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长论文,进一步提高论文,工作会议上论文,能力论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月5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李金华审计长在会上作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的报告。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审计工作情况,部署今年审计任务,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现将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报告摘登如下。
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04年,1到11月,全国共审计9.5万个单位,查出各类违规问题经过处理后,可增加财政收入245亿元,减少财政支出8.8亿元,已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1165件。
对此,李金华将它总结为“重点更为突出、公开透明度强、整改效果明显”三个特点。
进一步贯彻“二十字”方针,审计重点更加突出
第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强化了对有资金分配权部门的监督。李金华指出,去年,审计署对中央部门,特别是对有预算分配权部门的宙计力度进一步加强,指出了一些部门存在的预算不够细化,年初预留比例过大,资金分配方法不够合理,投向分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查出一些部门虚报套取财政资金、挤占挪用专项拨款、决算编报不真实等违法违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纠正和对责任人的处理,促进各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预算管理。同时,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补助地方支出的审计,集中反映了一些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地方未将中央补助地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促进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地方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也普遍加强了对本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各部门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各级政府和人大的充分肯定。从全国来看,去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明确,揭露和反映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湖北、安徽、云南、宁波着力强化了支出审计,江苏、浙江、陕西、黑龙江在管理和效益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山东、四川、新疆、安徽、宁夏将预算执行审计与各专业审计相结合,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下级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加大了审计的深度和力度。
第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对余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李金华指出,去年审计署组织18个特派办对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进行了审计。这次审计覆盖面达到41%,审计的重点是核实财务真实性、资产有效性和经营合规性,揭露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初步统计,已发现案件线索38件、涉案金额67亿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良资产收购把关不严,造成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一些银行为甩掉包袱、逃避责任,借剥离贷款掩盖以前年度违规经营造成的损失。二是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低价处置债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松弛,虚报、挪用回收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采取虚报冒领、截留收入、虚列费用等手段,套取资金用于发放高额工资及奖金补贴等。
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截止11月底,共审计金融单位871个。如上海、甘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河北、新疆对农村信用社的审计,山西、贵州、江西对省属证券公司的审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现了资产质量及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金融审计在促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为促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开展了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李金华指出,去年,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审计署对涉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加强了审计监督。
一是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检查验收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对6省(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补偿情况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
二是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城市9个“大学城”的土地使用和建设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查出一些地方政府违规审批建设用地,一些建设开发单位违规圈占土地,以及由于建设资金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还贷风险凸现等问题。据统计,至2003年底9个“大学城”累计向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建设资金额的59%,个别高校新校区贷款所占比例超过90%。
三是对七大流域机构、16个省(区、市)水利建设资金和部分水利项目进行审计,查出一些流域机构和省级水利部门通过办经营性实体、搞同体建设、设“小金库”等手段吃水利资金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发现部分项目管理薄弱,建设效果较差。审计的222个水利建设项目中,有34个未按计划完成,有52个项目存在质量隐患,还查出挤占挪用、损失浪费金额9亿元,违规征地13万多亩,截留、克扣、挤占农民征地拆迁款3亿元,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1起。
四是审计吉林、辽宁、内蒙古等8省(区)粮食风险基金,发现地方配套粮食风险基金不到位或虚假配套以及挤占挪用等问题比较严重。审计吉林、辽宁、河南等7省(区)企业关闭破产补偿资金,发现企业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中央补助资金等问题。
五是对全国铁路行业利用政府外债建设项目的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了效益审计,发现由于设计论证不充分、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大型施工机械、养路机械和通讯设备利用率低以及闲置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地方审计机关根据各地具体实际,也注重并加强了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围绕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的问题,安徽、湖北、黑龙江、宁夏、河南、内蒙古、海南等地积极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乡镇卫生系统建设情况、粮食企业挂账清理情况、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民工工资情况、交通规费征稽情况等多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结果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结合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许多地方对效益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深圳市开展了科技三项费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市政公园建设和管养等8个效益审计项目,江苏对国有土地指标拍卖收益进行了专项调查,浙江对全省94个财政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了同步效益审计,云南尝试对部门预算资金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湖北、厦门对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专项资金及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效益审计试点,山东、四川开展了利用外资项目、退耕还林工程资金效益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天津、吉林、广西对中水回用项目、生态建设资金、世行西南扶贫项目进行了效益审计试点,黑龙江在农业综合开发、固定资产投资等行业审计中安排了效益审计项目,这些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广东、湖北等省还专题召开了效益审计研讨会,初步总结了效益审计的经验。
第四,配合国企改革,加大了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力度。李金华指出,审计署受中组部、国资委的委托,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10户中央企业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审计。审计资金面占10户企业资产总额的51%。据初步统计,查出各类违规金额占审计资金面的7.8%,揭露案件线索8件,涉案金额16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信息不实,有的多计利润,有的形成潜亏;二是有些决策失误,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造成损失;三是违法违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地方审计机关围绕当地政府中心工作,共审计企业7991户,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382亿元。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天津,宁波对投资公司资本运营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和调查;厦门重点审计了财政投入资金多、财政补贴多、已改制或即将改制的企事业单位;浙江建立了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和日常监管机制。企业审计为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李金华指出,去年,各级审计机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普遍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审计署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收费问题,对清华、北大等18所高等院校和10所中央部属医院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通过扩招、面向社会办学等违规收费,截留、隐瞒收入;部分医院通过自立名目、自定标准等方式乱收费,一些生产厂商和经销商采取虚报成本、违规加价等手法抬高价格,并将获取的超额利润用于支付回扣,导致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加重了患者负担。
去年,审计署还组织对“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云南大姚地震救灾资金、淮河流域洪灾救济补偿资金等4项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虚报套取、挤占挪用等违规问题金额15亿元,主要被用于弥补公用经费、发放人员工资和奖金补贴等。
地方审计机关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扶贫、水污染防治、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多种专项资金开展了审计,发现和查处了一批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和侵占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为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认真贯彻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积极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李金华指出,各级审计机关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全面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截止11月底,完成了对2.3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2.2万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494人。审计查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342亿元,损失浪费金额36亿元。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给予免职、降职、撤职1396人,党纪政纪处分96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351人,移送司法机关147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促进领导干部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去年,审计署还组织完成了513个国外贷款和援助项目审计,对外出具审计报告516份。组织检查了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宙计业务质量,发现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8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20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造成一些会计信息不实。
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把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去年,审计署对外公告了11个部门单位和3项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1至11月,全国地方审计机关共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452篇
李金华指出,根据《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指示精神,去年审计署在较大范围内推行了审计公告制度,对外公告了11个部门单位和3项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公告前反复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征得他们同意,公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一并公布。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从媒体反映看,广大群众对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求真务实、支持审计署公开披露问题给予高度评价,对审计署依法履行职责、如实反映问题给予积极支持,对被审计单位接受监督、认真整改给予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信心;从被审计单位看,对公告的问题,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整改,规范管理;从各部门反映看,对没有审计或公告的单位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审计公告对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审计能力和水平、审计质量要求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推动。地方审计机关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并逐步加以规范,湖北、北京、上海、山东、云南、黑龙江分别制定了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结果进行公告。1-11月,全国地方审计机关共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452篇,促进了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进一步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影响。
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为历年最好,审计监督效果更加明显。截止2004年10月底,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的上缴率达到73%,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李金华指出,截止2004年10月底,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已上缴208亿元,滞留闲置资金已拨付239亿元,上缴率和拨付率分别达到73%、98%,上缴率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222起,比上年增加139起,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比上年增加209人(次)。
各地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也取得较好效果。地方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更加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整改力度大,落实情况好。山西、江西、广东、辽宁、重庆、西藏等审计机关根据人大、政府的要求,对有关部门落实审计意见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吉林省通过省政府全体会议通报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山东省政府将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列为重点督察事项,查出问题整改率已达到97.8%;天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整改中注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决定落实率达到92%。
围绕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大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力度,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
李金华指出,去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加大了对中央部门的审计力度,揭露了一些部门在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说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十分必要。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预算执行审计要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政府各部门是财政支出的主体,很多部门掌管财政资金的再次分配权,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计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特别是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审计,对重要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连续审计,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依法履行职责,将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在强化本级支出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力度,深入揭露资金分配不规范,拨付不及时,使用不合规和脱离有效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国家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围绕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促进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
李金华指出,今年审计署初步选择投资较大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注意检查违规征地、拖欠工程款、截留克扣农民征地补偿款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同时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效果,促进提高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关注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注意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检查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政策取向,管理是否到位,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加强审计调查,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围绕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促进强化金融监管 李金华指出,我们要密切注意金融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一是要继续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金融资产安全和金融运行秩序。二是要关注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促进加强管理,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金融产品,由于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滞后,存在问题较多,要通过审计,促进增强预警能力。三是要注意加强分析研究,通过揭示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制,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今年,审计署除对银监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外,还将组织对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要积极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
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强化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李金华指出,审计机关在各项审计工作中,都要注意检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审计调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建议。今年审计署拟统一组织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城市失业保险基金、城市住房公积金、国外援助项目资金等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各地除完成好审计署统一组织的项目外,还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抓住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要结合专项审计调查,加快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从目前情况看,推进效益审计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把效益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涉及面广、方式灵活的特点,结合专项审计调查开展效益审计,更容易揭示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影响效益的问题,从加强宏观管理和深化改革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今年安排的各项审计调查中,都要注意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滞留闲置、损失浪费等问题,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要特别注意揭露和反映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促进有关部门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审计,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李金华指出,企业审计要坚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经济责任为中心,与企业改革、改制结合起来。要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摸清家底,核实盈亏,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关注企业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揭示企业管理不善和影响效益的深层次原因,促进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要注意检查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严肃查处内外勾结,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根据中组部的委托,今年审计署将对11户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和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组织安排好自身的企业审计工作。
围绕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依法履行职责
李金华指出,中央六部委联席会议决定,在继续深化和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从今年开始,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审计署将继续做好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着手研究制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进一步规范审计的范围、对象、内容、程序及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推动经济责任工作稳步发展。
全面完成2005年审计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自觉地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切实注意调动好、发挥好、爱护好广大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李金华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审计工作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着力点牢固放在依靠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审计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审计工作来讲,所谓“全面”,就是各级审计机关都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所谓“协调”,就是要使审计工作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与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相适应,使审计管理、审计机关的“人、法、技”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明确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争取经过努力使审计工作隔几年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自觉地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善于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考虑审计工作的发展问题,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审计力度。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始终要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审计中,要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改革和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建设和谐社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到全体审计人员当中去。不要仅仅埋头于具体项目,要关心宏观经济形势,熟悉宏观政策措施,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分析问题,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要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审计工作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法严肃查处问题,二是要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进行整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会不了了之,审计的最终目的就不能实现,审计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一项审计工作结束之后,必须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纠正存在问题,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督促他们吸取教训,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加强管理,从制度上预防违规问题的发生。
我们说要提高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能力,其中第一位的要求就是要提高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同志,还要切实注意调动好、发挥好、爱护好广大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安排审计计划要留有余地。要切实改变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审计任务过重,审计人员压力太大,审计质量也难以保证的状况,做到量力而行,劳逸结合,质量第一。要妥善安排好审计干部的培训、休假,关心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决审计干部学习、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指导方针。2005年,要把这一方针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贯彻到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和每一名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
李金华指出,对于审计工作来说,突出重点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在审计计划安排上,要善于从中心和大局出发,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另一个层面是在对每个项目实施审计时,要把突出重点贯彻到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当中去。以往我们从第一个层面强调的比较多,下一步既要强调在计划安排时突出重点,更要注意在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中抓住重点,切实把突出重点落到实处。在审计目标的把握、审计计划的确定、审计方案的编制以及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审计披露、审计整改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总之,要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方针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贯彻到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和每一名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必须加强和改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计划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审计机关是不是贯彻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首先看计划。因此加强计划管理,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体系,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一环。当前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因此有些计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有些计划制订十分随意,执行中缺乏连贯性。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关键是要加强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有关宏观政策措施和目标要求,分析审计工作情况,找准审计工作与宏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此来确定审计的重点项目。每项审计都要有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按照审计目标来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计划执行单位的建议,既要考虑必要性,又要考虑可能性,保证计划切实可行。计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计划调整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要研究审计工作的人力、财力、时间和审计目标等的平衡和协调,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要改变计划编制方法,逐步尝试编制滚动式计划,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有效地协调和配套。但当前的重点还是首先提高年度计划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计划确定之后,审前调查十分重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体现“突出重点”的实施方案。总之,可以这样说,各级审计机关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能力。当前一定要在“突出重点”上狠下功夫。
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实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2005年,要积极探索、总结完善、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公告工作
李金华指出,全体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的观念。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准确判断是非。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对审计机关而言,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审计。当前财经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相当突出,必须强化依法审计的意识,严肃揭露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惩治腐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审计文化,在我看来,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审计精神,审计精神的核心是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只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维护法律尊严,敢于如实揭露和处理各种违法违规问题,才能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审计行为本身也要依法进行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规范审计程序,在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活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要看到,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要深入探究其来龙去脉,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准确判定其性质和危害,恰当地作出处理。
依法审计要求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审计结果公告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审计法也有相应的规定。多年以来,伴随着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加强,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果公布方面积极探索,力度不断加大。但作为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尚未在全国普遍推行开来。2002年,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审计署决定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在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07年,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力争将所有审计和调查项目的结果全部对社会公告。2003年,审计署将全国审计机关对防治“非典”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标志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正式启动。2004年的审计结果公告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开始由综合性审计情况公告向单项审计报告的公告过渡,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体例进一步完善。
2005年,要进一步加强“人、法、技”建设,为审计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李金华指出,要切实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对于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来说,必须始终注意加强审计机关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人、法、技”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建设。目前审计法修订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务院法制办已将《审计法修正案(草案)》报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预计不久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有望在年内出台。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100条已经试行近一年了,审计署及部分地方审计机关积极推行这一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了审计行为,有效地起到了保障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执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审前调查、审计日记、审计报告等环节,大家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落实还不到位。对此,有关审计机关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应当说,审计项目质量控制100条的制定,从总体上看,体现了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符合审计工作规律。加强审前调查、坚持审计日记、改革审计报告,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方向是正确的。
要大力推广和采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内控制度测评、统计抽样、风险分析、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技术方法代表了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对象,准确地抓住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审计领导人才、审计管理人才和审计专业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着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标签:李金华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专项审计论文; 计划管理论文; 资金预算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部门预算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整改报告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