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玺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三坪小学 730200
摘 要:如何上好每一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提高数学素养,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途径
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是,如何上好每一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提高数学素养,这不仅需要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小学生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上帮助差生。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差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其上进心,努力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后的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三、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一开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这样的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这道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兴趣。
五、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佳。教师要上好一节数学课,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钻研教材,找准目标,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李延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差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