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继兴纵论国企七大哲学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命题论文,哲学论文,施继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如何看大势?
在新旧杂陈的氛围中,始终在人们眼前涌动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中共十五大在规划中国21世纪“怎么办”的同时,全面规划了“中国经济的怎么办”。这些“怎么办”对所有中国企业今后的发展不能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所有制”怎么办。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公有制经济”怎么办。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不应像过去仅仅局限于国有集体这两个方面。
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怎么办。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国有企业”怎么办。改革,改组,改造。改革是十六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改组是四个字:“抓大放小”。改造是十二字:“技术改造、管理改造、体制改造”。
第五,“分配制度”怎么办。完善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深刻领会“中国经济的怎么办”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2 我们怎么办?
东信怎么办?我们提出持续发展的五个“怎么办”。五个“怎么办”,我将它梳理概括成五大关系。东信应着眼于这五大关系来进行关键时刻的抉择。东信怎么办的核心就是抓“大”。东信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据就是国家的抓“大”。
国际竞争已越来越体现在大企业集团的竞争上。北欧的芬兰不过是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但它有诺基亚, 它的移动通信电话占了世界市场的25%。瑞典也是个800万人口的小国家,它有沃尔沃, 世界上重型卡车、客车都数它的好;它有爱立信,同样是移动通信领域里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科研开发费占销售总额的18%;它有ABB, 发电设备、变压器很有竞争力。另外,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看,如果没有一些大企业的支撑也是很难见效的。
这些都使我感到作为东信领导人在抓“大”方面的重大责任:我们能不能率先进入世界500强?或者说世界通信设备制造厂商50强? 能不能成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期望的那种企业?
那么,我们——
第一是东信的品牌如何创立。
打外国品牌和创中国名牌的关系怎么确立,如何实施?打外国品牌是立足,创中国名牌是立本。
我这样理解品牌:一个企业业绩再好,没有品牌,难以自立,更不能持久。
第二是东信的技术如何创新。
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高技术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东信必须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采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而且将来要走向以自主开发产品为主的创业新里程。
第三是东信的资本如何运营。
资本的运营涉及到两个问题,即资本的集聚和资本的动员。
资本有三个形态,即成为资本、有效资本和集聚资本。不是任何一张钞票都可以成为资本的,成为资本是需要一个量的界限和时限的。达不到一定数量,存续不到一定时期的货币依然是货币而不是资本。
货币成为资本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要使资本成为有效资本,成为有效资本也有一个量的界限。
资本的第三个形态便是大规模有效资本或叫集聚资本,这也有一个量的界限。1000万元可能产生10%的利润,但一旦超过1500万元,便可能产生25%的利润,资本的集聚可以产生超乎人们想象的效益。
资本的三个阶段均涉及一个利害攸关的大问题:资本的动员,通过一切有效方式把资本动员起来,使资本的各个环节都积极有效地加入到资本的大合唱中,唱出一首动人的“资本”之歌。
这里要讲到我们的国有企业,原有的产品市场和现在搞的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怎样建立、处理、发展?“资金运营”与“资本运营”字面意义相差不大,但内涵上却相差甚远。一个是战术运作,一个是战略运作。
第四是东信集团如何组建。
一个老牌国有企业,怎样变成一个跟国际能够接轨的现代化大公司?我觉得应把这个关系搞清楚,研究透。
第五是东信的精神如何弘扬。
这是旗帜与队伍的关系,也是企业文化和人才建设之间的关系。
把这五个关系,也就是五个“怎么办”的问题说透,“怎么办”也就基本上能理出头绪了。
东信怎么办?实际上就是要认识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现状如何,以及企业的未来设计。我们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改革转折点上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
3 地球为什么变小了?
一张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你怎样去解读?
IBM、微软、摩托罗拉是不是企业帝国?它们的疆域有多广?
微软是按世界时区来生产软件的,摩托罗拉、IBM 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中国的?
日本的索尼人曾抱怨说:当人们徜徉街头,享受着“Walkman ”音乐的快乐时,遍地开花的“随身听”轻快地装点了都市人生。然而世界上率先推出“随身听”的索尼公司,那段艰苦的思索和尝试历程又有谁人知解?
当今天的中国人获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手机中,每11 台中就有1台是东信制造的时,心情是怎样的自豪呢?人们在享受着手机给他们带来的通信便利时,是否知道东信?是否会想到,东信从怎样的艰难历程中走来?他们是在怎样的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生存,又是冒着怎样的风险?
我们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90年代富有戏剧性的大发展,犹如演出了一幕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活剧,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创造了中国民族通信工业的奇迹。
我们把一个濒临困境、仅有3000多万元产值、不足2000万元净资产的作坊式工厂创办成拥有近20亿元净资产、50亿元经营规模的中国通信产业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企业1992年首次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1998年列中国电子百强第13位。
东方通信在90年代初引进摩托罗拉移动电话先进技术,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已在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方面进入较深的层次,已不是简单的“借鸡生蛋,卖蛋还钱”,而是进入了“产蛋生鸡,鸡再生蛋”的阶段。目前,“东信”的品牌正在导入。东信决心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移动通信产业化自强新路。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看到面临的环境和挑战。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企业的决策和战略必须立足于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还不小,竞争与合作并存。同时,既有技术、产品的竞争,也有市场、品牌的争夺,还有人才、管理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面临着新观念、新体制、新战略的挑战。
4 我们靠什么赢得用户?
高品质的产品和守信誉的服务。
什么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
有人说不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而是如何满足真正的需求,或者说,如何替客户创造产品的价值。我觉得这颇有见地。
我们要做到中国最好,世界最好。
我们的产品在同行中颇有口碑。
东信的生产经营现状和业绩态势目前堪称国内一流,达到世界级水平。1994年我们在准备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认证时, 制定的企业质量目标就是“产品国内领先,质量一流,工作精益求精,服务顾客满意”。我们的质量要求,就是要跟国际接轨。客观地说,我们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都是跨国公司,质量要求不与国际接轨根本不行。当然,整体说来我们与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差距更大。
然而,我们已经能够把引进移动电话技术制造产品的质量水平、经营效率做得可以和外企、外商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在国内也属罕见。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同类产品中,东信手机的质量已经是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不仅略优于天津摩托罗拉独资厂,与摩托罗拉在英国的原装货相比则更好。摩托罗拉蜂窝电话手机部中国总经理曾当着国家计委和邮电部官员的面坦率地说:东方通信生产的同类手机质量比天津独资厂和英国原装货的质量要好。摩托罗拉公司领导人曾把东信生产的高质量手机作为中美合作的结晶回赠给当时的邹家华副总理。
原来我们企业的手机生产规模比较小, 最初生产线的年产量仅有8000台,当然实际上还可以挖掘潜力。满负荷运转达到3万台的能力。 后来我们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扩展到10万台。1995年我们的两条生产线出产了45万台手机。摩托罗拉的专家都感到非常吃惊,询问我们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怎样挖掘这样的潜力。他们还到现场来考察,发现我们没有库存。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满足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市场需求。当然,我们能够占领这么多市场,产业起步也是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比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当时有电子大行业的四项优惠政策。在早期,还得到了进口关键材料国家减免税特批的政策。因为按常规制造产业本来是不可以减免的,但当时运营部门直接进口都是减半关税,如果我们得不到这样的减免,根本无法与外商竞争。
总体来说,在国内生产可以降低成本,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加上质量和服务的优势,我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 我们靠什么赢得资本?
资金是经济的“血液”;资本是释放经济潜能的原子核。
商场如战场,是一个有其独特法则的特殊领域。这种法则就是如何用已有的资本去换取更多的资本。
这个法则的奥妙之处是什么?
就是资信。资信是资本的核心。
东信正是靠良好的资信获得了资本的高额增长,从而开发了企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
实际上,在90年代初我们已经开始资本运作,这就是兼并企业。我们认定正确目标,尽管各方面议论纷纷,职工也有不同意见,我们还是当机立断。当时人们对地产的价值概念还不清楚,为了10来亩的这块地,可能要背上350人的包袱,很多人感觉到不划算。 后来我们把兼并企业转为独立分厂,转移部分产品过去,委派几个管理人员进入,当年就实现转亏为盈。
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资本运营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这样一点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产业和资本规模的双重扩张,可以创造新的业绩和奇迹。世界上有些事总让人捉摸不透,当资金缺乏时,总是在发愁,钱从哪儿来?可是当上市公司一下子筹措大量资金,又担忧钱往哪儿花?因此,有些公司抢购土地,有的公司乱铺摊子。我觉得这样既不规范,又多风险。我们应该按照招股时的承诺,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加强技术改造包括必要时的企业购并行为。恰当的购并利企利国利民,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这个模式值得全方位拓展。中国的企业本身就构筑一个庞大的企业市场。现在有的企业搞不好,有的企业比较好,这本身就为兼并和资本市场运作创造了机会。一次资本扩张之后,接着再次扩张,站在新的最高点,看到的又是一道风景。站在山上和站在平地上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什么时候把公司的营运中心迁到香港或海外,看到的风景又不一样了。其实,亏损企业的资源有很多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来进行产业扩张,资本扩张。我们兼并了亏损的杭州市第二光学仪器厂,既促进了产业扩张,又实施了资本扩张。
当时光学仪器这个行业不景气,长期亏损的二光厂想把自己和厂地卖掉,救活企业。
我们的企业改造,急需寻找新的地皮,把科技开发从山沟里转到市区来,有利于吸引人才。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捷足先登,我们是邮电部第一家兼并部外企业的企业,那时杭州市也是很少有兼并的。兼并的二光厂原来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都要转成全民所有制,特别是进入邮电行业还是有很大困难的,我们只能采取过渡,承认他们享受同等待遇,先是“一厂两制”。一直到这次我们企业改制重组以后,我们才真正把他们改编进入邮电行业,他们感到非常幸运。现在以兼并人员为主体的汇通电子设备厂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些新产品和新项目正在落实,不久可望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像这样的产业调整和资本扩张,我们已有四五家企业。
从资本市场上来说,投资者一是买公司的未来,一是买企业家的头脑。从这点来说,我们的企业在B股和A股的发行成功,反映了投资者对我们的信心。
6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资本市场经济
现在市场经济似乎是一种“魔法”,变成被膜拜的对象;似乎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只是某些纸上谈兵的书生们对市场经济的皮毛认识,他们哪里知道市场经济真正规律?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采用公平竞争的原则划分市场份额的,而资本规模是一个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市场的本性和实质的认识、突破,正是东信几年实践和深刻体会。
市场经济是资本市场经济。
平常我们讲市场经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肯定是指产品市场经济,不一定会想到资本市场经济。产品和商品最终要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市场经济。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了资本,就可能拥有一切,如果没有产品可以买到产品,没有技术可以买到技术,没有市场可以换到市场,老外就是这样用技术和资本换取我们市场的。
品牌和市场网络可以买下来,人才也可以买过来,甚至可以把整个公司买进来。什么项目有利于公司发展,什么项目可以产生更大的利润,就应该把资本投入到那里。
投资项目和合资企业也有一个控股权的问题。我在清华、浙大、北邮演讲的时候,说到今后在重大项目的合资洽谈过程中,如果外商提出控股要求,我们作为中国通信产业最大的国有企业应该说“不”,要敢于说“不”,大学生们听了都十分激动,长时间热烈鼓掌。
从更深层次说,不要认为合资就一定好,合资被外商控股,本质上就是被外商收购或兼并。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只是为了生存接受这样的合作倒也无可非议。但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就要考虑自己控股这个关键问题。要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周密策划,哪些是应该控股的,哪些是可以不控股的,应该精心地分析,从而增强我们企业自强自立的精神。
我们有些人对地理主权很敏感,但是对经济“主权”与经济版图不敏感。到欧洲去最大的感受是欧盟所有的国家边界取消了,他们不重视地理主权,外交权利也可以交给你,但是经济利益不能受到损害。
没有资本市场生存的环境而硬性去建立资本市场,最后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但一旦有了生存条件而不去尽快建立资本市场,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企业家应有资本运营家的本领。
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他们必须会用钱,但他们不是只会花钱的“大管家”,而是能使钱再生出钱的资本运营专家。他们具有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使资本增值的知识与技巧。
现在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企业家了。
我们国家的企业家应有几重身份。他们既要追逐利润,又要重视资本扩张;既要当“老板”,又要成为“公仆”。
你有时是假老板,因为资本不是你的,但是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你又是真老板。假老板要看成真老板来当。这是一个辩证关系。虽然是企业家,还是要把自己当成资本运营家来担当使命。这样身份就是双重的,就要学习资本运作的手段和技巧。
在我们企业移动通信产品快速发展的时候,产业资本如果不扩张,就不可能实现利润的增长,甚至将来连生存都会发生危机。
资本不扩张,不能生存;利润不增长,不能发展。
我们企业家要牢记这一身两任。
7 品牌与精神
时值跨越世纪的关键时刻,中共十五大已经决定了国家进入21世纪的重大战略。此时此刻,我的思想正经受着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巨大影响,使我更深入地思索东信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点:品牌与企业精神。
品牌。
这是“品牌竞天下”的时代。
营造品牌优势是创名牌、发展名牌的前提。
品牌也是一种资本。
所谓品牌资本就是品牌在顾客心里累积的庞大资本,只有在品牌和顾客间建立起这种关系,品牌资本才能积累成形。
品牌的价值巨大,既是形象力,又是文化力。品牌后面就是一个市场。
以前我们没有品牌,现在我们正在设计、制造品牌,同时还要有策略地、更有力度地推出我们中国东信的品牌。
我们作为一个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企业不是靠新闻媒体的轰炸来提高知名度,而是在已建立的市场和客户基础上将摩托罗拉品牌改换成东信品牌。换牌之后,用户认为比原来还好,这才可以。现在的消费者已与往先不同,过去买手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通讯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寻常百姓家关心的是什么?第一是品质,第二是售后服务,第三是价格。这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对第一个问题,品质的问题,我们要向用户做出自信的承诺,东信优于“洋货”,东信没有水货。
我们东信的牌子已经有了市场、用户基础,东信的手机制造水平与服务质量已在全国站住了脚,取得了市场认同。到目前,由东信制造但没有打东信品牌的摩托罗拉手机已占全国市场的1/11,换句话说, 中国已有280多万东信手机的用户,尽管他们不了解东信, 但据有关新闻调查统计,他们最满意的几乎就是东信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比较中,东信产品的质量是最好的。
从国家和民族来说,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多的移动电话,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实在是说不过去。因此,打东信品牌不能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对社会、对历史就不好交待了。打好民族品牌也是对国家的一种崇高责任和使命。
品牌就好比是你的文字和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品牌就是旗帜。移动电话创不出中国名牌,没法向历史交代。
创国牌,换洋牌,是“东信品牌大揭幕”行动的关键。
品牌也是一种形象力、号召力、凝聚力。这也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东信作为一个名牌企业应该有新的追求,就像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一样响亮。“东信,中国人的自信”这句话寓意颇深,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名符其实。每个深爱中国的人都有机会感受“手持东信,满怀自信”的人生欢乐和情趣。
有的企业实力较强,可以用别人的技术,打自己的牌子,把市场占领以后,再创新技术,日本公司在GSM手机经营中就是这样的做法。 日本人并没有掌握GSM技术,他们照样经销自己品牌的GSM手机。如果我们开始不借用摩托罗拉的名牌,直接推出自己的品牌是否会成功?我觉得很难。“南京熊猫”已经做了多次尝试,何时能成功尚很难说。
我们借牌立足,首先抢占市场的路子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公司发展到现在,我们已有近300万的客户基础了, 就有可能成功地推出自己的品牌,也该是推出自己品牌的关键时刻了,否则真是对不起炎黄老祖宗。
认识和实力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所以品牌战略的实施时机趋于成熟。
一个伟大的国家肯定会有名牌产品。我们国家同样存在这个紧迫问题,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肯定会有一大批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或者说一个拥有很多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国家会被认为是伟大的国家。企业的名牌可以说是企业形象、实力、信誉的象征。日本人曾提出,企业的竞争力是产品力、销售力,现在已经延伸到了形象力和文化力。这是个规律。比如说全球通的技术,日本国内没有采用,日本没有掌握这种技术,但他们照样可以经销全球通手机,他们就是卖品牌,比如NEC、三菱公司,把别人的技术拿过来,加以包装或改进, 就成为自己的产品。
品牌如同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这个民族迟早会被消融掉。
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名牌,迟早会被别人消融掉。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珠海的谈话中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怎样推出我们民族自己的移动电话手机品牌?
我们研讨了很长时间。各式各样的方案与疑虑都有。尽管我们早就想推出自己的品牌,但何时推出最合适,何时成功到什么程度?能否一炮打响?我们不想因为推品牌而失了市场。我们希望把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且把过渡期尽量缩短。总之,要追求快速的成功。
我们开始跟摩托罗拉谈合作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计划,我们要求允许自主地选择品牌。根据需要可以用他们的,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有很多问题要研究。他们提出一旦用了我们自己的品牌,就不能再返回去了。我们则担心,万一难推广怎么办?我们希望两种品牌可以混合使用,任用户自由选用。我们想根据实际情况,某些区域用户很容易接受,东信品牌就应大力推广,某些区域用户不容易接受,就继续使用摩托罗拉品牌。因为东信毕竟上市的时间不长,移动电话手机这类高技术产品的品牌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能急于求成。但又要只争朝夕,抓紧策划和推广。有的地区用户一时不相信自己国内的品牌,可能是出于国内假冒伪劣产品受害太多,宁愿使用外国品牌更放心些。这样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我要等到别人打我们品牌的那一天。我们一直在向往让别人也打我们的品牌。说来也巧,最近一个新加坡颇有名气的开发公司在中国销售的通信产品很愿意打我们东信(EASTCOM)品牌。 他们认为我们东信公司和产品的品牌在国内还是很有名声的。
品牌的背后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无形资产。
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初期的国内保护是很重要的。韩国大宇、现代汽车,都是日本的技术,引进以后,他们就是不打日本的品牌,硬是要用自己的品牌,实际是靠国内市场保护。只要有十年、八年的适度保护,自己的民族品牌一定能创出来。市场是国家的版图与资源。在自己的国土上,用上质量和服务都上乘的民族品牌手机该让人多自豪,日本人和韩国人能够做到的,开放较早的中国家电用户已经做到的,移动电话用户也一定能够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现在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在制造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效率,已经与外企、外商或引进技术的母公司差不多。
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我们要精心选择好机会,把握住每一个成功机会,做到自主、联合、收购三箭齐发。我们东信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界的国企老大,移动通信产业中的唯一上市公司,我们理当带头突破,即使走一点弯路也在所不惜。
精神。
企业精神应怎样弘扬?这应该是旗帜与队伍的关系,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和人才建设之间的关系。
东信的精神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怎样去理解呢?
超越自我意味着:
●认识自我。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有一句铭文:“凡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一切智慧都基于“自我认识”。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认识自我是财富的源泉。
●发展自我。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聚集足够的力量,然后才能超越自己。
●超越自身的制约。这包括实力制约、自身的文化制约、自身的视野制约、自身的所有制制约,获得一种新的企业优势。
●超越自我就是把实干置于首位。拿破仑讲过: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企业也是一样,先真干实干,然后便见效益。
●超越自我才能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