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工业结构转换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对策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结构的转换明显加快,并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产业结构转换已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演变,即产业结构已由传统的仅仅追求产业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转向追求资源配置和再配置(资源的产业间转移)效率的提高和结构效益的最优化,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将逐步从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新世纪。在新的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将主导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进程。因此,工业技术进步是工业结构转换的关键和前提。
“主攻工业,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工业”,是我省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振兴江西经济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工业结构转换,奔向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江西工业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对我省工业结构的转换战略的实施,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有关领导和决策者参考。
一、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省工业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在不断进步,工业结构也在发展和调整中得到优化。但是和兄弟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体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我省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仍处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
1985年到1995年是建国以来江西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按可比价格计算,1995年工业总产值为1170.13亿元,比1985年增长5.3倍,平均每年增长20.2%,工业增加值为366.8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0.4%,比1985年增长3.6倍,平均每年增长16.6%。 尤其是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呈大幅增长趋势,1995年与1985年相比,合成洗涤剂增长了2.5倍,化学原料增长了1.9倍,化学纤维增长了2.9倍, 汽车增长了6.4倍,发电设备增长3.9倍,电话单机增长了13.4倍,通讯电缆增长了20.1倍,家用电冰箱增长了60.8倍。而且目前工业产品产量的成倍增长是在工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实现的。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省595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 %以下的达388种,其中,房间空气调节器的生产能力只利用了1.1%,排油烟机的生产能力只利用了1.7%,就是产量增长60.8 倍之多的家用电冰箱的生产能力也只利用了53.2%,生产能力利用率在90%以上的仅有44%。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省工业规模的扩大仍处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这些年,通过改建、扩建、引进设备等增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省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在以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的今天,仅仅依靠数量扩张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已经效果欠佳,生产技术水平上不去,产品品种和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就没有市场,这也是我省目前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柱产业生产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抑制了江西工业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按独立核算工业行业计算,已成为列居全省工业总产值前三位的“龙头行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也是我省今后11年远景目标规划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但从这三大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来看,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仅以产值居首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统计资料为例:作为我省龙头老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有独立核算企业700个,职工约9.2万人。平均每个企业职工只有130人,平均工业总产值为942.27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5%, 平均工业增加值为224.32万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4.2%,而江苏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为2049.29万元,是我省的2.18 倍,平均工业增加值为983.65万元,是我省的4.39倍。在我省700 多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中,只有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的产值超过10亿元,二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产值的53.08%, 可见我省支柱产业规模偏小且分散,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在工业技术进步方面,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江西工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使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详见表1资料。
表1 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技术状况比较表(以设备原值计算的比重)
国际水平
国内先进水平
(%)
(%)
江西省1985年工普资料11.5 18.64
全国1985年工普资料 12.9 21.80
上海市1985年工普资料32.0 22.72
江西省1995年工普资料20.1 16.45
全国1995年工普资料 26.1 27.70
国内一般水平国内落后水平
(%)
(%)
江西省1985年工普资料47.6622.55
全国1985年工普资料 47.0018.33
上海市1985年工普资料34.8110.18
江西省1995年工普资料52.0611.41
全国1995年工普资料 33.4012.81
从表1资料来看, 我省工业企业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以设备原值计算的比重)达到国际水平的比重为20.1%,比1985年提高了8.9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为16.45%,比1985年下降2.9%,国内一般水平的比重为52.06%,比1985年上升了4.4%,而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比重为11.41%,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即下降了11.14%。但与全国水平和兄弟省市相比,我省企业设备技术状况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我省企业设备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仍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与上海相比,我省1995年的水平还未达到上海市1985年的水平,可见,我省设备落后状况与发展较快地区的差距之大。而且根据行业分类资料得知,电力、石油天然气、铁道、船舶等行业,不仅没有达到国际水平的设备,就连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也没有。另外,从我省大中型企业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种类上看,普查汇总的主要设备有396种, 而含有达到国际水平设备的只有72种,且在这72种设备总数量中,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数仍占很小比例。由于主要工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落后,使我省许多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其性能、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市场占有率呈下降态势,最终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成为抑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国有工业比重有所下降,非国有工业比重有所上升,国有工业的主导地位虽未改变,但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72.8%下降为1995年的50.2%,而私营、个体工业由1985年的3.6 %上升为1995年的12.8%,股份制企业从无到有,1995年比重为2.2%, 其他工业所占比重也由1985年的0.3%上升为1995年的4.3%。而且在全部工业中,乡镇工业的发展非常迅猛,由1985年的15.8%猛增至1995年的36.6%,三资企业也由原来所占比重小到忽略不计而迅速上升为1995年所占比重为3.9%。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给我省工业发展、安排就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详见表2资料)。 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仅为12.8%的私营、个体工业,都安排了21.6%的劳动力就而且从表2资料的资产比重与总产值比重的比较中,不难看出, 国有工业的投入产出率已明显低于非国有工业。这种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状况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会更加促使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摆脱困境,使之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表2,江西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按资产总额计算(%)
按从业人员计算(%)
1985年1995年1985年1995年
国有工业 85.7 73.9 44.5
36.4
集体工业 13.5 15.2 39.5
40.0
私营工业0.7 4.2
个体工业 0.7
1.4 15.9
17.4
股份制工业 3.7 0.4
其他工业 …5.1 … 1.6
全部工业中:
乡镇工业 7.5 11.7 42.3
53.6
三资工业 …4.8 … 1.4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
1985年1995年
国有工业 72.8 50.2
集体工业 23.8 30.5
私营工业2.0
个体工业 3.6 10.8
股份制工业 2.2
其他工业 0.3
4.3
全部工业中:
乡镇工业 15.8 36.6
三资工业 …3.9
4.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有所调整,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有所加强,而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38个主要工业行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比重有升有降。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和调整,我省轻重工业结构以及一些主要工业行业结构有了新变化,详见表3资料。
表3 江西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对比表
工业总产值比重(%)
1985年1995年
一、按轻重工业分1.轻工业42.6
44.4
2.重工业57.4
55.6
二、按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分1.基础工业25.9
35.3
2.加工工业74.1
64.7
三、按工业行业大类分(仅列出位于前十位的)
1.煤炭采选
3.82.7
2.森工
3.52.6
3.食品、饮料、烟草 13.8
11.5
4.纺织
8.27.2
5.石油加工
2.24.4
6.化学
4.55.3
7.医药
2.13.4
8.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 7.48.6
9.冶金 13.2
16.0
10.机械 9.56.2
11.交通运输设备 6.37.9
12.电力、煤气、自来水4.65.3
位 次
1985年1995年
一、按轻重工业分1.轻工业 2 2
2.重工业 1 1
二、按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分1.基础工业 2 2
2.加工工业 1 1
三、按工业行业大类分(仅列出位于前十位的)
1.煤炭采选
9 14
2.森工 10 15
3.食品、饮料、烟草
1 2
4.纺织
4 5
5.石油加工 17 9
6.化学
8 8
7.医药 18 10
8.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 5 3
9.冶金
2 1
10.机械 3 6
11.交通运输设备 6 4
12.电力、煤气、自来水7 7
从表3可以看出,1985年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为42.6∶57.4,1995 年调整为44.4∶55.6;轻工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也由1985年的25.9∶74.1,调整为1995年的35.3∶64.7,基础工业得到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从主要行业内部结构来看,石油加工、医药、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及其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行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石油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化纤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其位次都大幅度提前,石油加工和医药都已跻身前十位,而机械、橡胶及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比重开始下降。
二、对江西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转换的对策思考
工业结构调整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不同,在工业从无到有的阶段,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创建工业,加大投资建设;在有些工业产品相对短缺阶段,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各产业之间比例由失调转变为协调。然而,从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工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看,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已经不是以比例关系协调与否为其重点,而是要实现工业结构由低向高的转换,也即要完成由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高、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高转换;由生产、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向生产、销售的市场集中度高、规模效益好转换;由传统、落后的产业、技术结构向新兴、现代化的产业、技术结构转换,从而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因此,工业技术进步在工业结构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年来,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展较快的其他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为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我省宏伟蓝图,针对目前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确定主导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江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确定,不仅要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为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应从我省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中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发挥其潜在的科技优势,更要综合考虑江西工业发展的地区、资源优势与条件;既要考虑现实生产力水平下的效益和全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更要考虑主导产业对我省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不是人为“选择”出来的,而是由于其具备各种优势条件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初期有些条件还未显现出来时,需要“慧眼识珠”为其创造条件和环境,给予必要的扶持,就能够使其迅速成长起来,并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知识与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我省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加大对主导产业的科技投入,组织科研攻关,以科技进步促进主导产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主导产业升级,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才是我省振兴工业经济,实现工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的最佳选择。
从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反映的情况来看,我省在工业技术进步方面有喜有忧。喜的是近年来在我省上至省级领导,下至企业厂长乃至科研人员都开始重视工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使我省的科技进步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多项技术进步评价指标都超过全国水平。忧的是尽管我省工业技术进步工作有了可喜成绩。但是在科技经费的投入、科技开发的工作效率、科研成果的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人员素质等项重要评价指标方面,仍落后于全国水平,与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更是巨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对科技进步在促进我省工业结构转换,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当前科技知识与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的作用逐步减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强弱将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方式(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水平。因此,确定和发展我省主导产业,实施“立足农业,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投入,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2.将工业结构转换战略与开拓市场、实施名牌战略相结合。
实现工业结构转换,实质上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粗放经营向内涵型集约经营的根本转变。这种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行为、技术创新的广度和速度,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可以这么说,市场的有效需求和对名牌产品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追求)已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没有市场的产品,是无用的产品,没有内在优秀品质的产品是短命的产品,因而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或行业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实现工业结构转换,一定要与开拓市场,创立名牌产品结合起来。谁拥有了真正的名牌,谁就拥有了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谁拥有了真正的名牌,谁就有可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则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中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哪些行业发展得快一些,哪些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哪些产品该上,哪些产品该下,已经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选择,尤其是那些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立名牌效应的企业更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强大的生命力。
3.通过重组现有存量,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从前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省支柱产业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规模相对偏小,力量分散。仅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该行业有700 多个独立核算企业,竟然只有江铃汽车集团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二个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就是这二个企业的年产量与国内同行业相比也相差甚远,如果按汽车行业规模经济产量来衡量,差距更是巨大。世界公认的汽车生产的最小合理规模为年产15万辆,而我省所有汽车生产企业总加起来的年产量也仅为5万辆左右,其它行业也存在类的似情况。企业规模偏小, 不仅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分散、生产成本过高,使企业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阻碍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省消耗水平居高不下,工业亏损持续增长,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就必须走企业集团化的道路,对现有的、分散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重组(即重组现有存量),将资金、技术力量、生产技术装备集中起来,重新配置,形成产业内部合理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关系。重组现有存量,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实施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活动的倾斜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生产的支柱产业,使其达到规模经济产量,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最终达到能生产消耗低,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