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坡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四中学 256500
摘 要:当今社会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而新时代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体育老师有必要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对既定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即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评价机制 创新型教师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对既定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一、教学观念要体现创新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转变观念是开拓创新、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教学方法要体现创新
教学方法有好多,如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等等。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教学方法就要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下功夫。要创设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要创设启发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动脑想、动口说、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事半功倍,引得创新的一潭活水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学习方法要体现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由问题情境激发,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情境,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激发作用。要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在生活磨炼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社会调查式、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同时还能创造性地掌握教材所没有规定的内容。在合作小组的内部探究性活动中,既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也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篮球,有的学生擅长足球,有的学生擅长捕捉国际热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探讨课题中的理论、观点和假说,并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同时,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四、评价机制要体现创新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不但要做到不把评价变考试、不用分数牵学生,还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成绩的权力。传统的成绩评定是教师的权力,学生也因此对教师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这种权力,放一部分给学生。比如,在教师设定的几个讨论题中,讨论哪个题由学生自由选择,认为自己对哪个问题有“高见”就谈哪一个。小组讨论后派一个代表发言,组员随意补充,异组同学也可提出异议或作必要补充。解决问题后,异组同学给主发言小组评定成绩,若异组同学判定的成绩为“优”,则主发言小组每个成员都可获得一个“优”。小组长再根据组员分析讨论时的表现,有权力给发言积极的同学加一个奖励标志,整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性的调控作用。这种“权力下放”评定成绩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给学生创造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品质、创新精神。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上海交大附中 蒋敏然 撰写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研究》,2000年,第三期。
[2]《课程·教材·教法》.人教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东坡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情境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学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