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粮食储备安全水平重点分析论文_刘四

东莞市东站粮食储备库

摘要: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储备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粮食储备;安全水平;重点

一、粮食储备安全背景

“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影响着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粮食安全”所下定义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并把世界粮食库存量至少应占当年需求量的17%-18%视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限量,强调各国政府确保本国粮食供应,提高国内粮食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粮食安全”的概念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1983年4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的解释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四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即为适应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提供持续有保障的食品供应能力;(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即确保市场食品价格稳定,并处于合理水平之下,使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3)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食品,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能够买得起;(4)食品质量安全,即消费者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是安全的、高质量的,并符合其消费偏好。也就是说为确保“粮食安全”,既要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供应量,又要建立起稳定的粮食供应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这一论述,使粮食安全的概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确。

二、粮食储备的安全均衡模型

完整的粮食安全概念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可通过国家(或全球)食物获取能力来反映,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粮食获取能力则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量、食物净进口量(包括国际粮食援助)。可以根据国家粮食总供求平衡公式进行调整,将储备变动量作为平衡项,得出一个简单的粮食储备的安全均衡模型。

年初粮食储备总量 +当年粮食生产总量 +当年粮食进口总量 =当年粮食消费总量 +当年粮食出口总量 +年末粮食储备总量

当年粮食储备变动量 =粮食产量 +净进口量 -消费总量

由此可见,粮食储备是构成粮食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总供求波动可以通过粮食储备进行缓冲和调控。粮食储备的目标包括粮食安全、价格支持、稳定收入、效益与效率等(厉为民等,以上三个目标不一定能兼顾,每个国家应有自己的重点。对于我国这一人口众多的粮食消费大国来说,粮食储备的首要任务即为保障粮食安全。

三、粮食储备的安全研究方法和模型

3.1粮食产量波动的测度方法:剩余法

由于国家储备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粮食供给波动造成的粮食不安全,粮食生产波动幅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因而确定国家储备粮的储备规模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粮食生产波动状况。目前测定波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剩余法和普查法。剩余法的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波动中分离出季节波动因素和长期趋势,然后在其剩余因素中再次分离出随机波动因素,最后剩下的余额就是波动值。剩余法又根据分离长期趋势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种,第一种直接采用时间序列的移动平均值来代表经济序列的长期趋势,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长期趋势较为复杂、不规则且变动很大的时间数据。第二种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拟合原序列的长期趋势曲线,适用于长期趋势比较明显、简单的时间序列。从理论上讲,在剔除长期趋势的影响后,还要估计并剔除随机波动才能真正得到各有关时点上的波动值。不过,实践中随机波动的数值很难估计,因此在估算波动时往往只剔除长期趋势的影响,即以长期趋势值为中心来测算波动值。根据剩余法的原理,年度波动值为当年实际产量与根据长期趋势推算出的该年预期产量的差异,观测期内产量的长期趋势值则由计量经济方法拟合方程计算得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剔除粮食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长期趋势因素,更好地反映年度间产量的波动状况,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并且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众多学者均采用剩余法测度粮食年际产量波动,因而本研究对粮食产量波动的测度亦沿用此法。

预测粮食的趋势产量,要考虑价格、技术变化、政策和随机因素(如气候)等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这里仅考虑时间趋势产量,采用单因素非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得各年相应的预期产量;年际间产量呈现出一定波动性,波动幅度可以用波动指数来表示:

Vt =(Y t -Y t)/Y t

ΔYt =Y t -Y t(4)

式中,Yt 表示趋势粮食产量,t为年份;Y t 表示实际粮食产量,V t 表示粮食总产波动指数;ΔYt 表示粮食产量的年波动值,年波动值为正值,波动指数就为正值,表示增产趋势,相反表示减产趋势。

3.2缓解波动的储备调节方式:差额模型

粮食安全储备的运行原则就是当粮食波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动用国家粮食专项储备进行调节。根据调节的具体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全额模型、差额模型和比例模型。

全额模型的思路是当某年度的产量波动超过某一设定的可容忍波动幅度时,就用专项储备予以调节,吞吐量等于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额;当某年度的产量波动在设定的可容忍波动幅度范围以内时,就由市场和其他方式予以调节,不动用专项储备;当产量波动幅度大时,就动用储备将其完全熨平;当产量波动幅度小时,就放任市场调节。对于超出边界(即使是刚刚超出)也动用储备加以调整,而对于虽然不超出边界但非常接近边界的粮食波动却不予理会,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差额模型只对超出可容忍波动幅度部分的差额进行调整,差额模型的储备调节可以克服全额模型存在的缺陷,在差额模型下,仅将产量波动大的年份利用储备调整至可容忍波动幅度的边界上。这样克服了突变式处理办法对粮食安全带边界处附近波动的不平等性对待问题,也与安全目标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差额模型的处理方式在逻辑上更为合理。研究均也表明差额模型的粮食波动调节设想更合理。因此,本研究中储备调节方式亦沿用此法。

图 1中两条实线代表可容忍产量波动的上下界限,虚线代表趋势产量。可容忍的界限代表一定的安全水平或程度(如 3%、5%等)。当某年的产量波动超过可容忍波动幅度的上限(如 A点)或低于可容忍波动幅度的下限(如 E点)时,可利用专项储备进行吞吐调节,将其粮食供给能力平滑到可容忍波动幅度的边界线水平上(而不是趋势产量水平);当某年的产量处于界内时(如 B、C、D点所示),就任由市场和其他方式调节,而不动用专项储备。

在确定了每年为了平抑粮食生产波动需要的粮食吞入(即购进)或吐出(即抛售)量后,将各年吞吐量进行累计,取其最大正值即为最大累计吞入量,取其绝对值最大的负值即为最大累计吐出量。可容忍波动幅度(即可容忍波动指数)的大小反映了粮食安全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粮食不安全或粮食风险程度。如当可容忍程度设定为 5%时,按上述思路进行粮食储备以“熨平”粮食生产波动,出现粮食不安全的可能性是5%(亦即粮食安全系数为 95%)。于是,维持一定粮食安全水平时的专项储备能力就等于过去历年最大累计吞入量(最大的正的累计吞吐量)与最大累计吐出量(绝对值最大的负的累计吞吐量)之和。具体测算公式如下式中,

Q为维持一定粮食安全水平时的专项储备能力,等于过去历年最大累计吞入量(最大的正的累计吞吐量)与最大累计吐出量(绝对值最大的负的累计吞吐量)之和;St 为第 t年累计吞吐量,St =Rt,C为专项储备应持有储备规模(C对应一定粮食安全水平的历年最大累计吐出量,即为实现该粮食安全水平的 “应持有储备”数量);R t 为第 t年吞吐量;β 为预期波动指数,即设定的可容忍的粮食生产波动幅度;V t 表示粮食总产波动指数。

四、粮食储备的安全模拟分析

4.1粮食生产波动

将年份作为解释变量,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单因素非线性回归,趋势产量的估计方程为Yt =35895 +834.2t-10.47t2(R2=0.963),粮食趋势产量、波动值和波动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 3。

4.2粮食储备规模的模拟

粮食安全政策及相应的专项储备规模政策选择取决于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变化。若国际环境宽松、国内经济稳定、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则可降低对安全水平的要求,相应也可减少粮食储备规模。若财政有足够实力,国内国际粮食供给形势较为紧张,则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增加储备规模。专项储备粮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波动指数的大小。预期波动指数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如果预期波动指数太小,就意味着政府对未来粮食安全过于担忧,将拥有庞大的储备规模;相反就意味着太小的储备规模。这都不利于真正发挥粮食储备的作用。依据不同的粮食安全的要求,设计三种专项储备规模方案,即方案一(0,0)、方案二(2.5%,-2.5%)、方案三(5,-5%)分别表现了不同的粮食安全水平。根据式(5)、式(6)、式(7)计算出三种方案的专项粮食储备规模(见表 4)。

方案一(β =0),表示专项粮食储备规模要达到能够安全弥补粮食总产量在年际间波动的水平。也就是政府将对粮食产量的任何变化都要运用专项储备手段进行干预。这时,第 t年的吞吐量应该等于第 t年的年波动值。

方案二(β =±2.5%),是将波动指数只要控制在 ±2.5%的范围内粮食安全状况就可以,政府就不必通过专储粮吞吐来平抑粮食总产量在年际间的波动,若波动指数超过 ±2.5%的范围,那么超过部分政府就要用专储吞吐来平衡,以确保粮食安全。

方案三(β =±5%),是将波动指数只要控制在 ±5%的范围内粮食安全状况就可以,政府就不必通过专储粮吞吐来平抑粮食总产量在年际间的波动,若波动指数超过 ±5%的范围,那么超过部分政府就要用专储吞吐来平衡,以确保粮食安全。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上述三个方案中的方案二是一个比较好的专项粮食储备规模方案。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专项粮食储备规模没有必要大到足以消除粮食产量年际间的任何波动。一是畜牧业、食品加工业以及其他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行业都对粮食产量的波动有缓冲作用。二是如果粮食产量没有任何波动,商业机构就没有储备粮食的积极性,为此国家有可能要承担周转储备的责任。三是国内产量的波动还可以通过改变进口数量加以平衡。四是农民的粮食储备和消费对价格变化有一定弹性,因此,方案一虽然保持了较高的粮食安全水平,但却制约了市场对粮食供求的调节机制,而且从粮食安全成本与安全效益的对比看,也是不对称的,所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

第二,方案二设计专项粮食储备规模比方案一要小,比方案三要大,是比较合理的。一是将波动幅度控制在 ±2.5%以内,根据过去的经验,我国 1% ~ 3%的粮食产量波动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就目前条件和历史经验而言,±2.5%的波动幅度,即 97.5%的安全水平是较易接受的。对于 ±2.5%的波动值,比较容易通过进出口、农户储备、商业储备和供需弹性调节予以消化的。二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波动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粮食专项储备水平也要相应调低。随着宏观经济决策不断科学化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产量波动将越来越局限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范围,波动幅度将越来越小。7181万吨的专项储备规模可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另外,有 ±2.5%波动幅度,也可以调动周转储备的积极性,使其有利可图。专项储备规模主要是为了防止和弥补粮食的最大累计减产,而最大吞入量这部分仓储能力可用于商业性仓储,但要保证一旦需要时可以启用。

结束语:粮食储备安全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储备模式要创新,措施要得力,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储备,及时淘汰老旧小粮所,建设新型储粮设备。同时储粮过程要认真执行“两守则一规定”,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保粮方法,预防和处置各种储粮安全隐患问题,不提高安全储粮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志雄.我国粮食仓储技术的概况与发展.农机化研究.2011.7

[2]王亚南.现代粮食仓储理念创新及实践价值初探.粮食问题研究.2008.6

[3]杨海涛.中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4]李林轩.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管理分析与探讨.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6

[5]国家粮食局.粮油安全储存守则2016.10

论文作者:刘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努力提高粮食储备安全水平重点分析论文_刘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