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研究_收入分配论文

收入分配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阶层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利益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利益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其成因极其复杂,从美国学者维克多尼1989年的“市场转型论”开始,诸多学者从政治模式、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收入分配结果的变化,探讨收入分配对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状况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认为,城市利益分层从本质上说是城市居民因天赋禀赋、资源占有、机会不同等形成的不同的城市社会群体。利益分层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进一步获取利益的能力,在这些阶层的形成过程中收入分配及其结果是最主要因素。

1.按职业划分的社会各阶层收入及其阶层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划分的社会十大阶层,我们具体讨论其阶层位置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的地域范围局限于城市,所以暂且不考虑农业劳动者阶层)。九大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其中,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水平最高,其平均月收入约为居于第二位的企业经理人员平均月收入的2倍, 约为最低位置的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的13倍。收入水平排名第二的是经理人员,其收入远低于私营企业主,但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拉开了一定档次。办事人员与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及产业工人之间各自的差异不很大。最低的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其平均月收入仅有256.32元。

运用SPSS可以得到距离测度① 的结果。根据亲疏性矩阵分析我们将社会阶层重新划分为5个层级:第一层,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层人员的收入水平最为接近而相对其他阶层很远,因此将这两个层级定义为按照收入划分的社会阶层中的上层,这一阶层的人员大部分具有高学历、拥有较强的经济资本,并且从事的为脑力劳动。以此类推,第二层也即中上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一阶层的人员同样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也主要从事非体力劳动。第三层也即中层,办事人员与个体工商户,这一阶层的人员或拥有一般的知识技能水平或拥有较少的经济资本,从事的劳动为体力与脑力兼有。第四层也即中下层,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这一阶层的人员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第五层也即下层,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在表中这一阶层与其他任一阶层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他们或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或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属于城市的边缘阶层。

我们按照收入重新划分的5个阶层计算的平均收入得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收入划分的五大阶层顺序排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对当前中国社会依据3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所作出的阶层排名顺序基本一致(除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从第一降到第三以外,其余相对顺序仍然保持不变)。这说明,依据收入分配状况所得出的社会分层次水平是与当前社会存在的阶层水平相吻合的。

表1 按收入划分阶层的平均收入

收入层别 平均月收入

上层 2440.58

中上层1047.83

中层 849.325

中下层693.365

下层 256.32

2.按行业划分的社会各阶层收入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说明各阶层收入分配状况与其阶层地位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收入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我们选取了全国25个行业及不在岗人员从1997~2002年间的平均年收入,运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按照各行业的收入状况最后得出按照行业收入划分的五大阶层。

具体的分析思路是将各行业名称作为标记变量,将1997~2002年各年各行业的全国平均收入作为观测量,距离测度方法采用欧式平方距离,通过对各行业历年收入及其变化的分析,最后将收入差别相似的行业聚成一类,得出聚类结果②。结果共聚出五大类,并且这5类之间的距离非常平均, 且每大类内部各行业间距离同样非常平均,这说明了聚类结果可以接受,并符合要求。

我们进一步针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出示数据及聚类结果得出表2。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类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及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第二类包括邮电通信业、批发业、零售业、商业经济与代理业、餐饮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第三类包括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业、社会福利业、教育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第四类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与社会团体、企业管理机构;第五类为不在岗人员。

表2 按行业收入划分的五大类明细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分类

采掘6825

7228

7507

8340

9586

11017 1

制造5979

7118

7304

8750

9774

11001 1

电力、煤气、水 9641

10457 11487 12830 14590 16440 1

建筑6652

7434

7945

8735

9484

10279 1

地质、水利 7147

7916

8793

9622

10957 12303 1

交通运输9243

9490

11971 13413 15360 17879 1

仓储6450

7292

7951

8685

9418

10312 1

平均7420

8234

8994

10054 11310 12747 1

邮电通信11745 12580 13862 16357 19991 23582 2

批发5155

6272

6917

7837

8878

10228 2

零售4383

5247

5768

6326

7297

8177

2

商业与代理 9943

13761 15502 16087 20678 28776 2

餐饮5737

6914

7314

7791

8759

9336

2

金融9656

10579 11906 13446 16172 18931 2

保险9793

10676 11860 13884 17498 21121 2

房地产 9269

10302 11579 12616 14096 15501 2

平均8210

9541

10588 11793 14171 16957 2

社会服务7642

8333

9393

10339 11869 13499 2

卫生体育8269

9460

10590 12145 14334 16342 3

社会福利6977

8152

9170

10343 12243 14082 3

教育6241

7377

8055

9336

11269 13095 3

文化艺术7924

9231

10562 12159 14735 16709 3

广电6991

7999

9171

10388 12669 14577 3

科学研究9003

10249 11661 13602 17066 20065 3

综合技术服务8905

10233 11374 16186 16007 18485 3

平均7744

8879

9997

11812 13774 15857 3

国家和政党机关 6939

7773

8920

10043 12142 13975 4

企业管理机构7073

8107

9317

10577 12038 14862 4

平均7006

7940

9119

10310 12090 14419 4

下岗9921271

1552

1842

2096

2580

5

从收入上看,第二类最高,第三类较高,第四类次之,第一类较低,第五类最低。

我们进一步抽取这5 类行业集的特征:第一类行业基本上为基础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速度较慢,对普通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因此,这些行业的平均年收入较低;第二类行业基本上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像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主要从业人员都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并且行业的整体利润较高,所以这些行业的平均年收入非常高;第三类大部分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产业,随着国家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日益加大,教育、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这些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这些行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平均年收入也较高;第四类主要是国家政府机关,随着我国公务员标准的推行,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在不断提高,加之在我国政府机关人员的收入除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外,仍然还存在着一部分隐性收入,使得这部分人的实际收入还要再高一些;第五类主要为失业、下岗人员,这部分人的整体收入虽然很低,但是可以从表2 中看出由于近几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收入提高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对行业收入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都是全国年平均收入,所以在按行业收入划分阶层时,只能体现出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并不能说明某一行业内部不同特征人群的具体阶层位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行业的不同,在某一行业中大多数人的收入决定了平均收入水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按行业分类与按照职业划分所得出的5个层次相吻合,这进一步印证了收入分配在阶层划分中的作用。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收入分配对城市利益阶层分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收入的差别不仅决定着人们经济地位的高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刘欣等人所做的武汉居民的主观分层标准调查中,81.6%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财富等经济因素是决定分层的第一因素。

因此,根据各阶层收入状况对十大阶层进行重新划分,得出的五大社会阶层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排除了人们的心理偏好,也使得这个模型具有了一定的预测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五大社会阶层的未来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处于社会上层的私营企业主、经理和以知识为背景的社会精英来说,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资本的占有将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资本积累和再投资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滚雪球”和“代际”财富生息效应开始显现;二是在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这一阶层的精英们已不满足仅仅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事实上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他们会积极参与政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就使得这一社会阶层经济资源占有量在大幅上涨的同时,也更多的占有了组织资源,进而巩固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其次,尽管大多数公共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显性收入水平低于上一阶层,但是这一阶层人员的优势在于占有更多的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而这两种资源在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是获得经济资源和收入的最好渠道,即“官位”与收入及学历技能与收入之间通常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从长远来看,这一社会阶层将会出现与前一阶层逐步靠近的趋势,对握有一定资源的人来说向上流动的趋势还会比较明显,并且在代际传承上这一阶层子女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容易。

第三,从收入上来看,作为社会中层的一般办事人员和白领等具有一定的收入稳定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他们的收入不足以使他们进行大量的资本积累,也不足以使他们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即其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难度较之前两个阶层有一定的难度),在社会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方面也不具有优势,他们对社会经济制度的稳定性更加依赖,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对他们形成的影响和冲击最大。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这一阶层的人群既不易向上流动,但也很难滑落到中层以下。

第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的前景就不容乐观了。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低技术含量的就业机会竞争将会十分惨烈,并且会逐步压低这部分人的相对收入水平,拉大与以上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前提的社会发展中,他们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使得他们没有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甚至没有能力参与竞争,其中一部分人还可能落到社会下层。

最后,属于城市边缘阶层的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由于没有稳定和足够维持城市正常生活的收入来源,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这自然使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并产生自卑感。显然,如果不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和收入保障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整体生活状况及子女的发展,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部分人必须是政府更多关注的对象,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状况就必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教育、职业培训以及提供就业渠道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其他阶层的收入差距与阶层差距。

收入分配对城市利益分层和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收入变化也是影响阶层之间流动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深入,收入分配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增大,各阶层的收入状况也会随之改变,政府应密切关注这一变化,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有形之手”调节“无形之手”在淡化阶层差距的同时,创造阶层流动的条件,扩大中间阶层发育的土壤,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社会经济基础。

注释:

① 距离测度的出发点是把每个案例看作m维空间(m为变量个数)中的一个点,在m为空间中定义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的点,相似程度越高。 如果两个案例在所有的变量上的值都相同,这两个点在m维空间中应该重合, 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零。本案例采用的距离测度方法为欧式距离测度法。即定义为:

其中,d[,ij]表示案例i和案例j之间的距离,x[,ik]表示第i个案例在第k个变量上的值。

② 聚类方法采用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 其思想是开始将样品或指标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在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为止。

标签:;  ;  ;  

收入分配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研究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