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

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

一、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方诚[1](2021)在《棚户区改造方式对于房价与居民消费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棚户区改造是针对城市里存在历史存留的危旧住房以及公共设施难以匹配,有明显安全隐患的旧村旧城,本着解决群众出行、住房安全、生产宽敞、生活便利、公共安全能够应急保障和环境卫生可以保洁等城市农村历史顽疾,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优化生产生活环境,解决一大批困难家庭住房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改善棚户区项目周围的道路,广场,教育和商业等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中的知名度,在改造棚户区的同时促进整体城市环境的改善,并促进生产、生活、就业和养老服务该解决方案产生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效果。棚户区改造工程始于东北。2005年以后逐渐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200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的数量已超过200万套。从2014年到2017年,棚户区改造的数量也超过了 600万套。2018年,棚户区翻新总数为580万套。根据之前的计划并平均分配,然后在2019-2020年应平均完成460万套。近十年以来,我们棚改数量总计在4400万套以上,如果以每户3个人估算,那么至少提升了上亿人口的住房水平。2014年以前,我国主要采用实物安置政策,实物安置占总安置数量的90%以上。实物安置即指政府向棚户区居民分配安置性住房。由于居民不参加商品房体系,因此棚改安置房改革体系和商品房体系是相不干涉的。然而,实物安置通常安置周期漫长(一般至少3-5年),安置选址众口难调,建筑质量难以控制,拆迁户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便于宏观调控,但微观配置效率低下。2014-2015年,房地产库存居高不下,为实现房地产去库存,并化解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间的债务风险等原因,棚户区改造显然倾向于货币化安置,在一些城市,货币化安置的比例甚至达到100%。货币安置的主要形式是纯货币补偿,即所谓的“拿钱走人”。在获得补偿后,被拆迁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房屋。安置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年,并且微观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但转为货币化安置后,政府把被拆迁棚户区居民的购房需求引导到了商品房体系的分配当中,即让拆迁户产生了购房需求。短期内,由于货币化安置可以产生大量购房刚需,在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进一步拉动房价快速上升。房价的高低影响着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高房价让越来越多的房屋刚需这抱怨不已,本文将深入探讨棚户区改造对房价的影响以及棚改通过影响房价如何去改变拆迁户的消费习惯。首先,本文将从整理棚户区改造的历史入手,并简要介绍棚户区改造的历史背景。然后从政策角度出发,介绍2005年到2018年与棚户区改造有关的重大政策文件,从政策中解析政府部门对于棚户区改造的态度变化过程。同时,将对三种主要的棚户区改造模型进行比较,并尝试从理论角度分析不同安置模型对房价的影响。其次,传统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方法是实物安置,微观配置效率低。2015年在去库存压力下,国家开始推进货币化安置,微观效率提高,但伴随着房价较快上涨。由于目前对于货币化安置影响房价的研究仍局限于固定省份或部分大中城市,缺少在全国层面上的研究,故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选取了 21个省份217个地级市从2015年至2017年的数据,包含的变量主要有棚户区改造规模、货币化安置率、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价格等。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证实棚户区改造方式之一的货币化安置对于房价的上涨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再次,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在此期间,以安庆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实施了棚改安置的第三种方式,由政府向拆迁户发放“房票”(购买安置房屋的资金凭证),再由拆迁户向参与房票结算的房地产商购买住房。房票安置的微观效率较高,且由于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便于稳定房价。使用回归控制法的反事实分析发现,安庆的房票安置具有明显的房价抑制效应,兼顾了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需要。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和城市自身的高速发展,征地棚改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由拆迁引起的社会纠纷屡见报端,棚户区改造后的消费波动备受民众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控制法和平均处理效应法,得出拆迁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同时还得出拆迁户消费的增加在不同方便的增减是不同的。如果本身是靠租房维持生活,那么拆迁反而会使拆迁户支出减少。如果拆迁户本身就拥有多套住房,那么拆迁这个冲击将极大的增加该家庭的支出。本文一共有八大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进行研究。各章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重点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对国外国内棚户区改造的提出、发展过程、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启示,确定研究方向。第三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对棚改和房价的有关定义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和梳理。同时,详细地介绍了面板模型和回归控制法的主要形式、优点和特征,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撑。第四章,分析了棚户区改造的多种模式。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首先比较不同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模型、主导模式和融资渠道,然后在安置补偿模型中讨论实物安置和货币化安置对住房供求的影响,通过将货币化安置与实物安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货币安置可能对于房价波动的影响更强烈。第五章,基于我国地级市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于住房价格影响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本章节是从影响住房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去选取回归模型的有关变量的。显然,分析中的被解释变量是各地级市的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模型中选择了棚户区改造规模、货币化安置率、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土地价格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共同构成了空间面板模型。对2015年到2017年的21省份217个地级市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住房价格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为棚户区房票政策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棚户区传统改造安置方式为实物安置,微观配置效率低下。2015年在去库存压力下,推进货币化安置,微观效率提高,但伴随着房价较快上涨。以安庆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实施了棚改安置的第三种方式,由政府向拆迁户发放“房票”,再由拆迁户向参与房票结算的房地产商购买住房。房票安置的微观效率较高,且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便于稳定房价。使用回归控制法分析发现,安庆的房票安置具有明显的房价抑制效应,兼顾了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需要。第七章为棚户区是否通过房价影响居民的总财富,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实证研究。当下,棚户区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棚户区改造会对家庭的经济行为产生如何的影响是值得学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控制法和平均处理效应法,得出拆迁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同时还得出拆迁户消费的增加在不同方便的增减是不同的。如果本身是靠租房维持生活,那么拆迁反而会使拆迁户支出减少。如果拆迁户本身就拥有多套住房,那么拆迁这个冲击将极大的增加该家庭的支出。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章节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相互验证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房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2)房价飞涨的主要推力之一是棚改货币化安置;(3)房票安置方式是一种兼顾微观效率与宏观调控的中间道路,具有一定的研究与推广价值,应引起学界与政界更多地关注。(4)经历棚户区改造的家庭消费比没经历的家庭要多,但是消费的支出是有异质性的,不同的家庭在受到拆迁的影响时,内部的差距也十分巨大。最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政策研究层面,本文对棚改政策从启动到高峰期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分析,从棚改的实物安置开始进行分析,随后对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进行分析。更进一步,通过供需平衡的关系解释了棚改不同安置方式对于房价的影响。关于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房价效应,目前严格的计量分析还十分稀少,大多只集中在部分地区和大中城市。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数据可得的所有的地级市,并根据地域划分进一步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印证了货币化安置与商品房价格之间的正相关性,这是第一次涵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的关于货币化安置与房价的研究,同时发现了货币化安置在不同地域对于房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棚户区改造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民生问题。拆迁户的获得感是棚户区改造的最终检验,所以应从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房票政策介绍和解读,说明了房票安置政策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中间道路。相比于实物安置,房票安置赋予了拆迁户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选择权,其微观配置效率显然更高;而由于政府深度参与安置,且房票限制了购房的范围,起到了稳定房价的作用,便于宏观调控。房票安置是一种新型的可供各地政府参考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第三,使用回归控制法利用面板数据的截面相关,以35个大中城市为控制组,对安庆市的房票政策进行“反事实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个体(在此为城市)间的横截面相关,以未受政策干预的控制组城市,来预测处理组的安庆市如果未实施房票安置会怎么样的“反事实结果(counterfactual outcome)”,并以此估计房票政策对安庆的处理效应。具体而言,回归控制法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共同因子”(commonfactors)驱动着个体,使得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截面相关性。例如,样本中的城市均受到我国宏观经济周期以及政府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自从回归控制法提出以来,该方法在“区域政策评估”(regional policy evaluation)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特别适用于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受到政策处理的情形。通过回归控制法分析,房票政策可以抑制房价上涨效应。目前回归控制法在我国政策效应研究中使用还十分稀少,本文为研究类似问题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方法。研究拆迁户的消费会受到棚改区改造的如何影响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合适的棚改政策。故本文使用了最新的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将棚户区改造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大小和途径做实证分析,试图检验预防性储蓄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在住房拆迁领域的适用性,其中预防性储蓄假说中关于社会地位升级的作用机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二元化对立,为提高居民消费提高新的思路。

何德旭,汪红驹,马珺,何代欣,汪德华,赵瑾,依绍华,刘奕,李超,戴学锋,于树一[2](2021)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文中研究说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一遇之大疫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同时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为了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财经智库》特邀宏观经济、财政、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专家撰写笔谈文章。

李振兴[3](2020)在《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资进入规模也不断扩大。外商投资既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形成跨国生产协作网络,扩大产品市场需求规模。这些作用均可以扩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规模,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等禀赋特征是差异化的,不同劳动者对外资进入所形成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适应能力差异较大,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职业类别的劳动者受外资进入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外商投资在过去十余年中在我国地域和行业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外资进入对我国不同禀赋特征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影响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外资进入由此也成为形塑和影响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这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外资进入对我国生产力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和机制,也可以为我国阶段性地总结和梳理对外开放“政策红利”及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提供政策启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为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外资进入对我国技能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机制。全文主要从问题提出、理论基础、现状描述、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结论建议6个方面展开论证,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涵盖第1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论述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阐述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涵盖第2章内容。本文的理论基础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明瑟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利于贸易国家整体收入的提升,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有利于阐明技能工资差距相关问题,而明瑟人力资本理论在经验上模拟了收入、学校教育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有关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包括内生歧视和外生歧视理论,他们表明歧视可能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内部和外部,而外资进入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歧视来影响收入差距。第三部分为现状描述,涵盖第3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外资进入和收入差距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也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做了简要对比。研究发现,制造业一直是外资进入最多的行业,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外资进入最多的地区。中国东部与其他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差较大,东部地区收入高,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则相对较高;城乡收入差距也是较大,农村地区普遍收入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很高的水平,而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则是处于中等水平。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涵盖第4章的内容。本部分从宏观理论模型角度讨论外资进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讨论三种情形下外资进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认为:在低人力资本人群不能变成高人力资本人群也不能与高人力资本人群进行产品交换的情形下,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在低人力资本人群可以与高人力资本人群进行产品交换的情形以及低人力资本人群可以变成高人力资本人群的情形下,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取决于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如果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较高,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就会呈现正相关,如果低人力资本人群的初始人力资本相对水平较低,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就会呈现负相关,当低人力资本人群的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之间又会呈现正相关。此外,省级面板计量实证结果也显示外资进入越多,会对当地基尼系数产生正向影响,即收入差距会越大。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涵盖第5-7章的内容。本部分主要采用微观调查数据和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依次实证检验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三个收入差距主要方面的影响,以期对外资进入影响收入差距的机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发现:(1)外资进入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逐渐式微。外资进入可显着地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采用工具变量所获得的估计系数值更大,但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出先扩大(2002-2007)后缩小(2007-2013)的趋势。外资进入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在私营企业工作,以及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非技术工人的高技能劳动者从外资进入中的获益更大,可能是外资进入扩大技能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2)外资进入扩大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对不同技能和工作特征的劳动者影响不一致。外资进入对男性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大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在2002-2013年期间,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分技能来看,外资进入对同一技能的男性与女性收入差距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小,高技能女性的受益程度甚至可能超过高技能男性。分工作特征来看,在党政机关或私营单位工作中的男性,以及是单位负责人和非技术工人的男性,相比女性的收入能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于外资进入。(3)外资进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有差异。从全国来看,外资进入会显着扩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具体来看,外资进入对东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着,但会显着扩大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相关性,考虑这一因素之后,外资进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将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的外资进入有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第六部分为结论建议,涵盖第8章的内容。本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且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本文借鉴了Basu and Guariglia(2007)和Lim and Mcneis(2014)的理论模型,将其理论模型扩展为更一般的形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考虑了人们受教育水平与实际获得人力资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并没有将受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完全等同看待,而是将它们看作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变量;二是将工业产品的个人效用函数从线性函数形式推广为更常用的非线性效用函数,从而考察不同情形下外资进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不平等进而影响收入差距。第二,稳健地估计了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动态过程及其原因。现有研究大多数只采用一年的数据分析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而这一影响过程很可能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也未实证检验具体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2002-2013年的数据,发现外资进入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工资差距,但这种扩大作用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在私营企业工作的高技能劳动者从外资进入中的获益更大,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的受益程度也更大,从而揭示出了外资进入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阶段性特征,并从劳动者工作特征的角度考察了其影响机制,丰富了现有研究。第三,揭示了外资进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现有文献较少分析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影响机制。而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外资进入会扩大性别工资差距,但在2012-2013年期间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另外,从技能水平、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别来看,外资进入主要是扩大了低技能劳动者、党政机关和私营单位,以及单位负责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性别工资差距。这丰富了外资进入对性别工资差距影响动态过程和群体特征的认识,补充完善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第四,分析了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现有研究在分析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时大多数采用的是省级面板数据,可能会存在较严重的遗漏变量问题,难以体现出各个地区的特征差异,也没有考虑各个地区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降低了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地级市面板数据,可以较好地控制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更准确、完整的揭示出外资进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特征。

庄国土[4](2020)在《21世纪前期海外华商经济实力评估》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海外华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呈加速之势。不但华商富豪的财富翻倍累积,中小华商的数量和实力更是高速成长。尤其是中小华商,他们在全球的分布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已然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多数海外华商实力的快速成长不同程度地受惠于与中国的商贸合作,他们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可靠的国际商贸伙伴。

刘伟[5](2020)在《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崩塌为起始,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经济持续衰退,至今复苏缓慢。2008年美国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环比下降0.5%和6.3%,失业率也上升到自1990年来的最高水平,成为美国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与此同时,2009年欧元区第一季度GDP下降2.5%,成为自1999年欧元区年成立以来的季度最大降幅。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对本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统计包括为救济而对银行提供的借款、危机之后经济衰退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即刻损失以及失业、企业破产等造成的永久性损失等,全球因此次危机所遭受的损失在60万亿到200万亿美元之间。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和贷款需求的相互促进创造出大规模的次级贷款,而大量的次级贷款又通过证券化过程,派生出巨额的衍生品,最终金融衍生品的规模以几何级数整张。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金融衍生品链条过度延伸所造成的,金融产品过度创新所带来的资产泡沫被认为是危机的元凶。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繁荣是其自1999年彻底推翻《1993年银行法(Glass-Steagall Act)》之后允许金融业开展全能型业务,实现金融体制全面市场化的所埋下的恶果。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一类变种(Reinhart and Rogoff,2009)。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频繁而持续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系统的种种风险因素,深入研究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可以发现金融自由化进程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因而全面系统地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作用。基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相关性的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按照逻辑关系探究了金融自由化与系统稳定性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从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危机发生频率和股票市场波动强度两个方面讨论金融自由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与影响,然后又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影响系统稳定性和风险的渠道,其中重点考察了银行市场竞争与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为解决金融自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官方监督之间的根本分离特质,重新设计了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有效机制。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基于既有金融史事件与数据,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兴起和改革的实践、转折、高潮与反思历程进行梳理,对金融市场波动和危机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指出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负面影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金融史中的事件研究和宏观数据,探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规律特征,提出本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第二章重要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从四个方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第一,金融稳定性的概念与定义和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第二,金融自由化相关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三,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其中又分为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和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第四,分析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着重从“竞争-稳定论”和“竞争-脆弱论”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最后总结相关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视角单一,仅局限于一个金融部门或部分金融市场,未能得到一个多方面的视角;制度质量描述指标的使用缺乏体系,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使用指标对金融自由化进行描述时,要么选择综合性指标,要么选择单一分类下的指标,影响结论的准确有效等。在上述基础上,本文也提出相应的创新点。第三章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影响,从“频率”的角度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选取系统性银行危机作为金融危机的指标,同时使用金融改革指标的综合和子维度两个层面的指标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代理变量,使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检验金融自由化与银行危机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由化改革对银行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进行量化。然后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变量,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等因素在自由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对上述的模型估计进行三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第四章,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从“强度”的角度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仿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对比,拒绝了“股票价格服从随即游走”的原假设。其次,在识别和量化股票市场的“繁荣-萧条”波动的基础上,进行股票市场波动事件研究,得到金融自由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直观的结论。然后构建回归模型,分别检验金融自由化开启后短期内和长期内对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的影响;最后,还考虑了金融部门开放的数量和开放次序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以及制度变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从银行业角度切入研究金融自由化增加系统风险与不稳定的路径。首先,回顾了“竞争-稳定论”和“竞争-脆弱论”两种关于金融机构竞争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其次,构建银行业竞争和银行风险的联立方程,使用两阶段system-GMM的方法来探究金融自由化可能影响金融风险的不同渠道。然后,讨论经济发展水平、制度质量等因素的差异,是否会导致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风险的渠道的不同。最后,对上述的回归模型进行四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构建理论模型解决自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与监管典型的分离特征。首先从合作共赢角度提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结构化改革设计思路——金融体系协同融合机制,并从方法论角度概述其化解矛盾原理;其次构建纳什非合作与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从数理角度论证该机制的优越性;然后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推演金融体系协同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在理论上明确了演化周期内激励与监管的现阶段引导意义。第七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初步规划。结合文献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发现金融体系整体和局部的自由化改革对银行危机频率的冲击存在差异性。其中,金融自由化综合指标和资本账户开放指标均显着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但是证券市场开放指标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冲击并不显着。进一步对上述影响进行量化,测算了99次在自由化改革之后出现的银行危机的概率。若假设金融自由化并未发生模型原本成功预测到的67次危机中仅有34次可被预测到。另外,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变量(人均GDP、官僚体制质量、腐败程度以及法律法规指标)与金融自由化构成交叉项,其系数均显着为负,说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的提升会削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金融自由化的负面冲击起到了缓冲作用。第二,研究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强度的影响时,本文发现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的短期内,自由化确实增加了股票市场的波动,但该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在金融自由化之后短期内表现更剧烈的繁荣和萧条波动,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只出现了更强烈的繁荣波动;长期内,股票市场的繁荣-衰退波动的幅度并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金融部门开放的数量,发现首个金融部门开启自由化的短期内股票市场萧条的波动幅度相较于金融抑制时期却有所减弱。而新兴市场中,萧条周期的波动幅度在进行第二个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后又有所增加。不同金融部门开放的先后顺序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差异并不显着,当发展中国家首先进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时,其股票市场萧条时期波动的幅度显着增强,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强度更大。对制度质量的作用进行探究,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制度质量提升,而制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股票市场的稳定。第三,研究金融自由化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渠道时,发现:金融自由化指标的提升,将引起银行市场支配力的下降,进而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符合“竞争-脆弱论”。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金融自由化引起的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下降程度,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有所削弱。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对银行业市场支配力并没有显着的改变,金融自由化只在发达国家中引起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下降。自由化改革所带来的银行业支配力的下降将削弱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在发达国家中其他金融自由化影响银行业稳定系的渠道作用并不显着,金融自由化改变银行市场支配力的渠道影响最为显着。分析资本监管的作用发现,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将有效地削弱自由化改革通过不同渠道带来的风险和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官方监督方面,更为严格的政府监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效地削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方面,在发达国家中并不能通过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来削弱金融自由化通过改变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渠道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但在发展中国家该方法是可行。第四,构建基于自由化改革的金融体系协同融合机制,先分析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部门在纳什非合作博弈及协同合作博弈场景下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为了提高金融体系协同发展成熟度,两者应研究有效举措降低协同开销,降低协同水平衰减值,提高协同能力和边际协同努力贡献,切实深化协同合作影响。在有效“共谋、共建、共管”基础上,构建协同融合的金融体系无论对金融监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都是最佳发展方案。为保证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在体系收益最优的情况下实现双方的帕累托最优解,本文对分配收益系数提出合理范围参考。然后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金融体系协同融合的动态演化,可知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构建协同发展的金融体系时必然走向解体独立的状态。在协同融合机制中,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投入的协同开销ω越低,预估协同合作努力程度(规模)Γ越大,协同收益率κ越高,机会主义收益△ζ越低协同收益划分比例ω最优时,金融体系在动态演化博弈过程中趋向于协同发展的稳定策略的概率越高。为实现以公平为导向的协同体系,需要双方提前以契约形式明确在协同合作中各自应该享有的权利及需要承担的义务;此外,收益转移支付也会巩固合作双方继续选择合作策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为理论创新、研究内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三个方面。第一,尝试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金融最优化背景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统一的、新型的、有效的纳什均衡模型。第二,推进和深化了金融自由化及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研究。一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描述“金融自由化”变量,整体上使用金融改革指数综合值,涵盖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七个子分类,局部选择资本账户开放、证券市场开放两个子分类进行描述。本文在实证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时,既避免了对金融自由化刻画过于笼统的传统问题,也可以修正简单使用局部自由化数据带来的偏差,从而有效地丰富和完善了实证结果:二是分析后发现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危机出现频率增加和股票市场波动幅度增加,并且从“频率”和“幅度”(或“强度”)两个维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是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渠道时,引入制度质量,着重考察制度质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将全样本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对制度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已有文献对制度质量在金融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多集中在部分金融部门中,较少涉及在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综合指标下中对制度质量所发挥作用的进行探究。第三,在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时,采取了事件研究与模型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事件研究结果更直观,模型估计结果更准确,两者互为补充,得到的实证结果更立体更完善。

杜明凤[6](2020)在《越南房地产业外资引入现状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各国的经济体系中房地产行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还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市场一方面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生活,这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并且房地产市场和财务市场以及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能够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民众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越南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良好,为越南的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地区面貌的改变,帮助越南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发展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时在越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表现出来一些不太合理的现象,同时造成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上述各项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不充分,未能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推动越南的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直接投资,实现资本在越南市场上的顺利流通。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对于越南是地产市场发展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在姓关的模型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外资对于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传导机制。并且进一步收集了相关的房地产以及越南房地产行业的外资相关数据,并且构建模型对于外资在越南房地产行业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以明确外资的影响,对越南房地产行业的引资以及用资提供指导。首先,介绍了越南房地产发展现状研究,介绍了越南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重点介绍了当前越南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以及特点,最终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所在。其次,外资对越南房地产的影响研究,本章主要是先介绍了当前越南房地产市场中外资进入的情况,进而以河内为例,从定性以及定量两个方面对于外资对越南房地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结合性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促进越南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建议。基于在前面所研究得到的相关结论对为越南房地产的长久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主要是从政府管理以及政策制定方面提出。了解越南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并且进一步分析外资对于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有利于越南相关部门和政府更好把握对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引入,通过更好利用外资的正面效应促进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规避由于外资带来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促进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最终为越南房地产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和思路,为越南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在对房地产行业制定相关政策时有一定的依据。

胡云莉[7](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如何才能确立最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是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代永恒的命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局势更是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国际政治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分析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复杂,牵涉广泛,然而“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祥”,其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其中的“一”与“要”。经济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投资外交作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分支,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方法,分析了这一经济手段对国家间双边关系、区域政治、全球政治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进行了梳理,以此展现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经互动。文章的主体论述可分为四点:一、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是单纯的跨国公司追逐经济利益,而是源于国家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经济与外交双重属性,只有从政经互动角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投资外交手段;三、伴随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全面进入新阶段;四、依托“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突破,通过投资外交带动经济外交,进而推动全面外交,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战略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讲,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提出研究问题。首先,明确并梳理的几个重要概念: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国家利益等。然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迄今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用分析。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也大多局限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或者母国的政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之一的经济外交逐渐在国家的外交战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探究如何能够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外交效应,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很重要却一直被忽略的一大领域。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第一章从现实与理论梳理出发,全面详细地对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通过阐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经济效应;同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带来的政治效应,以及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政治经济学考察,展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的政治效用。第四章分析梳理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第五章结合现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一带一路”视野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对新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给出了政策建议,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外交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为此,中国政府应该更加及时地做出政策指导,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灵活调控投资区位与产业布局,使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推进新时期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康文茹[8](2020)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汇率是经济基础指标,保持汇率稳定是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三期叠加”时期,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强。汇率大幅波动不仅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在金融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超出经济基本面。自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人民币离岸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机会,交易规模、交易速度、交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离岸金融自由化和宽松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国际金融风险通过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在岸市场影响增大。如何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关系着我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浮动和固定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同观点,浮动或固定汇率形成机制都不必然产生金融稳定或者不稳定,结果的产生都需要一定条件。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的升值趋势和低弹性浮动,使市场和央行对大幅贬值存在一定程度的“浮动恐惧症”。2015年“8.11”汇改后,市场在非理性预期自我强化下,人民币大幅单边贬值,外汇储备大幅下跌,资本大量外流,2017年5月贬值才真正被遏制;2018年6月开始,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人民币汇率再次陷入单边贬值。只有对汇率变动影响金融稳定进行系统评估,才能克服“浮动恐惧症”,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本文首先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金融稳定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总结。然后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和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我国国情,度量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然后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金融稳定机制进行理论梳理,为实证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测算出我国外汇市场失衡程度,并考察其影响因素,发现201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失衡较严重,但总体可控。在影响因素中,中美利差在外汇市场压力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利率和汇率之间传导机制不畅,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外汇市场压力有反向拉动作用,离岸人民币汇率预期对外汇市场压力在中、长期作用并不明显,在短期有重要影响,GDP增长和EMP在短、中、长期保持一致关系,经济基本面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支撑,美中通货膨胀差对外汇市场压力的作用并不明显,通货膨胀和外汇市场压力传导不畅。再次,考察“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外汇市场压力(EMP)以及人民币离岸预期和在岸即期汇率的“汇差”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压力虽然很大,但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影响不显着;我国的三元政策组合变动对金融稳定影响不显着;人民币在岸和离岸预期“汇差”对金融稳定和外汇市场压力只在某个特殊时间段有一定影响,不具可持续性。因此,汇率变动对我国金融稳定影响整体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我国是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我国外债在安全范围内,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资产价格受影响程度有限,而且央行在管理人民币贬值风险时,没有采取提高利率方式,也降低了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然后,对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外汇风险暴露进行实证研究。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制造业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受股市状态影响,且行业差距比较大,竞争力大的行业风险暴露水平较小,国际贸易定价权低的行业外汇风险暴露水平较高。最后,考察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跨境指数(CRI)对金融稳定在中短期有较大影响,但在长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不显着,表明人民币跨境交易和资本的流动在中短期对金融稳定有一定影响。人民币离岸指数(ORI)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且影响在逐渐降低。在2016年之前,在短期对金融稳定影响比较大,升值期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助于金融稳定,在贬值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有负面冲击,但自2016年之后,人民币离岸指数(ORI)对金融稳定,不管短期,还是中长期,影响都不太显着。这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跨境交易和资本流动上。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选择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基础指标构建了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突出了有关金融开放的风险指标,如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率、短期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其次,本文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存的问题和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汇率影响金融稳定机制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从“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以及在岸即期汇率与离岸人民币预期“汇差”、实体经济外汇风险暴露、人民币国际化五个方面,考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动态影响。然后,本文选择了具有门限的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LT-TVP-VAR)作为实证研究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时变特征,而且门限设置适合我国不断转型的结构性变化,可以克服结构方程或者马尔科夫模型等的跳跃特征,且10000次蒙特卡罗模拟(MCMC)可以弥补样本量小的缺点。经过验证,本文中经济变量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因此该模型的选择有助于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王运金[9](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中叶,基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启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放开跨境资本的流动限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全球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技术的革新、监管体系的升级、国际资本的流入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刺激了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放松金融抑制,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的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扩大了“热钱”的迅速涌入与迅速撤离、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效应等的影响,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降低其抵御负面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虽然金融开放是未来的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但历史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直都是“好事”,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完全开放资本流动意味着“任人宰割”。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带来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危害,提醒了世界各国政府要谨慎对待资本开放。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激进式”的资本开放在强大的负面外部冲击下带来经济增速下滑,金融系统瘫痪,政府失去信任,政策无法实施,失业率上升,甚至国内局势动荡等问题。印度等国“渐进式”资本开放也容易错过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吸纳国际资金发展经济、实现金融发展等契机,降低金融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根据本国的国内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何时启动金融开放,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一个急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富强的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作用相比,本文更为关注资本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本篇文章从发展与稳定两个维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的影响。(1)以研究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以往的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寻找问题,并提出论点,即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原本金融系统的稳定。为此本文整理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确定了目标与论证步骤。(2)本文从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着手,分析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对立关系,金融自由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并梳理了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其中,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的两个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金融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绩效条件。本文还对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开放)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着重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也整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还包括金融发展的测度、金融深度的测度、金融安全的测度、金融稳定的测度。(3)本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更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意愿,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优、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虽尚未完成,但有张有弛,总体上较为稳健。(4)本文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事件分析法将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深度与宽度的影响。(5)本文还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然后分别从证券市场稳定与外汇市场稳定的角度,以构建证券市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为主要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子市场稳定的影响。(6)本文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即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表现为事前的方案设计与模拟评估,事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事后的政策调整。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宏观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与投资。(2)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本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利好预期,有利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增长。(3)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4)为了进一步考量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在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大了股票市场的压力,降低了防御风险的能力。(5)同样的,实证结果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并没有产生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体制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来说,资本账户开放容易激活金融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稳定性因素,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等将更加难以监控与管理。只有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制度、法律、民众素质、政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才能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发展与稳定并重,只有规划出科学的金融开放方案,才能监控好潜在风险,实现金融的稳步发展。

纳迪尔(Medjitena Nadir)[10](2020)在《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有向图方法描述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采用网页排序算法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利、消极性的权重分析,然后研究了保证改革和开放“新常态”下目标实现需要关注的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评价方法来评价环境因素的有利和消极影响的方法。具体包括:依赖于Content Context Process框架(CCP框架)的强度来表示环境因素的分类(内部和外部因素)。为了获取有向图,把CCP框架的环境连起来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然后从有向图定下来相关的元图。最后提取该元图的关联矩阵。(2)针对经济系统环境因素的有利与消极影响,提出了计算每个因素权重的算法。该算法依据图论,每个图的顶点是表示环境中的一个因素,顶点之间的边是表示环境因素的之间关系。算法首先依据元图生成关联矩阵,然后从关联矩阵计算转移概率矩阵,最后用网页排名算法出每个因素权重。模型得出结果包括非量化的因素影响,利用获得因素权重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最大的有利影响因素和最大的消极影响因素。从结果来看经济改革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此外转变增长方式过程来得晚相比于经济增长的优先,较高的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也很大。(3)针对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到扩内需、保增长和调结构三大目标,提出了改革和开放政策优化策略。首先确定改革和开放在新常态下的目标与相关的环境因素与子因素,然后通过网络分析法算出来包含改革和开放过程在新常态的超级矩阵。为了确保改革和开放过程在新常态的顺利进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确定需要关注的因素,并在不会对三个大目标带来任何风险的前提下给出相关战略和处理方式。

二、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棚户区改造方式对于房价与居民消费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安排
    1.3 创新点和不足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贫民窟改造的研究
        2.1.2 城市更新方面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我国棚户区改造安置方式的研究
        2.2.2 研究棚户区改造安置与城市商品房价格
        2.2.3 棚户区改造的房票安置
        2.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棚户区改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1 棚户区概述
        3.1.2 棚户区改造概述
        3.1.3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3.1.4 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3.2 住房价格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2.1 住房及住房价格的内涵
        3.2.2 住房价格的特点
        3.2.3 住宅市场的供需理论
    3.3 面板模型
        3.3.1 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
        3.3.2 面板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
    3.4 回归控制模型和方法
        3.4.1 回归控制法的主要思想
        3.4.2 回归控制法的理论模型
第4章 棚户区改造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4.1 棚户区改造的主要模式分析
        4.1.1 棚户区改造的安置补偿模式
        4.1.2 棚户区改造的开发模式
        4.1.3 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
    4.2 实物安置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4.2.1 实物安置对房价的影响
        4.2.2 货币安置对房价的影响
        4.2.3 房票对房价的影响
第5章 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1.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3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分析
        5.2.1 Hausman检验
        5.2.2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5.2.3 进一步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票政策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3 回归控制法的反事实分析
        6.3.1 回归控制法简介
        6.3.2 回归控制法的估计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4.1 使用BIC信息准则选择最优子集
        6.4.2 使用AICC信息准则选择最优子集
        6.4.3 使用后Lasso-OLS估计量
        6.4.4 将政策冲击开始时间改为2015年10月
        6.4.5 去掉控制组的其他安徽城市
        6.4.6 将处理时间进行延长
    6.5 研究结论
第7章 房屋拆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7.1 引言
    7.2 数据分类与统计性描述
        7.2.1 数据介绍
        7.2.2 样本筛选
        7.2.3 数据分类和描述性统计
        7.2.4 计量模型
        7.2.5 多元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ATE分析
        7.3.3 拆迁家庭异质性的深入分析
        7.3.4 影响机制的进一步回归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总要求
    二、“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变化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
    四、“十四五”时期以提升金融改革发展的效率为重点
    五、“十四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动态均衡*
    一、全球经济疫后重建面临三大挑战
        (一)新冠疫情大流行对长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二)债务负担攀升潜藏金融危机
        (三)疫情防控产生新贫困人口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
        (一)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下调压力
        (二)经济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动态均衡
        (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投资消费结构更趋均衡
        (三)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五)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六)多方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补齐民生短板
        (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筑牢经济安全底线
    四、“十四五”末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有望超过14000美元
“十四五”时期税收制度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一、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发展战略转型
    二、变革社会中现行税制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积极回应当前与未来挑战
“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把握财政自身工作的主线索
    二、找准财政健全宏观治理体系的发力点
“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与新举措
    一、国际市场萎缩、六稳六保新挑战与双循环发展
    二、数字技术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发展新挑战与数字化转型
    三、国际经贸规则重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挑战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
    四、全球环境风险突出、贸易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五、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家安全挑战与预警防范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流通领域新变化、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一、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着眼发展趋势,厘清“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三、顺应发展要求,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
        1.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
        2.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多利益相关方协同共治
        3.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强化要素支撑,夯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韧性城市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
    三、城市群、都市圈与区域协调发展
    四、房地产市场调控与长效机制建设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应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一、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二、经济社会特征的变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3)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
        1.2.2 外资进入与性别工资差距
        1.2.3 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2.2.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2.2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2.3 明瑟人力资本理论
        2.3.1 明瑟工资方程
        2.3.2 明瑟工资方程的经济含义
    2.4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2.4.1 外生歧视理论
        2.4.2 内生歧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
    3.1 外资进入的描述性分析及国际比较
        3.1.1 我国外资进入的总量描述
        3.1.2 我国外资进入的分行业描述
        3.1.3 我国外资进入的分地区描述
        3.1.4 外资进入的横向国际比较
    3.2 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及国际比较
        3.2.1 我国收入水平的总量描述
        3.2.2 我国收入的相对差距描述
        3.2.3 收入差距的横向国际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框架
        4.2.1 生产部门
        4.2.2 人力资本投资
        4.2.3 外资进入
        4.2.4 资源约束条件
    4.3 理论模型分析
        4.3.1 第一种情形
        4.3.2 第二种情形
        4.3.3 第三种情形
    4.4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检验
        4.4.1 变量和数据来源
        4.4.2 计量模型设定
        4.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典型事实
        5.2.1 外资进入的进程特征
        5.2.2 技能工资差距的估算
        5.2.3 外资进入与技能工资差距关系的初步分析
    5.3 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数据说明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5.3.2 计量模型和内生变量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外资进入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
        5.4.3 外资进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工作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采用省级外资进入程度数据的回归结果
        5.4.5 延伸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外资进入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变量内生性及其处理
        6.2.3 主要变量描述
        6.2.4 数据来源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基准回归结果
        6.3.2 分技能回归的回归结果
        6.3.3 分工作特征的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采用省级外资进入程度数据的回归结果
    6.4 本章小结
7.外资进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3 变量的空间可视化分析
    7.3 实证结果
        7.3.1 模型设定检验
        7.3.2 基准回归结果
        7.3.3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21世纪前期海外华商经济实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前海外华商的两大特点
    (一)海外华商实力高度集中在东南亚
    (二)各地区华商相互渗透整合
二、21世纪前期东南亚华商实力的加速增长
    (一)增长背景
    (二)21世纪初东南亚华商实力评估
    (三)近十年东南亚华商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三、海外华商富豪实力的普遍增强
    (一)美国的华商富豪
    (二)其他地区的华商富豪
四、中小型华商是海外华商实力的主体
五、海外华商实力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勤劳、节俭是华人致富最根本的原因
    (二)更热衷从事工商业
    (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四)与中国大陆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
    (五)大批富豪从中国移民国外,极大地增强当地华商的实力
结 语

(5)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 创新点和特色
    1.4 局限和不足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金融稳定
        2.1.1 金融稳定的定义
        2.1.2 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
    2.2 金融自由化
        2.2.1 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2.2.2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2.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2.3.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
        2.3.2 金融自由化与股票市场波动
    2.4 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性的渠道
    2.5 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
    3.1 概述
    3.2 理论模型
    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3.3.1 样本选取
        3.3.2 金融危机变量
        3.3.3 金融自由化变量
        3.3.4 制度质量变量
    3.4 实证分析
        3.4.1 基本模型
        3.4.2 引入制度质量变量
    3.5 稳健性检验
        3.5.1 关于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样本处理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3.5.2 关于金融危机指标的稳健性检验
        3.5.3 对固定效应与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幅度的影响
    4.1 概述
    4.2 理论背景
    4.3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4.3.1 股票市场波动的识别与量化
        4.3.2 股票价格指数
        4.3.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及来源
    4.4 实证分析
        4.4.1 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特征值分析
        4.4.2 对股票市场波动的事件研究
        4.4.3 回归模型
        4.4.4 金融部门开放数量的影响
        4.4.5 金融部门开放次序的影响
        4.4.6 制度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文献回顾
    5.3 模型设定
    5.4 变量解释和数据描述
        5.4.1 金融稳定性变量
        5.4.2 银行业竞争变量
        5.4.3 制度质量变量
    5.5 实证分析
        5.5.1 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竞争与金融稳定
        5.5.2 金融自由化、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
        5.5.3 金融自由化、制度质量与金融稳定
        5.5.4 资本管制、政府监管、信息透明度与金融自由化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6.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6.2 微分博弈模型
        6.2.1 纳什非合作博弈模型
        6.2.2 协同合作博弈模型
        6.2.3 博弈结论分析
    6.3 演化博弈模型
        6.3.1 演化模型建立
        6.3.2 演化模型求解
        6.3.3 动态演化要素分析
        6.3.4 动态演化博弈中协同稳定策略的引导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循序渐进的主动开放
        7.2.2 坚持金融自由有序化发展路线
        7.2.3 积极寻求多边合作
        7.2.4 发展协同融合模式
        7.2.5 健设协同发展格局
        7.2.6 “刚性约束”和“柔性引导”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越南房地产业外资引入现状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房地产价格决定理论
        2.2.2 国际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变动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
第3章 越南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越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3.1.1 初始阶段(1945-1993)
        3.1.2 法律规范阶段(1994-2003)
        3.1.3 曲折发展阶段(2004-2013)
        3.1.4 国际化阶段(2014-至今)
    3.2 越南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
        3.2.1 房地产市场与价格演变
        3.2.2 房地产业过快发展
        3.2.3 房价收入比过高
    3.3 越南房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行政管理问题
        3.3.2 企业融资困难
        3.3.3 法律问题
第4章 越南房地产市场外资引入现状及影响机制
    4.1 越南国际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状况
        4.1.1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分析
        4.1.2 房地产外商投资呈上升
        4.1.3 国际资本流入
    4.2 外资对越南房地产市场影响途径分析
        4.2.1 直接途径
        4.2.2 间接途径
    4.3 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
        4.3.1 理论模型
        4.3.2 影响机制分析
第5章 外资对越南房地产市场影响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5.2 统计描述
    5.3 实证检验结果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促进越南房地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行政管理及政策制定
        6.2.2 利用外资融资
        6.2.3 完善房地产行业外资进入法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说明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
        (二)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
        (三)国家利益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与OFDI
        二、OFDI的分类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经济学视野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中政经互动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一、OFDI与母国经济
        二、OFDI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效应
        一、OFDI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二、OFDI与地缘政治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外交策略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平稳安定的双边关系有利于OFDI
        二、政治冲突对OFDI产生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日本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 从国家利益角度回顾日本OFDI的历史变迁
        一、经济效益优先,OFDI促进日本复苏为经济大国
        二、谋求政治大国,外交战略转型与对外投资调整:OFDI的停滞和调整阶段(1991-1999)
        三、OFDI新时期:OFDI的新衰退和恢复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二节 日本OFDI中的政经互动
        一、 “美日同盟”与日本OFDI
        二、中日关系曲折中的OFDI波动
        三、美日贸易摩擦与日本对美投资
        四、重在谋求政治影响力的东南亚直接投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中国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 中国OFDI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OFDI的规模发展
        二、中国OFDI主要行业现状
        三、中国OFDI的驱动因素
        四、中国OFDI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中国OFDI中的政经互动
        一、双边投资协定与中国OFDI
        二、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OFDI
        三、外交活动影响中国OFDI
        四、国际政治环境与OFDI
    第三节 关于中国OFDI格局的政治考量
        一、投资周边:通过经济外交,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周边安全
        二、投资欧美:强调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三、投资发展中国家:承担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当前中国OFDI面临的新挑战
        一、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投资阻碍增多
        二、多边投资框架仍未有效建立
        三、OFDI回报率逐年下降
        四、国内经济结构面临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OFDI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生背景及战略意义
        一、产生背景
        二、战略意义
        三、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格局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线OFDI的发展与现状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投资外交
    第三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背景下投资外交的重要支撑
        一、亚投行成立背景
        二、亚投行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投资外交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以OFDI带动经济外交,进而促进全面外交,服务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二)围绕外交总体布局,主动完善经济外交,促进OFDI,保护海外经济利益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金融稳定的研究
        1.2.3 关于汇率形成机制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与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2.1 汇率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2.1.1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
        2.1.2 现代汇率形成理论
    2.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历程
        2.2.1 1949年至1993年:汇率并轨前
        2.2.2 1994年至200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2.2.3 2005年“7.21”汇改至今:汇率市场化阶段
    2.3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状
        2.3.1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征
        2.3.2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分析
第3章 金融稳定理论与我国金融稳定度量
    3.1 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3.1.1 金融稳定的内涵
        3.1.2 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3.1.3 现代金融不稳定因素分析
    3.2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分析
        3.2.1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选择
        3.2.2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对比分析
    3.3 我国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度量
        3.3.1 基础指标选择
        3.3.2 基础指标说明
        3.3.3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度量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理论分析
    4.1 人民币汇率溢出效应理论分析
        4.1.1 汇率溢出效应理论
        4.1.2 人民币汇率溢出效应影响金融稳定机制分析
    4.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理论分析
        4.2.1 “三元悖论”理论及实践
        4.2.2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路径分析
    4.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路径分析
    4.4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4.4.1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分析
        4.4.2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理论分析
        4.4.3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分析
第5章 人民币外汇市场失衡的实证分析
    5.1 外汇市场压力(EMP)及其理论分析
    5.2 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外汇市场压力(EMP)模型和数据说明
        5.2.2 LT-TVP-VAR模型和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外汇市场压力(EMP)实证结果及分析
        5.3.2 LT-TVP-VAR模型实证结果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指标构建
        6.1.1 “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
        6.1.2 外汇市场压力(EMP)指数
        6.1.3 在岸和离岸预期(NDF)的“汇差”
    6.2 实证结果分析
        6.2.1 LT-TVP-VAR参数检验
        6.2.2 LT-TVP-VAR脉冲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实体经济路径实证分析
    7.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7.1.1 数据说明
        7.1.2 模型构建和说明
    7.2 实证结果分析
        7.2.1 外汇风险暴露实证分析
        7.2.2 公司特征对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数据说明
    8.2 实证结果分析
        8.2.1 参数检验结果
        8.2.2 LT-TVP-VAR脉冲响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和政策建议
    9.1 总结
    9.2 政策建议
        9.2.1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9.2.2 完善外汇宏观审慎管理
        9.2.3 降低实体经济外汇风险
        9.2.4 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1、资本账户开放
        2、金融发展
        3、金融稳定
        4、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5、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七节 文章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开放的度量
        2、金融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
        3、金融开放的经济绩效条件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2、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账户开放不利于经济增长
        4、资本账户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绩效条件
    第三节 金融业开放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业开放的度量
        2、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对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4、对东道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1、金融发展的测度
        2、金融深度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1、金融稳定指标的测度
        2、金融安全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金融业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演变、措施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回顾
        1、二十世纪末:开启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2、二十一世纪初期:政策试点与加速
        3、“后危机”时代: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第二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分类及其相应效果
        1、一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2、二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3、资本市场相关服务业的开放措施
    第三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展望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2、加快投资开放便利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宏观层面
        1、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2、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择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层面
        1、事件研究法
        2、事件选择
        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4、融资约束——企业融资能力与金融信贷渠道的衡量
        5、控制变量的选择
        6、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层面
        1、构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层面
        1、构建股票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外汇市场层面
        1、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方案
    第二节 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
    第三节 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附录 B:AREAER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安排与管制框架(节选)
    附录 C:IMF的金融稳健指数构成
    附件 D: 计算融资约束所用到的各项指标说明
    附录 E: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方法
    附录 F: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管制政策汇总(2011-2018)
    附录 G: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10)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系统
        2.1.1 信息系统的两个方面
        2.1.2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
    2.2 图论
        2.2.1 图论的主要概念
        2.2.2 图的数学表达方式
    2.3 决策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网络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3 信息系统环境因素评价
    3.1 信息系统环境因素评价
    3.2 信息系统改进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改革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与权重分析
    4.1 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概况
    4.2 环境因素的权重分析方法
        4.2.1 元图与关联矩阵
        4.2.2 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
    4.3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权重分析
        4.3.1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
        4.3.2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权重
        4.3.3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环境因素分析
        4.3.4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政策改善
    4.4 本章小节
5 基于网络分析模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经济新常态
    5.2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的挑战
        5.2.1 供给侧改革
        5.2.2 房地产泡沫
        5.2.3 政府与地方债务
        5.2.4 人口转型
        5.2.5 中等输入陷阱
        5.2.6 污染与资源
    5.3 网络分析法与中国经济“新常态”
        5.3.1 网络分析法(ANP)
        5.3.2 中国经济新常态
        5.3.3 网络分析法模型构建
    5.4 网络分析法结果
    5.5 网络分析法的指标与子指标结果分析
        5.5.1 扩内需的相关结果分析
        5.5.2 保增长的相关结果分析
        5.5.3 调结构的相关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方案分析
    6.1 一带一路
        6.1.1 一带一路方案分析
        6.1.2 一带一路能提供的机遇
        6.1.3 一带一路的挑战
    6.2 “十三五”计划
        6.2.1 “十三五”计划方案分析
        6.2.2 “十三五”计划与“新常态”关系
        6.2.3 “十三五”计划关键任务
    6.3 “互联网+”
        6.3.1 “互联网+”方案分析
        6.3.2 “互联网+”与“新常态”关系
        6.3.3 “互联网+”存在的挑战
    6.4 《中国制造2025》
        6.4.1 《中国制造2025》方案分析
        6.4.2 《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目标
        6.4.3 《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
    6.5 新城镇化
        6.5.1 新城镇化方案分析
        6.5.2 新城镇化与新常态之间的关系
        6.5.3 新城镇化进行的挑战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棚户区改造方式对于房价与居民消费的作用[D]. 方诚. 山东大学, 2021(11)
  • [2]“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J]. 何德旭,汪红驹,马珺,何代欣,汪德华,赵瑾,依绍华,刘奕,李超,戴学锋,于树一. 财经智库, 2021(01)
  • [3]外资进入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振兴. 四川大学, 2020(12)
  • [4]21世纪前期海外华商经济实力评估[J]. 庄国土. 南洋问题研究, 2020(03)
  • [5]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刘伟. 山东大学, 2020(01)
  • [6]越南房地产业外资引入现状及影响研究[D]. 杜明凤.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D]. 胡云莉. 外交学院, 2020(08)
  • [8]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D]. 康文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运金.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基于信息系统评价的中国经济改革影响因素研究[D]. 纳迪尔(Medjitena Nadir).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菲律宾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