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体育场文化_奥林匹克论文

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体育场文化_奥林匹克论文

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的赛场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赛场论文,人文奥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054(2004)01-0135-06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使国人受到巨大的鼓舞,两年多前这个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已经化为脚踏实地的工作,开始为奥林匹克创造新的历史,正如萨马兰奇所期望的,北京应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使全世界人民在奥运会期间把目光的焦点对准北京,这对北京乃至中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北京已经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这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人们希望的是把奥林匹克理想全面引进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理想。

赛场文化是“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人文奥运的理解,东西方有同也有异,“人文”在西方源于人类一词,在中国则源于“人”和“文”的组合。中国有学者指出,中文里“人文”有两层意思:第一,“人”代表着理想人性,指什么是理想的人;第二是“文”字,在古文中“文”同“纹”,意思是说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性。结合起来看,“人文”是指理想人性只有一个,而实现理想人性的方式却有多种多样。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的体育思想也正是试图使奥林匹克成为实现理想人性的一种手段,在他亲手制定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就这样写道:“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顾拜旦虽然接受的是19世纪的教育,但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先驱者,他认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尊重人性和社会和谐的需要,文化不再是社会上有钱和有闲阶级独享的特权。他认为:“文化将是社会上每一个人共有的财富,且将普及全人类。”这里不难看出顾拜旦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推崇。为了实现理想人性,人类采取了教育、实践等不同途径,其中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凝聚起全世界众多竞技运动项目的优秀的运动员,通过比赛以及恢弘的庆典形式实现这一理想的。萨马兰奇先生也说:“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在最广泛、最完全的意义上来讲,它是不能同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人。”可见,从理想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文奥运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思想。这个“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运动员,也有赛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和在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各国人民。

奥林匹克的赛场文化可以追溯到很远。奥林匹克的赛场文化一直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前338年,是古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时期。当时希腊是一个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很发达,古奥运会成为希腊人民的盛大节日。古希腊奥运会是宗教、竞技、教育和文艺的结合,形成了欧洲最早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观众是随着城市生活的兴起而产生的。古希腊崇尚人体美,他们用希腊盛产的橄榄油涂在身上,阳光照耀着他们棱角分明的肌肉,看台上的观众被赛场的激烈和美感激发得沸腾了,后来记载那时观众情绪的笔触也是生动的:“所有这些形形色色,喧嚷吵闹,数也数不清的人群,使这伟大的城市充满了一片含糊的、乱纷纷的、但是快活的哄响,那片喧闹声,只有千万个蜂房放在街道上发出来的嗡嗡声才能够跟它相比。”还有人这样描绘古希腊奥运会上观众的喜悦:“当夜幕来临,少女般美丽的月亮将柔和的月光撒向大地,到处歌声悠扬,呈现一派节日的欢快景象。人们兴高采烈,彻夜狂欢。”可以想见,当时的赛场文化在市民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因为政治和自然界的原因,奥运神城的废墟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延续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终结了。1896年4月6日,现代奥林匹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古奥运举办的地点希腊雅典诞生了,它不是古奥运会的翻版,而是对奥运精神的发扬光大。有一个决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是历史性和划时代的。当时希腊一些有地位的人士认为,奥运会是希腊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只能在希腊举行,雅典应成为奥运会永久地址。希腊国王乔治一世亲自出面,要求将雅典定为奥运会固定会址。顾拜旦先生据理力争,要将奥林匹克的精神乃至赛场文化发扬光大到全世界去。他说,奥林匹克运动是希腊的,也是全世界的,奥运会必须在不同国家举行才能具有国际性和富有生命力,希腊被说服了。100多年的现代奥运史证明,这样做能使各个举办国的观众在赛场体验到奥林匹克精神。

第二届奥运会从第一届的雅典挪到法国巴黎,当时巴黎市区加郊区人口达到870万,在赛场上,法国人观看到世界各地优秀运动员的精彩比赛,巴黎赛场也成了全世界的窗口。奥林匹克的赛场文化越来越汹涌地席卷了全世界。多少届奥运会,多少个主办城市的赛场都极大地弘扬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在赛场,各国的运动员激烈竞争,为各自的祖国奋力拼争。他们同时又是和平的使者,在这里实践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理想。它也成为人类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的一种特殊文化。在体育场和看台上,这种文化充满着各种奇异的反差:对抗与友谊、激动与平静、庄重与幽默、狂喜与悲伤、高雅与通俗……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青春、健美、激情、期盼、振奋乃至痛苦和烦恼,它如同一股巨大的洪流,感染和裹挟着社会上每一个阶层和成员。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里说的:“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之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互相尊重和学习,使不同的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

现代人所要求的社会性格,和现代体育特别是现代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体育运动以它巨大的感染力,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鼓励群体力量和团队精神。体育始终在培养志趣、爱好、素质等方面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又培养人具有高度的民族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更丰富更有激情,体育运动还可以调节社会气氛,使人的生活更有朝气。所以十几年前巴黎的一位市长说:“要想少修建监狱,就要多修建球场。”赛场就是这样吸引着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贫富的人纷纷涌向它。

赛场文化的重要性

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将汇集全世界的体育精英乃至各国政要、商界名流和体育爱好者,他们会首先从赛场体验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体育精神、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中国人的包容性乃至中国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有所准备,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迷将同体育明星一样,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从某种程度讲,这是北京举办奥运会所开辟的另一个战场。在16天时间里,北京的赛场虽然总共只能容纳几百万人次的观众,但全世界将有几百亿人次(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全球有400亿人次观看,奥运会观看人次与之相仿)通过直播来看比赛,同时也看到了赛场,我们在平常状态下不可能有更好的机会能让这么多人来了解北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一个非洲国家的运动员刚刚学会游泳,他的成绩甚至比不过一个普通人,他参加及格赛时吃力地几乎要沉下去。看台上的观众为他欢呼,为他加油,那声音甚至超过了给本国运动员的加油声,全世界的观众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并感到澳大利亚观众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芬兰5000米赛选手劳里·莱赫蒂宁夺标呼声最高,这次他却碰上了“黑马”——美国的拉尔·希尔。发令枪响后,两人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在最后阶段时,希尔稍稍落后,起初他想从内侧超过对手,后来又想从外侧超过去,但每次都受到了芬兰人的阻挡。看台上发出了吼叫声,指责莱赫蒂宁。这时,大会发言人,美国著名奥运会史学家比尔·亨利大声疾呼:请大家记住,外国选手是我们的贵宾。观众终于平静下来。发奖时,莱赫蒂宁向希尔解释自己并非故意,希尔大度地表示理解。二人互赠纪念品,观众给予热烈掌声。赛场氛围告诉人们,胜利是暂时的,而友谊则是长存的。这个赛场故事历经70年仍被后人传诵。

2002年夏天在韩日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也给我们许多启示。日韩两国分别在1964年和1988年举办过奥运会。1964年东京成功地举办第18届奥运会,这是日本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重要一步。几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由奥运会前的年均增长10.3%跃升为26.1%。日本人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经济学家认为这届奥运会是日本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里程碑。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全国总动员,振奋了民族自强意识和凝聚力,提高了韩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另外,在汉城奥运会举行时,参加的奥运会成员国为160个,其中有31个尚未与韩国建交,尤其还包括中国、苏联这样重要的大国,韩国以奥运会为契机,大大改善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促进了贸易往来,并为关系完全正常化铺平了道路。在这两届奥运会中,日韩两国观众出色地配合了奥运会的举办,他们的热情、遵守纪律、对来客彬彬有礼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汉城奥林匹克运动场开幕式上的《手拉手》与看台上热情高歌的韩国观众融为一体,它已经成为汉城的标志性形象传播到全世界,这是在常态下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巨大效应。2002年世界杯,韩日两国足球队的表现都让世界感到吃惊,而两国球迷的表现也一点不亚于欧美球迷。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足球暴力事件愈演愈烈的今天,他们通过与警方的共同努力,创造了没有在球场发生任何暴力斗殴的奇迹,而4年前,法国世界杯还发生了数起震惊世界的球迷闹事、袭击警察的事件。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评论说,韩国球迷水平最专业,他们在衣服着装上能做到几百万人一致。赛场里是清一色的红衣服,“红魔”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骄傲。他们在每场比赛入场时,“红魔啦啦队”队员会按照座位号发给观众每人一张印有看球注意事项以及啦啦队的标语口号、节奏和队歌,他们的红衣服成为声势异常浩大的红色背景。他们永不疲倦地高呼自己的国名,但他们并不羞辱和谩骂对手,他们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人浪,人浪波及的地方都会有球迷扔出的纸片如天女散花般落下。出人意料的是,球赛完后那张背景纸又变成一个纸簸箕,看球的观众一一将遗落在场内的垃圾收拾干净。韩国足球在世界杯上获得史无前例的第4名,如果说这个名次还有裁判因素的争议,那么韩国球迷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他们的观众和赛场文明受到全世界的公认。日本作为另一个主办国,其赛场环境也相当有序。日本观众也没有暴力事件和行为,当有日本队参加比赛时,全场有力地发出加油声,当本国球队胜利时,他们共同身着日本队的服装,兴奋地聚集在一起高呼。1/8决赛他们输给土耳其,观众虽然痛哭流涕,但也理智地接受现实,没有攻击对方球迷和裁判的行为,给人以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的印象。这些都值得我们的观众在未来的6年里认真学习。

2008年奥运会的赛场文化

北京是文明古都,首善之区。在未来的奥运赛场上,北京和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表现都将产生世界影响。应该说,在赛场这个特殊的氛围里,人的行为会受到影响和感染,极易变得异常激动甚至失态,因为这里承载着太多的荣誉或者羞耻,这里有太多勾人魂魄的情节。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研究赛场文化,杜绝赛场暴力,使观众文明、热情、有礼貌、有大国风范,观众应该懂体育,会欣赏,既为自己国家选手的优异成绩喝彩,也为其它国家运动员的杰出表演鼓掌,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是不分国界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合格的奥林匹克的观众,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也才能使2008年奥运会成为歌颂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塑造和谐发展的人的舞台。

由于奥林匹克理想的深入人心,也由于绝大多数奥运会项目不像足球那样“疯狂”,因此奥运会的暴力事件要远远低于世界杯和各国的联赛。但赛场的暴力是绝对要给予高度重视和防范的。2008年奥运会的足球水平虽然比不上世界杯,但中国还从来没接待过这么多世界高水平的球队,对于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球场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害,上个世纪球场死亡数百人的事件有好几起,死亡几十人的更多。阿根廷总统埃德瓦多·杜哈尔德在2002年3月5日说,他已准备停止正在进行的阿根廷足球联赛,因为联赛开始不久就有4人死亡。意大利参议院2002年春天经讨论通过了反球场暴力条例,条例规定对性质恶劣、屡教不改的暴力球迷将可判最高18个月的监禁。但是,从2002年9月到2003年3月,仅意大利、土耳其、希腊三国的联赛,就先后发生了20起规模大小不等的球迷骚乱事件,共造成200多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近几个月骚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30万欧元以上。本来在德国、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等国的足球联赛已经成为那里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人们周末休闲的首选,但在欧洲的南部、东部和中部,家长们已经害怕孩子去球场“冒险”。

当然,人们对肆虐全世界的球场暴力也并非全然束手无策。2002年6月的韩日世界杯,两国警方多次演练,成功杜绝了暴力事件的发生,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观众来说,需要学习和完善自身的东西太多太多。坐在体育场里的观众不仅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应该懂得一些规则和体育的内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掌声不盲目不偏激。中国观众应该有团结一致的精神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我们先后有几万球迷到韩国,但都是各喊各的号,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标语牌,甚至成为各公司的广告大杂烩。上述韩国球迷离开看台收拾垃圾杂物的行为,就很少在中国球迷身上发生,如在中国所有的甲A赛区,从来都是人走后留在看台一堆杂物。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却衡量出球迷整体素质的差异。过去总以为足球场的“京骂”是北京看台上的老大难,但是2003年3月下旬,在北京为主场的CBA篮球比赛中,观众向场内投掷杂物,使比赛中断3分钟。

有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也让北京球迷感到尴尬,美国在世界杯期间推出一款足球游戏软件,每个国家都用不同的声音为自己的球队加油,中国球迷的加油声竟是清晰的“京骂”。也许制造商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也许明明知道故意羞辱一下中国的球迷,如果这种声音发生在2008年北京的看台,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如果再把各地的球场污秽语言带到赛场,其影响将可想而知。还有赛场附近的“黄牛党”,他们哄抬票价,扰乱赛场秩序,也是有关部门应集中治理的问题之一。

有些看似不大的事情也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奥运会观众应该具有很高的文明素质,一般来讲,观看各种比赛时,国外观众基本都会等颁奖完毕,向胜负双方致意后才有序退场,这是一种文明素质的体现。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马拉松运动员约翰·史蒂芬·阿克沃里受伤,他咬牙一瘸一拐地跑完全程42.195公里,比首先冲过终点的冠军晚了整整一个小时。与他的精神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全场几万观众依然座无虚席,他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伟大的失败者,这一场景成为了奥运历史的经典时刻。北京奥运会这些环节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预热”。

当然,做赛场文明观众不仅仅在体育场内。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举世闻名的文化大都市,北京高水平的专业文艺团体之多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北京的演出也非常多。在奥运会举办前,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将更多地到北京来演出,这对北京的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的观众在全国的口碑不错,早在1790年京剧徽班进京,北京的观众就以高度的热情和内行的欣赏力哺育了这个国粹。即使在今天,北京观众的文明程度也是全国一流的,不少国外艺术团体在北京演出都对观众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外地的文艺团体总是以“到底是首都的观众”这句话来印证北京观众的欣赏水平。但是,我们依然有诸多不足之处,有的甚至令人汗颜。比如在严肃的音乐会和话剧剧场,总是有开幕之后姗姗来迟寻找座位的观众。某些观众将手机带进场内,发出的声音令人烦躁,有的甚至旁若无人地用手机通话,这是对演员和其它观众的不尊重。还有的观众在演出中吃东西,有孩子在剧场里跑动或者哭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观众从心里没有感到这是一种很不文明的做法。随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严肃音乐会上,艺术家在演奏的乐章之间是不应该鼓掌的,而我们的一些观众对这方面了解不够,这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和剧场在这方面做一些普及工作。当然,在通俗音乐会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更加突出。一些影剧院和文化经纪公司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在引进邀请明星上做文章,而对观众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做的很不够,有的甚至认为越狂热越好。其实,一个有艺术功力的演员最大的希望是通过自己的表演与观众进行艺术的交流与沟通。恰到好处的鼓掌才是对演职人员劳动的尊重和鼓励。但一些不该鼓掌的时候乱鼓掌、不该喊叫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尖叫让人很不舒服。有些观众为了争抢名演员的签名,在台下和剧场外围堵。这不是文明观众,而是疯狂观众甚至是野蛮观众。

这些举动看似是不经意间的性格流露,实际上却是文化素质的体现。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心、态度、习惯、性格的修炼,也就是人生的改变,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有人说,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成年礼”,既然同在亚洲的日本东京、韩国汉城都曾因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城市,那么历史更加悠久、文化积淀更为深厚的北京同样可以做到。当萨马兰奇在2001年7月13日向全世界宣布“北京”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北京将在国际大都市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北京的赛场文明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奉献给全世界!

标签:;  ;  ;  ;  ;  ;  

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体育场文化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