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做精小产品,乡镇企业闯荡大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大市场论文,产品论文,做精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万向集团是一家乡镇企业,始创于1969年,从7个农民、 4000元钱的“铁匠铺”起家。得益于改革开放好政策,企业稳步发展。现拥有员工近万名,资产过50亿,为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和国家120 家试点企业集团、机械工业十大杰出企业、机械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试点企业。综合实力居机械工业第22位,汽车工业第15位,浙江省机械工业第1位。1998年,实现营收26.3亿元,利润2.6亿元,税收9112万元,出口创汇7640万美元。今年我们的形势比较好,进入二季度以来,每月可实现销售4个亿,利润3000万,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回顾万向三十年,作为一家乡镇企业,能求得生存,获得发展,机制好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产品占领了国内,走向了国际。
一、以质量、成本为突破口,掌握一门技术,做精一个产品,打开一片市场。
创业初期,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有的只是强烈的创业热情和脱贫致富愿望。我们拾遗补缺,只要市场上需要的,有能力生产的,我们就做。“船小好调头”的多角经营救活了企业,让我们熟悉了市场的“水性”,但也分散了仅有一点技术力量和资金。与其多个低水平,不如一个高档次。1979年,我们将其他产品全部下马,破釜沉舟,专心致志做汽车万向节一个产品。
当时生产万向节的企业全国有56家,竞争非常激烈。乡镇企业没有列入计划,要用户接受我们,只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让用户来挑选。而我们当时的员工,大多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文化水平很低。质量管理的英文字母缩写“QC”,只认识一个“Q”,那是打扑克牌见过的, 读作“皮蛋”。仅有的几台设备,要么是从国营企业“退役”的,要么是自己“土法上马”的。技术创新问题成了生死问题。
技术搞创新,员工观念要先创新。要生产合格产品,首要的问题是克服小农意识,树立质量意识。一封用户来信,促使我们对已发往用户手中的产品和仓库成品,进行了重新检验,结果发现有3 万套产品不符合标准。如何处理,员工心里很矛盾。我们把全厂职工召集起来,开了个现场会。将3万多套万向节一个不剩地作废铁卖掉,损失43万元。 这对我们这样一家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全厂职工因此半年没有发工资,大家都感到“肉痛”,“痛”在肉里,质量意识也“烙”在脑中,“印”在心上。
从报废3万套万向节入手, 我们开始了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企业整顿。“先生产后生活”,我们规定每年税后利润的80%必须用于技术投入,改十五年折旧为七年折旧,并撤销了建造食堂、宿舍的计划,集中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先质量后产量”,我们建立了产品检测中心,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先上学后上班”,我们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让职工学文化,学技术;“先制度后制造”,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道工序。1980年底,我们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以99.4的高分居全国行业之首,从而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从1982年开始,我们的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获得了国家银质奖。
光产品质量国内最好还不够,要赢得市场,必须是国内最便宜的。我们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手段,走专业化生产、系列化产品道路,逐步形成了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将生产与销售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1980年到1989年期间,钢材提价1.3倍,煤提价5倍,我们的产品价格基本不变,职工年收入增加了6倍,经济效益年均增长40%以上。 凭借高质量、低成本、我们成了国内的行业老大。
到了九十年代,我们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有了体系保证。1994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我们的企业标准成了国家的行业标准。1997年,通过了QS9000认证,获得了进入国际汽车配套市场的“通行证”。
我们通过把万向节一个产品做精、做专、做大、做深,终于做到在市场上有地位,积累一些人才,积累一些技术,积累一些资本,为万向在零部件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做亏本买卖,消化国际技术,提高整体素质,闯荡国际市场。
乡镇企业来自“三农”,服务“三农”,但不能将自己永远定位于“三就地”。当产品的国内市场覆盖率达到了三分之一后,我们认为已经不能局限于在国内当老大,提出了“以赚外国人的钱为荣,以使万家致富为乐”。当时,出口产品价格要比内销低,而且规格特殊,工艺要求高,时间性强,弄不好还有可能被索赔。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产高标准出口产品,对我们的技术水平是一次最好的“考试”和“再检验”。
美国是“汽车王国”,我们的产品如果能得到美国市场的承认,那么将会在全球畅销。1984年,首批3万套万向节出口美国, 零部件产品进入美国汽配维修市场,这是中国第一次。三个月后,第一批产品在美国有了测试结果。他们发来了电报,感谢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这么好的产品,对我们的技术水平表示敬意。乡镇企业的产品出口到“汽车王国”,为乡镇企业争了气,为中国农民争了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联社、法新社,国内的新华社报导了我们的事迹,国内主机厂也改变了对乡镇企业的看法,要求供货,国内主机厂的配套大门终于为我们打开了。
同外商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了与他们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激发我们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去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外商近乎苛刻的要求,让我们不断改进产品工艺,熟悉各类型号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企业整体素质在点点滴滴的改进中得到了提高。
乡镇企业从田野走向世界,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正式成立。几年来,我们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7个国家设立了10家子公司, 营建零部件国际市场网络,“在洋人的土地,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钱。”海外公司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将国际市场最新技术、质量、价格等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集团。集团根据这些最前沿的信息,及时地,最大限度地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海外公司经营取得了成功,有力地拉动了集团主业的发展。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考察公司后,称赞我们为中国工业参与经济全球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依托产品质量规模效益,我们的国际市场逐步扩大,现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产品总销售的三分之一。出口产品的利润率逐渐达到并超过了内销水平,经济效益日益增长。1997年,我们获得了美国通用公司定单,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件厂配套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主机厂现在都成了我们直接或间接的配套厂。这标志着我们的产品已与国际一流产品接轨。今年4月份, 德国大众的采购商来我们企业进行OEE 值(制造工程效率指数)的评审考察,经过考察小组6天的全面评审,我们的OEE值达到了91.3%,前来考察的3位英国人不得不对我们表示敬意,因为OEE值世界级水平也只有85%,他们的供应商中最好的也才达到89%。更让我们骄傲的是,与我们做第一笔出口业务的那家外国公司,曾提出包销产品,要控制我们,我们坚决拒绝了,为此还翻了脸。这些年来,我们年年都有发展,而他们要慢多了,现在反过来请我们去兼并他们。
三、建设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培育自主开发能力,为民族工业作出贡献。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如何才有地位?万向如何为民族工业作贡献?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开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过去,我们的技术创新强调设备更新等硬件设施的改善。现在,重心开始向提高软件能力方面转移,目标是培育和掌握核心技术,最终与主机保持同步开发,建设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成为拥有自主开发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品牌体系的系统零部件供应商。
在万向节产品的基础上,我们以“高起点投入、高精尖设备、高层次人才、高档次产品”为指导,利用万向节形成的技术、市场,上下延伸,走专业化生产道路,逐一开发关键零部件。我们相继投资1.9 亿元引进等速驱动轴生产线,投资1.4亿元引进轿车减震器生产线,投资1.3亿元引进轮毂轴承生产线,投资1.1亿元引进传动轴生产线,投资1.9亿元扩充十字轴万向节生产能力。由于这些项目起点高,新产品很快就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并打入了国际市场。现在我们已经拥有10家专业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都通过了ISO9000认证,年销售1亿元以上,创利1000万元以上。随着主机厂零配件自制率下降,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之间的市场化合作,今后会更紧密、更完备,最终成为一种同步工程。按我们的设想,关键性系统零部件,都将逐一开发,以系统供货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成为最优秀的一级系统供应商。
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赖于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考虑到产品的关联性、互通性,为了系统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统筹利用和集中发挥优势,1992年我们组建了技术中心。由技术中心牵头,以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保障,设立了五个研究中心和八个研究所,形成了“一三五八”的技术创新体系。集团的技术创新目标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进行总体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制定政策,统一调动资金,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落实责任,统一考核奖惩,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我们的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我们的开发能力主要定位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工艺装备研究开发、长远技术开发,以及3至5年后投入市场的重大新项目的开发。为增强开发能力,我们引进具有国际最高水准的软件,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分析、辅助制造一体化,同国外客户部分产品已实现电子版本的技术交流。目前,我们已被列入国家CIMS示范工程重点试验单位。我们按照国际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新产品开发试制程序,改新产品开发“周·天”制为“小时”制,现有系列产品基本达到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要求。
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1984年起,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来视察工作,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我们提了一点,要几个大学生。当年,我们花了24000元,引进了四名大学生。现在条件好了, 我们已是国家教委指定的大学生重点分配单位。 目前, 企业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已达4000人,各类技术人才1900余名,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科技队伍。当年花钱“买”来的大学生,都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其中一人经营管理着16亿资产、6000多人的上市公司。本着“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安排好技术人才工作岗位,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实施“挑战薪金制”,让人才富起来,以提高工作积极性。科技人员的收入除保障工资外,更多的是项目工资。如等速万向节项目,项目负责人一次获奖金38万元。我们还有专门人员负责把科技项目及成果进行提炼,并申报专利,让科技人员有自豪感。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为我们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当年的一个企业、一种产品,发展到现在,工业产品有七大类,几千个品种。万向节、传动轴、滚动体产品,已是国内规模最大,轴承、减震器、等速驱动轴的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国内前3位。 主要产品与国内各大主机厂建立了稳固的配套关系,各分厂产品都出口国际市场。七十年代,我们每天的利润目标是1万元;八十年代我们每天创造利润10万元;今天, 我们每天能创造利润100万元。下一步,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每天创造利润1000万元。
面对跨世纪、无国界的竞争,为早日把万向集团建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地位有影响的跨国集团,我们将建立国际生产基地,完成从国际贸易到国际生产的跨越,做好三个接轨,一是与国际大公司接轨,二是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三是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国集团。
标签:万向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