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与文化_社会价值观论文

论价值与文化_社会价值观论文

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5)01-0005-06

最近几年,在中国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有两个问题人们谈论较多,一是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问题,一是发展先进文化问题。这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 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术界对价值观问题备感兴趣。“ 亚洲价值”和“普世伦理”的讨论,“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共存”的争议,以及关 于人权和主权关系的辩驳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把价值观问题凸显出来。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促进了人们对不同价值观的关注。一些学者不仅 探讨价值观的理论问题,而且从价值观的角度思考各种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解释诸如 亚洲振兴和亚洲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等。

当前,人们活动的环境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人们交往频繁、范围扩大,由 “熟人世界”逐步过渡到“陌生人世界”;二是社会变革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在 以往一个相对固定、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某一价值观为大家所共享,它畅通无阻, 被当作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东西,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极少引起注意和反思。 就像衣着合体人们就不感到它是负担,空气新鲜时人们就很容易忘记空气的存在一样。 而当人们活动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迅速、巨大的变化的时候,便开始感觉到自己所信奉 的某种价值观,开始注意到还有其他与己不同的价值观,开始对不同价值观加以比较和 鉴别,以及借鉴和拒斥,从而也就开始了对价值观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对价值观的重视,是因为价值观的重要。

——价值观是人的主心骨。人是社会动物,价值观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人的社 会化过程、价值观的形成和主体性的获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所谓社会化,就 是指人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适应他所在的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活动方式(思 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过程。新生儿的生物潜能是广泛而不确定的,任何 一个社会都不会不加引导而任其发展。在个人尚未成熟阶段,他的冲动和能力逐渐被引 导到一定的社会模式里,将社会价值观念、活动方式内化,从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社 会成员而存在。人也是文化动物,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接受社会文化,由生物 人变为文化人的过程。接受文化的结果,就是一定活动方式的获得,一定价值观的掌握 。

因此,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活动是互动的。一方面,人的社会活动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基 础;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又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人的活动及其方式的 变革取决于价值观的变革,价值观是人的活动及其方式变革的前导。美国未来学家、社 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 和体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次社会大变革总会有一场思想观念的大论战,一场 价值观念的大讨论。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有无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是区分一个人心理是否成熟、人格 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个人是这样,群体也是如此。所以,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反映 着一个民族心理成熟和国格健康的程度。

——价值观是组织的黏合剂。人需要认同,价值观是人们认同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 动物,组织是人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源泉,获得 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组织的建立、维系和作用,依赖于组织成员价值观的相容和一致 。每一组织、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它造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力量,并通过多 种渠道,使这种观念在个人心中内化,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无数的事实说明,社会 组织的品质和业绩,早先决定于创办人的价值观,后来则决定于整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是社会交往的中介,它为社会群体及个体成员间复杂的交往、交 换提供一套共同的标准和调节手段,是个人行为的调节剂。这种价值观,构成每一个体 的心理定势,使人们在其现实生活中,以它为尺度去量度、评判、裁定现实事物和现象 ,审视实际生活。也就是将现实事物、现象与价值观相对照,进行价值评价、情感体验 ,作出情绪反应和态度表示,确定哪些事物是好的或不好的,哪些行为是正当的或不正 当的。对好的事物、正当的行为采取趋近的态度,对坏的事物、失当的行为采取疏远的 态度,从而鼓励、强化正当活动,抑制、纠正失当行为。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对集体中每个成员具有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 量,在整个组织团结合作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任何有形物所起的作用还要大。当前人们 正在研究和倡导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就是要通过管理者在企业、学校中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它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指导、调整个人的日常行 为,协调、规范集体的行动。

——价值观是活动的指示器。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价值观决定了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认识中,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器、贮存器,而是有选择地接收对个体有用的信息。 现实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信号作用于人,人们首先和着重认识什么,他实际认识了什么, 一个重要的方面取决于人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例如,在决 策中,目标的确立,最能表明决策者的价值观。目标是人所期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 事物,只有当它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时候,才能成为积极争取的目标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目标。人的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以及活动工具 的选择和活动结果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价值观,打上价值观的烙印。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呢?

价值观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哲学理论转向社 会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价值观属于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哲学不同于一般科学,它力图从人的生存、享受、发展 的角度出发,把握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把真、善、美统一起来,把知识和信 仰统一起来,把理性和非理性统一起来,为人的活动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

从字面意义上讲,对“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对什么是“价值”和什么是“观” 的理解。“观”和一般的认识、知识不同,它是一种观点,或者叫看法、态度。世界观 是人们关于世界的观点、看法、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的观点、看法、态度,价 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点、看法、态度。什么是“价值”呢?价值即意义,某事情 对人有意义,就是有价值;意义的大小,也就是价值的大小。说得再通俗一些,价值即 作用,某事物对人有作用,也就是有意义、有价值,作用的大小,也就是意义、价值的 大小。概括起来,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价值、意义、作用的观点、 看法和态度。

人的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一种观念,它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 所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构成的。世界观作为人们的总观念,包括自然观、 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世界观内含着人生观,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世界观,或者具体说自然 观、历史观、人生观,本身又都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我们讲价值观,就具体包括 自然价值观、历史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这主要是从人的活动客体(自然、社会、人自 身)的角度讲的。价值观作为观点、看法、态度,总是一定的人的观点、看法、态度, 如果从活动主体的角度讲,从是谁的观点、看法、态度讲,价值观又可分为个人价值观 、集体(家庭、民族、阶级阶层、政党)价值观、国家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关于世界面 目的根本观点,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真理观;另一方面是关于世界价值 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也是这样。理想的 人生既要是科学的,也要是好的、有价值的;既包括真理观,也包括价值观,即人生价 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领域,同自然价值观、历史价值观 并列;是人生观的一个方面,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并列。也可以说,人生价值观是人 生观中的价值观,是价值观在人生中的表现。它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有价值的, 或者说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

因此,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也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世界观、人生观中 包含着价值观。我们现在之所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强调“三观”教育, 主要是根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强调世界观的同时,突出世界观中人生观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中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既然“观”是一种观点、看法、态度,那么,正如同真理观和真理不同一样,价值观 也和价值不同。真理是指正确的认识,真理观是关于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正确或不正确认 识的看法、观点。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就是真理;这种关于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是真 理的看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是指事物的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 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人们对某人、某事、某物意义的评价不同,根本上是因 为人们对什么样的人、事、物的意义的看法、观点不同。

真理观指导人们发现真理,要求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价值观指导 人们发现价值,要求人们从人的目的出发,按人们的需要办事。真理观和价值观,这是 人的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人类 的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要遵循两个尺度,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大家都知道,不合规律 的事,肯定不能做,也绝对做不成。但是合乎规律的事,人们也未必都去做。譬如,人 不吃饭就会饿死,今天世界储存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好多次,这都是合规律的,是 可以通过实践证明的。但是,除了疯子和神经不正常的人之外,谁会去实践呢?究其原 因,就在于它不符合人的需要和目的,也就是不符合人的价值观。

真理观和价值观不仅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突出强调价值观的作 用,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 深化,以往认为是好的事物、观念、政策,现在可能变得不好了;过去认为是不好的事 物、观念、政策,现在可能变得好了。在我们一向比较重视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建设 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价值观教育和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 分紧迫的。

研究价值观,不能不研究文化。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一个社会,既要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 要有精神文明;既要有繁荣的经济、政治,也要有繁荣的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已经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民族融合或冲突的重要 因素。在国际上,国家间的文化冲突相对于军事冲突在上升,军事冲突也往往与文化冲 突相联系;在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在上升,物质需求也往往带有 文化需求的成分。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的素质、能力和命运。

因此,发展先进文化,是对时代变化的积极应对。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 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文化及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日益彰显。发展先进文化,是对国际形势的科学把握。当前,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关系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客观 需要。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人 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明显增长,在满足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 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哲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侧 重于从起源和功能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事物下定义。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 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 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 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 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 ,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 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 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产品就成了文物 。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 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考古学家关 心一个石块,主要是通过研究,了解当时制作和使用这一石块时所体现的活动规范与方 式。这些规范和方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以科学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习俗的形式存 在,但无论以任何形式存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 制约着人们的活动,并由此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文明程度。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 相关。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 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 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因此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怎么做” ,特别是“为什么做”。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 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 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 。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我们常说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渗 透和影响,说到底就是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任何一个社会群体, 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 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 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表明,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优 秀的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本前提。

文化是不同的,不仅空间上有东西文化,时间上有古今文化,而且还有性质上根本不 同的新旧文化,以及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与此相应,价值观也就有新价值 观和旧价值观,先进价值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指新 价值观、先进价值观,而旧价值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则属于错误的价值观的 范畴。

什么是新旧文化以及新旧价值观呢?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如同作为哲学概念的新生事物 一样,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价值判断。这里的新文化是指反映革 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文化。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文化, 则属于旧文化。与之相应,新价值观就是指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价值观,旧社 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则属于旧价值观。社会上新出现的 、流行的价值观,既可能是新价值观,也可能是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旧价值观。而传统文 化、传统价值观,既包含旧文化、旧价值观,也包括优秀的、有益的,在当代社会推陈 出新仍然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意义的新文化与新价值观。

什么是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以及先进价值观、落后价值观和腐朽价值观 呢?所谓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所谓落后文化,是指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因此, 与之相应,先进价值观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后价值观也就是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价值观。而 所谓腐朽文化,指的是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与之相应,腐朽 的价值观,也就是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先进文化 是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帮助人们树立 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的行为,引导社会进步,激励人们为祖国富强、民族振 兴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相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形成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导致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从而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要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 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倡导和发展一切有 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 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大力倡导和发展主旋律文化和主导 价值观的同时,还要自觉地摈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庸俗的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要 通过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努力防止和坚持抵制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并逐步铲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文化、价值观是个历史概念,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始终处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 义文化和价值观建设,必须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建设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它包含三 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规律相吻合;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并把这三个方面创造性地结合和融会 在一起。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 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对共产党、社会主义价值观 的高度概括,也是共产党、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社会的根本标志。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 济既是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 的伟大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 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市场经济所蕴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只 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确立和倡导这些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也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中国实行的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既要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又要符合 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 用,反对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好自立 与监督、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民主与集中、求实与创新的关系,树立把国家和人 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 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法律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应有 之义。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把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律以强制约束方式,惩罚于人的行为之后,使人对不当 、不良行为“不敢”;道德、价值观以引导提升方式,规范于人的行为之前,使人对不 当、不良行为“不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切法律规范的设立与实施,都以一定的 道德、价值观为基础,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一定道德、价值观的要求。同时,道德、价 值观建设,既要靠自律,又要靠他律,要把道德、价值观的有关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 中,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批评和惩处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思想和行动 ,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和形成保障公民道德、价 值观建设的法律环境和社会条件。否则,道德、价值观建设,就可能流于形式。

特别是在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 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方向转化的可能。如何使效 率与公平相协调,尊重个人价值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相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相衔接等等,已成为我们的理论和现实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道德、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也需要法律、 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与管理。

总之,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 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为构建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帮 助人们逐步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 障。

收稿日期:2004-12-09

标签:;  ;  ;  ;  ;  ;  ;  

论价值与文化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