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论文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刘安全1,2

(1.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涪陵 408100;2.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涪陵 408100)

摘 要: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虽然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布局与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3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且投入渠道单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且利用率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挖掘与培育地域特色文化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供给

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学者们认为一定的社会态度和人文习惯会妨碍或推进社会制度变迁.例如:恩格斯[1]认为人类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类的文化发展;奥斯卡·刘易斯[2]从墨西哥的贫穷家庭中看到贫困文化,认为人类贫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维护的文化体系,即“贫困文化恶性循环”;马克斯·韦伯[3]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农村,许多地区因文化问题长期不能有效脱贫,因此需要加强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以治愚、扶志为手段,激发和培育农民的创业能力,从而达到有效脱贫的目的[4].笔者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考察对象,关注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以期为科学评估反贫困成效提供材料.

1 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1.1 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布局和体系建设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有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扶贫的基本载体.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将有力缓解贫困状况[5].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重庆市及各区县的统一部署下,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国家要求,标准化建设、改造和维护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基本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区县一级配置图书馆和博物馆,在乡镇街道配置综合文化站和文化馆,在有条件的村建设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使我国地铁工程大力发展,地铁隧道工程施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某市地铁施工工程进行分析,从超前支护技术、二次衬砌技术、隧道开挖技术、初期支护技术4个方面对地铁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地铁施工技术的发展。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一直以来文化被视为不产生经济价值的社会事业,在早前时期一度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冲击,文化工作被有意忽视.一些文化单位被撤销、合并,文化工作人员被调离、借用,文化服务事业一度停滞不前.近年来,各级政府重新认识文化的意义,文化事业工作才逐年得以加强.文化局、文广新局和文化委等机构先后改革与调整,文化建设内容也相应调整,并逐年强化.2015年,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总投入资金36 469万元,占财政总投入资金的1.13%.2016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使文化工作在新的时期有了工作重心和建设指向.

(2)公共文化服务“三馆一站”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并细分了公共文化服务各场所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要求.重庆市基本建成“市有四馆、区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武陵山片区各区县超过90%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域内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 490 m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庆武陵山各区县的242家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影剧院(表1)实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部乡村(社区)文化室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得以实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建设项目得以实现.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成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市民休闲文化广场和278个农家书屋;丰都县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建成县乡村三级阅读阵地网点;武隆区多措并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底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完成“文化五馆”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7个、农家书屋267个,精心打造“文化长廊”,重点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沿线乡镇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技能辅导和文化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表1 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设施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Wulingshan Region,Chongqing

注: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文化设施导览图》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网站.

(3)惠民文化活动频繁开展.随着城乡经济建设进程,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逐渐得到改善,除了定期免费开放的“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之外,各区县不断探索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以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是积极开展“三送”和惠民演出活动.为了充分利用节庆假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氛围,黔江区在2017年春节期间开展了包括大型原创民族音乐歌舞诗剧《云水谣》、新春音乐会、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汇报演出、《南溪号子》擂台赛、打锣鼓(闹台)大赛、闹元宵龙狮舞大赛、灯谜会和回乡大学生才艺展学演等12项文化活动;武隆区建立“双向互动”文化配送模式,送电影、图书和展览下乡进村,2017年共组织和购买848场流动文化活动,完成2 272场惠民电影放映任务.

重庆武陵山片区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且投入渠道单一的根源在于:(1)受政府主导的财政供养制度影响,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政府体制内的文化单位,多元供给主体系统尚未建立;(2)各区县地方财政能力有限,虽然每年的文化投入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但是总体上基数仍然较小,无法满足文化单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的需求;(3)近年来,虽然各区县政府加大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有效地建立文化服务交易市场.

1.2.2 构建传承保护体系 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保护和传承空间建设等方面采取多元措施.

1.2 积极构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1.2.1 构建数据库保护体系 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保护和宣传,构建专业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基础性的工作.重庆市和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为了摸清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等作了调研,用录像、录音、文字和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抢救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基本掌握了重庆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基本完成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深入各乡镇(街道),通过登记、采访、记录、摄影和摄像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和建档工作,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8项;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推动“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及部分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拍录成视频,进行数字化传承,解决了传承活动空间和时间的矛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014年正式启动国家文化部“多媒体地方资源数据库”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巴盐古道.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通过送文化下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对口帮扶等活动,对贫困人群进行有目的的文化帮扶.武隆区2015年共挑选3 000余册科技书籍,提供“流动图书馆”上门服务;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武隆支中心平台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农民工、下岗职工免费培训3期,共培训400余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四个精准”助推文化扶贫,改扩建33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站,建设了12个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做好公共文化物流网服务试点工作,实现了“点菜式”文化服务,全年对乡镇服务36场(次).

2)查找相关工程实践资料,包括企业生产中涉及的实例、生活中涉及的实例以及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实例等,将这些工程实例与上述整理的知识点或者知识点组合进行对应,即完成工程实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过程。如电气专业的课程可以与电力系统的相关工程实践结合。

一是建立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对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开展专门的调研活动,了解传承人的生活和传习活动,分析传承人文化传承活动的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文化传承的制约性因素,总结可行的传承人保护利用模式进行推广.以项目传承人为核心,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其参与各类活动,提升知名度,扩大传习范围;大力资助经费,支持、奖励传承人的传承培训工作.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新增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新增第4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名,占全市新增数的14%,命名县级传承人31名,《高台狮舞》《哭嫁》《上刀山》《酉阳耍锣鼓》《酉阳花灯》等5项成功入选第4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制图数据来源较为广泛,数据的表述方式和记录方法各有差异,因此,为了在绘编过程中能够统一协调这些数据,需要将不同数据的独立数据坐标转换为地理坐标,并将其在地图上呈现出来,运用Mapinfo进行编辑之后,在导入Coreldraw进行制版,然后就能够出图印刷了。流程如图2。

三是扶持和支持传习活动常规化.依托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土家族摆手舞、苗族踩花山等民族民俗活动,推荐传承人赴北京、重庆和上海等城市,以及国外参加重大文化交流活动.黔江区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和总额1 000万元的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文艺精品创作出版、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提升等文化发展项目;举办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乡村文化节,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工艺大师评选,每年举办多场特色文化乡镇文艺节目巡演、民间工艺展等,在各个乡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文化节目巡演60多场;将非遗产物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如濯水古镇结合旅游开发,组织30余家绿豆粉店(厂)联合打响濯水绿豆粉制作工艺品牌;组建以1 000名留守妇女为主的高幺妹土家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南溪号子、帅式莽号和土家哭嫁等在景区演出,帮助5 000余名农民吃上“非遗饭”.

四是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酉阳县第四中学(木叶吹奏)、可大乡新溪小学(摆手舞)争创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黔江区发挥旅游职业学院、经贸职业学院和职业教育中心等大中专院校集聚优势,为弘扬民族文化设机构、搭平台,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常年开展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工作;各校开设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生态旅游等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培植和建设民族艺术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上获得银奖,大型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获得文化部、市级专家的高度肯定.

1.2.3 构建区域文化保护体系 通过民族文化村寨及艺术之乡命名、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有计划地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详细的保护方案,对文化遗产丰富和文化生态保存较完整的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2014年8月,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渝东南各区县携手打造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实验区建设列入“十三五”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立了南溪号子传承培训表演基地、小南海民族风情区、濯水古镇民族文化展示一条街等20余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库,组建38支共4 000余人的传承队伍.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23”工作模式,即为每个传承项目出台1套政策,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2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3个传承体系.

1.3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重庆武陵山片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满足文化产业“一地一品”式开发,如桃花源、石柱土司遗址、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苗族村寨和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等,因此可以利用丰富的地区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黔江区按地域相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相关和特色各异原则,规划配置文化与旅游资源,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的软硬件建设,注重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打造南溪号子、后河古戏、向氏武术和西兰卡普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精心编排《云上太阳》《母亲的火塘》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演出节目,融合景区形成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丰都县以“定机制、广宣传、重培育”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推行文化产业的全程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机制.武隆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做强“三大品牌”,即做响旅游招牌、做精文化名片、做特赛事品牌.2012年上映、2016年改版升级的“印象武隆”被评为“重庆市最具观赏价值的旅游重点项目”;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武隆区成功举办了13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该项赛事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性户外运动A级赛事.

2 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且投入渠道单一

从供需来看,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文化事业建设费在各级财政总支出中占比较低.2015年,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文化体育和传媒建设费支出绝对数为36 929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1.14%.从投入渠道来看,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费支出的绝对主力,但有限的地方财政难以大幅度地提升文化建设费的支出.大多数县和乡镇文化单位的工作经费处于低水平状态,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各单位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功能的正常发挥,每年除了国家要求的免费开放项目之外,都不能独立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

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都建有图书馆,但这些图书馆多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馆舍面积较小,藏书量也少,并且馆藏图书更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服务区域内群众的阅读需要.截至2015年底,重庆武陵山片区图书馆总藏书量为98.7万册,人均藏书量仅为0.22册(表2),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46册).

针对死刑制度当中制度变革与观念变革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是制度变革适应民众的死刑观念,有的学者认为制度变革引导观念变革。基于上述内容的分析,大众观念的杀人偿命观根深蒂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予以改变,此外,我们也不能将大众观念作为制定刑事政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民意需要尊重,但不可盲从;民意需要顺应,但更需要引导,因此应当制度变革先行,通过制度的变革引领观念的变革。

表2 2015年重庆武陵山片区图书馆馆藏图书情况
Table 2 Library Collections in Wulingshan Region,Chongqing,2015

注: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6年)》.

2016年,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布的重庆市博物馆(纪念馆)共78个,重庆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仅有4个博物馆(纪念馆),即重庆民族博物馆(黔江区)、武隆博物馆(武隆区)、赵世炎烈士纪念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万涛烈士纪念馆(黔江区),占比5.13%.区县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为收藏文物,很少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

二是为贫困群众免费赠送电视机等节目接收终端.2015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全县3 500户看电视难的建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台彩色电视机;武隆区发放直播卫星设备10 500套,解决了贫困地区“收听难、收看难”的问题.

2.2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且利用率低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一是文化设施服务直达性和便利性差,影响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和热情.乡村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而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处于乡镇集市,其辐射范围远远超出文化设施布局所预期的0.5 h可达的直线距离.二是文化设施供给与农村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区县政府和图书馆系统推行“全民阅读”活动,在县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或系列讲座,经常送图书下乡,在乡村组建设农家书屋,但乡村实际情况是农民大多忙于农活,很少进书屋阅读学习,政府花大力气建设起来的乡村文化供给系统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获得感.此外,农民不太喜爱农家书屋的时政和农技书籍,书籍所载内容往往陈旧,某些农村实用技术并不适合在武陵山区推广.

从小额诉讼程序的救济而言,大陆法国家或地区一般禁止上诉或限制上诉,但仍保留一定的救济空间,如日本允许当事人对小额判决提出异议,德国小额裁判中如果存在重大法律问题,可以经法官许可上诉,并保留当事人向宪法法院投诉的特别途径。在我国台湾地区,小额程序原则上实行一审终审,但允许当事人在存在严重违法和适用法律不当的情况下提起上诉(第436条之24)。

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设备设施老化和不足.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场馆设施老化,设备和资源更新不及时,公共物品毁坏严重,开展文化活动往往需要临时租借场地、购置设备,这使文化服务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图书馆缺乏图书和电子设备,文化馆缺乏文艺设备,“三馆一站”开放的免费文化项目和活动难以吸引广大群众.现存博物馆馆藏文物量不足,展出单一,通风和空调设施不足,安全监控系统缺乏,不能较好地服务群众.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基本处于空壳状态,尽管“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参照国家标准进行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造,但仍然没有解决文化站场馆设施少且单一的问题.

随着信息量和数据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求知识越来越困难。航空工业生产活动综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如何有效地对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进行管理,使用户快速方便地获取知识,甚至某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当前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建设非遗文化传承阵地.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专题博物馆、展览馆、传习所和文化广场等,既有利于珍贵实物的收藏,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提供了活动阵地.目前,重庆武陵山片区建设了重庆市民族博物馆、武隆区博物馆和秀山花灯博物馆等,用来收藏、保存、宣传和利用民族民俗文物.截至2016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建成鞍子苗歌传习所(国家级)、诸佛盘歌传习所(市级)、梅子山歌传习所(市级)、高台狮舞传习所(国家级)、庙池甩手揖传习所(市级)、郁山擀酥饼制作技艺传习所、彭水文武中学高台狮舞传习所和竹板桥土法造纸技艺传习所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秀山县共投资3 800万元建设秀山花灯博物馆及原生态表演场,占地面积15 333 m2,建筑面积9 000多m2,通过文物实体、展板、图片、视频和表演等方式对秀山花灯进行全方位的呈现.

2.3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

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很难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原因在于,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时习惯地将城市和乡村分开看待,缺乏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使文化人才、文化项目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十分困难.政府的文化公共投入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侧重于城市,因为城市人口集中且群众文化水平较高,保障文化权益的话语权伸张较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项目的利用率也高于农村.而乡村往往地处偏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再加上乡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缺乏,配合文化服务工作的意愿不足,因此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的工作效率低,财政资金投入只能小幅度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拥有量占比50%以上,乡镇次之,村组更少.以丰都县为例,全县仅有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3 425 m2,馆藏书总量4万册.图书馆容量小、图书陈旧、座位有限,无法满足群众阅读的需要.偏远乡村的农民想看书或借书,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图书馆,但有时即使到了图书馆,也不能保证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2.4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一是各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文化单位是一个创利少的“清水衙门”,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很难吸引人才.一些基层文化单位机构、编制和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人员是由乡镇行政干部兼职,这都会对基层服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和服务水平造成影响.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员数量少且专业素质低.专职人员及中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高素质且具领导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服务的需要.三是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不重视.一直以来,区县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都忽视各级文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长期缺乏有效的培训,知识水平就无法与时俱进地提升,直接导致文化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和服务能力不强.

2.5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不协调

公共文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对于精神文化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诉求较为强烈.重庆武陵山片区乡村公共文化需求出现了层次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不同的人群对文化需求有明显差异.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下,以僵化和单一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主,不能较好地对接农村群众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出现供给滞后、无效供给等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分众供给措施不足,不能区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等人群的文化需求.二是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乡村群众更喜欢通俗易懂的、具乡土特色的和贴近自己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摆手舞、戏剧、舞狮和唱山歌等民间文艺,而对于图书、体育设施等离自己生活太远的文化形式的兴趣不浓厚.三是公共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载体脱节.移动网络终端的推广与普及,使得网络化的休闲活动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消费热点,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是人们交流、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而公共文化服务则多以纸质图书和DVD等传统载体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供给的有效性.

3 加强重庆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议

3.1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继续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贯彻落实《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完善和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整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资源,按照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量化指标,建设“农村(行政村)半小时、城市(社区)十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文化服务圈.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送演出和开放文化设施等服务,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根据人口数量和交通状况,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巩固送书、送展览和送电影等公共文化服务下乡常态机制,强化“结对子、种文化”帮扶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坚持为特殊群体提供相应的专题培训、无障碍设施,以及免费开放民营博物馆、赠送图书和乐器等,以体现人文关怀.

优化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齐编制,确保乡镇(街道)村(社区)有专人负责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巩固统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需求,促进文化服务融入群众生活.设立公共读物投放点,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一体化和标准化建设,办好常设性、专题性和专业性的文化艺术节及公益演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构建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和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社会化.加快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继续开展“流动文化工程”进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3.2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将文化政策、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向贫困乡村倾斜.适度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鼓励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吸纳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和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协会承办、部门支持、全民参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格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与民间团体、企业合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民间文化企业,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乡村要依托自身的特色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引导贫困乡村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文化创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推动本土优势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3 挖掘和培育地域特色文化

大力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重庆武陵山片区文化整理和文化研究工程,建构渝东南“山水”(武陵山、乌江流域)文化谱系;以武陵山、乌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理等为题材,积极创作文学、舞蹈、音乐等文艺精品,打造地方文艺品牌.

41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44~80岁,中位年龄64岁;胰腺头颈部肿瘤34例,体尾部肿瘤7例;病灶直径1.6~8.2 cm,中位直径3.7 cm;CA19-9水平2~1 600 IU/ml,中位水平500 IU/ml;16例装有胆管支架,11例转移后接受其他治疗(其中2 例接受TACE、3例口服抗肿瘤中药、2 例射频消融、3例吉西他滨化疗、1例接受I125内照射),32例联合口服S-1。截止2017年8月31日,37例患者死亡,4例存活。中位生存期352 d(84~697 d)。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进一步做好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数据库(馆)建设.鼓励传承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按照传统习俗开展传承和宣传特色文化,使之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化生存”.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传承人、企业等多方协同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研发中心,深入挖掘重庆武陵山片区的乡土文学、民歌、舞蹈和民俗节会等,打造并申报中国“民间文艺”“艺术之乡”.立足渝东南生态文化保护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三峡库区、乌江流域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和乡土民居等整体保护,形成文化、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试验设两种灌水模式:淹水灌溉W0、间歇灌溉W1,具体水层标准见表1;两个施氮水平:农民传统施肥量N0(193 kg/hm2,以纯氮计)、70%农民施肥量N1(135 kg/hm2);两种氮肥施肥方式:一种追肥F1(蘖肥、穗肥比例为70%、30%)、另一种追肥F2(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0%、30%、20%)。共组合为8个处理(见表2),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3.4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人员结构优化.一是维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群众的实际生活,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把握地方文化工作的特点,提升基层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职责和阵地地位,着重解决专职文化站长及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管理员的配备、使用和待遇等问题.二是注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健全在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培训内容;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和出国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公共文化服务急需人才;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地方文化名人效应,加强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文化中心户等业余队伍建设.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公开、平等、择优选拔人才进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通过提高待遇、政策倾斜等优惠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力招募和发展文化志愿者,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注入活力.

此时Label[j]数组记录了所有共同连通域的标号,但共同连通域的标号是断序的,不利于连通域的个数统计,因此还需要按照其出现的次序对其进行排序并且输出连通域的个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

[2] 奥斯卡·刘易斯,著.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邱延亮,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109-110.

[3] 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 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1.

[4] 丁士军,王 妙.新时期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10):122-126.

[5] 李雪峰.贫困与反贫困:西部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与扶贫开发联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232.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Chongqing

LIU Anquan1,2

(1.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istinctive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ongqing 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een Development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ongqing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ree aspects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of Chongqing have been obtained:in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distribution of facilitie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However,there are still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and insufficient input channels,weak and low util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uneven urban and rural services,low professional level and in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need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modern system of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establish multiple supply bodies,discover and cultivate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region with strong characteristics,and foster talents.

Key words :Chongqing;Wuling Mountainous Area;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rvice supply

文章编号: 1007-2985(2019)02-0060-07

*收稿日期: 2018-03-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MZ054);重庆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项目(XTCX04)

作者简介: 刘安全(1974—),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3438/j.cnki.jdzk.2019.02.014

(责任编辑 向阳洁)

标签:;  ;  ;  ;  ;  ;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