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审计工作发展的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工作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县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县属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改组,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审计占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的比重越来越小,企业审计已不再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以及“乡财县管”的全面推行,以规范预算执行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审计有了新的发展,财政审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随着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县级招商引资力度、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逐步成为县级审计的重要内容;随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提出,对效益审计进行探索,已成为县级审计机关的必然选择。从政策环境层面看,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过去县级审计机关拥有审计监督权的税务、工商、金融、保险、邮电、烟草、盐业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大都收为省管或署管,县级审计机关必须通过授权才能对其进行审计,从而使县级审计机关对中央、省属部门、单位的监督受到了制约;随着国家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力度的加大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县级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国家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政策措施的推出,涉农资金审计已成为县级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并有从乡镇向村一级进行延伸审计的趋势。从业务操作层面看,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普遍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审计的业务量相对减少,且一般通过送达审计即可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手工审计工作逐渐被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替代,审计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为此,县级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目标任务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寻求审计事业的新发展。
(一)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财政审计工作指导思想,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为核心,以统一性、公开性为原则,以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为重点,以规范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为目标,促进县级预算分配进一步规范、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强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逐步将重要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促进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规范预算分配行为。
——以细化部门预算为目标,深化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使县本级部门预算管理走向规范,二三级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逐步建立对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报表进行审签制度,并将审签意见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决算的重要依据。
——加强财政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情况,防止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促进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继续深化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领导干部审计覆盖面。力争在近3年内使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审计覆盖面达到50%以上,5年内对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基本做到全部审计一遍。
——强化监督,关口前移,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进一步扩大任中审计项目数量,使任中审计数量逐步达到全年审计项目总数的50%以上,并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专项审计调查、离任前审计为辅,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使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尽量避免“审用脱节”问题的发生。到2007年,全面实行任中审计制度。
——区别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对党委领导干部,着重检查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以及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对政府领导干部,着重检查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事项、财政资金管理、财政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尤其是重要财政支出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状况、政府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客观评价政府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和政府施政成本;对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着重审查党的农村政策在乡镇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有关土地开发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对部门领导干部,着重检查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是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以及为了履行部门职能所采取的有关经济措施及事业发展情况;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检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的基础上,着重审查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和守法经营情况,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
——逐步做到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透明度。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县级审计机关可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试点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方式,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三)加强涉农资金审计,促进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目标迈进
——着眼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和乡镇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心,树立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强化监督意识、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发挥审计监督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适应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支、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全面推行的要求,紧紧抓住乡镇预算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以及政策性农业贷款等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查找涉农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共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审计,促进财政职能和有关惠农政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农业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保证投资方向正确,投资结构合理,促进包括扶贫资金在内的各项涉农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把党和国家对农民群众的关怀和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除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外,县级审计机关还应加强对乡镇政府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其他资金进行审计,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
——认真组织有关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避免类似问题发生的办法。
(四)加强专项审计,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针对县级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投资来源多渠道的特点,特别是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频频出现的情况下,县级审计机关应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既要关注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规模的适当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使用效果的综合性、使用过程的公平性,又要检查项目建设的宏观性、公众性、关键性、基础性、牵动性和对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加强对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资金的审计,并对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农民工工资等的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如,征地拆迁补偿费发放不到位,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城镇拆迁中不依法办事、滥用强制手段,补偿安置政策不落实,损害居民利益的问题;财力不足,盲目上项目,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弄虚作假,克扣、截留、挪用、贪污征迁费用的问题等。对发现的问题该处理的处理,该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要及时移送。
——县级审计机关应积极把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的形势,准确定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积极探索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进一步深化财务收支审计、全面摸清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规模及筹集、管理和使用等总体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查错纠弊为主,发展为以揭露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检查社会保障政策的运行效应和评价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主,把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效益和长期风险的监督纳入审计的范围。
——以加强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保证其发挥应有效益、确保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为目标,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资金审计。通过对财政安排、专项筹集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促进环境保护资金取得预期的环境效益。
(五)探索效益审计,促进县域经济实力的壮大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全的要求,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效益审计工作、力求通过效益审计,促使县级财政公共支出合理和有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收付以及部门预算组织和管理与改革措施的落实,全力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果;促进地方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或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服务;促进加强对政府管理的各类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尽可能地减少盲目决策、错误决策而造成的损失浪费现象。
——在大规模开展效益审计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县级审计机关应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重点行业作为试点,并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审计工作大规模地转向效益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在试点探索阶段,应将效益审计限定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的范围之内,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要注意抓住影响效益的突出问题,摸清情况,深入剖析,并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效果性为重点,以财政资金成本效益为突破口,以检查财政资金支出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中心环节的效益审计新模式。
——推进效益审计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把效益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涉及面广、方式灵活的特点,结合专项审计调查开展效益审计,更容易揭示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影响效益的问题,并从加强宏观管理和深化改革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有关部门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县级审计的地位作用
——把握县域特点,创新审计思路。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应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战略要求,把握县域经济的特点,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各项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去,创新审计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重点,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继续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加强专项审计调查,积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此,我们应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开展效益审计,通过对财政性资金及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进行综合检查与评价,促进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经费的审计力度,通过对科、教、文、卫、体、环保等专项经费的审计,促进形成正常的事业经费投入和支出机制;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社会保障资金、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检查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眼于促进审计事业发展与审计业务发展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强化审计管理,推进“人、法、技”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大执法力度,树立审计权威。由于县级财经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等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在一些方面甚至比较严重,这就要求县级审计机关必须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通过依法履行职责树立审计权威。首先,要抓住重点。在“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方针指导下,按照中央关于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中发挥作用的新要求,将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交办任务,加强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查处,增强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其次,要狠抓整改。依法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审计决定,坚决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对屡查屡犯,拒不整改的部门、单位,要坚决处理,公开曝光。另外,绝不放过大要案线索。要把以真实性为基础,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放在审计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开掘审计的深度,把问题搞得更清楚一些,证据更确凿一些,保证移送案件的质量;不断加大跟踪检查的力度,及时督促有关方面核实处理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促进审计结果的有效落实,使敢于以身试法的人依法受到严惩。
——扩大审计宣传,优化审计环境。从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走过了22年光辉历程,审计的影响面逐步扩大。但是,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人们对审计的认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群众,对审计的职能作用仍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加强审计宣传,争取方方面面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对优化审计执法环境,强化县级审计机关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县级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审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主要行政首长分管、审计经费保障、审计人员保护等规定的落实,争取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主动配合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审计成果的宣传,进一步引起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关注程度,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县级审计队伍建设
——注重内部挖潜,推进人才战略。审计机关已成立22年,特别是经过自1998年开始的从中央到地方为期4年的机构改革,县级审计机关的在编人员大都处于饱和状态,审计队伍建设不可能再走审计机关成立之初的扩张性增长之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最主要、最现实、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县级审计机关要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审计人员学习经济、法律、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借鉴国外审计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通过内部挖潜解决审计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和审计人员知识面窄等问题;实行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审计人员成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尽快在县级审计机关培养和造就一批审计专家、审计能手,使其成为审计业务和科研培训的带头人;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考核和公开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机制。
——完善准入机制,加强班子建设。实行审计职业准入、加强班子建设,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县级审计机关补充审计人员,要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审计人员职业准入标准,实行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县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配备,应商请组织部门按照《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准入条件和任免实施办法;对县级审计机关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可探索引入政府雇员制。在审计机关内部,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竞争上岗成为县级审计机关择优任用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努力做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班子,是县级审计事业的火车头,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和年龄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班子成员要带头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的能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审计人才,是实现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针对性,建立与县级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送出去学、请进来讲、案例教学、审计论坛、小型讲座、网络自学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工作质量。要对县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任职培训、新进审计人员的上岗培训、在职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作出刚性规定,做到新任审计局长、新进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培训由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在职审计人员参加市县组织的教育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个工作日。要有计划地安排县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省、市审计机关挂职锻炼或参加省、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同时省、市审计机关也应安排业务骨干到县级审计机关挂职或参加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要在县级审计机关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理念,倡导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重点培养审计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审计干部服务大局的宏观意识、依法审计的法制观念、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提高县级审计信息化水平
——以网络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审计手段现代化。近年来,计算机在县级审计机关得到了逐步普及,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信息交流还存在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审计计划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等都会依赖这个平台方便有效地展开。《安徽省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我省“金审工程”建设应实行网络基础平台和审计实施应用系统建设并举。县级审计机关应从工作需要出发,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加快审计信息网络建设步伐,为审计手段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审计系统内部网络和数据传递的上下联通,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网络的总体效能,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网络建设应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计算机机房和网络布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适度超前:工程设计方案应参照审计署和省审计厅“金审工程”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集成方案和单项工程设计范本,满足与上级审计机关网络对接的需要。
——以技术普及为支撑,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县级审计机关在加强以网络为基础的审计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现职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技能、信息网络技术、会计审计电算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计算机基础应用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首先,熟练掌握审计机关办公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并在人事、党务、财务、办公自动化、机关事务管理中加以运用。其次,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查找之中,加快实施被审计单位资料、审计专家经验、审计情报资料、审计财经法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文档资料等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第三,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信息传递之中,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发布系统和对外宣传的审计网站,使其成为接受上级指导、与社会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第四,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业务之中,并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过渡。
——以计算机审计为重点,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创新。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应在计算机“应用”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以推动审计技术的创新。首先,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认真抓好通用审计系统、数据采集与转换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普及Excel、Access、SQL查询等常用软件,运用这些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力争在审计组织方式、建立审计业务模型、获取审计所需数据等方面有所突破。其次,按照审计署的部署,重点抓好“金审工程”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即金审AO系统)的推广应用,选择一些会计信息电子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项目开展计算机审计试点,并结合金审AO系统的使用,进一步强化网络条件下对审计现场作业的质量控制。另外,有条件的县级审计机关,应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大力引进成熟的审计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研究,鼓励审计人员自主开发小型、实用的审计软件,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开发应用的多元机制。
(四)完善县级审计管理机制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整合审计资源。强化审计管理,首先就是要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使审计机关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系统内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夯实审计工作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最近审计署提出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的指导意见,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加强审计系统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审计系统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和作用。为此,省审计厅提出了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和厅领导分片联系制度、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加强审计业务对口指导、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和审计科研工作等措施意见。贯彻落实这些措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强化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要多指导、多服务、多关心,在项目计划、审计管理、质量控制、干部培训、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多思考、多调研、多沟通;作为基层的县级审计机关也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多反映情况,多提供信息,多提出建议,多交流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审计系统形成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审计行为。“法”是审计行为的依据,是保证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要素。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县级审计机关的一切审计行为,都必须在依法制定的各项法规、制度、规范的指导和制约下进行。首先,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既不能越权进行审计,也不能不履行法定职责。其次,以审计准则为依据,全面规范审计程序、作业标准和审计行为。当前,要以全面推行审计署6号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审计执法责任,防止审计行为的主观随意性。第三,以审计实践为基础,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制定和完善审计作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抓紧研究制定与执行审计署6号令相配套的办法,为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以审计项目为纽带,完善计划管理。增强审计计划的科学性,是完善审计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首先,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重点是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坚持在摸清情况,充分占有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每年的第四季度,各业务部门和计划管理部门就要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坚决杜绝临时“拍脑袋”的现象。要实行项目建议书或立项研究报告制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其次,逐步编制中期审计项目计划。从目前情况看,仅仅编制年度计划,着眼于短期内的项目安排,还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以2至3年为期,编制中期滚动项目计划,有利于搞好各年度计划的衔接,保持审计监督对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促进一定时期审计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以审计质量为中心,加强业务建设。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加强审计管理的中心环节。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上。这些年县级审计机关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今后要在健全、有效上下工夫。首先,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要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其次,树立宏观意识,提高审计成果质量。要增强审计监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审计结果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法制建设提供实证,为政权建设提供保障,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以作风建设为保证,树立良好形象。从根本上说,审计机关拥有的监督职权是人民赋予的。对人民赋予的职权必须用来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机关作风建设,在审计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以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首先,不断教育和引导审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做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次,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审计行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结合审计工作自身特点和新形势对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审计政务公开制度》、《办文、办事限时制度》、《审计执法制度》等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反腐倡廉的有关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强化党内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完善各项监督措施,认真执行各项廉政规定,特别是加强现场审计纪律的监督检查,落实责任制。另外,进一步加大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力度,凡是能够公开的事项包括有关的政策规定等,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保证办事结果客观公正。
——以开拓创新为取向,打造地方特色。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准确把握主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此,既要坚持全国审计工作一盘棋,又要提倡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全局来带动局部,以局部来推动全局;既要着眼于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又要抓紧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既要坚持和发扬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又要结合实际,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新的创造,积极有效地推进审计工作。要切实防止和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情绪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工作态度。既要增强工作紧迫感,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心态和做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同时要善于抓住一定时期影响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突破,推动发展。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丰富审计理论。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对促进县级审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审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些研究起点不高、层次较低,有些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针对性、指导性不强。要结合对县级审计经验的总结和县级审计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县级审计发展亟待解决的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要从审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身体力行,带头研究。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审计研究工作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别要注意深入总结审计工作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利学地进行提炼。总结工作,既要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找出问题和差距,并从理论上予以揭示,以便对症下药,强化措施,改进工作。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和把握审计工作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分析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