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来一些经营业绩不错的企业败下阵来,而有的企业却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象Intel、IBM、佳能等世界著名公司。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具有并注意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
所谓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或技术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技能或产品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核心能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它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如佳能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激光、图像和微处理机控制,这使它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和图像扫描仪领域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日本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引擎、牵引动力技术,其核心产品涉及轿车、摩托车、发动机等产品。NEC在通信、半导体器件和大型计算机方面,Intel在芯片研制技术方面都具有极其强大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代表企业就一定具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只有这种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而得以保持时,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因此说企业的实力或者说竞争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今天,国际上企业间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能力方面展开竞争。如微软与Netscape在网络浏览器技术方面的争夺,IBM、宏基、AST、Compaq在计算机制造业之争等,无不是在核心能力上的竞争。
企业只有系统地确立、培养和应用自身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和开发能力(R&D )研究与开发(
Research andDevelopment,简称R&D),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项。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作用是既能扩大人们的科学知识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创造和发明提供理论前提。从长远发展来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科研势力的重要标志和创新的基础。在国外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公司,象美国微软、Intel 不惜花费巨资用于基础研究,其目的在于此。
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较之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是连接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桥梁。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工作进行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自身的R&D能力, 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R&D机构,象IBM、松下、佳能、微软等。这是因为:
企业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的、先进的技术很难从市场上买到,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具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不会在别人具有模仿能力之前轻易放弃丰厚利润的回报。
其次,就是一些常用的技术能买到,其交易的费用也是很高的。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要,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和复杂,其价格也就高,企业要获得技术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再次,有的技术引进来也不是马上就能用得上,需要企业通过内部消化吸收,与本企业生产、管理融合之后,才能取得实效。况且,有些技术并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能,则需要企业把触角伸向企业外部,不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所以说,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R&D,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自己的人才积累,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2.不断创新的能力 发展、竞争和变化是绝对和永恒的,一个企业要保持发展和竞争优势,就必须善于总结和提高,永远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取和创新。
所谓的创新就是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和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的主体是决策层、技术层、中间管理层和生产一线管理层。创新能力表现在创新主体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善于敏锐地观察原有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付诸实施。创新能力与创新主体的心理特点、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以及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企业要取得核心能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协调展开。
在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商业竞争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3.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只有将创新意识或技术成果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或产品,提高效率和效益,创新和R&D才是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
转化能力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转化的过程也即创新的过程,转化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创新,还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创新只有转化为实际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转化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些技巧和技能:综合——即把各种技术、方法等综合起来系统化,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综合方案。移植——将其它领域的一些方法移植到本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中来。改造——就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途径进行改造。重组——对现有的方法、步骤、技巧,根据企业实际和时代发展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更优的效果。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之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突出表现在企业有坚强的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即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齐心协力,积极主动,密切配合争取成功的精神;表现在能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5.应变能力 应变是人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应变”包含对客观变化的敏锐感应和对客观变化作出的应付策略。
客观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尤其是今天的竞争环境会经常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一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的发生,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为把这种变化的条件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
应变能力表现在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三、核心能力的基本特征
1.技术经济性。企业核心能力既包含有技术内容,又含有经济内容。单纯的发明创造仅仅是技术性的东西,只有这种发明创造和某种技术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企业真正的技术能力。
2.渐进性。一些非关键性技术或通用技术在市场上是可以买到的,而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就会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逐渐形成的。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3.动态性。科技发展迅速,产品换代快,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若企业固守某一产品或技术原地不动,则其核心能力随时间的推移就会减弱,长时间形成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就会丧失。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当时科技潮流,才会使企业核心能力保持昌盛不衰。
4.非均衡性。承认核心能力的渐进性,并不否定其革命性。创新和研发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体现,而创新和研发过程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又有突变性的技术革命。正是这种革命性才使企业的竞争既充满成功的机遇与希望,又具有失败的压力与风险。正是这种革命性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飞跃。
5.整体性。不言而喻,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设计、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还与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的精神状态、道德标准等非技术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有人称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核心能力一经形成,使竞争对手在一段时期内很难超越和模仿。
6.持久性和衍生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效益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只是现时的,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旦形成之后,可在相关的领域衍生出众多技术和产品,形成自己的系列产品族,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如日本佳能公司在激光、图像、微处理机、超微摄影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使其在照相器材、图像扫描仪、复印机和印刷设备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和获得了无比巨大利润。
企业凭借强大的核心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储备技术,应用技术,从而实现稳定、长足发展。
四、影响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1.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
首先,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品质、创新意识、决策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缺乏精明强干的决策者和组织管理者的企业,不可能组织协调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力量,进行创新活动。
企业决策者的下列行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①决策者短期行为,无长远眼光 有的企业决策者为一时利润而不断改变产品领域,无自己固定的技术产品,因此无法形成本企业的技术优势。
②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不少企业一旦在某种产品成功之后,就不再有投资兴趣,而是把资金投往其他产品领域,或是坐吃老本。许多企业家是因为不能超越自我而使企业失去优势。
③思想观念保守,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新技术 由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少企业的决策者仍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现在的一切,更多的留恋或注重一些传统的做法,习惯于稳定而惧怕变革和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其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素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诚然,企业成员的个人素质高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强,但是,强大的核心能力必须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中新技术扩散的传播者;管理人员是将新知识、技术运用于生产,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的参与者;而一线工人是一切技术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参与者,工人的群体技术素质对于技术活动的实施和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转有着直接影响。
2.企业的经济实力(即物质条件和资金) 显然,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企业财力雄厚,容易筹措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活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每年投入几亿美元的资金用于R&D ,占到整个销售收入的10%。如佳能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都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0%以上,1997年投入15亿美元用于R&D。 这在其他国家的企业是无法做到的。
3.企业的技术力量 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即企业获取和利用新技术及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新的能力。技术能力的大小决定于企业技术力量的强弱。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开发、管理运作方面的人员,是制约核心能力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这一瓶颈,一方面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智力开发,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技能和素质。
4.企业创新机制 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和一整套机制。包括人才获取机制、人才成长环境、激励机制,企业R&D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 企业组织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等等特别是企业的R&D 活动不同于生产经营活动,它对组织特性的要求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侧重,如在研究开发阶段,强调分散的创造性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自由沟通交流,要求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灵活;在技术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则强调统一和人员集中稳定,需要一定的组织性来保证。科研的组织形式对科研的绩效有直接影响。
5.企业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是其成员对于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当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被成员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关心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参与企业事物,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所在。相反,凝聚力的弱化会带来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触。
五、核心能力的评价
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并且企业性质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准确全面评价、反映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能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在此,粗略的给出了十个指标,仅供参考。
1.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该指标反映企业科技力量和整体科技素质,比例大,说明企业科技力量和科技整体势力强。
2.直接从事R&D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该指标反映企业投入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力状况,比例越大,研发能力越强。
3.R&D经费 这一指标反映企业用于R&D的资金能力,比例越大,研发能力越强。
4.企业专利成果发明数量 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效果和科技水平领先程度,也综合说明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
5.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开发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也综合说明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
6.企业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
7.企业具有与自己技术相关的产品族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也综合说明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
8.企业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 说明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
9.产品和技术领先当时科技水平的程度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的技术能力。领先程度越大,产品和技术越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10.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当前,市场消费需求变化非常快, 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及时推出适销对路产品。其中6、7、8、9、10五项指标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
六、核心能力的形成
核心能力是企业综合优势和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智慧和韬略,其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并且因企业性质、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差异,既有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面仅从企业角度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谈几点建议。
1.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市场来说,由于教育的滞后和水平的限制,人才稀缺而导致企业间对人才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竞争对手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公司。因此,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包括人才获取、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计。
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要摒弃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用新的方式培养和交流人才;用新的观念认识和选拔人才,不仅着眼于科学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而且要着眼于管理人才;用新的模式高效率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
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办好高等教育,一是发挥好企业、社会在智力开发中的能动作用,鼓励、促进职业技术教育。
2.加大对R&D的投入,增强企业R&D能力 加大对R&D 的投入是改造和升华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效益良性循环的关键措施。在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产品是可以买到的,而R&D 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心构造和持续积累。 今天,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占世界90%以上的R&D投资和活动,拥有占世界90%以上的优秀R&D机构,这一积累造就了他们经济强国的地位。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差距,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积累,使科技投入达到较高的、有利于知识经济形成的水平。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各界都应向R&D投入资金。 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是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3.坚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选好跨越突破口 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结合和利用自身优势,在局部领域和有限目标上选好突破口和攻坚点,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这里关键是产品、技术、产业的选择。政府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技术和人才储备、资金投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根据市场状况,组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实施技术和产品创新。
4.促进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型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效益低,活力不足,除了有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原因外,管理上不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过去那种固定的、封闭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企业管理必须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这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5.改善和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造就新型企业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成熟,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的决策者的关系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企业家就更加紧迫和必要。政府要为企业家产生和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企业决策者也要注意自我激励和发展。一个高明的企业决策者应当具有全新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观念、人才观念等);具有卓越的能力(包括抉择能力、不断进行创造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等。
6.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它所包含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经营战略、企业精神、管理制度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当它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关心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参与企业事务。成功的企业无不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素质提高和关心员工生活,坚持经济效益和人的发展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总之,核心能力对于企业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命题,需要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员工共同为之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