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_课程资源论文

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_课程资源论文

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课改论文,地理论文,课程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对于地理课程开发价值的理解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的开发。因此,地理教师要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认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功能,进而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意识和内在动力。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地理教师过去、现在都在利用课程资源实施教学,地理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它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供教师选择、使用。二期课改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要求学校、教师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并赋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现实是每一所学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层次也不一样,潜在的地理课程资源也有差异。如何结合二期课改理念,开发基于校本、生本的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教师贯彻新课改精神的保障。开发之前,教师有必要了解课程资源的分类。按与课程的关系分:核心课程资源与外围课程资源;按空间分析分: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与网络课程资源;按存在形态分: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按载体性质分:文本类课程资源、实物类课程资源与活动类课程资源。

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只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实施者,开发意识、开发能力相对薄弱。而今,由“学科中心”、“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忠实的实施者转变为一个开发者、创造性的实施者。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既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亮点,也是难点。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推进地理二期课改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走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误区。

三、二期课改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如同“自然资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其范畴不断扩大”一样,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提升而扩大。根据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除教材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空间分布看,校内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如地理教学模型、教学用图、地图册、矿物标本,各种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教学软件等等。校外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目前,以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标志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异军突起,并以其传输快、信息量大、能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日益凸现。地理教师只有摈弃过分依赖课本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根据学校的设施条件、学生情况,开发出不同特色的地理课程资源,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将本身鲜活的地理课程演绎得更加有声有色。民立中学是二期课改的试点学校,以下是我们在地理课改中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类为线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1.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1)教材的二次开发。教材是基本的地理课程资源,新教材秉承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编写时注意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为师生留有再开发与创新空间,具有一定弹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教材中知识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加以激活与活化,使知识以活化状态抵达学生心灵并产生深深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搬家。二次开发教材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创造性劳动,是从完善学生学习方式角度出发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举措。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改变以往仅仅按部就班使用教材,从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改变学习方式出发,开发和使用教材。我们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绘制个性化地形图来求真知,通过熟悉教材——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展示交流——纠错更正,促使学生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师生、生生互动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古人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地疏通,引流。如差异性的布置小课题探究。结合高中地理下册教材专题内容,成立课题小组,自主选择探究的切入点,以一学期为周期,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学习活动过程,提高了各方面的地理能力,使知识得以掌握,思维得以拓展。由于我们布置的任务比较明确,任务时间比较充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差异地布置,学生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成果也富有个性,精彩纷呈,等于再生了一本“教材”。

(3)与校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学校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如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学校广播以及有线电视网等。二期课改要求教师整合开发学校教育资源,注重挖掘资源内在的、隐性的价值,拓展师生可用于地理教与学的经历和体验。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利用。我们整合学生的学农社会实践资源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地实践了二期课改理念。最初出发点:一是教材中有郊区资源环境的调查;二是我校位于市中心,缺少实践的资源。因此,第一年实施整合中,我们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调查、分析当地的三农情况,并为丰富学生的劳动生活举行了全体同学参与的地理知识竞赛,效果良好。以下是几张为活动设计的表格。(见表1,表2)

表1 实施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准备活动 活动形式

目的

了解、收集、筛选学农基地的资料,明确学农实践的目的、活动策

教师略。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有所调整,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活以讲座或小报的形式呈现给

动方案,并进行活动前指导学生 提高活动的

学生熟悉教材中的活动素材、收集地理有关信息及上海郊区“三农”通过网络、同学交流获取信息

有效性

的相关资料

表2 “三农”调查表

农民构成土地利用 水源利用 天气与农业

作物生长 收获销售 生产力水平

农村劳动力的 耕地面积、土地利 灌溉水源、饮用水 气温、降水、近海影

主要农作物种类熟制、病虫害及 机械化程度及

老龄化及性别 用类型、土壤类型 源、地下、地表水

响与农作物生长 及播种、收获时间 其投入和产出人均收入

要求

1.考查现状,以变化和发展的思路来调查各项指标,以求更全面了解农村。

2.综合了解农民在想些什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今后展望,提点建议。

2.校外资源的开发

二期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手段、研究的过程、研究的领域要具有开放性。其中领域的开放性是前提,就是改变封闭的校园环境,促进地理教学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对社会资源的开发。1)依托格致中学开展观天象活动:格致中学拥有一流的天象馆,拥有一流天文教学的师资条件,离我校又比较近,给学生提供一次直观的观天象的机会,不仅帮助学生观测天象,增长天文知识,更重要的给学生一次实践体验的机会,使之产生对天文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观后反思富有冲击力。2)依托上汽集团,开展汽车工业、汽车文化教育。学校位于上海十大特色专业街之一——汽配一条街威海路,汽车文化氛围浓厚。尤其是位于学校对面——上汽集团总部大楼内的汽车展示厅,不仅有上汽集团的销售网络和合作企业分布示意图、上汽集团的最新款汽车展示,更有汽车的构成、大众汽车的生产仿真演示、上汽集团的发展历史,还有世界各地名车介绍和徽标展示。置身于车的海洋,使学生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了更翔实的了解。以点带面,辐射到学生对整个工业的学习和关注。3)与科协合作开展地震知识与防灾教育。学校聘请华东首席地震预报员到我校进行地震知识与防灾科普宣传。由于来自一线、来自权威,内容丰富、紧扣热点(印度洋海啸)、讲解生动而深受学生欢迎;学校还与静安街道社区合作开展第35个地球日宣传,有板报宣传,有宣传口号设计,更有学生“做”的活动。在帮助学生爱护地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前提下,由社区教师和学校地理教师合作指导,开展“废物利用”动手做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作品在校园内展示,对做的同学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同学有辐射教育效应。

(2)对校园周边环境资源的开发。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的地理,地理课程应反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校园周边环境的摸排,由于教育的资源就在身边,学生的认可度高,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见表3)。

表3

校园周边环境 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潜在的可探究方向)

1.上海路名教育(南北多以省,东西多为城市命名,上海西北如嘉定多

威海路、石门路、茂名路、陕西北以西北地名命名,东北多以东北地名命名及路名的由来)。

路、延安中路、南京路、北京路、铜 2.路名城市在我国的位置和特色(如茂名在我国广东省,是我国南方

仁路 重要的石油化工城;石门是石家庄的故称;铜仁位于黔西北,是我国著

名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所在地)。

1.商业区位条件分析(位置、交通、集聚、地价等)。

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上海商2.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特征分析。

城、威海路汽配街、吴江路小吃街、 3.交通变化、人流结构变化与商业发展。

铜仁路海鲜街 4.城市的功能分区。

5.产业结构调整。

石库门建筑风格、老式里弄建筑、1.区域文化、文化整合。

上海展览中心建筑 2.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上海展览中心 展览主题变化——流动的地理课程资源。如郑和下西洋600年。

苏州河1.河流在城市中的作用。2.环境可持续发展。

地铁2号线 1.城市轨道交通。2.它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

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可供教师开发利用的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既具有区域性、也具有动态性,它是一个挖之不尽的“宝藏”。陶行知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里去实践、去锻炼、去砥砺、去发展,开发并利用好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本百科全书。

3.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起演示课件的功能,这已成为共识。除了上述学生自绘的地形图、城市规划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展示外,我们还把其中的网络看成是一个庞大的地理信息库、一个地理学具、一个交流的平台加以开发利用。如我们在9、10月份要求学生收集并编辑有关的地理信息,学校开辟橱窗展示,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强大优势。要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网络学习是很好的途径。教师提供英特网相关网站或事先提供局域网站,明确学习的任务,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持续讨论,分析问题。由于网络资源量大,时效性强,个体学习机会佳,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面广而且深刻。

地理教师是学生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开放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符合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同时也为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研究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面对并要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地理教师既要成为课程的成功实施者,又要成为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二期课改赋予教师的使命,是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