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优秀建设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优秀建设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时期培养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的理论指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理论论文,优秀论文,青年论文,指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党建理论中关于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论述,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他对选拔接班人、选拔年轻人才这项工作的重视。“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面对世纪之交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我们青年一代争夺的严峻形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抓紧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选拔大批优秀的年轻领导人才,是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最终目的。

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是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60年代,他又从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保持阶级斗争的高度警惕性上反复告诫全党要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但是由于在建国初直至党的十大,各级领导干部的年纪相对较轻,“老化”问题不是很突出,又加上十年“文革”的破坏,使得这些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粉碎“四人帮”后,干部队伍老化问题历史地摆在了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的面前,他多次从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从反和平演变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高度,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的高度进行论述,自始至终地关注并身体力行地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进程。

1.邓小平同志以其政治家的深谋远虑,纵观当今世界的政治风云,把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提高到保证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全党认识,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要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1]小平同志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基于那几年(尤其是1989年)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考虑的。1989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时间,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减少到4 个, 面积少了70%,人口少了3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困难。此后,国际国内敌对势力转而又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也就在这一年,首都北京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风波过后,一方面,小平同志说:“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2] “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除了个别语言有的需要变动一下,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3]另一方面,这年9月4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强调:“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好的、有马克思主义修养的人还是有的。……总之,要有些年轻的人,否则难以为继。”[4]

2.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所面临的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任务与现有的干部队伍不能满足和适应这一任务的需要出发,着眼大局,着眼长远,进一步阐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我们的干部队伍现状是:总数大约是1800万,绝对数本就不算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就更少[5],所以,小平同志把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当作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来抓,指出:对于专业人才,我们的各级党委,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所以对选拔人才,特别是选拔我们自己培养的年轻人才“要从大局着眼,要从我们事业的前途着眼”[6],“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 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7], “很多新的人才需要培养,但是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8]。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 特别是培养和选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领导和管理才能的优秀建设人才,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所以干部年轻化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3.干部队伍年轻化思想也是邓小平同志从改变我们领导层年龄老化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必须建立起正常的离退休和新老交替制度,以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来考虑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高级干部中,年龄基本上超过了60岁,不少人甚至过了70岁。许多老同志体弱多病、精力不济,以至不能正常工作。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建立起正常的离退休制度,干部队伍的青黄不接现象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新老交替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对这样一种现状,小平同志看得非常清楚:“我们老同志要清醒地看到,选拔接班人这件事情不能拖。否则,搞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9],“我们老干部的责任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10]。 如果说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是基于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这一现状出发的话,那么,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其根本目的和最终要求,这就是他设想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中的第一个: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的内容就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而领导层新老交替绝不能当作是阶段性的任务,更不能把它看成是权宜之计,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11],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必须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所以我们既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12],又必须充分认识到“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13]。正常的退休制度也正是邓小平同志干部年轻化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14],并身体力行,带头破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实现我国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起到了典范作用。

4.干部队伍年轻化也是邓小平同志吸取“文革”惨痛教训和避免重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这一历史中得出的结论。

1975年,毛泽东要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时,王洪文就跑到上海叫嚣“十年后再看”。这年邓小平71岁,王洪文40岁。面对“四人帮”的挑衅,小平同志非常清醒,他当即找到李先念等老同志谈了对这句话的看法,并从中觉察到我们党和国家正面临着一场潜在的危机。所以,粉碎“四人帮”后,小平同志先后在1979年7月29 日接见海军党委扩大会议的代表时、同年11月2日中央党、政、军副部长以上干部大会上、 1982年2月29日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和1983年10月12 日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四次提到这句话[15],一再告诫全党,对林彪、“四人帮”的影响绝对不能低估,“现在也有十年后再看的问题。……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最重要的还是选拔培养接班人”[16]。小平同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主要的是从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上思索如何避免重犯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17],“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18],“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19],“我坚持退下来,就是不要在老年的时候犯错误”,“老年人容易固执,因此老年人也要有点自觉性”[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理论的指引下,全党逐步统一了认识,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把年轻干部队伍的建设摆在一个战略高度,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和步骤进一步推进了这项工作:1991年,中央作出了要抓紧培养教育年轻干部的决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又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作了相应的规定,今年5月29 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更是着重提出:“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对年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建设高素质的跨世纪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和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队伍。

我们的许多年轻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注重专业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学习和运用,在工作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同时,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在一些年轻干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建设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以稍微放松点,以致于在关键时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把握不住政治方向,分不清是非曲直,即原则性不强;在工作中时有片面性和随意性的错误发生,即系统性不够;缺乏对事态发展的洞察力,即少有预见性,从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即缺乏创造性;有的甚至给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针对这些情况,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9 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21]并希望全党各级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22]。

十四大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非常重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现在,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还包括邓小平理论。正如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那样,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一大批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极强的反“西化”渗透能力、经受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而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始终沿着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其次,选拔年轻干部必须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党在选拔和使用人才问题上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睿智和眼光,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这就是:“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2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24],“人民公认”首先是政治上靠得住,是“德”和“红”的具体体现。(2)“现在我们起用人,要抛弃一切成见, 寻找人民相信是坚持改革路线的人。”[2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要求,所以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大胆起用那些思想解放,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敢闯敢干、竞争、开拓、务实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层中去,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人民是看实际的”[26], “真正干出几个实绩,来取信于民”[27]。实绩,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公认的政绩,是“才”是“专”。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而且不以个人的意志及舆论媒体的宣传为转移。人民是看实际的,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路线,脚踏实地,吃大苦耐大劳,积极肯干,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为党、为人民真正干出几件实事,而不是哗众取宠、玩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公认。所以,人民公认、坚持改革开放、有政绩,正是一个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具体体现,是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理论体系中关于对选拔年轻干部的政治标准的最精辟的论述和概括。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这一标准,才能不断地发现人才,才能大胆地使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从而才能保证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并最终确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正确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同时,还“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28]。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29]所以,对于选拔年轻干部,在制定正确的组织制度的前提下,首先一点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要在思想上来个大转变,破除陈规陋俗。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面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任务和形势与现有的干部队伍不能满足和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实际,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既要谨慎,同时还要大胆地工作。在肯定一些年轻干部缺少领导经验和接受实践锻炼少的同时,对于政治表现好,又有专长的,要大胆地放手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和锻炼,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另外,“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30],选拔、使用中青年干部,必须坚决摒弃求全责备、求稳怕乱、论资排辈的用人观,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31];应不唯资历、学历,“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32],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年轻干部也要从“三个有利于”的角度出发,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局的角度出发,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着重看他们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态度和工作实绩。“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33]所以选拔年轻干部应主要看本质和主流,使用上要扬长避短,对于符合“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确有能力的建设人才,即使资历浅一些、任职时间短一些、台阶低一些、经验少一些,甚至存在一些缺点、不足,也要打破常规,大胆提拔、放手使用;特别优秀的,还要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放在关键的岗位上施展聪明才智。

注释:

[1][2][3][4][11][14][18][19][20][21][22][23][24][25][26][27][28][30][32][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页,第321页,第307页,第315页,第379~380页,第316页,第273页,第311页,第381页,第146~147页,第147页,第300或380~381页,第370~371页,第299~300页,第296页,第298页,第109页,第300页,第109页,第369页。

[5][6][7][8][9][10][12][13][16][17][29][3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63页,第265页,第221页,第323页,第221页,第221~222页,第226页,第226页,第192页, 第333页,第326页,第324页。

[15]分别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 版, 第192、222、280页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37页。

标签:;  ;  ;  ;  ;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优秀建设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