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196-01
最初看到“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是在朱光潜的《谈美》一文中,当时,只觉着这句话简单而朴素,却莫名的令人喜欢、印象深刻,除此,也没曾多想。但去年那堂教研转转课之后,这句话却突兀地钻进脑海,挥之不去。
那天,我上的是苏教版第九册第20课的《阳光很活泼》。由于受“一课一得”思想的影响,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重化繁就简,怕自己解读文本功力不够,教学重点抓偏了,所以就干脆偷懒地将课后题中隐藏的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这一课课后题中的训练点实在太多,既有体会比喻句、拟人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又有重点句子的理解,还有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想象阳光象什么?”再加上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心思想的体会感悟,更要命的是这篇课文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叙述方法,而且是这单元“互动平台”要里教给学生的知识点,理所当然,教学时怎么也得处理这一知识点,这节课的要解决的内容真的不少,虽说“一课一得”,但也不是说一节课就解决一个知识点,而是注意合理分配教学力量,突出重点难点,从而一课一得。面对如此多的教学任务,明智的选择是砍掉一些点,但一味追求教学进度的我认为只要注意好课堂节奏还是能将这些任务完成。结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整堂课就像打仗。老师讲话像打机光枪,噼里啪啦,学生回答就像轻功水上漂,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要有学生回答吧点儿谱,老师就急匆匆带着队伍奋勇前进,继续攻克前方的知识堡垒。由于生怕时间不够,留给学生读文和思考的时间自然不多,除了少数几个思维敏捷点的学生,其他学生就只能是吭哧吭哧跟着跑,被动地接受着。一节课下来,明着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学生真正收获到什么,我心底有数。课后,听着听课老师中肯的建议,“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就莫名地蹦出脑海。
是啊,教学不是打仗,她是一门艺术。有人说,她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有人说,她是组织技巧的艺术-----这些都没错,但我要说,她更是慢的艺术。欧洲有句俗语:慢些,我们就会更快!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却揭示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看来,我的课堂教学真的应该放慢、放慢、再放慢。当然,这个慢不是拖泥带水的蜗牛爬,也不是暮气沉沉,有气无力的老牛拉破车,既是“慢的艺术”|,当然得体现它的艺术性。
1 慢的艺术之一——慢读文本
课前解读文本应该是老师备课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我不知真真正正静下心来读了文本的老师有多少,就我而言,属于非常惭愧那一类型,很多课文都是匆匆浏览,再看看教参或其他辅助资料,就意气风发地拿着教案教材走上讲台了。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个对文本缺少细致体会,缺少自己真实感受的老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如何去引导学生畅游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文本细读,从短期看,是为了上好课;从长期看,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也是在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慢慢地“走”——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慢慢地“赏”——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韵外之旨,感受文学的魅力。慢慢读,慢慢赏,享受着——这便是我所领悟的教学的慢的艺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字一词一天地,这样的走与赏,不仅体现在课前的备课中,还应运用于课堂的朗读中。以前的朗读,我一味地强调朗读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却不知已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一个朗读时只想着哪里该重读,哪里该快读或慢读、连读的人,又哪有精力去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斑斓世界呢?只有慢慢地读,静静地赏,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让文字中隐藏的画面在脑海里鲜活起来,“形于内,而溢于外”,慢读内化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老祖宗摇头晃脑地吟诵还真有其可取之处。为验证这一想法,我立马请孩子们静静地、慢慢地再读《阳光很活泼》,效果出奇地好,很多孩子都反映课堂上一些没弄懂的地方这样一读更清楚了,还读出来更多感受。在随后的教学中,慢慢地读也带给了我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美学家宗白华说:“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慢读文本,让我们从容地在语言世界里捡拾自己最感兴趣的燕石,为自己的灵魂,采摘一瓣心香。
2 慢的艺术之二——慢语慢言
几年前听杨蔚主任上个一堂教研课——《植物的爱和恨》,具体教学过程我已模糊,但杨主任那慢而有力的教学语言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才是小学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呵,一字一句,不急不缓,如珠落玉盘,清楚悦耳,字字句句不由自主地钻进人的耳畔,牵引着你走入文本的世界,领略语言的魅力。很多时候,我们总觉着课堂40分钟太短,老是如竹筒倒豆子般说个不停,却忘了孩子不是那接豆子的簸箕,他们能不能完全听清我们话?能不能消化我们语言?所以,慢言慢语才是小学课堂语言的王道。当然,因为慢,老师的语言就要精,少说或不说无用的废话;课堂问题也要精,这样才能使学生40分钟收获最大化,从而达到“慢些,我们就会更快!”的目的。
3 慢的艺术之三——注意课堂“留白”
王船山在《诗经》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房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学会“留白”,这个留白就是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留下做作业的时间。语文课标修订版明确指出课堂上要有十分钟做作业的时间,课堂留白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至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犯过这个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这次教研转转课如醍醐灌顶,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4 慢的艺术之四——学会舍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的理念虽然深入人心,但真正做到“舍”真的很难。不是不想舍,而是不知如何“舍”。就好比我的《阳光很活泼》那堂课,明知该舍,却舍不得“舍”。究其原因,还是面面俱到的陈旧观念在作祟,再有,就是教材解读功力不够,生怕遗漏了知识点,所以,合理取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解读文本、解读编者意图的能力,要十分熟悉语文课标,将每学段目熟烂熟于胸,而且要有整体观,合理设定每学期的教学重点,这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才敢“舍”,目标少了,课堂节奏才慢得下去,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才能有时间深挖下去,精益求精,真正有所得。
教学是慢的艺术,这样的慢慢走、细细赏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慢慢走,欣赏啊!在这个急速而喧闹的世界里,让我们领着孩子们慢慢地,徜徉在语文这个美妙的国度,笑看风起云涌,漫观云卷云舒,让我们的语文、让我们的生命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
论文作者:黄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艺术论文; 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点论文; 老师论文; 让我们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