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报道6例肿瘤患者继发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析其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AML潜伏期分别为16年、4年、4年,其中2例随访48及10个月均处于缓解状态,另1例随访2个月死亡;1例MAL潜伏期为4年,随访18个月死亡;1例MDS潜伏期为2年,随访7个月死亡;1例ALL(ph阳性)潜伏期9年,随访15个月处于缓解状态。结论:肿瘤患者采用烷化剂、蒽环类、紫杉醇类药物化疗以及放疗可导致发生s-AML/s-MDS。部分药物累积剂量超过标准剂量时风险进一步提高。s-AML/s-MDS临床特点与原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似,预后差。
【关键词】肿瘤;继发性;恶性血液病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58-02
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是女性常见肿瘤,手术治疗后一般联合放疗或/和化疗,其中化疗所导致的不可逆严重毒副反应较手术和放疗更小,对保护患者的器官和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化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生存期的明显延长,二次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继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s-AML/s-MDS)报道较多。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例患者,通过电话、登记系统等方式进行随访。6例均为女性,年龄42~60岁,随访截至2016年2月29日。既往肿瘤史:乳腺癌3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2例。曾予阿霉素、环磷酰胺、紫杉醇等化疗药物。6例患者诊断血液病时潜伏期为2~16年,发病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似,基本情况见表1。
2.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白血病患者,均接受化疗。4例获得骨髓缓解,其中3例至随访时病情稳定,1例两次诱导后才缓解,一年余后复发死亡;另有一例未缓解患者(例4)两个月内死亡。
6例患者中例5诊断为MDS,因卵巢癌复发未控制,予G-CSF、TPO、间断输注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至随访时病程7月,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3.讨论并文献复习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肿瘤治疗方法亦在不断改进,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见方法,长期存活患者中,由放、化疗引起白血病的风险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s-AML/s-MDS占AML总数的10-20%[1]。s-AML/s-MDS主要包括放疗或/和化疗所致,其中化疗比(局部)放疗致白血病风险更大[2]。明确有导致s-AML/s-MDS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美法仑、环磷酰胺、氮芥等)和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依托泊苷、阿霉素、米托蒽醌等)[3],这两类药物为肿瘤患者化疗方案中常用药物。且某些药物所致发病率与累积用药剂量有关(如表阿霉素、环磷酰胺),超过标准累积剂量(表阿霉素≤720mg/m2,环磷酰胺≤6300mg/m2)的大剂量化疗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接受标准剂量患者[4]。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6-巯嘌呤等抗代谢药物也有可能引起继发性白血病。80%的s-AML/s-MDS有染色体异常。烷化剂所致AML常见染色体异常是-7、-5、5q-、7q-,而DNA拓扑异构酶所致的包括11q23、21q22等[5]。
本文中6例患者临床特点与原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似,治疗方案亦与原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同。三例患者至随访时仍处于缓解。其中例1随访至48个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以评估长期疗效;例2治疗时间尚短(10个月),有待进一步化疗并随访观察是否有效;例6随访15月尚缓解,但考虑到该患者系ALL(ph阳性),预后极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另外3例患者死亡。在肿瘤患者治疗期间或者随访期间出现血液系统异常时应考虑s-AML/s-MDS的可能,应积极行骨髓相关检查并尽早开始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1] Park D,Koeffler HP.Therapy rela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Sem Hematol,1996,33(3):256-73.
[2] Larson RA,Le Beau MM.Therapy related myeloid leukemia:a model for leukemogenesis in humans.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5,153-154(30):187-95.
[3] Smith SM,Le Beau MM,Huo D,Karrison T,Sobecks RM,Anastasi J,et al.Clinical-cytogenetic associations in 306 patients with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ia and myeloid leukemi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eries[J].Blood,2003,102(1):43-52.
[4] Praga C,Bergh J,Bliss I,et al.Risk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in Trials of Adjuvant Epirubicin for Early Breast Cancer:Correlation With Doses of Epirubicin and Cyclophosphamide.J Clin Oncol,2005,23(18):4179-4191.
[5] Leone G,Pagano L,Ben-Yehuda D,et al.Therapy-related leukemia and mylodysplasia:susceptibility and incidence[J].Haematologica,2007,92(10):1389-1398.
论文作者:张桂芳,周敏(通讯作者),沙信山,陈小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0
标签:患者论文; 白血病论文; 肿瘤论文; 骨髓论文; 异常论文; 阿霉素论文; 综合征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