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事业论文,档案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档案事业带着辉煌的成就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档案事业也加速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
档案事业已日益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1)时间上, 从文字产生算起,人类社会产生档案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的时间。在这一漫长时间内,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全部档案,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发展过程,并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2)空间上, 人类社会在世界辽阔的地域内进行活动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虽然是在各种不同条件制约下所产生的各有其特点的内容和载体,但彼此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却构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它是各个同家和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存在的一种形式。(3)内容上,档案已渗透到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的各个领域, 档案事业的发展变化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的。可以认为,档案事业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档案事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支持;同样,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档案事业与其同步发展。关于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政治家、企业家和社会各方面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
档案事业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档案事业的首要任务,这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重要战略思想。
就世界范围来说,档案事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貌。如科学技术档案是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相依存,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为,科学技术档案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它最生动、最完整、最准确地反映了科学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人类认识能力的每一步提高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然也应当包括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应该包括档案的内容在内。
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遵照这一思想,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选择只有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求中国之强盛。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迎接新技术革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起新的进军的动员大会。这就要求我国的档案事业要加大改革力度,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在实施科教兴国的过程中,摆好自己的位置,作出积极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档案与档案工作有何关系呢?现代科学技术正迅速改变着世界面貌,也促进了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作出新的思考。
档案是人类社会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档案的本质特征是所反映客体的自我认识。从哲学上看,“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第116页)。 作为特定的主体的档案,实质上是特定的客体的回归物。在这里,档案所反映的对象这种回归物是真实地、完整地、直接地呈现在人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人对档案自身价值存在的认识,是靠所反映客体的价值来判断的,而非靠有关人的概念来理解的。
悠悠历史,其间人们对档案本质的认识都是从档案本身的诸多属性出发来研究档案的,而未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认识,更未从哲学的观点去认识。
档案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产生于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人类实践活动所能涉及到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领域,都将产生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档案。因此,档案是在人类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所反映的“他物的回归”。这一性质决定了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基础。对这一点的认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各种类型档案的形成规律,是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规律相一致的。如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从1979年开始,历时16载,采用遥感技术和大比例尺,记录分析,以县为单位,乡为基础,从村做起,逐块逐片认定,测定、记录,最后形成了2444个县的土壤普查档案。这2444个县的土壤普查档案,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最后所形成的成果,这些档案是前后耗资2.8亿元所换来的, 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8.4万人,农民群众40多万人参加的劳动成果, 也是他们的智慧结晶。这2444个县的土壤普查档案,真实地反映了这次普查土壤面积131.61亿亩的历史记录,在这些档案中完整地反映了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属性;真实地记录了各类土地利用状况、面貌、分布和土壤养分状况;真实地记录了低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等。这些土壤档案是我国规划和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科学依据,是第一手的材料。在这些土壤档案中, 还告诉人们, 目前我国可利用的土壤资源约100亿亩,低于世界的人均数。 历时16载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圆满完成的标志是最后形成了这2444个县的土壤普查档案。反之,若没有这些档案,这次土壤普查就一事无成,就无任何的价值和效益。 所以, 这2444个县的土壤普查档案就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物的存在形式,是作为土壤普查的“物的回归”之物。
关于档案与文化的关系。“95西藏档案国际研讨会”,有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美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的档案工作者和专家。会议认为,西藏档案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部分。保护西藏档案,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世界有关学术界的重视和支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协调员A·普拉瑟先生在闭幕式上, 充分肯定了西藏档案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强调了抢救、保护和开发这些文化遗产的紧迫性,表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责任为抢救西藏、同时也为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做出具体的努力。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是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各个领域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记录。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项活动都要产生相应的档案。档案事业,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商标,开拓市场,已成为企业现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伴随着商标注册和管理活动的展开,加强对商标档案的管理已刻不容缓。又如为加强信贷资金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的需要,朱镕基副总理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后,要求各银行都要建立企业经营档案。再如全国有国有工业企业7.1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22万个,乡镇企业2300万个,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档案大幅度增长。企业档案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一定要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适应。还有在我们56个民族所组成的伟大祖国,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维系民族生存,延续民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重要基础的民族档案和民族档案工作一定要与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已成为有关人士的共识。
(二)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统一的。一方面,它们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统一性。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种统一性正呈日益强化之势。另一方面,由于一切运动的物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档案事业也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发展的条件,因此两者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的时空性。道理很简单,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人力总是有限的,对档案事业的投入也只能是适当的。还有一个方面,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也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现实能力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也经常要制约着两者的发展。
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促进这两大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结合过程,产生最佳的效应,并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在这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别档案部门对社会的需求不作调查研究,不分析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以一种推压的方式,加强社会的需要。结果“产销不对路”,社会不需要,不能形成最佳的社会效益。
第二,有一些地方,不考虑档案资源的占有情况,对档案部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或不调查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盲目地加大投入,搞一些形式,企图用拉动的方式,来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
我们认为,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档案部门不能采取推压的方式,社会的需求也不能采用拉动的方式,两者应该采取螺旋循环方式。即档案事业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过程,只有两者相一致时,才能实现最佳的结合和产生最佳的效益。
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环节中断”和“过程中断”的现象。
“环节中断”表现在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缺少某一环节,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以跨越这一环节实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如档案中出现的“断层现象”。档案中的“断层现象”,是指档案资源不够丰富,或反映某一客体的档案材料不完整、不准确。如某一项科研课题的档案,其它材料都有,但缺少科研过程的实验、试验、认定记录和计算分析数据方面的档案材料。
“过程中断”主要指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不相协调,有分割的现象,使档案资源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部门如何开展工作,还缺乏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工作规范。在政府转变职能后,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加强宏观管理,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在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当前还存在某些环节不合理或功能不完善的方面。按照《档案法》的要求,档案事业要纳入各地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这一规定,是保证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律依据。但是不少地方并未能将档案事业真正纳入本地区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由于这一问题解决得不好,使社会对档案的有效需求和档案部门对档案资源的有效供给之间不相协调。
(三)
关于解决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确立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思想,真正把档案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分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逆反作用是明显的。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档案管理活动已成为整个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确立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统一的大原则。因为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性,档案事业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始终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并形成经济和社会的优化结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也要依靠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不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均要求把档案事业和经济与社会进步作为一个整体,同步发展,同步规划,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统一。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任何一个层次和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整体的效应;同样道理,任何一个因素和层次也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被完全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要确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先化人后化物”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思想。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档案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80年代以来,我国的档案工作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物的浪费。在档案部门财力本来就很缺乏的情况下,所购置的一些现代化设备,不能充分地发挥效益。有些好心人认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只要投资一些财力,买几台设备武装一下,就是现代化了。其实不然。如有一些档案馆、室的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设备较先进,但水平较低,重复性多,实验性成果多,而实际应用的系统少;即使有些投入实际应用的系统,效益也较低,有些流于形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德纳认为:“物的现代化是表层的,人的现代化是深层的。现代要先化人,后化物”。这一看法,对我国正在加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有一定参考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没有人的现代化,只有物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这方面,国内外的教训是很多的。要明确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完整内容是,首先要有一批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知识和具有管理才能的人与先进的技术设备相结合,并要有一个合理的档案馆总体网络布局和丰富的馆藏结构作基础,以档案科学管理最优化为条件,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那种认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只要花钱,购几台现代化的设备,就什么都解决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的问题。我国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和防止形式主义,就要确立走先化人后化物的现代化思想。
第三,要确立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的思想。档案专业人才是指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档案学和档案事业发展作出某些较大贡献的创造型的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现代条件下,是强调掌握了科技知识和能力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轰动全球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作者帕米西认为: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争人才,抢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最激烈的竞争。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把引进海外人才列为长远的战略方针。迎接21世纪的挑战,许多国家已超前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我国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的省市和一些有远见的部门领导人,都在加快培养和引进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90年代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包括50名左右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权威,近10名能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学术带头人。江苏省要实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战略目标,急需加快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然而,我国档案事业的人才队伍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某些现实因素,我国档案事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还未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新老学科带头人的正常衔接。因此,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培养跨世纪档案事业高级人才,应成为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制定严格的选才标准,建立严格的选才制度。
第四,要加强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由于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新型档案材料不断产生,新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逐步运用,档案工作全面向着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转移。由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提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的档案资源相当丰富,社会各方面要求开放利用档案的要求十分迫切。对如何尽快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适应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都需要从战略上来研究、规划。要研究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就要有战略观念、战略头脑、战略眼光,进行战略思考,就要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不论是管理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档案事业,不论是档案教育或档案学研究,都要有战略的思想,想大问题,抓大事情,用大笔墨,做大文章。
标签:档案管理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