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向研究型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应向论文,图书馆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图书馆学通讯》1990第4 期刊登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报告专栏”资料推算,我国中科院、农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省市地等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所属的科学图书馆将近250家, 它们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是:它们是属于服务性的学术机构,担负着为我国科研事业服务的重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科学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同为科研服务,但后者还负有为教学服务的责任;而和承担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重任的公共图书馆区别则更大。由于科学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直接为科研服务,其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科研人员,因此从理论上讲,这些科学图书馆应是高层次的研究型图书馆,其工作人员也应是熟悉本专业文献的行家。
但从目前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现状看,实际上名不副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服务手段落后。有些县、区级图书馆都使用了微机, 中文机读目录已在全国发行。以深圳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计算机应用成果已经问世,许多图书馆开始使用计算机采购、编目、外借和检索。全国310个公共图书馆拥有不同类型的视听设备, 正由单一阅览方式朝阅、视、听全面发展。而名列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第一大馆的上海社科馆自动化尚未起步。运用电子计算机输入馆藏目录进行机检的,目前除湖北社科馆外,其他地方社科馆都未开展机检业务,网络建设更谈不上。服务手段如此落后,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如何承担起为科研服务的重任呢?
2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落后。 尽管各地社科院《管理工作条件》中明文规定:“本院图书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料基地,是为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但实际上,各馆重服务、轻科研。据统计,我国目前有90多种图情刊物,每年有2000多篇论文发表,图书馆界学术研究气氛非常活跃。然而这些刊物都不是社科馆主办,也很少见社科馆同志的文章。笔者曾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分册进行统计,1993年12期复印论文311篇, 其中仅有社科馆工作人员发的论文2篇,但真正谈论社科馆本身的文章只有1篇;同年12期2390条论文篇目索引中,也只找到2篇专论社科馆的文章。1994 年度的复印论文的篇目索引仍然各有1—2篇。至于图书馆学论著一本也没有。这反映了地方社科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之薄弱,也暴露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面前社科馆工作之软弱。
3 文献采购量减少,不能满足科研需要。 一方面伴随新兴学科诞生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文献出版量急增;另一方面随着书价上涨,购书经费短缺,书刊采购量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和图书馆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社科馆要适应科研需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已很困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问题较之一些高校馆和公共馆更为严重。例如:上海社科馆1994年中文期刊经费只有13000元,所订500余种期刊怎么也满足不了全院十几个研究所众多科研人员的需求,反映十分强烈。而附近的上海图书馆却有2000余种中文期刊,许多科研人员开始求助于上图,而上图也乐意开展有偿服务。这样,科学图书馆的责任由公共图书馆承担了。
4 对外交流合作机会少,自身地位和影响无法提高扩大。 而一些高校馆和公共馆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合作非常频繁,硕果累累。
地方社科馆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图书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解决的。事在人为,问题是看各社科馆领导有没有决心为图书馆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因为,根据上述社科馆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难看出,有些是受客观因素制约,如服务手段落后,实现图书馆自动化,只能向主管部门力争立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推广而逐步解决。至于经费短缺,文献采购量减少,乃是图书馆界的共同问题,可以通过体制改革、馆际协作、建立资源共享网络或走联合办馆道路等途径加以解决。故笔者重点只谈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搞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如何加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这是各社科馆都有条件马上启动的好事。也是地方社科馆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图书馆的突破口,这个问题抓好了,就能出成果、出人才,就能参与国际国内馆际合作与交流,形成良性循环,改善自身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强凝聚力。地方社科馆只有积极参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下面笔者对地方社科馆如何开展图书馆学科研活动谈几点看法。
首先,领导支持、重视是关键。①各社科馆领导应采取有力措施,扭转重工作、轻科研现象,把开展科研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职称制定相应科研量。例如:福建师大图书馆规定:正高每年科研工作量应占总工作量的20%,副高15%,中级10%,初级5%。 它们是参照该校对非专职科研编制教学人员应有30%的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制定的。各社科馆是否也可以参照本院科研人员工作量核定相应的指标,如:上海社科院规定副高每年完成3万字科研工作量, 图书馆作为科辅系列的副高对应标准则可核定为1万字(三分之一计算)。②根据上述要求,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聘任依据之一,作为评定职称和评优的必备条件,没有完成科研工作量的人员,当年不得评优,更不能晋升职称。③设科研奖。馆里可以从创收中划出一定基金作为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科研积极性。④合理安排工作,给予一定的学习研究时间。图书馆的特点是坐班制,事务工作多。馆领导除提倡业余搞科研、写论文外,还应想方设法为大家提供时间。笔者认为:从社科馆的现状看,只要发挥大家积极性,每周轮排半天甚至一天搞科研是可以的。每人工作抓紧点,效率就提高了。
其次,为活跃学术空气,各社科馆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①定期召开本单位学术研讨会。一般说,全国或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只能少数“头儿”参加,本单位的学术讨论会,每人都有机会参加。这样能促使大家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调查研究,加以探索。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②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学术研讨会是家常便饭;而对图书馆人员来说,则是难得机会。所以,作为馆领导应大力支持,想方设法为大家创造机会,去参加各种研讨会,开阔眼界,扩大交往,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第三,上海社科院图书馆是地方社科院馆的排头兵,应大力加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在开展科研工作、活跃学术空气方面,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型图书馆。①上海社科馆具有搞科研的优势。除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系统外,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中,数上海社科馆规模最大,藏书100万册,年购书经费100多万元,工作人员50余名,其中专业人员30多名,现任馆长(兼职)为该院信息所所长、研究员。既有文献优势,又有懂行的领导和众多的专业人员,这是开展科研的有利条件。但这些优势前几年并未充分发挥,原因是部分馆领导受事务工作困扰,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搞科研,担心搞了副业(科研),影响主业(业务工作)。故报刊上只见北京社科馆、山西社科馆的文章,而上海社科馆无影无息。这个问题应当随着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化而逐步解决。现行《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有无研究成果已成为考察、评定图书馆中高级专业职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有力的督促,对社科图书馆领导也是有力的鞭策。②上海社科馆科研工作已开始起步。去年上半年,它和本院信息所联手,先后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信息发布会和“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图书馆几位同志的发言博得了院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好评,他们说:“对图书馆应刮目相看了。”该馆主办的《内部资料索引》杂志,本来只做一般的文摘和索引条目,现增辟《文献信息研究》栏目,为开展深层次理论研究服务。
第四,其他社科馆科研工作步伐也在加快,学术成果逐渐增多。近年来各地方社科馆已经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并有所举动。1992年,全国省、市、区级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协作网形成,成立了社科系统图书馆学术委员会,1994年成都会议又评出本系统1990—1994年优秀学术成果奖。还在拟议筹备召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这表明地方社科馆已开始努力向研究型发展,可以相信这一变化一定会使社科院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收稿日期:199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