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黛蒂
(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妇科 江苏 宜兴 214206)
【摘 要】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2008年因子宫良性疾病来我院手术48例患者,随机分成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组26例(研究组)和传统子宫切除术组2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连续5年性激素水平变化、围绝经期症状、性生活及研究组月经量的改变。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性激素水平改变一年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年后对照组E2水平开始下降,FSH、LH水平开始上升,至第四年有20例进入绝经期,研究组激素水平改变不明显,而且研究组26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月经周期正常,术后五年随访中仅2例在术后三年出现潮热、心悸等症状,对照组有17例出现潮热、心悸、失眠等症状,其中有11例出现较严重的围绝经期症状,结论: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可最大限度保留卵巢功能,延缓绝经期症状提早出现,是年轻的绝经前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子宫良性疾病;保留子宫动脉;卵巢功能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681-02
随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良性疾病发病日趋年轻化,如何在切除病变的同时保留子宫及卵巢的有效功能,避免卵巢功能早衰及残留卵巢综合症的发生成为临床面临的问题,在90年代后期,国内外对保留子宫血管的各种术式进行了临床研究。我院在2007年开始行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并对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因良性疾病在我院行该术式的患者作了为期五年的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肥大、子宫腺肌症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要求手术患者48例,其中子宫肌瘤34例,子宫肥大4例,功血4例,子宫腺肌症6例,所有患者均已婚无生育要求,无烟酒等特殊嗜好,无围绝经症状,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年龄34-45岁,术前行TCT检测及分段诊刮排除宫颈疾病及子宫内膜疾病,随机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26例行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对照组22例行传统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附件,两组在手术指征、病种、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手术方法:研究组均行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逐层进腹娩出子宫,用两把无齿卵圆钳分别钳夹子宫动静脉,于两侧子宫角内侧1.5㎝向子宫峡部方向三角形切除部分子宫体,下界在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上1-1.5㎝,注意保留子宫下段内膜约2㎝左右,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U型缝合子宫肌层(不穿透内膜层),形成小子宫,1号可吸收线加固缝合浆肌层,松开无齿卵圆钳,查无活动性出血,按常规操作逐层关腹。对照组按传统子宫次全切除方式操作,保留双侧附件。
1.3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清FSH、LH、E2值及术后1、6、12个月、2、3、4、5年相同时间测血清FSH、LH、E2值、术后围绝经期症状、性生活情况、研究组的月经量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 检验和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详细沟通,征得患者同意,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5年。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45-68分钟,平均56分钟,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10 ml;对照组手术时间35-75分钟,平均54.3分钟,术中出血50-180 ml,平均105 ml,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血清FSH、LH、E2比较:
2.2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及性生活满意度比较:
围绝经期症状采用Kuppermann评分法,0-20分为轻度,21-35分为中度,>35分为重度。研究组有2例术后3年出现潮热、心悸等症状,评分均<20分,为轻度围绝经期症状,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7.6%,对照组有17例出现潮热、心悸、失眠等症状,其中11例评分>35分,为重度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77.2%,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术后性生活:研究组术后性生活、性生理无影响,而对照组有7例出现性欲下降、阴道干涩、性交痛等症状,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明显降低。
3 讨论:
3.1子宫与卵巢存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两者在解剖和内分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绝经前切除子宫,无论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术后2年卵巢功能衰竭发生率为34%,4年增至50%[1],原因:卵巢的血液供应来自卵巢动脉及子宫动脉卵巢支,文献报道子宫动脉卵巢支的血液供应占卵巢血供的50%~70%[2],子宫切除后,切断了来自子宫方面的卵巢血供,可使卵巢血供减少50%甚至更多,从而影响了卵巢的滤泡发育而退化,导致卵巢激素产生减少或失调,同时因循环障碍,最终使保留的卵巢功能衰竭。本研究患者经过5年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类似,行常规子宫切除术组术后FSH明显升高,E2下降,至术后第4年基本均进入绝经状态,而研究组仅有两例在术后FSH上升至绝经状态,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证明切除子宫对卵巢功能确有影响.
3.2 邓成艳等[3]研究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变化,发现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潮热等症状的平均年龄比正常人提前2年,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两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分别10%和61%,且对照组有8例出现重度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n评分>35分,研究组仅两例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评分均<20分,为轻度围绝经期症状,也证明手术切除子宫后,卵巢功能有明显影响。
3.3 正常生理情况下,女性体内存在着从宫颈到垂体的反射途径,子宫内膜是ER、PR含量最丰富的组织,子宫切除后,子宫内膜受体也失去,也使与激素相关的反射途径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卵巢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卵巢早衰,本研究手术保留了部分子宫内膜,维持子宫的内分泌反馈调节,月经周期不改变,而月经量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患者的症状,又维持了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器官平衡,对术后性生活亦无明显影响[4],本研究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无改变,对照组患者器官缺失感明显,性生活质量较术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3.4 本研究的手术方式相对传统子宫次全切除术,保留了子宫各韧带及盆底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因切除韧带所致的盆底损伤性疾病的发生率[5],且手术操作只在子宫体部,周围邻近器官损伤发生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无明显增加,但保留子宫内膜,术后应定期随访。
3.5 术后复发:本研究组患者经过5年随访,仅有一例术后3年复发,该患者手术时34岁,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复发后肌瘤约2cm,随访至今稳定,故对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能否用本手术方式,仍需更多研究。
综上所述,保留子宫动脉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倒三角子宫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卵巢功能影响小,最大限度保留女性内分泌功能系统的完整,同时大大降低传统手术方式术后的盆底疾病的发生率,保证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器官缺失感,提高生活满意度,是年轻的子宫良性疾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优先选择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7-184。
[2]左常婷,刘新民,王晓岩,子宫良性病变保留子宫内膜和子宫动脉上行支的术式讨论,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3):161-164。
[3]邓成艳,汤德民,等,子宫切除与卵巢功能[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39-643。
[4]刘正铃,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9(7):36-38。
[5]牛颖,高位子宫部分切除术33例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11):1551-1552。
作者简介:
杨黛蒂,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妇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杨黛蒂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子宫论文; 术后论文; 绝经期论文; 卵巢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动脉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