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合作应打破“富有俱乐部”的思想_泛珠三角论文

长三角区域合作要打破“富人俱乐部”的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俱乐部论文,富人论文,区域合作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7)09-0001-09

一、问题的提出:长三角空间扩展的困惑

长三角被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出台的临近,长三角“扩容”的话题最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①

长三角的范围有多大?最初长三角的地理范围仅限上海以西,镇江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的区域,共11个城市。后来,考虑到经济、文化和地理的联系,又将宁绍平原和南京也纳入其中,形成15城市的格局。2003年台州的加盟,使之定格在16城市编制。

长三角要不要进行空间地域的外向扩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②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建设部的意见不一致;③ 另外,有十个城市早就递交了申请希望加入: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滁州和芜湖,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淮安、徐州和连云港。④ 长三角的“户口”正是由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来“颁发”的,只有递交了入会申请并获得长三角协调会批准,才算是加入了长三角。

长三角协调会曾委托复旦大学的课题组制定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确定了入会的标准,必须达到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5%),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指标。⑤

在以上经济指标限制下,一些申请入会的城市不知自己是否达到了标准,因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是什么含义?而另一些城市(比如马鞍山)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指标的要求。但结果是,不论这些城市希望加入长三角的愿望有多么地迫切,至今长三角阵容依然是15+1模式。

显然,这些经济指标门槛有“嫌贫爱富”的嫌疑,目前的长三角城市阵容给了人们一个“富人俱乐部”的感觉,就好比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穷人就进不来这个俱乐部。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首先应该打破这种富人俱乐部的思维,向外扩展长三角的空间地域范围。在这方面,欧盟和泛珠三角可给我们启示和经验借鉴。

二、欧盟东扩的启示:穷人和富人能否在一个俱乐部?

1.欧盟吸纳新成员的标准:没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冷战结束之后,中东欧国家⑥ 纷纷要求“回归欧洲”,许多国家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吸纳新成员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罗马条约标准》和《哥本哈根标准》,这两个标准不论是哪个,都没有对经济发展水平加以限制,只是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限制。正如欧洲的宪章规定,任何欧洲国家都可以申请成为联盟的成员,未来的欧洲联盟将包容欧洲所有的民主政体,只要他们尊重欧洲的共同价值标准,认同欧洲的文化、法律规范,愿意加入欧洲共同市场。

2.欧盟的五次扩容:穷人和富人在一个俱乐部。从最开始的欧共体6国到现在的欧盟27国,欧盟一共经历了五次扩容(广义讲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属于第五次东扩,由于其政体的原因于2007年加入)。在欧盟大扩容之前,欧盟15国都是经济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欧盟大扩容是2004年5月1日,中东欧8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地中海国家塞浦路斯、马耳他正式加入欧盟大家庭。这样一来,欧盟的穷国和富国均在一个大家庭里了,因为这10个国家的人均GDP均低于欧盟的12%,10国人均GDP的平均水平是欧盟的8%;其中低于欧盟平均GDP的20%的国家有6个,十国GDP的平均水平是欧盟的26%。

注释:平均GDP是指欧盟15国平均每个国家的GDP,人均GDP是指欧盟15国平均每个人的生产总值。这是计算的是2001年的水平,因为2002年波兰等国被批准于2004年加入欧盟。之所以重点计算了第五次东扩,是因为前几次增员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第五次东扩基本都是不发达的国家。

3.欧盟东扩的效应:给欧盟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欧盟的东扩是欧洲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扩大形成了横跨东西欧27国,面积400万平方公里。2004年欧盟人口4.5亿,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分别占世界的20%、约达10万亿欧元的新联盟亿。虽然这次东扩中大多都是转轨国家和不发达的国家,但是并没有给欧盟的经济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反而给欧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是扩大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东扩后的欧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各种贸易壁垒消除,市场扩大,由原来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为内部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效应也得到加强。根据林德尔相似需求理论,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以满足本国大多数消费者为主,具有特殊偏好或者收入水平大大高于或者低于本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本国可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就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产品。由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结构,比较优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产品的水平性和垂直性差异,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消费群体。

其次,增强了投资效益。随着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新成员国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投资环境,改进经济体制,推进私有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成为欧盟日益理想的投资场所。具体表现在,中东欧国家大多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强的加工能力,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而且劳动成本低于欧盟国家,适合欧盟成员向其输入先进的技术设备,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扩大投资。

第三,推动了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经济效率。通过内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各成员国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分工,由于贸易壁垒的消除,商品的自由流动,各成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成员不断的改进工艺,革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率。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欧盟各国具有高科技产品的优势,工业制造品的生产能力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强。欧盟可以通过投资将自身的优势与中东国家的优势结合起来,即将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人力资本与中东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结合在一起,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三、泛珠三角的经验借鉴:中心与腹地齐飞

早在前两年当长三角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引起不少人的担心,当时就有人指出,“长三角扩容或许是长三角突破发展‘瓶颈’的一剂良药”。但更多的人反对。而在人们为长三角是否扩张的辩论声中,南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得有声有色。⑦ 泛珠三角的特点是:

从地域上看,泛珠三角是9省两地,“粤桂湘琼和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规模大、范围广,横跨我国的东、中、西部。是中国东、中、西部的一个缩影。

从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看,泛珠三角各成员间经济差距大,是不同板块之间的合作:既有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又有“一国两制”的制度特点;既有“世界工厂”式的制造业基地,又有辽阔贫穷的内陆农村。11个成员中,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及中西部贫困地区并存。

从经济发展条件来看,11个成员之间存在着工业区与农业区、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生产力结构、就业水平等方面的对比上。2005年,泛珠三角11个成员地区中,从人口规模来看,以四川(8750万人)、广东(9194万人)和湖南(6732.1万人)人口最多,三省合计已占泛珠三角总人口的52%以上。从国内本地生产总值来看,广东(21701.28亿元)和香港(12695港元)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两者合计占泛珠三角地区的50%以上,显示出两地在经济总量上远大于其他九个成员地区,居绝对优势。而贵州(1942.00亿元)与云南(3472.34亿元)等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则偏低。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建立泛珠三角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中国实现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必须要有珠三角港澳及与东盟接壤的省区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前沿阵地,才有利于10+1自由贸易区协定的顺利实施。⑧ 二是解决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中央也希望广东能起带动作用,带动南中国东中西经济和谐发展。三是确立香港的国际性地位,更好地发挥香港世界性城市的作用。从经济功能看,香港不仅是中国的香港,也是世界的香港。香港在面向内地和面向世界的两大功能中,更应突出其面向世界的功能。而扩展大珠三角则为香港面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腹地支撑。

那么,是谁最先提出泛珠三角概念的呢?恰巧是“富人”广东,而不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其它省份。广东很值得长三角学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的思维”;二是“互惠共赢的心态”。

首先看“开放的思维”。广东是我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而贵州是我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最富的和最穷的在一起,广东首先看到的是它们之间经济的互补性,而并没有嫌贫的嫌疑。广东作为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这些年来,广东能认识到来自长三角的竞争压力,作为经济排头兵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生产成本上升、资源呈发展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广东发展的“软肋”,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而透过区域合作得到发展自然是一种理想。CEPA和东盟贸易区的签订,给广东提供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想象空间和驱动力。随着CEPA的签署,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中缅公路、泛亚铁路的建设,珠三角获得了空前的向西、向南拓展的经济腹地与发展空间。粤黔高速铁路项目有望今年年底开工,建成后广州至贵阳东西部5小时对接通衢。

再看“互惠共赢的心态”。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有着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其发展不平衡;但西部有着丰富的资源,譬如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和矿产资源;这些地区的互补性极强,特别是广东与其他省份的互补,再加上香港与澳门,呈现出了整体的互补性。所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大珠三角需要与之相邻的内地省份作为发展的腹地,另一方面,内地需要沿海经济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幅射和带动。就以贵州为例,广东看到的不是它的贫穷,而是它丰富的资源和能与广东互补的产业结构。一是贵州拥有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黔电入粤、黔煤入粤将成为广东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贵州是全国主要铝业基地之一,广东是全国最大的铝制品加工业基地和消费市场之一,完全可以成为泛珠三角重要的矿产与原材料加工基地。三是以中药现代化为主的医药工业,贵州是全国中草药四大基地之一,广东医药工业的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二者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四是在旅游业、人力资源、农产品加工合作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合作前景。所以,虽然贵州和广东在国民GDP上有很大差距,但广东人认为在泛珠三角的概念下,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反对长三角扩张的人说,那些申请加入的城市“经济落差太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各城市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很难想到一块去”。⑨ 这实在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区域经济首先建立在“区域”的概念上,空间地域的标准是应该有的,必须地域相连成一整体,不能是一块“飞地”,因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必须是一个整体,但是否要有个经济标准呢?要说10个想参加长三角的城市与现有16个城市的经济落差,还能超过珠三角与中南、西南的落差吗?这方面,广东人的开放与平和很值得长三角学习。

四、长三角扩张: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1.中心与外围。中心与外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中心对外围有辐射作用,外围对中心有支撑作用。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其外围地域的主要功能是向中心城市提供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同时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但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可编码与不可编码之分,对于那些隐性的、不可编码的所谓缄默知识,近距离接触才是传播和扩散的途径。因此,经济活动更多地是本地性的,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通讯更为发达、信息更为流畅,距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永远不会消失。所以,中心地区对外围的辐射作用是随着距离而缩减的,即所谓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中心是与外围相对的,没有外围就无所谓中心。经济中心的本质是生产要素以各种形式从四面八方向其集聚,没有生产要素的集聚就形不成中心,中心利用了外围的资源,这正是外围对中心的支持。集聚也会产生拥塞,使中心商务成本增大,到一定程度会促使商务活动往周边地区再扩散,更多地使用周边的资源。

2.区域圈层结构。中心的知识、物质与能量向外围扩散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便会形成区域圈层结构。1990年初,东欧剧变后,德洛尔提出了著名的“三个同心圈”理论,实际上是关于欧洲剧变后建设欧洲经济区的理论设想和主张,并提出了欧洲经济区和欧洲统一大市场同时实现的主张,欧盟的东扩是三个同心圈理论逐步变为现实。欧盟“三个同心圈”为:以共同体12国为统一市场为核心的内圈(法、德、意、荷、比、卢、英、爱尔兰、丹麦、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国为第二个圈(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瑞士、奥地利、瑞典),而以东欧国家以及土耳其、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为外围。⑩

泛珠三角也是一个圈层结构。香港是区域性世界城市,珠三角是香港的第一圈层腹地,泛珠三角是香港的第二圈层腹地。香港是泛珠三角的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和航运中心,是泛珠三角的最高层次。珠三角是发达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广东是珠三角的中心。其它8省区基本上都是资源能源富集地,经济发展落后,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潜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落差,彼此之间就形成很强的互补性,才有合作的愿望。云南贵州广西是广东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湖南四川江西等是广东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3.大都市圈理论。弗理德曼(J.Friedmann)结合罗斯托(Rostow)的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与国家发展相联系的空间演化模型,他认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城市的分布开始呈点状分散,但生产要素将向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或人口稠密、市场容量大的城市集聚。于是形成中心-边陲的格局。在工业化成熟时期,中心-边陲的简单结构将变成多中心结构,边陲的部分优良地区开始开发,逐步形成区域性大市场。这就是地区城市群的发育基础。在后工业化时期,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区发展很快,区域性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卫星城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比较深广,密度大,负荷重,产生城市相互吸引与反馈作用。

就都市圈类型来说,有单一中心与多中心之分。多中心都市圈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无论是对于人口居住和产业分布,多中心都市圈都有更大空间范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布局结构,空间有序发展,也有利于减少通勤成本,共建基础设施,整合资源,发展通勤网络,更有利于共同承担环境污染治理等。一个多中心都市圈可以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空间结构。

4.城市层级体系。世界城市层级体系犹如一个金字塔,世界城市是最高等级,人们公认的世界城市有3个,欧洲经济体系1个(伦敦),北美洲经济体系1个(纽约),亚洲经济体系1个(东京)。其次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如洛杉矶、鹿特丹、多伦多、悉尼、香港、汉城等。上海要作为世界城市,各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就面临着汉城、香港的竞争。但上海无疑是中国经济中心之一,在中国经济这个区域层级中它属于最高等级之列,在长三角区域它是最高层级。香港已是一个发展成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香港的发展是以中国大陆特别是珠三角为腹地的,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整个南中国的支撑。上海也需要一个大的腹地来支撑,扩大长三角,就是扩大腹地。

5.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争。在中国这么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度,经济上不可能只有一个中心,必然是呈多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必然会产生竞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与以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的竞争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香港与上海的竞争。香港地域小,不像上海有搞制造业的空间,香港不会与深圳和广州争制造业,这一点与上海和江浙的关系大不一样。香港和上海之争是在金融中心的地位上。但它们的竞争不是零和博弈。香港是区域性世界城市,区域性世界金融中心,更面向世界,与纽约和伦敦一样,香港在证券市场、银行、保险、私人理财、基金管理等领域非常突出,都是全球资本配置体系中非常关键的金融中介。上海更多地是作为中国的,国内的金融中心在发挥作用,上海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的银行和各国的跨国公司的总部来进行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的潜力。香港就像美国的纽约,是一座真正的全球平台,而上海正朝着成为中国“芝加哥”方向发展,它们是中国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金融中心。两地的互补大于竞争。这一点学术界已经有了共识。

二是两个中心对各自空间腹地的竞争。通过泛珠三角的建立,香港已有了广阔的腹地,这使得它更能坚持自己的明确地位,更好地发挥世界性城市的功能。而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不如香港,与周边江浙两省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相比,上海也没有更多的优势,所以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与香港不一样,不是靠它与国际市场的绝对优势来确立的,所以更需要加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以巩固上海的龙头地位。因此,上海应该明确自己的城市定位,并通过扩大长三角来加强与更多的内地的经济联系。中国的各个区域中心对中西部的经济腹地之争也是必然的。比如对于湖北这个中部中心和通往中西部的大门,长三角和珠三角洲对其的吸引力哪个会更大?湖北会更倾向于哪一个?再比如对山东的一些城市,长三角和渤海湾,哪个对其的吸引力更大?上海应该主动地扩大腹地。最近有人建议中央扩大上海行政版图,(11) 干脆将昆山等划归上海,这恐怕是一厢情愿了。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大都市圈两种空间形式的竞争。长三角与泛珠三角相比,后者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色,更类似欧盟,是共同市场式的。而长三角具有大都市圈的特色。上海周边城市如苏州与南京相比,接受上海的辐射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南京的发展有它的较强的独立性一面。目前来看,上海的发展有周边城市的支撑,而南京则成了“长三角的边陲”。这对南京在长三角的地位有影响,使得南京不能很好地与上海等城市一致行动,协同发挥作用。长三角应该形成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市这样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城市体系。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是全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则是跨区域、跨省域的中心城市,这是两个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南京则是长三角的次中心。不论中心或是次中心,都应该有自己的外围或圈层作支撑。如果南京没有自己的城市圈层,它不容易在长三角中发挥更好的作用。(12) 而从地理距离和经济联系来说,安徽的观点没有错,它们认为它们拥有与沪苏浙共同进退的理由。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是行政长官说了算,不管加没加入长三角,苏浙沪地区在马鞍山投资额占到马鞍山外来投资的75%。

五、长三角扩张发展:四大经济效应

在今年5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长三角扩容至少会产生以下四大经济效应,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1.经济资源互补效应。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劳动力瓶颈的严重约束,资源的缺乏是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依靠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的调整。扩大长三角的范围,是区域经济资源合作和互补的需要。即便是安徽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为长三角的发展贡献力量,譬如马鞍山、铜陵的矿产资源等。

就以劳动力为例,人口问题学者估计,计划生育30年使我国的劳动力减少约3个亿,2005年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所谓的民工荒,最近在渤海湾的制造业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珠三角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得益于与泛珠三角的劳务合作。中南、西南的劳动力往珠三角走,华北、西北的劳动力往渤海湾走,而通过马芜铜宜的媒介作用,可以将安徽甚至中原大地变为长三角劳动力的后备军。长三角协调会采用的入门门槛标准中有一项指标是所谓的经济联系强度系数,这项指标低于10便不能入会,但我怀疑这个经济强度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不知这个指标体系中是否有劳动力来源之类相关的指标或者权重是多少。长三角制造业的长处在于加工业,假如外围地区不向长三角贡献劳动力,长三角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就会立即失去成本低廉这一主要的优势。想当初,在广东投资的外商之所以向长三角转移,其重要原因是当时广东的商务成本已经很高,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

2.产业分工协调效应。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产业同构性强,互补性不足,分工格局不明显。珠三角专业化程度高,一个个专业镇的发展,使其产业分工性强,城市间协作良好,产业特色比较突出,制造业布局随城市等级呈梯度发展。香港面向世界起引领作用,而珠三角和南中国内地形成它的圈层腹地。泛珠三角的特点是在经济结构上形成了层级发展格局,香港与深圳与广州是具有差异化特点的。所以,泛珠三角的合作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各成员定位明确,经济互补,共赢共利。

相比之下,从经济基础来看,长三角的两省一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是太大,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同构性强,而互补性差。两省一市的产业结构雷同,优势产业相近,因此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性。上海与江浙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尽管上海拥有全国经济中心、东亚大都市的特征,但真要实现它的龙头作用和中心地位,还是长路漫漫。上海的中心地位经常受到来自江浙的挑战,江浙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惟上海马首是瞻。譬如海港之争(洋山港就是一例),譬如空中话语权(机场)之争。扩展长三角,打破富人俱乐部的概念,让更多的“穷人”进来,反而可以形成层级发展格局,形成中心-次中心-外围的层级格局,产生行业分工协调效应,也弱化了中心城市之争。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温家宝总理强调,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但是长三角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需要不同层次的城市经济共同完成。打破富人俱乐部的思维是长三角产业布局、城市经济结构互补的需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长三角的经济活动空间,给长三角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腾挪创造更大的空间和周转余地。作为长三角中心的上海,该放弃的要舍得放弃,要在价值链的低端大撒手。长三角周围并没有西部地区那么丰裕的资源,与泛珠三角合作相比,除了在劳动力资源上,长三角扩容与其说在资源互补上得到更大好处,还不如说在产业转移上可以得更大的好处。譬如上海转型服务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将有1000多家化工或纺织类的传统制造业外迁,往哪里迁?如果没有腹地作为传统产业转移的基地,上海完成产业升级就受空间制约。

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的制造业和农业还占相当的份量,到1980年,香港GDP有近1/4在制造业、矿业和农渔业,超过25%的人从事这些劳动力行业,但是,自80年代初开始,内地为香港提供了制造业转移的腹地,到2006年香港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91%,制造业下跌到不足4%,香港成为了金融服务业中心。香港和深圳加起来还不如上海大,香港知道自己在这么有限的空间里应该干什么。正如陈志武所说:香港不必什么都做,不必五脏俱全,而是专做内地制度所不能做到或不能使其达到精华的行业。香港如今定位在金融、教育、医疗行业和转出口贸易。用不着跟大陆在低利润空间的领域去竞争,包括在金融、教育和医疗行业里也只攻那些最赚钱的领域,做哪些内地同行无法做的东西。香港将价值链上的低端交给腹地,使自己的产业定位更强调国际性,与大亚洲和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联系得更紧,真正立足于国际性城市的定位。上海与香港竞争就要提高产业结构档次,扩展长三角阵地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也为长三角富足的民间资本提供了更便利的投资空间。

4.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效应。长三角的空间地域外向扩展,是经济的扩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现。长三角要做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也要做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表率,如果连长三角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都解决不好,难以起表率作用。江苏很明显的苏南苏北差异,要在大三角的理念下为苏南苏北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其它城市加入长三角,可以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使城市交通网络更好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并在城市交通网络融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同城效应,从而使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共同统一的区域市场,统一的投资发展环境,共同的区域规划,共享发展机遇。已加入长三角的台州的确从中获得利益。

进一步说,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上海是全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江浙也是中国富裕的省份,带动安徽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发展,也是为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这才符合中央的精神。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走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示范作用。(13)

至于有人担心长三角是否扩容的问题,到底是龙头上海扩张的过程,还是苏浙等省与上海融为一体的过程?是各地依据产业差别分工定位,还是由中心向四周扩张的“摊大饼”?这是忋人忧天了。中心的形成是生产要素的集聚,而生产要素往哪里集聚是预期的影响,市场竞争使人们更为理性地修正预期,这种由市场形成的中心才能维持。竞争是好事,即便在竞争过程中有重复建设,这种偏差也是竞争的代价,理性的经济人会不断修正预期,修正成本收益曲线,修正自己的行为。不管是龙头扩张还是摊大饼,互利共赢才有合作的基础;至于中心和龙头的地位,由市场经济来决定。

注释:

①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长三角规划临近出台‘扩容’话题再次引起关注”(2007年新华社上海04月11日电)。

②温家宝总理今年5月15日上午在上海主持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人们现在理解长三角为两省一市。

③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意见不一致,国家发改委的长三角“十一五”规划中还是原来的16个城市,但在建设部牵头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中,目前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城市已达23个。除原先长三角16市外,新增加的城市有浙江的温州,江苏的盐城、连云港,安徽的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

④2005年10月下旬,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就长三角是否扩展的问题,在江苏南通召开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16城市市长级别工作会议,简称“长三角协调会”)第六次会议。仍然确定为15+1模式。

⑤此外,该规程还建议说,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域范围为“以上海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划定一个扇形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向沿海南北和向西沿江3个方向延伸,延伸至距离上海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

⑥按世界地图册上严格的地理概念区分: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国家包括: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东欧仅指原苏联的欧洲部分。但也有国际媒体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这一地区形成的27个国家泛称为中东欧国家,它们是:阿尔巴尼亚、亚关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塞黑。

⑦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订,到07年6月,每年一次盛会,今年是第四次了,规模和声势浩大。

⑧9+2中除贵州四川外,云南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福建都处在与东盟陆上海上接壤的前沿。目前云南广西已与相邻国家的地区建立了次区域的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边境贸易有了蓬勃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中泰公路的建设泛亚铁路的建设方案论证等都已在云南启动,东盟中国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越两国共同打造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条经济走廊等都进入实施阶段与东盟国家没有接壤的四川省,也积极通过云南广西加入走向东南亚的贸易行列。

⑨网上一则报道: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举例说:现在长三角正在做信息一体化,需要数据交换,但一些城市连起码的基础数据都没有,怎么去一体化。

⑩包括: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塞黑。

(11)最近,上海的学者在一项课题研究报告《重返经济舞台中心——长三角经济区融合转型研究》中,提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方案是:扩大上海行政版图。“建议中央考虑扩大上海行政版图,将邻近的江苏昆山、浙江嵊泗等市县纳入上海行政区划,实现长江三角洲龙头扩容”。

(12)已经有人提出,扩容后的长三角将形成这样的层级结构:一是以上海为中心、西起常州东到杭州的核心城市群;二是与之相接的东抵常州、西至马(鞍山)芜(湖)铜(陵)宜(合肥)的南京城市群,以南京为次中心的城市群,其卫星城市正是皖东沿江的马芜铜宜地区,这些城市在安徽,对南京的发展也有好处;而安徽崛起,沿江率先,马芜铜宜要成为第一方阵,挑大梁,当先锋;三是南拓至温州的宁绍甬城市群;四是由泰州、南通及盐城组成的苏中城市群。对于苏北、浙西、安徽部分城市来说,加入长三角也是实现地区经济腾飞的契机。可能在苏北和皖东制造出层级略低的增长极,成为次级中心,有利于在总体上改变苏北、安徽“塌陷”的经济格局。

(13)见人民网www.people.com.cn,“温家宝: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2007年5月18日。

标签:;  ;  ;  ;  ;  ;  ;  ;  ;  

长三角区域合作应打破“富有俱乐部”的思想_泛珠三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