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论文_李敬婷

【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选于我院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每组患者100例,A组患者选择采用0.9%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B组患者选择采用0.6%的加磺酸罗哌卡因进行,C组患者选择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调查可以看出,从麻醉效果方面,三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比麻醉的不良反应,可以看出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低于A组和B组两组患者,P<0.05。结论 在进行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小浓度的麻醉药物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不会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

【关键词】B超引导;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腋路臂从神经阻滞主要通过采用动脉搏动定位或者是盲探异感来进行,这种麻醉成功率一直没有得到突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科技水平不断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应用B超定位下腋路臂从神经阻滞,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功率,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B超定位下腋路臂从神经阻滞的过程当中,麻醉效果和阻滞效果存在直接的关联。罗哌卡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麻醉药物,这种药物具有较为确切的镇痛效果,而且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最近这些年临床上应用罗哌卡因的药物浓度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为进一步的研究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浓度,本研究进行探究,结果取得满意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全部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患者根据ASA分级标准均为Ⅰ-Ⅱ级。对本研究组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48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2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7.5±6.20)岁。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分为A、B、C3组,每组患者均为10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和提质量等情况进行检验分析,三组患者之间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1.2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需要密切对患者进行血压的监护,了解患者心率等各种情况,为患者开通外周静脉通路。为患者使用的麻醉药物主要以甲磺酸罗哌卡因为主,三组患者的药物的规格,厂家相同。

首先保持患者为仰卧位的姿势,患者头部要保持摄像位置,保证患者的肢体和身体之间为直角,患者前臂选择外展姿势,手肘关节需要略微曲张,患者手臂可以借助床支撑,患者手背向下。首先需对患者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在B超引导之下,对患者进行腋路臂从神经阻滞检查,检查仪器主要为阿洛卡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置检测仪器的工作探讨频率为10-13MHz,在患者的腋窝顶端对仪器进行定位和检查,同时使用7号输液针头,在超声引导之下进入患者皮肤,针头和腋窝顶端以30度夹角插入患者皮肤组织之内,合理使用麻醉药物,将穿刺针插入患者腋动脉周围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等进行注射,麻醉药品注射的剂量需要控制5~8ml,A组患者使用0.9%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患者使用浓度为0.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C组患者使用浓度为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

1.3效果判定

针对本研究三组患者的温觉起效时间、患者的痛觉起效时间已经阵痛时间和不良反映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比。起效时间是指在完成药物注射以后,采用乙醇棉签对患者持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区域的温度觉、痛觉消失时间进行分析。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是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患肢出现疼痛的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3.0进行评价,所有涉及到的计量资料,选择采用t值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研究调查可以看出,从麻醉效果方面,三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比麻醉的不良反应,A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4例,B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例数为8例,C组患者不良反应2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C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低于A组和B组两组患者,P<0.05。患者的麻醉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上罗哌卡因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这种药物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麻醉药物,和传统的麻醉药相比,哌卡因具有更加确切的镇痛效果,还能够延长阵痛时间,还能有效地对于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产生抵对象效果,所以这种药物在临床上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具体来说这种药物的外周神经阻滞当中,最佳的容量和浓度都存在有一定的争议,有临床研究认为,应用浓度较高的药物可以提高麻醉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临床学者认为应用较高浓度等药物不会提高要麻醉的效果,但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还有一些临床研究学者认为,应用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仍然可以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仍然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浓度较低,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也会对麻醉阻滞产生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是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经过多年实践现如今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安全认证,因此其可操作性相对较高,而且在麻醉方面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因为这里方法在治疗组织方面进入桡神经大多位置相对较深,并且正中神经、桡神经、腋动脉、尺神经的解剖位置会因人而异,麻醉穿刺有效率较低、麻醉后会对神经产生应激性刺激,容易引发神经元以及神经周围血管的药敏性反应。本研究基于此分析B超引导之下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从结果来看,C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以证实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进行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小浓度的麻醉药物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不会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田毅,柳培雨,田国刚.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05(03):415-418.

[2]高金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08(02):57-59.

[3]肖艳英,常业恬.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5,07(09):102-106.

论文作者:李敬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论文_李敬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