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论文

过渡性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论文

过渡性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

王公龙

【提 要】 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过渡性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倡导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度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可以溯源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真正的共同体”是理想状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这一理想必然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史方位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视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共同体,是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要准备和必经之路。

“没关系的,”青辰道,“族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咱们的失踪,他们很快就能找过来。最多傍晚,他们一定能找过来。”

精确跳分积分盘原本装设于朗格为Datograph而设的首款计时机心L951.1型之上。60秒过后,精确跳分积分盘推进一格,即使在越过零位的一刻停止计时仍丝毫不差。如此便可随时读取分钟,了无疑虑。此专利装置令制表师能在机心已完整组装的情况下完美同步积分盘的跳动。目前的腕表系列中,所有Datograph、Double Split和最新的Triple Split表款皆配备此装置。

一、“真正的共同体”是最理想的共同体

马克思毕生关注人和人类命运的问题,而共同体则是马克思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思考人类命运、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范式。根据人的发展状态和解放的程度,马克思提出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人的依赖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状态”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三种社会形态。[2]三种社会形态本质上都是共同体,即“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早期形态。原始人劳作的目的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依赖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体的生存才可能得以保障,共同体仅代表着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只有依附于共同体才能生存,这必然造成共同体对个人的绝对控制。这样的共同体只是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安全需要,不仅谈不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反而极大地压抑了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这样的共同体显然不是理想的共同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提供了可能,部分社会成员占有剩余产品的机会不断增大。在追求物质财富动机的驱动下,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便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市民社会。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获得了共同体的外观,但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政治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这是因为:第一,共同体保障少数人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存在着阶级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伦理观念的现实”,它只是保障资产阶级财富和利益的机构。“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4]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而言,这种共同体无疑是“虚幻”的共同体。第二,普遍利益对多数人而言是虚幻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时,必然要“使自己通常的利益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5]尽管国家拥有公共权力,但国家共同体所代表的绝非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谓“普遍利益”只是虚构的。对于社会大多数人而言,个体特殊利益的让渡换来的只是自身利益的异化存在。第三,多数人获得的是“虚幻”的个人自由。近代政治革命完成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催生了社会的个体主义特征,但“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6]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因为没有财产权的支撑,实际上处于失去自由的状态。在资产阶级社会,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7]

由上述分析发现,对应不同的参数,港口投资行为和多港口的投资均衡不同。由于参数是港口城市经济社会的量化指标,所以港口投资随参数变化反映了港口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对港口城市投资港口的影响。

[1][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页;第58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过渡性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开创人类美好明天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等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无论是从人类终极关怀的崇高理想,还是从实现崇高理想的条件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与自由人的联合体都有着遥远的时间距离[13],也没有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状态,还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理想的共同体,也是具有现实性的共同体[14],它可以成为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联结通道。过渡性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第6页。

(一)过渡性阶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存在阶级、国家、私有制的社会。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阶级、国家、私有制消亡后人类进入的理想状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国家仍将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体,国家主权、国际利益、国家安全仍将是民族国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也还是阶级社会,不同的阶级继续维护着本阶级的利益。其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作为“虚幻的共同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将会长期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跨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的分野,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既要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文明成果,把资本主义社会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未来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又必须尽力限制和规避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的天生不足。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9]。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两个决裂”的社会。它不仅存在着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而且不同国家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还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民族特性的混合体。

当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有关。这些问题的日益加剧表明,“虚幻的共同体”已经充分显露出被否定前的征兆,“虚幻的共同体”被“真正的共同体”取代的历史过程已经开始。但从“虚幻的共同体”的瓦解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生成必将是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一个个过渡性发展阶段来联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具有历史过渡性,主要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主张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价值观的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则是对资本主义对世界的扩张和掠夺所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关系的纠正。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历史进程的现实举措。[15]从上述意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到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过渡中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包括各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综合体,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整个人类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二)过渡性功能

[5][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584页;第571页;第571页;第571页。

(三)过渡性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尚不是一种稳定的、定型的共同体形态,而是某种松散的、多元的、灵活的共同体形态。这是因为: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在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消灭国家之后建立的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而是在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现实条件下,在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客观背景下构建的共同体形态。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当今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制度形态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出发而提出的目标,致力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共同行动。正如习近平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18]再次,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升的基础之上的。而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高度发达,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私有制仍然广泛存在,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体必然呈现出过渡性的形态特征。

4.冰雪产业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冰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冰雪产业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每年持续时间在3~4个月,由于职业连续性较差,致使从业人员缺乏提高专业水平的积极性。目前,冰雪产业从业人员出身千差万别,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急于抢占市场,对冰雪产业认识肤浅,不了解行业规律和国际惯例;一些冰雪运动教练员仅仅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存在讲解能力差、技术动作不标准等问题;技术人才方面,在冰雪场地的管理、维护与运营、雪场救护等方面均呈现供不应求状态。随着冬奥会对冰雪运动的带动,冰雪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北京、河北等地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

曾几何时,“文明冲突论”曾经风靡世界,甚嚣尘上。根据这一理论,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冲突的宿命,没有共赢的未来。依据这样的理论去看待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可能实现共存和共赢。与“文明冲突论”根本不同的是,在文明之间关系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主张“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21];“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2]。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完全可以做到“并育而不相害”,关键是要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四)过渡性构成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指出,世界历史是从资本主义这里开启的,但世界历史最终将通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展开的过程具有双重性,它既是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瓦解的过程,也是“真正的共同体”生成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共同体,只是“真正的共同体”的准备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人还没有最终脱离动物的属性,还没有真正进入人的生存条件,“虚幻的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还会时常暴露出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生共赢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无限美好的,但要真正构建起这样的过渡性共同体,就必须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即通过树立“共赢共生”的思维来解决过渡性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是处理好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之间的复杂的矛盾关系,尤其是处理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关系;二是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释放被狭隘的资产阶级制度形式所禁锢、所抑制、所遮蔽的那些有利于人类解放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过渡性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共生共赢的共同体。

本文就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一节为例,阐述在细化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对生物图进行分类、分析、整合等信息加工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化,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

(一)国家间共生共赢

只要有民族国家,就会有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发展史证明,国家利益的矛盾是国家间矛盾的基础,也是国家间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当代国际政治现实,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矛盾有充分的估计,它正视国家间存在利益矛盾的现实,强调要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主权权利,但强调国家之间应基于平等的原则处理国家间利益矛盾,在合作中寻求各国互利共赢的结果,既要维护好本国利益,又要兼顾好他国对自身利益的合理关切,把本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维护自身利益与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从更广泛意义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看成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主张包容国家间分歧和差异,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二)制度间共生共赢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自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曾经引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尖锐对抗和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形成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那个冷战岁月。随着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峻,为了避免“一损俱损”,追求“一荣俱荣”,包括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必须摆脱意识形态对抗的传统思维,携手共同应对人类的挑战。鉴于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不同社会制度间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20],其核心是抛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追求“合作共赢”。但必须指出的是,强调两种制度实现“共赢”,并不是否定两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竞争和博弈。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阴魂不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处理好两种制度国家间关系,既不能因为制度的差异而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不能因为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忽视两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忘记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三)文明间共生共赢

这门古老的珐琅艺术是非常稀有的,全球只有少数工艺师精通此装饰工艺,能够制作这款表盘所展示的技术工艺仅寥寥数人。近30年来,雅典表一直将这种珐琅艺术运用在表盘当中,事实上,也是唯一一个致力于这百年工艺的制表品牌。雅典表的珐琅工艺,均由集团成员Donzé Cadrans自行制作完成。

从整个人类文明长河来看,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族群认同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国家快速成长,这种共同体催生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自我认同。在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也随之崛起。这种文明观以自我为中心,把西方文明看作是唯一优越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观随着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的扩张,不断在世界上强化其话语影响力,成为国际关系动荡不安的根源。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如果人类继续处于极端“国族”认同下而不能自持,人类终将走向灭亡的边缘。时代危机呼唤新的超越“国族”建构的狭隘思维,建立崭新的指导人类和平相处的根本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主义”的济世情怀,同时正视当今世界“国族”林立的现实,从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主张,争取国家间利益的正和博弈,族群间信仰的相互理解,追求合作共赢、“美美与共”的大同理想。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了一种新型文明观,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新型文明样态。[23]

(四)人与自然间共生共赢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今天的人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人类文明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摆脱源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的对抗思维,“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24]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思考的是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追求的是世界的美好未来。它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创造性地提出人类迈向理想社会的现实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转化的中介,为人类迈向自由人联合体架起了一座可以感知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大大增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作为一种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饱含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底蕴,赋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时代生命力,为开辟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新的广阔发展前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注释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才能实现,这样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这是因为:第一,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共同体就是人类的“生活本身”,共同体是人存在的前提。“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虽然具备了共同体的形式,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共同体的意义。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第二,为每个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新社会,在共同组成的联合体中,社会全体成员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让社会生产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让所有人共享集体创造出来的福利。这就决定了未来理想社会必须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否则,“真正的共同体”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三,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趋同。关于趋同的逻辑和路径,马克思认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每个人对生产资料都拥有所有权,劳动者占有自身的劳动产品,社会共同体与个体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获得了解决,实现了个体特殊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机融合和完全统一。第四,个体充分实现了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自由是“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正是在这种“个人”与“共同体”的互为条件和交互关系中,人与自然、小我与大我、自我与他我、个人与社会等在此都实现了本质的统一。[11]这样的联合体完全超越了阶级的狭隘眼界,个体在联合中摆脱对人、对物的依赖,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这种共同体中,所有人命运与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息息相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2]

对统计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同窗查立回忆,班主任徐永祥就常与林琳为了几位艺术家抬杠:“徐先生推祟门采尔,林琳偏说门采尔这样的画家在上海有一大堆;徐先生钟爱尼古拉·费钦,林琳偏说尼古拉·费钦画得不准、画得很油,徐先生气得七孔出血。”这最后一句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解决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所固有的各种问题,又要不断推进建设美好世界的历史进程,既要“破”,又要“立”。所谓“破”,就是致力于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国际秩序、改良全球治理体系等,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让人类社会摆脱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危机;所谓“立”就是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构筑一个让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受益的美好世界,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光明未来,“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6]由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每一项又都是艰巨复杂的难题,这就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

[11]参见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13]参见田鹏颖:《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14]这里讲的现实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现实必要性。由于各种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而当今世界具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参见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15]参见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16][1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20]参见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

[2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鉴于此,此项目可谓是加拿大LNG出口的里程碑。若进展顺利则能帮助加拿大开辟亚洲天然气市场,促进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对天然气供不应求的亚洲地区而言多了一层保障。当前加拿大天然气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需要借助LNG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应认识到,LNG发展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未来需要解决发展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地区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2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23]参见徐艳玲:《“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3期。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页。

见曾真又要着急,张仲平扬手制止了她,说:“好吧,就从胜利大厦的主人说起吧。胜利大厦的开发商叫左达,这个……我想你也知道,但你一定不知道左达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可以说,胜利大厦的存在是因为左达,胜利大厦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是因为左达,但胜利大厦成为一个烂尾楼,还是因为左达,你说这个人算不算是有故事的人?”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19)03-0005-06

【DOI】 10.19632/j.cnki.11-3953/a.2019.03.00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BKS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赵 玥

标签:;  ;  ;  ;  

过渡性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