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是人的载体,也是人的根本,而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通过教育,人可以实现自身价值。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
关键字:生命教育 语文教材 语文活动 写作教学 拓展训练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比较忽略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强对生命教育理念的应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在小学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其对学生思想感情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以人教版中的低、高年级的两篇语文教材为例:
1、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当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那些脚印的时候,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群神奇的小画家的作品。孩子们就会问到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是怎么画出这些神奇的作品的?还有哪一些小画家没有来?为什么没来?在思维的冲撞与矛盾中,孩子们满怀好奇,在盎然的童趣中掌握了“鸡爪与竹叶,小狗脚印与梅花”等形体上的相似性,从而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使得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所创造的奇迹,唤醒了他们的生命意识,从而能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2、《秋天的怀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候,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更要让学生获得“好好活”的思考,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的好好儿活”,史铁生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依然在——好好儿活。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他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更是把打击当成别开生面的游历,他对“好好活”的阐述就是——活着就是一种享受,一种知足,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自己无限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通过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生命教育
由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生命教育的活动呈现形式将是多样的:如开展各种珍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演讲比赛或者辩论比赛;可以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墙壁以及学校的各种展览橱窗等进行相关的宣传和展示;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关于“珍惜生命”的黑板报以及手抄报等;可以通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讲座演讲等,给学生进行普及和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好领会含义,这些文字或许会成为孩子们的座右铭,提升他们对生命高度的认识。当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了解生命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展示。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
且看《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三天》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自己只有三天的生命,你会做什么、想什么,当孩子们进入这种假设的情境,真切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也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小动物或者植物的成长,引导他们用文字将这些都记录下来,让他们知晓生命的不易,从而推物及人,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大大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四、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体会作品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因素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的心里,从而使学生更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论文作者:张怡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价值论文; 孩子们论文; 人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