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论文_赵天虹,刘欢,郭旭,李金秋(通讯作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论文_赵天虹,刘欢,郭旭,李金秋(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吉林长春 13004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259-02

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等。此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必须及时观察和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1.病情观察

1.1 观察意识障碍程度

意识状态是反映患者病情观察变化及进展的主要指标。护士可通过呼唤、对话、刺激胸大肌外侧缘或按压眶上神经、观察患者反应。动脉瘤引起的出血患者入院时一般有剧烈头痛,病情严重者有意识障碍、昏迷、心脏损害心电图改变,而老年人常表现不典型,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多见。

1.2 观察瞳孔变化

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反射的灵敏度,瞳孔的改变意味着脑疝或脑干的损伤的可能,应每1h观察一次并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患者的异常变化。

1.3 观察血压变化

1次/h测血压,观察血压是否稳定(舒张压60~70mmHg,收缩压100~110mmHg),因为脑循环自动调节能力在过高过低血压时会降低或丧失,心肾在过快过低降压时会出现供血不足,脑出血病情会进一步加剧。

1.4 观察感温觉变化

可用针刺观察患者的反应。为避免烫伤的发生,不得使用各种热具进行试验观察。

1.5 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可发生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必要时遵医嘱通过胃管抽取胃液做隐血试验。确诊后,将止血药或H2受体阻断剂通过静脉输注或从胃管内注入的方式来控制出血。

2.临床护理

2.1 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护士应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全过程,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动作应尽可能轻柔,以减少患者的疼痛。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倡机遇患者高蛋白、低盐、低糖半流质饮食。急性期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可使缺血的脑组织损害加重,诱发非酮性高血糖脑病,应限制糖的摄入。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如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豆类、坚果,戒烟戒酒。

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用力按摩受压部位,应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预防压疮的发生。

每日口腔护理2次,防止口臭,预防口腔感染。

卧床及避免高颅内压诱因。将患者安置监护室,绝对卧床4~6周,头部抬高15~30°,有利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避免搬动。指导患者床上排便习惯。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咳嗽、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诱因。

心理护理。患者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悲观失望,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护士应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多与患者交流,关心、同情、安慰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和家属在了解疾病基础知识和危害的同时,耐心听取患者对自身感受的诉说,运用理解、鼓励、疏导、保证等方法来消除患者的恐惧、依赖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开展个体化对症健康教育,请治愈的患者介绍经验,现身说法,做好家属工作一起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使早日康复。

健康教育。初次就诊患者应绝对卧床4~6周休息,复发患者应进行2个月休息。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休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和降低再出血的发生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士应做好不愿在床上行大小便患者的耐心解释工作,教会其两便的基本技能。限制探视,病情好转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遵医嘱逐渐活动。避免诱因保持血压平稳、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大便通畅。定期复查一般在首次出血3周后复查。

2.2 保持呼吸通畅和吸氧护理

处于疾病急性期患者可减低呼吸道抵抗能力,具有迟钝的神经反射,咽部肌肉群可出现完全或不完全麻痹,难以咯出口腔分泌物,造成患者窒息,脑部缺氧症状逐渐加重。应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将呼吸道和口腔内分泌物彻底清除,每2h翻身叩背1次;要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稀释或者用吸痰术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者的痰液,吸痰前后要加大氧流量。有舌后坠者,应将下颌托起或用钳子将舌拉出。

根据血氧检测数据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减少耗氧量,以保护脑细胞功能,防止脑细胞变性坏死。氧流量为1~3L/min,避免流量过高,长时间高流量吸氧会造成氧中毒,SPO2低于90%者,考虑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3 高热控制的护理

头枕冰袋,冰块置体表动脉搏动处,应及时更换,保证降温效果,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冻伤;温水浴或酒精浴;物理降温30min后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高温者应及时补给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2.4 用药护理

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20%甘露醇时,要注意保护血管,穿刺选择粗直血管易固定的静脉血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头疼缓解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炎性改变和药液渗漏。要及时变换渗漏者的穿刺部位,采取局部贴土豆片、湿热敷硫酸镁等措施,同时正确记录24h出入量,维持正常血容量,降低低血容量和低钠血症的发生机会。为避免应用甘露醇所致肾损伤,应密切观察观察尿量异常变化,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要避光并控制滴速来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用药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观察是否出现皮肤发红多汗、心律失常和胃肠不适等异常改变,以免影响药效和发生不良反应。

2.5 康复锻炼

保持瘫肢功能位,加强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动活动应特别注意患侧肩关节的外展、外旋活动,防止肩关节挛缩疼痛。加强脑功能锻炼,促进记忆恢复,强调越早越好。对失写者要求抄写小学课本,对失语者要求背诵短篇课文等。言语训练应及早进行,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一般先发唇齿音和舌前音,如b、p、m、f、d、t、l等,帮助患者协调唇、舌、软腭、喉部及其他肌肉的运动。

2.6 出院指导

患者卧床休息1个月后,可以进行适宜幅度和数量的体育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患者应摄取适应营养素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接触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尊医嘱严格按时服药并复诊。指导并使偏瘫患者掌握肢体锻炼的基本技能,以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并发症的护理

脑水肿、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为患者较常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3.1 脑水肿的护理

当引流管畅通,且患者呼吸加快,出现高血压,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时,应考虑已经并发脑水肿。确诊后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及时给予患者速尿剂。

3.2 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出现急性和迟发型脑血管痉挛,后者可造成患者残疾甚或病死。此类患者应严格控制多普勒超声检查来确定病症,扩张血管可用应严格控制滴速的尼莫地平,并观察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3 肺部感染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异常,频繁的呕吐加之难以及时排出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肺部可受到细菌感染。护士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室内空气消毒,遵医嘱尽早、合理、适量使用抗生素以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金平.60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06.

[2]张晓蕾,鲍月红.术后营养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1-14.

[3]乔丽,冯先霞,魏玉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4):200-201.

[4]赵文莹,陶永红,高成,等.细节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2):141-144.

论文作者:赵天虹,刘欢,郭旭,李金秋(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论文_赵天虹,刘欢,郭旭,李金秋(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