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中国空间的“第一人”_杨利伟论文

杨利伟——中国太空“第一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一人论文,中国论文,太空论文,杨利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记住了这一伟大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9时,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间,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神舟”五号飞船于10月16日6时许在内蒙古草原凯旋。

成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并安全回到地球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自己在飞行十几个小时以后有一点疲劳。但他仍表示希望这次邀游太空的旅程能“再长一些”。

杨利伟在太空中曾有两次休息,期间大概睡熟有半个小时。

杨利伟说,在太空飞行过程中,刚入轨的阶段对身体最有挑战性。此时需要调整失重对身体的影响。而自己当时有一点儿错觉,感觉头朝下。经过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进行调整,依靠平时训练的方法进行克服后,自己就恢复了正常。自己在飞行过程中并没有紧张,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更没有感到恐惧。

杨利伟表示,在着陆时感到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但当时自己的心情非常高兴,因为又回到了地球。而在走出舱门,又一次脚踩土地时,自己为祖国感到了骄傲。

10月18日下午,杨利伟与家人一起去探望了他生死之交的“老朋友”——“神舟”五号返回舱。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原来杨利伟肩章上代表中校军衔的“两杠两星”,已经变成了代表上校军衔的“两杠三星”,我们的“太空英雄”荣晋上校军衔。

据悉,其实在此次升空前,因为杨利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中的优异表现,上级已经决定要给杨利伟晋衔为上校。但为了避免杨利伟的情绪产生波动,影响中国航天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完成,这项决定一直没有正式宣布。而选择在杨利伟成功返回后给他加上这颗“星”。

身世家况

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他的身世家况同样引人关注。

杨利伟1965年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杨利伟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的父亲曾是绥中县农副产品公司高级经济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其姐姐和弟弟在绥中县工作,家庭状况在当地算小康水平。在母亲同事的介绍下,杨利伟与同县姑娘张玉梅相识相恋,1990年冬天喜结良缘。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杨利伟的爱人婚后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后又到四川。

中国开始进行航天载人飞行试验后,杨利伟通过考试与全国选拔的12名“太空飞人”来到北京航天城进行艰苦的训练。期间按规定每四年才能有十多天的时间回老家探亲。不过,杨利伟的父母每年都会到北京小住,与儿孙团聚,杨利伟每逢周末亦会结束训练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杨利伟的爱人也在航天城里工作,他8岁的儿子则每天乘坐航天城的班车到市内上学。据杨利伟的姐姐介绍,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姐姐说,他们的父母七十多岁,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她说,小时候弟弟就喜爱体育运动,喜欢游泳、滑冰,常在外面玩耍,入伍后田径项目仍名列前茅。由于十年前杨利伟就被选拔成为宇航员进行训练,家人也知道部队的纪律,从不过问杨利伟在部队上的事情,只知道他平日的工作就是训练,只见过杨利伟身穿宇航服的照片。杨利伟入伍后,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中也只是陪父母聊聊天,尽量不上街,减少与外界接触。所以,他与同学很少往来。2001年,杨利伟回到家乡过春节,之后姐姐与弟弟再没有见到他。

杨利伟的姐姐介绍说,弟弟上学时成绩一般,但理工科成绩很好,到部队后也一直坚持学习,回到家中探亲时也会玩玩电脑,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据了解,杨利伟目前的薪水与民航飞行员相比略低,但他时常寄钱寄物给绥中的父母以表孝心。

除了工作以外,杨利伟的业余爱好是比较喜欢运动,一般像各种球类,乒乓球、篮球,他以前搞过短跑,短跑速度比较快。他还比较喜欢听一些音乐,喜欢抒情一点的,杨利伟说,从他自身感觉,高兴的时候,或者是有压力的时候,更喜欢一些抒情的或者一些激烈的音乐。另外他也比较喜欢玩电脑。

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作为承载着光荣而艰巨的飞入太空使命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他是怎么被选拔出来的?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特殊训练?他到底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当宇航员需要什么条件呢?杨利伟告诉记者说:“飞行基本上要在1000小时以上,最少在800小时以上。作为咱们现在空军这种飞行来说,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在30岁左右,基本上年龄都在这个阶段,你才能有这个空中经历,才会飞这么长时间。”

怎么选出来的呢?杨利伟向记者说道:选拔我们的时候,应该说作为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我记得那时候还在执行飞行任务。就是在全空军的飞行员里面去选,是从档案里面初选,选了大概一千五六百名符合条件的。选后,通知我们到疗养院去做外围的体验,我们团去了六七个,一起到青岛疗养院做初检,当时感觉有这个机会,挺激动的。

经过一年多的选拔,1998年元月,包括杨利伟在内,12名经过层层选拔的飞行员集结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加上两名教官,14人正式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3月初,他们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航天员训练。

遨游太空可能在常人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事,但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环境。

杨利伟说:它是一个高真空的失重环境,在震动、在噪音下从事这个工作,肯定这个环境应该说是比较严酷的。但是从训练角度来说,尽可能地能模拟到的,要去模拟到,能训练到的去训练到,这样的话就提高你这种适应能力。

神舟五号飞船胜利着陆后杨利伟出舱挥手致意

最严酷的环境是个什么环境?杨利伟说: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轨道运行这一个阶段,可能对于你考验的就是一个失重,失重的话你可能有整个身体的血液、体液重新分配问题。那么我们针对这个也做了好多训练,做一些血液重新分布的训练,做一些下体负压的训练。另外就是可能会有一些空间运动病发生,那么也针对这个去做一些秋千、转椅,去刺激你这些功能,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应对能力。起飞和返回着陆,可能对我们考验的主要就是一个载荷问题,高G值的载荷。像起飞,按正常的话,最大的载荷达到5个G(5倍于自身重力)的载荷,返回的时候,一般按正常的,也在4个G左右,如果应急的话,要达到8.5个G,甚至9个G,然后还有好多大G的冲击,这样可能对你的身体上要求就会更高。针对这个要求,我们也做了一些包括像离心机这样的训练,我们现在的离心机训练,正常训练达到8个G值,当时做这个训练的感受,就是压得非常厉害,我们看自己一些训练是录像,当时把脸都已经拉变形了,有时候可能眼泪也出来了,针对这种特殊环境做的一些训练是非常严酷的。

杨利伟同妻子、儿子在一起

基础的一些训练,航天城都具备这个能力。但还有一些是严峻的野外环境训练。一些野外生存训练,在沙漠上去做。去野外跳伞,体验一个是心理训练,另外就是一些高空的感受。在训练上是以从难从严从最危险的角度来考虑的,假如说你不落在着落舱,那么你存在一个自己去生存的问题,然后你利用当时的一些条件,怎么样去生存下去。所以有必要去做这个方面的准备。

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员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关键,所以,心理素质训练也是航天员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担任飞行员的时候,杨利伟就曾经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化解过一个又一个难题。

对于危险这个问题,应该说杨利伟想得不是很多,他飞了1300多小时,大大小小地遇到过很多的危险,他已经磨练出坚强的心理素质。他说飞行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作为载人航天来说这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但是作为我们来说,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包括我们到这儿来五年多的训练,应该说培养了这种心理素质。教练员尽可能多地去组织一些训练,来培养你应对的能力。从个人来说,也会更多地去预想将出现什么情况,你怎样去应对它,这样的话可能就从知识储备上,从对飞船的了解上,去思考假如出现这个情况,我怎么去应对。它是很艰苦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个光荣的工作。作为我自己来说,不感觉苦。因为追求的就是一个目标,大家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很自觉地在努力工作,都很积极上进,在热切地期待着最后圆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所以我从事这项工作确实没感觉它苦。

杨利伟说:我所执行的任务,是一个集体性的任务,不论谁在上面,我们好多战友都在底下支持着你,从技术和心理上。我们的战友肯定是互相之间在为你鼓劲,为你加油,而且我们的空地之间,有无线电通话,地面的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首长,领导,都会跟你通话。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杨利伟在外太空向他8岁的儿子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地球的这句话,所打动的将不只是中国人。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杨利伟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太空说出的话语,穿越343公里的距离,传达着中国人飞天梦圆时的心声,也清晰地震动着世界的耳膜。而我们中国人的这种态度,也得到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内的世界公民的普遍认同:“太空之旅没有国界,‘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这番评价,是有代表意义的。

刘金摘自《传记文学》

标签:;  ;  ;  ;  ;  

杨利伟,中国空间的“第一人”_杨利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