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袁占剧“三国演剧”--“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_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与袁占剧“三国演剧”--“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_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演义论文,史研究论文,志平论文,元杂剧论文,三国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在长时期流传中,经历了从民间传说到文人加工的反复创作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的阶段:以《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传说集大成阶段,以元杂剧中“三国戏”为代表的从民间传说向文人创作过渡的转型阶段,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三国故事最后成熟定型阶段。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连锁的创作链,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三个阶段既互相影响,但又不是简单的直线传承关系。比较这三个阶段不同的创作特点,梳理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史的基础工作。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与宋代说话中的讲史有直接的渊源。宋代说话中,就有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①。宋代的影戏,也以演三国故事为主,高承《事物纪原》载:“宋朝仁宗,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象。”张耒《明道杂志》也记载京师富家儿喜看影戏,每看到关羽殉难时,辄终日不乐。而影戏之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因此,关于三国故事的讲史,可以说是聚合了当时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现存三国的讲史话本,有《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和《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两种,它们是一个版本的两个刻本,文字基本相同。因此下面行文,提到三国的讲史话本,皆以《三国志平话》为代表。这两种平话,题目都有“新刊”字样,说明它们并不是最早的三国话本。据宁希元考证,《三国志平话》成书于金代②,平话的流传到成书,也必然要有一段时间,但也不会早于宋代。

现存的《三国志平话》是个很不成熟和不完整的本子。其中许多情节,只有简单的梗概,如《三国演义》中写得有声有色的“煮酒论英雄”一回,在《三国志平话》中仅有二十多字:“无数日,曹相请玄德筵会,名曰‘论英会’。吓得皇叔坠其筋骨。会散。”③这段文字,没有具体的情节,事情交代得不清不楚。在说书的时候,这件事不可能如此简单地一带而过。书中有些人物和情节,突如其来,又突然消失,如书中写到诸葛亮南征,突然冒出“关索诈败”,关索此人,在前文没有出现过,在以后也不见踪影。又如平话中说刘备和赵云离开袁绍,在路上碰到一伙强盗,为首的是汉臣巩固。巩固也仅于此一见,前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此人。书中徐庶出场也很突兀,书中只说“先主到辛冶为太守,每日与徐庶宴会”。徐庶的出生来历,无一字提及。这样的情况,在话本小说,尤其是讲史话本中经常出现。张无咎在《三遂平妖传序》中也批评书中有些人物如放烟火,突然而来又突然消失。

《三国志平话》的某些章节,存在着叙述不清,情节含混的弊病。如文中写到张飞截取吕布派人去燕京买马的款项,“先主觑了大惊,骂张飞,此物皆是吕布之物。先主、关公待送张飞徐州献与吕布,又思桃园结义”。叙述突然中断,缺了下文,但意思尚明白,刘备想到桃园结义之情,没有把张飞送到徐州让吕布处置。但其中有些地方,则删节得莫名其妙,如写赤壁之战时,书中说到“却说曹操百三十万军,船上如登平地”。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因为庞统献连环计,让曹操把船只用铁链锁住,曹操的人马才能在船上如履平地。这是火烧赤壁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光看平话,不免令人生疑,为何曹操的人马在船上如登平地,又为什么在写蒋干中计之间插入这么一句话?平话说到周瑜在黄鹤楼宴请刘备,想借此机会扣留刘备,“后说汉寨赵云心闷,使人赶诸葛、关公二人复回。军师入寨,不见皇叔。赵云对军师说张飞之过,军师有意斩张飞。众官告军师免死”。这段文字疑问颇多,赵云为何心闷,张飞又有什么过错,以致诸葛亮要将他斩首?上下文皆无交代,令人摸不着头脑。平话还说到刘琪死后,刘备占有荆州,周瑜引兵十万取荆州,离荆州数十里下寨。“至日,皇叔出马。瑜言:‘前者荆州属俺吴地,你却占了!’诸葛笑曰:‘交你看一物。’两阵夹间,桌子上放一丹盘,上有锦被,令周瑜觑了跺蹬,涌血如泉。”锦被下藏着何物,致使周瑜“觑了跺蹬,涌血如泉”,反应如此强烈,实在令人费解。平话又写到周瑜设美人计,要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乘送亲之际夺取荆州,书中是这样写的:

太夫人引幼女离吴地,过大江,远赴荆州五十里。鲁肃日随行,有五千军,暗藏二十员将。“倘若荆州城闹了,乘势可取。”言未尽,只见张飞特来远接夫人,“军不用一个,去荆州外下寨!”唬吴军皆不敢来,言鲁肃坏了周瑜第一条计。……来日宴会,夫人带酒,应周郎之计。夫人即便与皇叔过盏。众官皆惊。荆王曰:“夫人过盏。”夫人见鲁肃带酒,有意杀皇叔。只见金蛇盘于胸上,夫人不忍杀之。

平话接着说孙夫人和刘备回门(书中作“吴夫人回面”),孙权欲杀刘备,被太夫人劝阻。刘备和孙夫人在路数日,离大江上有二十余里,书中写道:

探事人说与周瑜,元帅高叫江南孙夫人,道:“六条计皆不许一条!”令甘宁引三百军,南迎孤穷刘备。甘宁引军至车前,下马见夫人。夫人搭起帘儿。夫人烦恼,高声骂道:“周瑜儾软!长沙太守的女,托虏将军亲妹。我今到来,更不相顾。兼上此处有皇叔荆王,非是欺玄德,盖因不觑我!”喝一声,诺诺而退;复回说与周瑜,笑而叫:“吾将三万军到车前,拖皇叔下车,斩猾虏之贼,与夫人再言!若见托虏,问我甚罪!”周瑜众官,南见夫人,车前下马,鞠躬施礼。夫人再言:“我家母亲并家兄,使荆王过江,即合准备船机。”周瑜高叫:“刘备负恩之贼!”夫人笑,令人搭起帘儿,使周瑜再觑车中。周瑜叫一声,金疮血如涌泉。

这段描写,有两个问题。周瑜见到孙夫人,说“六条计皆不许一条”,这六条计,前文没有提及。文中写到甘宁欲以送亲为借口,领兵入城,被张飞阻止,这可算一计。(平话说鲁肃坏了周瑜第一条计,似乎也说不通)孙夫人本要在与刘备交盏之际刺杀刘备,后不忍下手,这也可算一计。孙权要在刘备回门时杀之,可算第三计。周瑜领兵阻拦刘备渡江,是第四计。那么其他两计又是什么,文中没有交代。第二个问题是,夫人揭开车帘,周瑜看了一眼,便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血如涌泉,那么周瑜究竟在车中看到什么,居然使他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文中也没有说明。

《三国志平话》有些地方叙述比较详尽,有些地方则相当简单粗率,这使人对此书的性质产生了怀疑。有人认为此书是说话人的脚本提纲,但其中描写详尽的部分已不是简单的提纲。有人认为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平话》是个删节本,当时应该还存在一个更详尽的繁本。如果是这样,那么它的性质就不应该是说话人的脚本提纲,而是一部供人阅读的普及读物。平话的结构不匀称,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此本是从繁本删节而来,删节的程度不一样,形成了详略不平衡的现象。一是此本原是简略的提纲,后来有人,也可能是出版商在刊刻时为了吸引读者而增加了某些情节。从文本作分析,似乎前一种可能性大些。如果某些情节是增添上去的,即使再仓促马虎,也不会产生上面所说的那么多漏洞。如果说是删节者比较草率,在删改时没有考虑到情节的呼应和衔接,这样的可能性更大些。然而,现在的《三国志平话》似乎也不是某一个本子的直接删节。全书的文字风格并不统一,有些地方顺畅些,有些地方扞格不通。其中穿插的诗词不多,各卷分布的密度不同,毫无规律性。卷上插入了5首诗,还有几条两句相对类似于诗的文字。卷中插入了14首诗没有两句相对的诗;卷下插入了9首诗,也没有两句相对的诗句。特别要提及的是,卷下在三出歧山中插入了一首[锺(中)吕女冠子]的似词似曲的韵文。[女冠子]本是词牌,散曲仅见马致远一套残曲,入黄钟宫而非中吕宫。像这样似词似曲的作品,在金末却有不少,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刘秉中的[干荷叶]都如此。这似乎也可以作为推测《三国志平话》成书年代的一个佐证。卷下也没有两句相对的诗句。综观《三国志平话》全书结构失衡,文字风格有异,体例也不统一,故此书很可能是以不同的本子拼凑而成。这些本子,有的是情节详细的“繁本”,有的是简略的提纲。

《三国志平话》中有不少情节缺漏,叙述含混的地方,这些部分可以从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得到补证。

元杂剧中的“三国戏”,作者名氏可考的有: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关张西蜀梦》,高文秀的《刘先主襄阳会》、《周瑜谒鲁肃》,于伯渊的《白门斩吕布》,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武汉臣的《虎牢关三战吕布》,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朱凯的《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花李郎的《相府院曹操勘吉平》、《莽张飞大闹相府院》,王仲文《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王晔《卧龙冈》等14部。无名氏的作品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翼德大破杏林庄》、《破黄巾》、《张翼德单战吕布》、《摔袁祥》、《锦云堂美女连环计》、《董卓戏貂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老陶谦三让徐州》、《张翼德三出小沛》、《诸葛亮挂印气张飞》、《诸葛亮博望烧屯》、《周公瑾得志娶小乔》、《关大王月下斩貂蝉》、《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关云长千里独行》、《寿亭侯五关斩将》、《斩蔡阳》、《走凤雏庞掠四郡》、《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私走东吴国》、《志登仙左慈飞杯》、《马孟起奋勇大报仇》、《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寿亭侯怒斩关平》、《范疆帐下斩张飞》、《诸葛亮石伏陆逊》、《张翼德力扶雷安天》、《赵子龙大闹泥塔镇》等30部。

杂剧所演三国故事,见于《三国志平话》者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破黄巾起义、张飞大战杏林庄、虎牢关刘关张战吕布、张飞独战吕布、张飞摔袁祥、王允连环计、吕布刺董卓、陶谦让徐州、张飞三出小沛、诸葛亮火烧博望、刘备赴襄阳会、刘备醉走黄鹤楼、关羽千里独行、关羽斩蔡阳、刘备东吴招亲、刘备曹操饮酒论英雄、马超起兵反曹、曹操勘吉平、曹操兵败陈仓、曹操兵败阳平关、庞统扶送周瑜尸体回江东、庞统计掠四郡、张飞遇刺、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八卦阵退陆逊等。在“三国戏”中提到与《三国志平话》有关的情节还有刘备跃马坛溪、张飞截取吕布买马钱、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关羽挂印封金、吕布辕门射戟、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斩杨修等。可以说,在“三国戏”中,包含了《三国志平话》中大部分主要情节。

“三国戏”中有些情节是《三国志平话》中没有的,如周瑜得志娶小乔、关羽月下斩貂蝉、关羽过五关斩将、张飞大闹石榴园、左慈飞杯戏曹操、张翼德力扶雷安天、赵子龙大闹泥塔镇、小乔哭周瑜等。其中有些情节见于后来的《三国演义》,如左慈飞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有些则是平话和小说都没有的,这些前不见平话、后不见小说的情节,或是剧作家创作,或是未被收入平话和小说的民间的传说。如《周公瑾得志娶小乔》演周瑜怀才不遇,后得鲁肃帮助,被孙权重用,并娶小乔为妻。剧中流露出读书人感叹不遇,期盼飞黄腾达的心理,在元杂剧中是很普遍的,这个剧本当属文人创作。又如《关大王月下斩貂蝉》说曹操白门楼斩吕布,见貂蝉美貌,欲收留之,被关羽劝阻。关羽奉命斩貂蝉,手下人皆不忍动手,最终关羽在月夜斩了貂蝉。这本是民间传说,剧作家将其敷演成了一出杂剧。除此之外,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还很多,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说张飞卖肉,有一天外出,将刀压在大石下,吩咐伙计,有谁能从石下取出刀,就将肉卖与他,并让伙计打听他的居处。关羽前来买肉,从石下取出刀,于是张飞就和关羽结为兄弟。这个故事不见于《三国志平话》,也许是直接取于民间传说。④

“三国戏”中写到的某些事情,虽见于平话,但比平话要详尽严密得多,并且弥补了平话中的缺陷和漏洞。如《两军师隔江斗智》写周瑜定下三计,欲加害刘备索取荆州。第一计是令甘宁借送亲之名带兵入城,乘机夺取荆州,结果被张飞挡在城外;第二计是让孙夫人在洞房刺杀刘备,孙夫人并未下手;第三计是乘刘备和孙夫人回门之际,派兵扣押刘备索取荆州,孙夫人喝退追兵,在张飞接应下离开吴地。剧中写到周瑜赶上孙夫人和刘备的乘车:

[周瑜做下马跪科,云]“小姐,某周瑜定了三计,推孙刘结亲,暗取荆州,今日甫能请的刘备过江来,拿住他不放回还,这是某赚将之计,怎么这江口上小姐倒叱退了众将,放刘备走了?着某甚日何年得他这荆州?你护你丈夫家,也不该是这等。”“[张飞做揭帘子科,云]兀那周瑜,你认的我老三么?好一个赚将之计,亏你不羞。我老三若不看你在车前这一跪面上,我就一枪在你这匹夫胸脯上戳个透明窟窿。”“[周瑜做气科,云]原来是张飞在翠鸾车上坐着,我枉跪了他这一场,兀的不气杀我也!”[做气到科][甘宁云]“三将军,俺元帅箭疮发了也。”⑤

这段情节,交代得清清楚楚,周瑜看到车中坐的不是刘备而是张飞,一来为自己的计谋失败而懊丧,一来为白白地给张飞下跪而感到羞愧,周瑜是个高傲自尊,气量狭小的人,因此才急火攻心,迸发箭疮。而《三国志平话》中只说“夫人笑,令人搭起帘儿,使周瑜再觑车中。周瑜叫一声,金疮血如涌泉”,并未说明周瑜在车中看到了什么,他的金疮血如涌泉也就让人感到意外了。

《三国志平话》在说到刘备跃马坛溪时,引了一首诗:“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坛溪。滴驴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诗的第二句让人费解,这王孙究竟是谁,他又是怎样把刘备引到檀溪的?平话前后文皆未交代。这个问题,在高文秀的《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中找到了答案。剧中写刘琮欲害刘备,让蒯越、蔡瑁去找家将王孙,让王孙偷走刘备的坐骑的卢马,使刘备无法脱身。王孙偷马时被刘备撞见,就要杀刘备,刘备说明刘琮加害自己的原委,王孙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起了同情心,就把刘备送到城外檀溪。刘备马跃檀溪,这才摆脱了蒯越和蔡瑁的追杀。

《三国志平话》中很多没有交代清楚的事情,在杂剧中都有了答案,尽管有些答案并不高明,但也可以看出杂剧作家弥补平话漏洞所做出的努力。如《三国志平话》说到诸葛亮率兵攻打金陵郡,“军师使魏延相杀,二日不分胜败。使张飞对阵,与黄忠斗到十合,又不分胜败。黄忠言曰:‘吾只识云长,岂识张飞!’”黄忠的话也很突然。读了无名氏的《走凤雏庞掠四郡》,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剧中写张飞和黄忠对阵:

[黄忠云]张飞你回去,我不和你厮杀。则着你二将军出来。我和他有仇。[张飞云]你怎生和他有仇?[黄忠云]他当初和我应举去,为他和我平日有仇,他去御史台里插状,告下我一篇虚词;他后来走了,倒拿住我打了二十,罚我在本处隐迹数年。我今日要与他交锋。你回去,我则要你二哥云长来。

关羽和黄忠结怨的事情,在其他有关三国故事的作品中从未提到。此剧中黄忠把关羽说成是告虚状的小人,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胸襟坦荡、正直无私的关羽形象格格不入,但也总算为平话中黄忠的话做了注释。

“三国戏”对《三国志平话》中某些荒诞不经或不合情理的情节做了改动。《平话》写到庞统投奔刘备,未得重用,只做了一个历阳县令。庞统心中不满,错断了公事。百姓赴荆州向刘备告状,刘备派张飞前去处理。张飞到县衙,见庞统在睡觉,酣声如雷,连砍数剑,揭被一看,却是一条狗。在《走凤雏庞掠四郡》中,庞统不愿治理剧繁的公务,为图清闲就让主簿代理县令。简雍听说庞统不理正事,终日恋酒,派张飞到耒阳县取庞统首级。张飞到县衙,遇到主簿自称县令,就把他当作庞统杀了。杂剧把张飞杀狗改为误杀主簿,并交代了误杀的原因,就显得合情合理。

将“三国戏”和《三国志平话》相比较,两者在许多主要情节上相同或相似,但《平话》基本上保留了民间说话的面貌,而“三国戏”则经过文人的修改和润饰。如上所述,《平话》是一部刊刻得很粗糙的讲史话本,多有叙述不清,情节不合理,事理荒诞之处。“三国戏”改正了《平话》的错误,弥补了《平话》的漏洞,故事更加丰富,叙述更加完整,情节更加合理,文字更加顺畅。《平话》中的人名、地名错乱得厉害,在“三国戏”中也都得到了纠正。《三国志平话》产生于金代,杂剧中“三国戏”产生于元代或元末明初,而且大多经过明人的修改。很多学者认为,《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戏”是同源异流,它们都取材于民间传说,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袭关系。持上述观点者,喜欢举两者在描写同一事件中情节不同为例证,其实因袭并不等于照抄,有所改动是很自然的。中国古代戏曲取材于小说很普遍,但还没有拷贝不走样的。“三国戏”还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有大段的对白,这些对白都有交代情节的作用,有的剧本出场的人物众多,如《张翼德单战吕布》第一折,出场的人物有袁绍、刘表、陶谦、公孙瓒、袁术、韩俞、曹操、韩升、孔融、王旷、赵庄、鲍信、张秀、乔梅、吴慎、田客、刘羽、孙坚、刘备、关羽、张飞,共有21人之多。这么多的人物登台,既不符合戏曲创作的惯例,也不适合舞台演出的实际,元杂剧戏班的演员一般不超过十二人,同场上场的人物在五个左右。⑥“三国戏”这些反常的情况,也正是受说话影响而造成的。“三国戏”在创作中,既汲取了民间传说,又承袭了《三国志平话》,认为“三国戏”与《三国志平话》没有直接的关系,恐怕不符合事实。

在《三国演义》的形成史中,《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中的“三国戏”、《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个重要阶段。元杂剧上承《三国志平话》,下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三国故事定型中起到了过渡作用。

如果把《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互相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故事情节上,“三国戏”更接近于《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较大的区别,说明“三国戏”还处于三国故事尚未最后定型的阶段。有些情节,见于《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戏”,而不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如“张飞大战杏林庄”、“张飞单战吕布”、“张飞三出小沛”、“张飞大闹石榴园”、“张飞摔袁祥”等。张飞摔袁祥是流传很广的故事,不仅见于《三国志平话》,杂剧有《摔袁祥》(已佚),而且在其他杂剧中也多次提到此事。如《张翼德三出小沛》中刘备自白云:“因张飞石亭驿摔死袁祥,淮王着纪灵统军报仇。”《曹操夜走陈仓路》第三折杨修唱[滚绣球],赞扬刘备的五虎上将,说到张飞是“石亭驿那气举”,也指摔袁祥之事。《寿亭侯怒斩关平》中张飞说“比起我那摔袁祥、鞭督邮,当阳桥上喝退曹兵可如何?”这么重要的情节,却未收入《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认为摔袁祥和鞭督邮的情节类似,鞭督邮多少有些历史依据(在《三国志》中,鞭督邮是刘备的事情),因此就保留了鞭督邮而删去了摔袁祥的情节。另一方面,这与小说有意淡化张飞的形象有关。在《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戏”中,张飞是最为突出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多于其他人。这也许是因为民众特别喜欢张飞式的草莽英雄,就如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李逵的形象最为突出一样。到后来的《三国演义》,张飞的地位逐步下降,诸葛亮和关羽变得更为重要。这样的变化,体现了文人与市民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有些故事,在平话、三国戏和小说中都有,但在具体情节上,三国戏往往和平话比较接近,而与小说比较疏远。如平话和杂剧《走凤雏庞掠四郡》都写到庞统投奔刘备,未得重用,于是说反四郡。诸葛亮派兵攻打,庞统暗中协助诸葛亮收复四郡。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有收四郡之事,但与庞统无涉。剧中称黄忠与关羽有夙怨,与平话中黄忠“吾只识云长,岂识张飞”一语有关。剧中张飞欲杀庞统,结果误杀主簿,与平话中张飞杀犬类似,而这些情节皆不见于小说。

有些三国故事同时出现在平话、三国戏和小说中,但比较三者,可以看到其间演变的轨迹。如《三国志平话》写周瑜死后的事情:

周瑜死,庞统厌住将星,当夜将周瑜尸首,有日过江。军师拦住。武侯曰:“吾知周瑜死,将星厌住者,庞统计也。”庞统闻言,出与军师相见。军师放过尸首。

在杂剧《走凤雏庞掠四郡》中,这件事是如此写的:

[周瑜云]我倘若不讳呵,师父,怎生保全我这尸首,可也好也。[正末(庞统)云]元帅一头身故,孔明便知也。[周瑜云]他怎生便得知?[正末云]他终日夜观乾象。见你将星落了,便得知也。[周瑜云]师父,似此呵,怎生设一计,保全我这性命到江东,可也好也。[正末云]元帅放心。我与你祭住这将星。我送元帅到江东,意下如何?……

[孔明云]……今朝有周瑜西取巴郡,被某料敌三气,此人因病而亡。我观此人将星不退,必有人厌住他将星。料别人不会,止有凤雏与贫道会厌将星。今日我在此江口等待,周瑜船只必往此处过;有他无他,我便知道也。兀那来的,必然是周瑜的船只。你那船只上,莫非有凤雏么?……[正末见孔明科,云]孔明,你怎知我在此?[孔明云]我明知你这一来。我见将星不退,料想是凤雏在此。[正末云]孔明,你这一来为何?[孔明云]我想周瑜元帅,赤壁鏊兵之后,助俺破曹;不想周瑜今日他身亡,我特来祭奠。小校,将过那祭奠的礼物来。元帅生时了了,死后为神。与我收了者。[做祭祀科,云]哥哥,你此一去往那里去?[正末云]孔明,我送周瑜元帅尸首,往江东去也。

杂剧写周瑜死后,庞统厌住将星,护送尸首往江东,遇见诸葛亮,与《三国志平话》相同,但增添了孔明祭奠周瑜的情节。在小说中,删去了庞统厌住将星,护送周瑜尸首过江的情节,而改写为柴桑口卧龙吊孝的情节,故事嬗变的线索是很清楚的。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的情节。《平话》写董卓弄权,王允为国事而担忧,忽见貂蝉在园中烧香,询问之下,方知貂蝉姓任,原是吕布妻子,后离散不能相见。王允欲借貂蝉施连环计,将她如亲女一般看待。过了数日,王允请董卓筵会,让貂蝉唱歌陪酒,董卓爱其姿色,王允答应将貂蝉送往董卓府。次日,王允又请吕布赴会,让他与貂蝉相见,并答应选良辰吉日把貂蝉送进太师府,促成其夫妻团圆。后来王允把貂蝉送进太师府,董卓与貂蝉夜晚饮酒,吕布自外回府,见貂蝉与董卓在一起,大怒,拔剑刺杀董卓。吕布逃入王允府中。李肃要杀吕布,经王允、吕布劝说,幡然醒悟。

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是这样写的:董卓专权,有篡位之心。太白金星抱布掷董,两头两个口字,中间写着“千里草青青,卜日十长生”,暗示董卓将死于吕布之手。貂蝉姓任,小字红昌,本为吕布之妻,与吕布失散后,流落王允家,王允将她视作亲女。貂蝉在园中焚香祝告,愿早日与吕布团聚。王允得知,让貂蝉实施连环计。王允先让吕布与貂蝉相认,并答应将貂蝉送与吕布为妻。王允又请董卓赴宴,要将貂蝉送与董卓为妾。王允将貂蝉送进太师府,出门时遇到吕布,说本想送貂蝉到太师府与吕布成亲,却被董卓霸占。此夜,貂蝉偷入吕布私宅,故意以言语激怒吕布。两人说话时,被董卓撞见,吕布打倒董卓,躲进王允府中。董卓派李肃去捉拿吕布,经王允劝说,李肃反戈,愿协助吕布诛杀董卓。王允让蔡邕骗董卓入朝。吕布、李肃拿下董卓,在银台门斩首焚尸。

小说中这一段的写法与平话和杂剧又有所不同:貂蝉自幼入王允府,王允以亲女待之。王允欲施连环计,先将貂蝉许与吕布,又送与董卓。王允将貂蝉送进太师府,对吕布说本是给他成亲,不料被董卓强夺。吕布乘董卓入朝之机,往凤仪亭私会貂蝉,被董卓撞破,董卓以戟掷布,布逃走。董卓本要杀吕布,被李儒劝阻。吕布与王允密商杀董事,并暗中买通了李肃。李肃骗董卓入朝,途中听小人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又有道人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董卓入朝,被吕布刺杀。董卓焚尸街头,蔡邕伏尸大哭,被王允下狱缢死。

比较起来,平话的情节最简单,杂剧更详尽,而小说尤其曲折。小说写貂蝉进太师府后,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描写得更细腻曲折,人物的塑造也更鲜明生动,比杂剧更富于文学性。

通过对《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比较,可以看到三国故事的成熟定型,经历了一个由俗趋雅,由民间传说向文人创作的发展过程。《三国志平话》虽然初步形成了后世小说的叙事框架,但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聚合。杂剧对民间传说作了一番整理工作,删改了平话中过于荒诞不经的描写,弥补了平话中的疏漏和缺失,但基本上还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的。杂剧可以说处于三国故事发展的转型阶段。小说则参照历史,对平话和杂剧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加工,使三国故事最后成熟定型。

注释:

①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

②参见宁希元《〈三国志平话〉成书于金代考》,《文献》1991年第2期。

③“坠其筋骨”,“筋”为“筯”之误,“骨”为衍文。《三国志平话》的引文,皆据丁锡根点校的《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下面引文不再一一出注。

④还有不少只是口头流传,从未被写成文字作品的三国故事,如赵景深先生在《柴堆三国》中举到的关羽和周仓比武的故事,这也是研究三国故事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⑤文中杂剧引文,皆据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下不出注。

⑥参见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国演义”与袁占剧“三国演剧”--“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_三国演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