队审核确定。二是审计工作底稿如何使用,由审计组长提出意见,经审计机构领导主持的会审会研究决定。三是严禁擅自撤销和向被审计单位移交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的移交,由审计组统一移交给被审计单位并填制审计工作底稿移交单。四是审计人员按审计计划和审计进度均衡出具审计工作底稿,避免现场审计尾期过于集中出具审计工作底稿的现象,随时出具、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7.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评估和考核。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组长是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现场审计业务会,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进行现场督导和指导,对重大审计工作底稿实行通读制,集思广益,集体讨论。审计事项的延伸调查应实行双人负责,对应查未查,应反映而未反映,或因主观原因造成审计工作底稿错误,形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相关审计人员责任。对因审计管理失误、错误而形成质量事故的要追究审计组长责任。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沟通过程要留痕留存,根据履职轨迹,界定责任,质量控制部门要将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情况纳入对复核人员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员的考核,对未履行复核职责、不落实复核意见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二是开展审计工作底稿质量评估和考核。每年初,要对上年度完成的审计项目组织进行质量评估,评选优秀审计工作底稿。评选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评先、晋级挂钩,充分发挥优秀审计工作底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调动审计人员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标签:审计工作底稿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