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的成人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成人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教育,主要指成年人的业余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脱产教育。这是一个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并列的另一教育系统,它在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就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在《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视成人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等文中,一再强调在新中国的学制中,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工农业余教育“不是占次要的地位,而是与其它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来一个改变。我们的学制要适应成年人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在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中,除“儿童——少年——青年”模式的全日制普通教育外,还必须包括成人教育。
一、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成人教育的对象都是各行各业第一线的生产劳动者或管理者,他们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而成人教育则承担着这一光荣任务。成人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类教育。而且,科技越发展、经济越繁荣、社会越进步、国家越富强,成人教育的地位就越高、作用就越明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就越密切。早在1950年6月,周恩来在《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在若干年内从劳动人民中培养出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1950年9月,他在《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一文中又指出:“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有充分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的干部,为此需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大规模地提高现有干部的文化水平,为他们举办工农中学和工农文化补习班,或者吸收其中具有适当条件的人到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学习。第二,大规模地训练旧公务人员知识分子,使他们在较短期间抛弃旧的错误的政治观点,取得新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有步骤地改革现有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使他们能够适应人民的需要。”1951年8月,他在对一些专业会议代表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上所作报告中又多次提到,我国各项建设急需人才,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从普通学校逐级培养;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地开展成人教育,从现有的工农群众和工农干部中培养建设人才,因而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总之,“成年人的教育,包括工农的教育、失业人员的教育、老知识分子的教育、老干部的再教育,都需要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50年代中期,周恩来对在青年工人、农民中开展业余教育阐述得更具体、更深入。他在1956年9月指出:“培养建设人才还必须发展业余教育,从职工中吸收有条件深造的人员参加夜校或者函授学校学习,逐步地培养他们成为高级和中级的专门人才。”1957年3月,他在杭州群众大会上指出:“一个文化不高的人,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很困难的,如果是文盲,就更困难了。有了中等的文化水平,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就比较容易些。所以,工厂里的劳动者也需要受过中等教育。不仅现在还在学校学习的青年要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已经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现在许多工人参加业余学校学习,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文化提高到中等的水平。不仅工业有这样的要求,农业也是一样。农民也需要有文化。我国可耕地面积比较少,需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我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就必须提高技术。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需要有知识的人来掌握。所以,我们青年一代的农民应该有文化。有了文化,不仅今天可以掌握已有的技术,增加生产,而且将来能够适用更新的技术,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问题。”周恩来正是从国家建设现代化战略高度的需要和培养一代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高度来强调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的。
成人教育的覆盖面最大,受教育的人数最多。成人教育几乎承担了除全日制普通教育外的全部教育任务,除了在普通学校学习的青少年外的所有受教育者,都是成人教育的对象,其学员数量大大超过普通学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层次、教学内容、方式灵活多样,凡是适合各行各业劳动者需要,可以提高他们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都是成人教育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教育方式。从教学内容上看,有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从层次上分,下至扫盲教育上至研究生教育;从办学形式上分,既有正规、半正规的各级各类学校,又有各类型的补习班、培训班;从教学方式上分,有的以面授为主,有的以函授为主;从学习时间上分,基本上是利用工余、业余时间,也有少量的脱产进修。由此可见,成人教育是一个多层次交叉、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它对提高我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周恩来早在1951年8月就特别指出:“对于这么多人的教育问题,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成人教育的服务方向
把成人教育置于与其它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面向社会,面向社会的劳动者——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和干部,提高他们的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生产、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作用和国家主人翁的作用。这是成人教育的服务方向问题,必须首先解决。
周恩来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凡是谈到教育,谈到国家急需人才,他都要求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向工农开门”,“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树立重视成人教育的观念,认真办好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成人教育。1950年6月,他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时,就明确指出,教育要大众化,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要为人民的主体——工农群众服务,把他们培养成新型的知识分子。1951年8月,在政务院讨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时,他特别强调:第一,把成人教育列为新中国新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现新中国政权性质、特点的大问题。他说:“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需要提高,而首先需要提高的是工人和农民。因为工人阶级是我们政权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们政权的基础。新学制就反映了我们政权的这种特点。”第二,成人的工农业余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处于次要地位,“而是与其它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我国工农教育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逐步地发展,通过业余的、半工半读的、脱产半脱产的和其它各种形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互相衔接,互相联系,形成了工农教育的新体系。
周恩来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占全国人口80%的文盲问题,更是特别关注。不解决文盲问题,中华民族的素质就不能提高,工农群众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不可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不可能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1952年10月,他在政务院第156次政务会议上专门谈了扫盲问题,他说:“教育方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扫盲。……我的意见,可以争取在10年到15年的时间里扫除文盲。”“扫盲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大运动,需要很好地准备。”同年11月,成立了以楚图南为主任的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以后又于1955年12月成立了以陈毅为会长的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做好扫盲工作。199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把基本扫除文盲,作为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有效地开展成人扫盲教育,仍然是整个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重视工农群众教育外,周恩来还十分重视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必须首先培养干部。1950年12月,他在《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时指示》中说:“工农干部是建设人民国家的重要骨干。……为了认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要,人民政府必须给予他们以专门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新的知识分子。”为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吸收不同程度的工农干部给以适当时间的文化教育,尽可能地使全国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能在若干年内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1951年8月,他在政务院讨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时指出:“国家建设需要具有科学知识的干部,首先是需要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要注意培养老区的干部,……我们在建设中需要老区干部和工农知识分子,但他们文化水平低,如果不让他们学习,他们就不能前进。”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队伍提到了战略高度,对工农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参与下,我国的工农干部教育得到了大发展。首先确定了工农干部教育的方针和实施办法。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着重为工农服务,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创办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建设人才。”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准备和开始吸收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1953年9月,第一次全国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指出:“大量培养与提拔工农干部和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乃是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项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因此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十分重视干部的文化教育工作,并加强其领导”。其次创办了各级各类新型学校。一是创办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招收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的、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施以相当于完全小学程度的教育,学制一般为两年。经过文化补习教育,使一大部分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一步,为他们胜任本职工作和升学深造创造了条件。二是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工农速成中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办的培养工农出身知识分子的新型学校。招生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工农速成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骨干。三是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于1950年10月30日成立,明确提出要以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为指导,向工农及其它劳动人民开门。1950年,全校共有学生2930人,其中干部及工人占72%,青年学生占28%。四是高等学校附设老干部特别班。该特别班是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和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一种形式。
三、成人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
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使之适应各行各业生产的需要,进而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因此,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成为成人教育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还是调换新工种、新职业的培训,都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工作和职工的需要来运行。即使是以识字为目标的扫盲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其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要根据生产、工作性质和学员的特点来确定,不能套用全日制普通学校的模式,这样才能收到实效。周恩来在1951年8月就提出,成人教育的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适应成年人的学习要求”。在谈到扫盲教育时,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我们现在有了速成识字法,加上即将搞出来的简体字,可能给扫盲工作以很大便利。但是,在具体运用速成识字法时,要考虑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在职人员的学习,同普通学校青少年的学习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点。一是在职人员是为用而学,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因此更多的是强调学用一致、学用结合。二是业余学习的时间较短、也较零碎,因此讲授一定要有针对性、内容要少而精,并且密切结合生产、工作的需要,边学边用,学了能用。三是成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但记忆力不如青少年,教学中力求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理解中增长才干。为了办好成人教育,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周恩来一再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需要和特点,制定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出高水平的、实用的教材。
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的各行各业劳动者也较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庞大的教育队伍,加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实乃“穷国办大教育”。面对这一庞大、复杂的成人教育系统,国家不可能全包下来。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体制,动员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特别是需要提高在职职工素质的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等都来办学。正如周恩来所说:“要分别不同情况,由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分工去办,由中央和地方分工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