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班级舆论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极论文,舆论论文,班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或许是因为班级舆论太过普通和“琐碎”,且不断变化,难以把握,班主任一般都不愿意花太多的工夫去管它。事实上,作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因素,班级舆论与学生关系密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力量。特别是消极班级舆论,由于它会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更应该引起班主任的重视。
一、消极班级舆论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成员的交往中,某些信息、观念和意见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从而得以在班级中广泛传播,形成班级舆论。“舆论是自发产生的,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它在表达公众意志的同时,也集中了各种短见和偏见。”[1] 有些舆论会传播虚假的信息或负向价值观(相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而言),对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些舆论就是消极班级舆论。
舆论是建立在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通过研究舆论,可以了解和把握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趋势。消极班级舆论也是如此,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班级成员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研究和把握消极班级舆论是全面掌握班级状况和学生心理状态的必要途径。
消极班级舆论不仅是被动地反映问题,而且还会主动地产生影响。消极班级舆论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力,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会将一些虚假信息或负向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且,由于舆论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它的负面影响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如果任其发展,后果难以臆测。特别是在中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学生往往会产生反叛心理,为消极班级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些消极舆论甚至会因此成为班级的主导舆论。
二、消极班级舆论的呈现形态
舆论需要有传播载体,不同的传播载体形成不同的舆论形态。一般认为,舆论形态可分为观念形态、信息形态、情绪形态和行为形态,消极班级舆论的呈现形态也大致如此。
(一)信息形态
消极班级舆论的信息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负面信息,一种是虚假信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兴趣似乎要更大些。当然,负面信息本身并不是消极舆论(它甚至会产生积极舆论)。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兴趣去传播就会形成消极舆论。譬如,在班级中,不少学生都热衷于传播关于明星私生活的“八卦新闻”,这些负面信息的过度传播会形成消极的舆论导向,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虚假信息主要是指谎言、流言和谣言,它会误导学生和教师,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导致人心涣散、班级动荡,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消极班级舆论,应该引起班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观念形态
观念是舆论最常见的载体,我们通常所接触的消极班级舆论多是属于观念形态。在班级中,当一种消极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得到一些学生的认同时,消极舆论就产生了。这种消极观念既可能是原生于班级的,也有可能是社会观念的移植,由于社会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后者的舆论力量要更大一些。有一位班主任在班级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时,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当“官”愿望,不愿意当平凡而辛苦的“清洁委员”,甚至觉得“总是当中队委没意思,想换个大队委当当”,被问及想当干部的原因时,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比较神气啊!”[2]。这种消极舆论的形成与社会上盛行的“官本位”思想有着密切联系,是社会观念对班级舆论影响和渗透的典型表现。
(三)情绪形态
舆论并不总是以明确、清晰的观念形态呈现的,有时,难以名状的情绪也会形成舆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有限,情绪波动很大,消极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而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一个学生的消极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与之关系密切的朋友、同桌、室友,在特定情况下甚至会波及整个班级,成为一种集体舆论。音乐、口号、标语、顺口溜等富有情感煽动性,是情绪性舆论的有效导体。有这样一首新校园童谣:“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这首童谣之所以能流传一时,就是因为它传达了许多学生对学校的厌倦甚至是痛恨情绪,而这种情绪在流传之中又被不断地叠加和扩大,从而成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消极舆论。此外,“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顺口溜的广泛流传也是因为契合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成为学生发泄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行为形态
用行动来表达意见是一种常见的舆论表达形式,如鼓掌、集会、游行、罢工等。在班级中,当一种消极舆论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一方面,它所集聚的舆论力量需要以某种方式来渲泄,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以某种行为更鲜明、更激烈地表达舆论群体的集体意见,此时,集体的消极行为往往是最佳选择。消极行为既有可能是“有所为”,即做不该做的,如扰乱课堂秩序、损坏公物、鼓倒掌、喝倒彩等,也有可能是“不作为”,即不做该做的,如集体逃课、逃避劳动、不做作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行为形态是消极班级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班级舆论的激烈表现形式,对班集体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深入班级了解情况,及早发现、引导和化解消极班级舆论,尽量避免集体性消极行为的发生。
三、消极班级舆论的引导策略
消极班级舆论的形成往往是自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可把握。在对它进行了充分了解后,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引导,力求化解之,或把它作为教育契机,引导班级舆论走向积极的一面。消极班级舆论的引导既涉及到班级内部的舆论调控,又与校园舆论、社会舆论等外部舆论环境的净化关联甚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微观的班级舆论建设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舆论的消极与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舆论事件的特征,二是舆论传播人的情绪状态。班级人际关系对这两点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紧张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会导致不愉快的事件,而不愉快的事件则容易引发消极班级舆论;其次,紧张的人际关系往往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充满悲观、失望和冷漠,这些消极情绪会直接导致消极班级舆论的产生。因此,改造班级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是消解消极班级舆论的有效策略。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由师生人际关系和学生人际关系两大部分组成。首先来看师生人际关系。这里的“师”主要是指班主任、任课教师这些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其中又以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重要。一般说来,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所代表的青少年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和错位,而青少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叛逆心理,极易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关系紧张。在大多数班级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对班主任怀有冷漠、戒备和敌视心理,喜欢传播,甚至是编造一些关于班主任的负面消息,并嘲笑、孤立和班主任关系比较亲密的学生,譬如班干部、课代表等。当这种行为形成一定气候之后,消极班级舆论就产生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之所以关系紧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学校教育这一语境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掌控着绝对的权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锋一般都是以代表成人文化的教师动用权力打压来收场,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立。因此,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尽量以平等协商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对学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不要高高在上俯视学生,不要滥用角色所赋予的权力来压制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际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另一主要构成要素。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4年)才大学毕业的班主任李老师,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任教。刚刚接手一个班的他,为了能使新入学的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决定在暑假里组织一次集体的滚轴溜冰。但是让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在通知同学时,部分学生的答复却是这样的:“有必要吗?大家都冲着高考,学习呗,搞得再熟有什么用!”[3]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级的学习功能得到了充分强化,在不断的考试和排名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他们相互戒备,相互提防,都想争取更好的名次。在学习功能被极力抬升的同时,班级的其它功能,如社会化功能、品德濡化功能等,却前所未有地被弱化了,学生在班级中难以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些学生品德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却被成绩的光环所掩盖。这些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隔膜和对立,进一步恶化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消极班级舆论的主要源头。要柔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重视审视班级的功能,在学习功能之外,更加重视班级在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序竞争、加强合作,建立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的同伴关系。
(二)保持畅通、及时的信息沟通
有段时间,我发现某班学生在随笔中不断提到学校为他们换教室的事情。由于是换到了一个条件较差的教室,且恰好该班平时的班级状态不是很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是学校在“整”他们,因此在随笔中或义愤填膺,或悲观失望,集体的消极情绪很快就汇集成了消极的班级舆论。而事实上,换教室的唯一原因是该班原来教室旁边有一间危房,学校要进行改造,怕对他们产生影响。但是,由于班主任没有把这一信息准确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所以引起了学生的误解。可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是流言滋生、谣言散播的主要原因,容易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消极的班级舆论。
沟通是双向的,信息交流是对称的。在工作中,班主任既要留意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想方设法了解和收集“民意”,也要及时地把学校的信息、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学生,以求得双方信息的通畅交流,观点的充分磨合。有些班主任喜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打探”关于学生的种种信息,以求对学生的充分、全面的了解;但是,或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或许是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所以不轻易向学生透露信息,不愿意和学生沟通交流。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处在单面玻璃屋中,班主任可以看到自己,而自己却看不到班主任,觉得班主任的行为类似于窥视,从而对班主任产生不信任,对这种单向的信息流动心存疑惧和反感。出于报复心理,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学生会想方设法将单面玻璃的另一面也遮起来,堵塞班主任了解自己的信息渠道。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与师生的信任程度是成正比的,班主任应该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袒露胸怀,推心置腹,在和谐的交流中实现信息的全面沟通和观点的深度融合。
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还要及时。我们注意到,谎言、流言、谣言等信息型消极舆论的生存空间仅限于事件发生之后,真相大白之前,真实的信息传播开来之后,谎言、流言、谣言就会不攻自破,自行消失。并且,由于谎言、流言、谣言具有夸饰性,其生存空间愈大,荒诞和离奇程度就愈甚,引起的误解和恐慌就愈严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意及时与学生沟通信息,特别是一些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学生通报情况,保持信息沟通的快速、透明,免得学生捕风捉影、妄加臆测,不给谎言、流言和谣言留有生发和滋长的空间。
(三)建立公正、透明的班务处理系统
班级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级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暗箱操作和不公现象,会影响到学生对班级和班主任的情感、态度,影响到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热情,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对班主任的对立情绪,造成班级的四分五裂,人心涣散,消极班级舆论也便会由此而生。因此,建立公正、透明的班级处理系统是化解消极班级舆论的必要途径。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系统中,日常的班务处理主要是由班干部来完成的,因此,要建立公正、透明的班级处理系统,首先必须保证班干部是通过公正、透明的途径产生的,只有如此,班务的处理才能充分考虑最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和班级的整体利益。但是,在实践中,班干部的产生却存在着不少弊端:有的班主任为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威,直接指定自己的亲信为班干部;有的班主任为“鼓励”学生,让成绩好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有的班主任“抓大放小”,班长和团支书自己指派,其它干部由学生选举;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因为人情等原因,想方设法把某些需要“重点照顾”的对象照顾到班干部队伍中去……凡此种种,都有违公正、透明原则,都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导致学生与班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引发消极班级舆论,不利于班级的良性发展。
尽管有人以悲观的论调说“民主是我们人类经验中所能找到最不坏的制度”,但他同时说道:“其他的制度更坏,因此我们只好接受民主制度。”[4] 在班干部产生途径中,民主选举也是相较之下“最不坏的制度”。
程序公正是实质公正的前提,保证班务处理的公正、透明还必须形成一套合理的班务处理规则和程序。有的班主任喜欢一切“代劳”,在班级管理中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处理班级事务。这样做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结果有时可能也很好,但是,由于无视学生的“民意”,表现出了大包大揽甚至是独断专行的倾向,这种行为一般都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经常是“吃力不讨好”。因此,在班务处理中,班主任应力避“代劳”,由操办者转变为指导者、协调者,指导学生制订出一套合理的班务处理规则和程序,然后让他们依照规则和程序自己处理。之所以强调规则和程序的重要性,是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所有的班级事务处理中来,少数人的操作经常会带来不公正和不透明,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不利于积极班级舆论的形成。而规则和程序可以有效地约束事务处理者(主要是班干部)的行为,从而保证班级事务处理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四)关注消极舆论源、舆论人和舆论圈
消极班级舆论总是有一定的舆论来源,在传播的过程中,舆论人和舆论圈是消极班级舆论的放大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消极舆论源、舆论人和舆论圈,以便及时发现消极舆论的产生,分析和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调控。
学生的舆论来源主要社会舆论、家庭舆论和学校舆论,获得舆论的途径主要是熟人群体(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等)和大众传播媒介,真正原发于班级的舆论微乎其微。无庸讳言,在解决班级的消极舆论源的问题上,班主任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和传媒共同配合,清除社会消极舆论,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在笔者看来,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舆论大环境,班主任能做的似乎只有两件事,而且都是治标不治本:一是尽其所能控制班级的消极舆论源;二是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舆论免疫力。
舆论人是指那些“积极主动传播意见的人”[5]。这些人一般都比较活跃和敏锐,能较早发现和抓住舆论热点,并积极发表和传播个人意见,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充当舆论主体的角色,发挥舆论主导作用,是大众的重要舆论参照物。消极班级舆论也有自己的舆论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会对一些特殊的“刺儿头”十分头痛,主要原因倒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而是因为他们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有时甚至超过班主任),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班级中充当着消极舆论领袖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这些“刺儿头”与班主任唱反调、对着干的行为恰恰迎合了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让班主任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坏学生”为什么会成为班级的焦点人物,学生为什么会相信他们的那些“异端邪说”。其实,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分析的话,我们将会发现,这些“刺儿头”之所以能成为舆论人,除了学生的辨别力较差和青春期叛逆之外,更多是得益于自身的共同优点: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情商高,人缘好,具有亲和力和领袖气质。因此,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化解学生的叛逆心理的基础上,班主任要辩证认识消极舆论人的舆论导向功能,在教育转化的同时,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利用他们在班级中的号召力,引导他们在班级舆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招安”一人,带动一片,转化消极班级舆论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舆论圈是指有相同舆论兴趣、持一致观点看法的人所自动形成的舆论传播和交流群体,是“舆论在社会中的最小单位”[6]。在班级中,围绕着消极舆论人,往往会形成一个个消极舆论圈,如悲观者舆论圈、厌学者舆论圈、偏激者舆论圈、不良习惯舆论圈,等等。和所有的舆论圈一样,消极班级舆论圈是具有扩散性的,如果对它不加关注和引导,那么,一方面,消极舆论会在不断的扩散中膨胀,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其影响;另一方面,性质相近的消极舆论圈也会在扩散中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规模更大的消极舆论圈。以上两种情况都会给消极班级舆论的化解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于消极班级舆论圈,班主任必须密切关注、深入分析,及早寻找合理的对策,或阻断舆论源,或转化舆论人,或分化舆论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消极班级舆论圈是自发形成的,且是建立在共同的舆论认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论采取何种对策,都应遵循舆论引导、自发解散的原则,而不能肆意打压和强行拆解。后者不仅很难奏效,而且还有可能因为存在外在压力和生存危机,消极班级舆论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而更加强大,从而导致目的与效果的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