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胜地皇家诗歌的艺术表现_乾隆论文

避暑胜地皇家诗歌的艺术表现_乾隆论文

避暑山庄御制诗的艺术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避暑山庄论文,艺术论文,御制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避暑山庄御制诗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它的史料价值,是已经被肯定了的。那么,它的艺术表现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朝鲜十八世纪著名学者朴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被任命为赴清进贺正使来到热河。他写下的《热河日记》,有一段评论清帝避暑山庄御制诗的文字:“康熙山庄诗共三十六首,皆陋拙无致,盖多勉强咏哦,以示素抱……”。诚然,无论是康熙,还是后来的乾隆,他们的笔下,的确有些诗篇因侧重表现其政治抱负而缺乏艺术性,但也不能一概否定。虽然山庄御制诗中,脍灸人口的杰作不多,但有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还是下了一定功夫的。诗作者不仅注意从前人名诗中吸取养料,而且还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本文拟就以下五个方面,谈谈避暑山庄御制诗的艺术表现。

一、摹形摹色突出诗的绘画美

诗画鉴赏家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表现诗画是相通的。优秀的山水画,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鲜明突出的特征。好的诗篇也象绘画一样,总是把自然景物的形态美与色彩美,形象地表现出来。山庄御诗的主要作者,康熙、乾隆以及嘉庆,都喜欢前人的名诗名画,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谈过荆浩、关仝的创作,并且常常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山庄景色。他们在写诗时也象绘画一样,对自然景色进行摹形与摹色。摹形,既是修辞中的一个术语,也是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所谓摹形,就是描摹客观物体的形态。画家作画,总是以线条为手段,先勾勒山水花鸟等自然物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着色,并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康熙、乾隆以及嘉庆,他们写诗都借鉴过绘画的技法,并且以语言为线条来描摹自然景物的状貌,比如康熙的《水芳岩秀》:

朝窗千岩里,峭壁似天剖。

名为“水芳岩秀”的大殿,窗户正对着千万座山峦;陡峭的岩壁,看上去好象刺向青天的一把把利剑。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既描摹出群山的状貌,又着重勾勒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并且以青天为背景,使峰峦岑岭的形态显得格外清晰。细细品味诗中画面,似乎展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一幅高山峻岭图。描摹客观物体的形态,有时为了增强其形象性,还可与叠字的运用相结合。比如嘉庆《宿云檐》中两句诗:

林影合冥冥,炉烟浮细细。

这两句诗的基本含意是:林木投影层迭重合,香炉青烟升腾飘浮。前一句诗,用了“冥冥”叠字,使一株株树木迭落的阴影,显得更为幽暗;后一句诗,借助于“细细”一语,把缭绕的青烟,描绘得犹如一缕缕轻纱在盘桓浮动。绘画不仅运用线条勾勒,有时还结合光的明暗来造型。嘉庆的诗句,由于运用了叠字,既突出了林影幽暗浓重的状貌,又充分显示了一丝丝青烟的线条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摹色,对于写诗来说,就是运用色彩词来描摹自然景物的颜色。优秀的诗人,象画家一样,善于为自己的作品,点染适当的色彩。山庄御制诗的作者,也借鉴画家作画的手法,常用色彩词来描摹自然景色。比如康熙《澄波迭翠》中两句诗:

迭翠耸千仞,澄波属紫文。

这两句诗,先写连绵起伏、高高耸立的山峰,然后描绘微波涟漪、洁净澄澈的湖水,并且以语言为画笔,运用色彩词“翠”和“紫”,为飘浮于水面上的山峦树影点染色彩。康熙的诗,象白居易的《暮江吟》一样,也把夕阳返照时的山光水影,描绘得绚丽多姿,使避暑山庄显得更加迷人。再如乾隆《烟波致爽》的两句诗:

枫黄接雁塞,霜白点龙沙。

“雁塞”,原本是山名,即雁塞山,后来泛指北方边塞。“龙沙”,原指我国西部、西北部边远山区和沙漠地带,后来泛指边塞和沙漠。到木兰围场打猎后,在回归山庄的途中,乾隆登高远眺,眼里是一派秋色:叶色已黄的枫林,遍及塞北高原;白霜点点,散落在广阔的沙漠上。“黄”字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使枫林增强了形象性。写寒霜重在表现其“白”,并强调其点点散落的状貌,从而打破了塞外大沙漠色彩单调而又沉闷的气氛。正因为在描写中恰当地运用摹色手法,使乾隆笔下的塞外秋色,在辽阔与邈远之中又含有生机与活气。透过诗中景物,可以想象出乾隆由围场打猎回归时,其心情是很兴奋的。

在避暑山庄御制诗中,类似上述运用摹形、摹色来描写景物的诗句,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诸如康熙《青枫绿屿》中:“绿屿临窗牖,晴云趁绮霞。”乾隆的《芳诸临流》:“曦影错金碧,春流泛紫红。”嘉庆的《水心榭》:“山腰白云出,水面绿荷铺。”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既描摹出晴空、云朵、曦影、春流、荷叶等不同形态的自然物,又以金碧、紫红、白、绿,分别为自己笔下的景物点染色彩,从而构成一幅幅优美画面。总之,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恰当地运用摹形与摹色,可以突出诗的绘画美。

二、情景结合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诗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既要有明确的是非观点,又要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于诗来说,感情之有无更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有感情,艺术形象才有生命;感情越浓烈,艺术形象的生命才越旺盛。写诗要抒情言志,但又离不开写景;赤裸裸地抒情言志,就不会有鲜明突出的艺术形象。只有将充沛、浓烈、炽热的感情寄寓于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情与景结合在一起,既能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形体,又能再现大自然中的美,充分发挥诗的感染作用与教育作用。

情与景结合的表现之一,是借景抒情。有些古典诗歌,从表面上看情与景是分写的。景物描写有时在前,也有时放在后边。但写景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总是以写景为基础。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作品,在山庄御制诗中也是常见的。比如嘉庆的《沧浪屿》:

方池澄澈锦鳞游,天水涵容万象收。心地光明九有印,不须比拟濯缨俦。

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所写之景也为抒情奠定了基础。前两句诗,描绘一方池水清澈见底,游来游去的鱼群光灿如锦;明净的水面映照朗朗的天空,草木山石各种影象都涵容在水天之中。后两句诗是抒怀;诗人从眼前的景色,想到心地光明的人,象澄澈的水面映照各种自然物那样,能把九州万物、天下大事都容在胸怀;这样的人不必与隐居者结伴,或仿其洗濯冠缨之举,其品格之高尚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须比拟濯缨俦”,用了一个典故。《楚辞·渔父》引用古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洗冠和洗足,分别用清水与浊水,是避世隐居者借以表现自身高洁之举,嘉庆反其意而用之。在他看来心地光明正大的人,不必效法隐居者的举动,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可见,嘉庆的《沧浪屿》,抒情与写景结合得很紧。“天水涵容万象收”的景色触发了诗人之情,“心地光明九有印”是借景抒情,亦即在写景的基础上引伸出来的。情因景生,而景也因所抒之情而显得有很深的蕴意。再如乾隆的《采菱渡》:

菱花菱实满池塘,谷口风来拂棹香。何必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有江南。

这首诗也是情景分写、借景抒情的。头两句诗,主要叙写乘舟采菱所见及其所感,既形象地描绘出布满池塘的菱花与菱实,又具体地表现微风从山谷徐徐吹来扑鼻的馨香。诗中所说的“池塘”,是指山庄环碧岛周围的湖水,此处遍植荷花与菱角。当年,清帝及其后妃常在岛上采菱渡小亭中观赏景色,有时也荡舟湖上采摘菱角果实。乾隆笔下的诗句,既真实地反映出这里秀美景色,又蕴含着轻松而又愉快的情绪,为后文抒情奠定了基础。三、四两句诗,是赞颂山庄景色象江南一样美,并满怀激情发出呼唤:“请看塞北有江南。”这欢快的情绪,显然是在观景与写景基础上产生的,并与前边的写景相映相衬,真可谓景乐情也乐。乾隆笔下的情与景,由于互相衬托的作用,使人感到不仅景中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而且所抒之情似乎也为诗中的景物增添了美的色彩。

情景结合的另一种手法,是寓情于景,既写景又抒情,使情与景融为一体。古诗中有些描写景物的作品,乍一看好象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是蕴含着喜怒哀乐感情的。比如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主人公去访友,在园外敲门,园里没人,只见一枝红杏露出墙外。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的抒情语句,但从“春色满园”、“红杏出墙”的描写,完全可以体会出,诗人面对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心情是无比喜悦的。古人论诗称赞这种寓情于景的作品,是“情景交融”。避暑山庄御制诗的作者,在创作中不仅努力借鉴前人的笔法,而且也写出一些融情于景的诗篇。比如乾隆的《冷香亭》:

潦水寒潭芦荻苍,汀沙白露欲为霜。晚荷几条支欹影,风韵今朝挹冷香。

这首诗是句句写景:积聚的潭水已经寒冷,但芦苇仍然是苍绿的;沙滩上的白露,似乎就要凝结成霜。几朵晚谢的荷花,连同其落叶在水面投下倾斜的暗影;今朝的风力较强,带着清冷的荷香扑面而来。“风韵”,指风声或风力。金秋季节的北方,处处都显出寒意,而树叶凋零的秋景又常常引人伤感。但山庄内虽然也水寒风劲,却因芦苇苍绿、荷花晚谢,仍然是生机勃勃。乾隆的《冷香亭》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样,都因触景生情,并通过景物描写寄寓感情,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读乾隆的诗,不仅感受不到秋景之萧索与悲凉,而且可以体会出诗人在伴着荷香的秋风中,表现得十分兴奋与舒畅。寓情于景的写法,有时与拟人相结合,来表达喜怒哀乐。如康熙的《澄泉绕石》:

水泉绕旧石,雉雀乐新巢。晴夜荷珠滴,露凝众木梢。

山泉绕着被冲刷得很光滑的岩石淙淙流淌;山鸟喜欢枝叶茂密的树木及其新巢。晴朗的夜晚荷叶上托着滚动的水珠;青翠的树梢片叶也凝结着滴滴露珠。在这句句写景的诗篇中,用“乐”字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这是以已度物,想象着鸟儿和自己一样,也为眼前这清新秀美的景色而感到高兴。可见,诗中虽然写的是水泉、新巢、荷珠以及树叶上凝聚的水,但因这些自然物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所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想象与联想予诗以浪漫色彩

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艺术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艺术想象可以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形象;可以使平凡的事物显得不平凡;可以创造出与现存世界相似但又不同的另一种世界。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总是与幻想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想象中的幻想,是由现实生活激起的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用非现实的东西加以表现。阅读古诗可以感受到,幻想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既可以容纳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囊括天上、地下、人间。如果说宇宙以及宇宙间的万物有个极限的话,那么艺术想象中的幻想,却可以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康熙《云帆月舫》中的两联诗:

阁影凌波不动涛,接灵鳌。蓬莱别殿挂云霄,粲挥毫。

名为“云帆月舫”的楼阁滨临湖水,其阁影凌波的状貌引起诗人一种虚幻感受,因而在诗中引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故事。“灵鳌”,即神龟。据《列子·汤问》篇记载,古时勃海中有五座山,总是随着海浪移动,帝命神龟将其承载,才使这五座山牢固地立于海中。康熙笔下的“接灵鳌”三字,就是借助于神话故事表现他由虚幻的感受而展开的艺术想象:坐在云帆月舫阁中,感到阁影虽然凌驾于水面上,但它却不随着波涛移动,因而想象着山庄水底也有神龟,而自己似乎也置身于虚幻的神话境界。“蓬莱”,海中仙山名,也被称为蓬壶。康熙赞美云帆月舫阁象蓬莱仙岛上的别殿,又象是画家挥毫描绘的画幅,文彩鲜美而又光粲夺目。由于想象的作用,康熙的诗既突出了云帆月舫的景色美,又赋予作品一种虚幻迷离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再如乾隆的《天宇咸畅》:

洞府玉虚宇,林扉守百灵。三天别无路,五岳有真形。

青鸟凭传信,紫鸾时驻軿。瑶函降《真诰》,闻说是《黄庭》。

这首五言律诗,全篇充满非现实的幻想。诗的开头,把作为山庄一景的天宇咸畅说成是洞天福地,接着又指出这里是通向道家三清仙境的必经之路,因而常有“青鸟”、“紫鸾”等神鸟出现。最后还说是天帝曾降真诰《黄庭经》于人间,赞美山庄是修养身心的好地方。所谓“洞府”“仙境”、道家的三清世界、传信的神鸟以及天降《黄庭经》等等,都是非现实的。诗人是借助于这些非现实的传说,想象着山庄也是一处人间仙境,在作品中制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气氛,从而表达诗人对山庄的钟爱。

联想同想象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诗人创作中的联想,不只是一般的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往往是在联想活动中含有奇想。在古典诗歌中,有些作品的联想,既能表现事物固有的特性,又能赋予普通事物以妙在其中的神韵。比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西湖水光山色联想到美女西施,既突出西湖之美,又因联想之新奇,使作品显得颇有神韵。山庄御制诗中不仅有许多作品运用了联想,而且其中也有不少蕴含着奇想的诗句。比如乾隆的《锤峰落照》:

曾爱文皇句,高标物外情。照亭浮槛晃,烛浦漾澜明。

理镜资强立,神功谢巧营。倚天森玉柱,似待勒谁名。

诗人从夕阳返照时高高耸立的磬锤峰,联想到这座倚天而立的石柱,好象是一座无比雄伟的丰碑,进而又联想到汉代大将窦宪追杀北单于登燕然山,并立石碑刻名勒功的故事。这一系列的联想,一方面反映了磬锤峰之高,另一方面也因联想之奇,使磬锤峰显得很不平凡,并透露出诗人微妙的思想活动:如同雄伟丰碑似的磬锤峰,它将等待刻名勒功的人是谁?也许就是自己吧!再如乾隆的《观瀑》:

瀑泉相问答,各唱喁于声。跳珠出浦圆,垂虹挂川晴。

从瀑布与泉水的声音,一前一后应和着的情景,联想到两个人在相互问答,或比着唱歌。又从飞迸着水珠的瀑布在晴空朗照下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彩虹。前者借助于联想,把瀑布比喻为人,赋予作品以奇妙的韵味。后者则通过联想,把瀑布描绘得象彩虹一样绚丽多彩。如果与传说中彩虹饮水或化为美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又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文学创作中的想象与联想,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的想象多半是借助于联想,把神话传说中非现实情景引进作品来,然后展开天上地下、洞府仙境的想象,赋予作品以浪漫色彩,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引古用典丰富诗的思想内容

写诗作赋,有时引用过去的史料、传说、人物、故事,也有把前人诗句或词语引进自己的作品,借以丰富其思想内容,扩大其表现领域。引古,也被称之为用典,引古用典,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作品中引用了历史上四个名相,并通过比较的手法,称赞诸葛亮的人品才德,超过了萧何与曹操,又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由于引古用典、不仅丰富了诗的内容,而且突出了诸葛亮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诗表明,要想写出内涵丰富、艺术强的作品,诗人不仅要生活底子厚,还要掌握渊博的书本知识。:“读书破万卷”,就是杜诗“妙绝古今”、成“百代之宗”的一个重要原因。康熙、乾隆虽然出身于少数民族,但因他们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熟读经书史传,所以也常常引古用典,借以表达其思想感情。比如乾隆的《四面云山》:

轩窗彻四面,岩谷俯千重。奚数荆关迹,堪寻佺羡踪。

林疏为风拂,峰现忽云封。策马遵寄栈,时看白鹿逢。

这首诗是赞颂山庄景色的。诗人既把善于画山水的荆浩与关仝两位画家引进作品中,又在诗里提到传说中的古仙人偓佺和羡门。乾隆认为山庄景色之美,就是荆、关的画也比不上。他说在这里可以找到偓佺、羡门的足迹,意为山庄是仙人所喜欢的地方。在引古用典之后,诗人又具体地描绘林木峰云的变幻,并且写自己骑着马漫步于曲折的山路上,时时看到白鹿在山坡上徜徉,恰如置身于仙境一般。由于诗人的用典能与写景抒情结合起来,既丰富了诗的内容,又深化诗的感情。再如乾隆的《玉琴轩》:

玉自无言比桃李,水因不竞中宫商。五言正是薰风节,治慕虞庭化日长。

这首诗引用两个典故:其一是《汉书·李广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为桃李并不炫耀自己,但欣赏其美色的人却来往不绝,竞然在其树下走出了一条路。其二是舜作《南风》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诗的前两句,先以玉比水,然后借助于典故,说水象桃李一样不争不显,却能发出乐曲般的声音,并以玉、桃李、水声象征人的高尚品格。诗的后两句是抒情,借助于典故表达诗人仰慕虞舜的清明政治,也愿意为民解除疾苦。这首诗本来是描写山庄泉水声水色之美,由于运用了典故,因而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既反映山泉水景,又表达诗人对做人与为君之道的看法。

在诗歌创作中,引古用典有时表现为直接从前人名诗佳联中选取文辞与语句。这种选取与借用,不同于抄袭的关键,就在于有无点化。所谓点化,就是将借用来的东西,经过加工改造,使其完全融化在自己的文思之中。比如杜甫的《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显然是借用了何逊《入西塞尔南府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诗句中的词语,但经过点化,将“出”改成“宿”,将“波中上”改成“浪中翻”,表现云静静地停在山岩边际,月在光波动荡的水面滚动,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画面,意境清新而又雅致。山庄御制诗也有不少直接引用前人名诗佳句的作品,比如康照的《石矶观鱼》:“唱晚渔歌傍石矶,空中任鸟带云飞。”诗中“空中任鸟带云飞”,引用了唐僧人玄览诗:“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的诗句,经过点化后,取其后一句,并加进了“带云”二字,又同自己前一句诗相配合,把傍晚传来阵阵渔歌以及鸟儿在天空中伴着白云自由飞翔的情景,描绘得生动而又形象,从而透露出诗人坐矶垂钓时所表现出来的悠然闲适的心境。再如康熙的《远近泉声》:

锵玉云岩应,色空有若无。

这两句诗,显然是借用了杜甫“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诗中词语。经过点化,把“锵锵”叠字改为单字,并与“玉”紧紧结合,又加进“云岩应”,既写出流水的声音如同鸣玉铿锵悦耳,又反映出流水声声在岩壁间所产生的若有若无的回音,从而突出了避暑山庄,近处流水铿锵,远处回音飘荡的特征。

古典诗歌中的引古用典,存在隔与不隔的区别。所谓就是有隔膜,写景抒情不真切、不易懂就是有隔膜,反之便是没有隔膜。有的古诗鉴赏家指出,宋代有些诗人,以用典显才学,以用典发议论,既脱离了写景抒情,又造成很多文字障碍,这种现象就是用典有隔。杜甫用典能将引来的史料、故事、人物,融入自己的写景与抒情中,既不损害诗的形象,读来又不难懂。前边列举的《四面云山》、《石矶观鱼》、《远近泉声》等山庄御制诗,似同杜诗具有用典不隔的特点。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由于他们写诗用典,常常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怀,所以也存在着堆砌典故、理多于情与景的现象。比如乾隆的《甫田丛樾》:“高壤傍云涯,芸芸动植皆。含生适真性,妙趣托澄怀。试马抡悬镜,玩鹅辨折钗。周诗徒颂武,未若此间佳。”全诗四联,五处用典。如果不把“含生”、“抡”、“悬镜”、“玩鹅”、“周诗”、“武”等含典的内容弄明白,是难以读懂的。即使读懂了,也因理多于情与景,而令人感到缺乏艺术魅力。可见,避暑山庄御制诗,一方面继承借鉴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不良倾向的影响。

五、锤炼语言提高诗的表现力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运用准确、精炼、形象的语言。由于篇幅短小及其韵律的限制,诗的语言更要高度凝炼而富有形象性。优秀诗人都很重视语言的锤炼。字词语句的推敲,是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因为一字一词用得巧,就能使全篇的景物都活起来。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由于运用了一个“闹”字,既写出了红杏的动态,又烘托出蓬勃的春意。再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因为用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知觉的人,使全诗都显得很有韵味。类似“闹”与“弄”的运用,被古诗评论家称为“活”字。在前人的影响下,山庄御诗的作者,也很注意字词的推敲。比如乾隆的《远近泉声》:

凿石布垂瀑,酾流帛裂湖。泉堪傲虎趵,峰得号香炉。

偶在参天一,闲凭味道腴。醉鱼时蹙浪,上下溅明珠。

诗的前联叙写山庄瀑布景色,后两联表现诗人观赏景色时的内心活动。描写浮游于水面上的鱼,用“醉”字加以形容,活灵活现地写出那摇摇摆摆的样子。接着又用一个“蹙”字,生动地描绘出欢跃的游鱼,打击着水面溅起水珠纷飞。这一“醉”一“蹙”的运用,既活画出游鱼的形态,也使瀑布飞流显得更加生动、更加引人注目。可见,乾隆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很注意字词的推敲。再如乾隆的《澄波迭翠》:

峰翠落湖心,悠然意与深。游鱼欣觅树,飞鸟迓迷林。

青峰翠岭迭落于湖心的影象,使湖水显得深沉而邈远。由于树木投影清晰,使游鱼和飞鸟都产生了错觉。诗人通过“觅树”、“迷林”,具体地写出鱼和鸟,因为把水中倒影误认为真的树枝和密林,一个盲目地去觅食,一个错误地去投林。它们的举动已经是可笑的了,诗人还以“欣”与“迓”分别加以形容。“欣”,欣喜,是人所具有的感情;“迓”,迎,用迎头扑向水中林影的动作,表现飞鸟非常兴奋。游鱼欣喜地去觅树寻食,飞鸟兴奋地去投林住宿,结果它们都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样写,不仅突出了鱼和鸟的形象,而且使人感到妙趣横生。诗中“觅”、“迷”、“迓”的运用,都是颇费匠心的。

同字词推敲一样,在写景抒情时,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也可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比如白居易《春题湖上》:“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把夜月投影于波心,说成是“点”上去的“一颗珠”,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月影;用晶莹的宝珠来比喻,突出了月影又圆又明亮,形象极为鲜明。避暑山庄御制诗中有些佳句,也是因为巧用了修辞手法。比如乾隆的《南山积雪》中两句诗:

塞梅粘树树,冻玉咽滩滩。

寒冬季节的塞外,一棵棵粘满白雪的树,犹如盛开的梅花缀满枝头,而一条条河流上所结的冰,似同晶莹闪光的冻玉。用梅花比喻雪、用玉比喻冰,既突出雪与冰的形象美,又真实地反映了塞外冬天,山野河流处处皆白的壮美景观。再如康熙《香远益清》的尾联诗句:

楼起千层,荷占数顷,炎景相宜。

山庄从各地移植来许多名种荷花,有的荷花朵大瓣多。诗人用“楼”来比喻花朵,表现其花瓣层层迭迭,似同高高的楼阁;接着又以“千层”加以夸张,突出花瓣之多、花朵之大,并与后文“荷占数顷,炎景相宜”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山庄荷花景色,非常可观。除了比喻、夸张之外,还有比拟、借代、排比……等多种多样修辞手法,山庄御制诗的作者,象前辈许多诗人一样,经常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提高诗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山庄御制诗的艺术表现。为了鉴别和把握山庄御制诗艺术表现之优劣,笔者把选出的作品与历史上名诗佳句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山庄御制诗虽然远不如文学史上一些名家的诗作艺术水平高,但是,其中也有内容与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读了这些诗,既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史料,又能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山庄御制诗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有艺术欣赏价值。

标签:;  ;  ;  ;  ;  ;  ;  ;  

避暑胜地皇家诗歌的艺术表现_乾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