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主体模式的选择看建立“东方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迫切性--与吴继图同志商榷_理论体系论文

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主体模式的选择看建立“东方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迫切性--与吴继图同志商榷_理论体系论文

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主体模式选择看创立《东方社会保障学》理论体系的紧迫性——与乌日图同志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保障论文,保障制度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第9期发表了乌日图同志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一文(简称乌文),乌文(P39)指出:回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快”……在既没有国内经验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情况下,按照“摸着石头过河”和“急用先学”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初步实现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转轨和重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前一阶段的改革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经验总结。所以,乌文(P32)提出的经验总结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可供选择的主体制度,个人储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不可能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制度选择等。

由于乌文没有做“认真的反思与理论研究”,因此经验总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没有交待。为此,我试做“认真的反思与理论研究”。一来探索乌文《西方社会保障学》理论依据,二来提出《东方社会保障学》理论框架,与乌日图同志商榷。

1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区别

关于《西方社会学科》定义有两种:第一种定义是指“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第二种定义是指“西方社会适用的社会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采用第二种定义,理由如下,由于《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性质、目标、思维方式与研究对象等是不同的,两者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应该有《西方社会学科》与《中国社会学科》之分。[1-3]

1.1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研究性质差异:《自然学科》价值观是中立的,《社会学科》价值是由人文精神决定的,因此,东西方《社会学科》具有明显的价值偏向的。

1.2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研究目标差异:《自然学科》追求普遍概括与抽象法则,把握普遍规律,个别事物只是普遍规律的特例:《社会学科》研究只是描述一次性的个别事物,难以上升到普遍规律。

1.3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思维方式差异:《自然学科》思维方式是单一方向轨线、机械的,有明确目的、渐进嬗变式进化论思维方式,最典型的是西医学思维方式,俗称“牛顿——达尔文式”单向思维方式。《社会学科》思维方式是多个方向轨线、分叉网状结构、非目的性的、突变跃迁式进化论思维方式,最典型的是中医学思维方式,俗称“耗散结构——易经”系统思维方式。

1.4 《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研究对象差异:

规律性:《自然学科》研究一个客观的自然现象,遵从必然性规律;《社会学科》研究东西方不同人文精神基础上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主客观纠缠在一起的或然性因果关系规律。

明确性:《自然学科》研究一个客观的自然现象,结论是自然现象,结论是清晰的,公认的;《社会学科》研究一个主客观纠缠在一起的社会现象,东西方人文精神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结论。

稳定性:自然界在千万年间变化是不大的,《自然学科》积累是比较稳定的;人类社会变化速度很快,尤其是现代,《社会学科》积累往往落后于社会形势发展很多年。

实验性:《自然科学》中的各种现象是可以重复的,可逆的,在西半球实验室的实验在东半球实验室里也可以成功重现;《社会学科》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是不可以重复的,不可逆的,在西半球发生的社会现象,在东半球难以找到相同的条件进行复制与成功重视。

证伪性:《自然学科》按逻辑实证主义原则具有“可证伪性”,对《自然科学》结论可以猜测或反驳,理论不可证实,但可以证伪,因此,《自然学科》具有普适性与科学性;《西方社会学科》结论是建立在许多公理性假设之上的,这些公理性假设是以西方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无法通过东方人文精神的证实或“证伪”,因此《西方社会学科》不具有普适性,也就缺乏科学性。

2 《西方社会保障学》与《东方社会保障学》理论的形成

2.1 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1889年德国实行《老年残疾社会保险法》。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推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西方社会保障学》理论。

2.1.1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文化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共济理论与方法;

2.1.2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低寿理论与方法;

2.1.3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大数法则理论与方法;

2.1.4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伦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宗教伦理价值理论与方法;

2.1.5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对外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对内社会保障理论与方法(最典型的是英国,1948年在本土建立“福利国家”制度,1956年在殖民地新加坡却不实行全民福利制度,而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4]

2.1.6 《西方社会保障学》西方社会理论与方法研究:契约社会理论与方法。

2.2 1956年英国在其殖民地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个人养老储蓄帐户制度),新加坡独立后,1983年实行《全民健康储蓄制度》(家庭住院储蓄帐户制度)。随着1980年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与亚洲部分国家推行养老储蓄帐户制度,逐步形成了《东方社会保障学》理论。

2.2.1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文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家庭本位理论与方法;

2.2.2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长寿理论与方法;

2.2.3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数法则理论与方法;

2.2.4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伦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世俗伦理价值理论与方法;

2.2.5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既要为经济建设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又要为人民提供保障的理论与方法(最典型的是新加坡,不但公积金用于社会保障,而且还用于住房建设、公共交通建设与其他投资计划);[4]

2.2.6 《东方社会保障学》东方社会理论与方法研究:家国同构理论与方法。

3 《西方社会保障学》与《东方社会保障学》理论差异原因

西方文明源头是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律与基督教文化,中国(东方)文明源头是先秦社会儒家、道家与法家等诸子文化,两者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5-7]

3.1 地理原因:希腊半岛崎岖多山,土地狭窄,三面环海,海上交通与商业贸易发达,形成了相对开放的社会。中国古代各部落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平原上,这里是东亚大陆的中心,北部是沙漠,西部是高原,南部是山岭,东部是大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

3.2 国家起源: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城邦制度,不同氏族与部落成员杂居,氏族解体,氏族成员成为国家公民,通过抽签或选举成为公民大会成员,形成民主政制。古代中国氏族部落首领选举产生,但禹传子,家天下,以亲属血缘关系转化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家国同构,国家学说成为对帝王歌功颂德的学说,形成专制政体。

3.3 民族原因:希腊半岛型地理环境,地中海气候与自然环境优越,航海和商业贸易发达;异质文化相互影响,崇尚英雄主义,喜欢向外部冒险,形成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习惯。中国是内陆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恶劣,黄河经常洪水泛滥,人兽相争,迫使人类联合起来与自然界作斗争;同质文化类型相互影响,崇尚中庸之道,人类内部希望稳定,形成探索人类伦理奥秘的习惯。

3.4 人口原因:古希腊人口密度小,重视航海与造船技术,与大海抗争,崇尚纪律,人们长期在外生活,缺乏家庭观念,强调个性伦理原则。中国人口密度大,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在一地生活,人际关系问题多,伦理道德紧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原则。

3.5 文化原因: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了基督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西方成为神权与俗权并立的二元社会,“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演变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创立儒学,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儒学成为国学(经学),儒学与皇权结合为一元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

3.6 历史原因:西方原始社会到目前为止的是血缘关系断裂的革命之路,氏族公有制(家族公有制)被奴隶社会(贵族与平民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瓦解了氏族,道德传统中断,只有借助宗教力量维系与强化社会稳定。中国原始社会走的是血缘关系延续的维新之路,亚细亚生产方式(家族私有制)取代氏族公有制(家族公有制),道德传统得到继承,不需要借助宗教力量维系社会稳定。

3.7 哲学原因:希腊柏拉图人性恶思想与基督教原罪观相结合,形成西方人性本恶观念,为消除人性本恶在权力中的延伸,形成“三权分立”的法治社会。西周周公实行“礼治”,孔于提出“仁”,孟子力主“仁政”,形成东方人性本善的传统观念,董仲舒提出“德刑兼用,德主刑辅”的主张,形成人治社会。

3.8 经济原因:希腊地中海交通方便,海上贸易发达;从事商业贸易,精于算计,国家有难,人员逃走,财产转移;商贸活动高度灵活,形成思辨的丰厚土壤,产生“爱智慧”的外向型思维传统。中国从事农业生产,农业财产不容易转移,国家有难,与国家共命运;农业靠天吃饭,种庄稼需要实在,形成诚信厚道特性,产生“爱伦理”的内省式思维传统。

3.9 法律原因: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雅典、斯巴达等城邦国家,氏族血缘关系被区域行政关系取代,形成奴隶社会民主制度。529年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颁布《民法典》,开创了西方民主政体。中国黄河流域大平原形成幅员辽阔的大国,禹传子家天下,氏族血缘关系得以延续,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专制制度。秦始皇用法家思想统一中国,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外儒内法,开创了东方专制政体。

3.10 社会原因: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伊壁鸠鲁提出“社会契约说”,希伯来人创立犹太教,《圣经·旧约》是耶和华与犹太人的契约,耶稣创立基督教,《圣经·新约》是耶和华与基督徒的契约,西方形成契约国家和社会。公元前6世纪中国孔子创立儒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东方的《圣经》,《大学》开篇“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方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

根据以上分析,乌文的经验总结可以推测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社会保障学》社会共济理论。

4 理论商榷

中国是东方国家,具有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不是一次“文化大革命”就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因此,根据《东方社会保障学》家庭本位理论,家庭储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可供选择的主体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不可能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制度选择,只能作为商业医疗保障制度对主体制度的补充。[8-9]

标签:;  ;  ;  ;  ;  ;  

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主体模式的选择看建立“东方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迫切性--与吴继图同志商榷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