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后勤管理改革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后勤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1)02-0004-04
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的学校总务工作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学校后勤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改革“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走过了一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深水探索”的发展历程。人们对后勤管理的定位和功能进行了探索,提出: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应具备三大功能:一是保障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二是服务功能:为师生活动提供服务;三是育人功能: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育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沿着“绿色后勤”、“节约后勤”、“感动后勤”、“创新后勤”的方向逐渐深化改革,出现了不少新模式。
一、“绿色后勤”
——校园环境是一本生动活泼的教科书
校园环境属于隐性课程,师生在与校园环境自觉与不自觉的“对话”和“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绿色”正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关键词和流行色。学校如何打造“绿色后勤”?不同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做法和解释。
▲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校园要“种树”、“种石头”
该校认为,树德育人、“树木”亦育人。校园绿化不仅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绿,还应当是一种富于内涵的人文之绿。因此,他们在校园栽种树木十分讲究:乔木的主体是庄重大方的香樟;先花后叶的白玉兰是报春的使者;节节拔高的空心竹是谦虚的君子;雪松、银杏、玉春藤、水杉树等等种类繁多的树木,使校园里春有叶,夏有花,秋有果,冬有枝,一派盎然生机。学生们从有着丰富寓意的校园树木中体验到了生命之绿。
校园“种石头”是长沙市第一中学校园建设的又一突出特色。石,纯洁、坚强而永恒,凝固日精月华而成。求学、做人,要有“石头精神”。校园“种石头”,“种”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骨气。一中校园“种”的石头可不少,或幽踞塘畔,或闲卧草中,或闲伴林荫。她使莘莘学子感动、兴奋,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以绿绿人
该校把绿的内涵作了延伸,“绿”不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一种符号,一种学校的强音。学校专门成立了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园美化与增润、统筹总务与维修、管理音响与影音、环境保护与教育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大力倡导“六用”环境政策,即减少使用、替代使用、循环使用、废物利用、补充再用、维修复用。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包括无纸办公,学生呈交电子习作,节电、节水,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课程教育注重融入环境(绿)的元素,以绿绿人。
▲长沙市明德中学:打造文化校园
明德中学被誉为“辛亥革命策源地”,学校办学历史厚重。他们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不忘挖掘老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打造文化校园:新校区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功能齐全,张扬现代化文明、尽显人文关怀。校园建设延续百年文脉,彰显历史底蕴:学校采用多样精雕,书写厚重历史,其中“磨血育人”的老校长胡元谈坐像立于教学楼正厅;黄兴图书馆前坪立黄兴头像,两侧挂黄兴手迹“无我”、 “笃学”四个大字,气势恢宏;17位院士校友的头像群雕,令人仰慕;中国教育史浮雕墙,让人观后无不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自豪。
二、“节约后勤”
——自主成本经营,精细量化管理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不少学校在杜绝资源浪费、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的综合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很多成功经验。
▲山东东营市胜利科技小学:节水有新招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每当黄河断流时,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近些年来,科技小学年用水量从7875吨降到2143吨,且保持了低用水量的稳定态势,原因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一是加强节水教育,结合“世界水日”、“节水周”等活动,教育学生科学、合理用水。二是改造和维护用水设施,将自动水箱全部改为手动,杜绝滴漏。三是细化分解用水指标,合理用水,控制用水。四是循环用水。五是种植耐碱、抗旱型植物,采取湿润灌溉,即一湿一干交替的用水方法,延长灌水周期。用水如此“小气”,却显节约精神之“大气”。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应用科技小发明节电、节水
学校位于煤都淮南,当地水电价格相对低廉,学生节水、节电的意识不强,学校曾采取强制措施节约水电却引起师生不快,怎么办?
为此,淮南第二中学除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外,专门在学生中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发明了多个节水、节电设备:教学楼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校园路灯、景观灯、空调、饮水机插座自动控制系统,楼顶水箱自动补水系统,中央空调水循环恒温、恒压控制系统,水冲式厕所分时段自动冲刷系统等。技术不复杂,学校投入的费用相当低廉,但节水、节电效果却十分明显,学校每月可节电900度,节水2000吨。这样一来,不仅节水、节电、节省费用,而且师生节约的习惯也养成了。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巧用新技术
该校有公寓364间,住宿生2500人,原来热水供应系统使用800千瓦的电热水,每吨热水耗电量约为40千瓦时,每吨热水电费成本为24元。为节约水电,聪明的三中人与当地科研单位积极配合,引进资源,巧用新技术,改用地热源热泵系统,设备耗电功率仅为54千瓦,平均每吨热水耗电9.5千瓦时,电费成本为5.7元,直降18.3元,节电70%以上,每年节约资金多达40多万元。此外,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学生资料外包,改造费水设备,又节省许多开支。
▲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循环利用
该校在采取节约用水措施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学校购买了一台农用抽水机,抽化粪池和鱼塘的水浇树、灌草,既节省了自来水和肥料,又改善了鱼池的水质,树木、花草生长良好,一举多得。近来年,校舍使用新的节能、节水器具,采用节电灯管,改造旧有设备,节水、节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05年,学校被评为“成都市节能先进单位”、“全国节水教育基地”。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节省资源方法多
北大附中校园面积小。为在有限的校园内保留尽可能多的绿地和活动空间,他们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全校地下室面积多达9000平方米,用做车库、浴室、洗衣房、设备室,既缓解了用地矛盾,又使校园变得十分整洁。另外,校内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可利用资源;厨房配有垃圾处理机,可将厨房垃圾转换为有机肥料,肥料再用于校园绿化,实现资源再生。
三、“感动后勤”
——感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校只有把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后勤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让师生受到感动。感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教育。
▲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中心小学:“鸡蛋工程”
“吃了鸡蛋,考试不得零蛋”、“每天一个蛋,进步不会慢”,这样的顺口溜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早已家喻户晓。因为贫困,所以长期以来学生中午饭都是就着酸菜下饭,甚至生水泡饭。
为改善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学校开始酝酿为孩子们做点实事。他们考虑到鸡蛋便于保存、营养丰富,因此决定让每个孩子每天免费吃一个鸡蛋。作登中心小学的后勤人员每天要把鸡蛋分放到10多个改装的食用油壶里,壶上标有编号,学生宿舍的室长负责分发给每个孩子。现在“鸡蛋工程”的范围已扩大到田东县74所学校,受益学生达7095名,县财政为此支付的费用达64万元。
▲山东平阴县第一中学:一碗汤里的人文理念
这所位于贫困县的农村学校在校生7600多人,住校生4600人,许多学生很难买得起带肉的菜。因此,学校改变猪肉的采购方式,把去掉内脏的整头猪购进,自己进行分割;把剩下的骨头收集起来,精心慢火熬成骨头汤,做便宜的菜和面条、水饺时就用这些汤来做,不但菜好吃,而且解决了学生对钙质的需求。一年365天,一日三餐,学校坚持给每一位学生免费提供一碗骨头汤。一碗汤里尽显学校的人文关怀,家长为此备受感动。
▲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后勤感人故事多
该校在校师生5000余人(含幼、小、初、高),四餐一点都集中用餐,用餐人员年龄跨度大,饮食习惯不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后勤校长认为,找到合适的食堂管理员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因此他们苦心寻觅,终于感动了一位国家级烹饪大师,他不做宾馆、酒店的大厨总管,放弃月薪上万的优厚待遇,来到了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在管理上,学校后勤倡导“师生第一”的服务理念,天冷了,想办法多上热汤;天热了,多做些冷菜、凉拌菜;给高三学生送考餐;给60岁以上教师送蛋糕;为生病的教师设爱心窗口,单独开小灶……他们只要想得到,就一定做得到。
四、“创新后勤”
——寻找发展新途径
创新是后勤工作的灵魂,唯创新才有活力。后勤人应在实践中敢于寻找新的突破口,形成新的思路、方法、举措,取得新成果。创新的作用虽大得很,但并不神秘,敢于实践,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山西省实验中学:后勤信息化为管理提速
该校规模大,后勤工作繁杂,传统的管理制约学校的发展,特别是不能及时提供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学生收费、物品发放、住房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给学校的正常运转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率先在全国提出加大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主张,应用计算机设备和校园局域网,重新组建会计信息系统、学生计算机设备和校园局域网,成功组建会计信息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工资查询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网络后勤中心、房屋管理系统、办公物品发放系统,运行效果良好,管理提速。该校的经验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关注。
▲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中西餐并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难免对食堂的饮食产生审美疲劳和味觉迟钝。为此,学校后勤首先针对孩子追求时尚食品的特点,以汉堡包、咖啡牛奶和水果沙拉为突破口,中西餐并举,轮番推出汉堡包、三明治、意大利面条等;牛刀小试之后,又推出大锅麻辣烫、丰收排骨、西式炸鸡腿、过桥米线、石锅拌饭等有不同地域特色和不同花色品种的时尚食品,学生无不称好。该校又在创新上做文章,规定每周派厨师到校外采风一次,品尝社会各类风味小吃,结合学校实际,挖掘和引进不同风格的食品。
▲河南省实验中学:后勤“110”
这所学校共有192个班,在校生超过10000人,其中住宿生5000人。学校面积大,宿舍较分散,后勤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提高管理效益,他们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
一是倡导学生自律。学生成立了“学生自制管理委员会”,学生自律的效果远远好于学校管理的效果。二是丰富公寓文化,以“寝室是我家”、 “我难忘的学生公寓生活”为题材的作文评比活动,让学生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学校对公寓生活老师倡导“五声” (即见面有问候声、询问有回答声、烦恼有安慰声、失误有道歉声、进步有祝福声)和“五勤” (勤动脑、勤巡视、勤动口、勤动手和勤记录)的工作作风。公寓管理有序、师生关系和谐。三是编写《后勤管理和服务100个怎么办》,言简意赅,便于员工了解和学生查询;有困难可直接拨打学校内线电话:水工28651、电工28654、木工28652、消防6119。这种服务便捷、责任到人的管理受到学生好评。学生风趣地说:我们学校也有“110”。
▲广西南宁第三中学:给食堂管理安上“紧箍咒”
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南宁三中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上以“万无一失”为工作目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严格索证制度,把紧食品准入关;二是实地考察,寻找社会可信度比较高的企业;三是严格岗位责任,规范操作规程,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四是对食堂的经济管理进行管理“定位”,即不能只追求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五是学校给后勤上一道“紧箍咒”,食品安全工作“一票否决”。该校的严格管理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赞誉,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授予“全国后勤先进单位”称号。
五、对学校后勤社会化问题的一些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及有关部委的一系列文件都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这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笔者认为:后勤社会化决不是社会化后勤;突出教育本位,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是中小学后勤改革的必然选择。
1.中小学后勤社会化与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同
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命题下,中小学和高校的条件不同。高校服务对象是成年人,消费者对市场有甄别和维权的能力;而中小学服务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制于监护人。改革的条件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化途径。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既没有时间表,也没有路线图,又没有地区政府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可依,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地、因校制宜,有条件地推进。
此外,高教后勤是“教育服务”,中小学后勤是“服务教育”。前者落脚是“服务”,后者落脚是 “教育”。因此,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能照搬高校模式。例如:学校都有供应饮水的开水房,高校后勤在管理中可以仅作交费提示:请付水票,完成供求关系中的一个环节——价格告之,这是一种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服务行为。而中小学后勤则必须告知:小心烫手。显然,这是一种教育,是生活常识的教育,文明习惯的教育。
2.学校后勤有多重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了学校后勤可以社会化;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学校后勤工作富有“服务”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因此学校后勤社会化是有条件的。纵观后勤社会化改革比较成功的中小学校,无不看重食堂和公寓这两块后勤领地,吃、住既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生活保障,也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教育,离开教育的中小学后勤是失去本质意义的后勤,此即中小学后勤的教育本位。山东实验中学在其东校区学生宿舍楼前悬挂的“生活的课堂,人格的考场”十个大字,十分显眼,去参观的人备受教育。他们认为,后勤服务就是一种教育,服务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服务的场所就是“课堂”、“考场”。
3.中小学后勤社会化一定要谨慎
维护教育本位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权利,无条件地把中小学后勤“让”给社会,这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教育权拱手相让,是我们的严重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