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写作心理转换的教学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心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教学干预必须追寻写作主体的心理境界,如郑板桥画竹一样,经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物——意——文)三重境界的转换。写作心理转换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教学干预。
第一境界:眼中之竹——写作资源的激活
眼中之竹不能同生活表象画等号。一切外在事物在观察之后要进入写作主体的心灵世界,须由心灵进行审视和体验后,才会“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这时的生活表象才能成为眼中之竹(素材)。不能将生活表象经由心灵进行审视与体验,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的真正原因。
由外在世界的观照进入心灵观照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需要将表象通过感受沉淀为感情记忆,这其间,又经历发生、扬弃、升华、组合的动态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感受都能激励情感并在感情记忆中沉淀下来,只有那些内涵丰富的深刻感受,才能沉淀在感情记忆里。只有见景有情,瞻物有意,睹象有思,其景、其物、其象才能融入心中,遂有写意。这条内化规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
其一,情感性。只有当主体的心灵观照始终贯穿情感运动,倾向于某一写作对象,并显出强烈、深刻、细腻等心理层次后,心灵世界才有可能融化生活表象,使其成为丰富的眼中之竹。
其二,意象性。“意象”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认识、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体。独具匠心的作者,能像能工巧匠一样,根据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既反映外部事物又渗透自己思想情感的“内心意象”进行写作。比如从老师新添的几根白头发上读出无私奉献的感动,从妈妈清晨起床的蹑手蹑脚上读出体贴关爱的柔情,从傲霜斗雪盛开的红梅身上读出坚毅不屈的傲骨,从乌鸦反哺的场景中读出回报父母的孝心……意象运动愈充分,人的创造思维愈活跃。
其三,顿悟性。顿悟从何处而来?一要“勤于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及时录下偶尔闪现在脑海里的写作灵感,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二要“敏于思”,对一切事物,特别是那些引起“心灵一颤”的事物,要细心地回味之,深思之,并从中发现全新的内涵。三要“明于辨”,对类似却又不同质的事物进行分析,从而养成明辨实质、求同辨异的能力。四要“善于挖”,学会精思深掘,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在不断的渐深领悟中获得创新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臻于“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的境界。
第二境界:胸中之竹——写作材料的塑变
人们一旦对某一信息产生了注意,其余的信息就会被自动地抑制。也就是说,当学生依据命题对那些已经激活的相似块进行挑选、匹配和塑型的时候,那些被选中的相似块就会被迅速放大,而那些未被选中的相似块就会被不自觉地抑制。那么,根据什么去选择或塑型那些已经激活的写作素材呢?这首先取决于文章的主题。教师要提醒学生,自己究竟是为了要说些什么而写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东西,要叙述什么事情,要提出什么主张,要抒发什么感情,根据这些需要对材料进行塑型。塑型的主要方法是:化理为象,多维思考。
(一)化理为象
1.“理”“象”结合是思维的规律。无论是记叙文写作还是议论文写作,欣赏者总是偏爱通俗易懂的文章,因为即使纯粹的抽象思维,也是建立在化理为象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平时写作教学干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化理为象的必要性,并养成化理为象的思维习惯,比如思考抽象问题的时候引入鲜活的生活,用具体的事物来印证道理,或将抽象的道理融化在具体的表象之中。
2.写作过程就是一个“理”“象”结合的思维过程。写作者一方面需要对一个个现象进行归纳,以概括出隐藏在具体事例中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用个体来证明规律的正确性,这就是思维的归纳和演绎。作文中所选取的事例越典型,角度展示越清晰,就越容易得出鲜明而正确的结论,并且也就越能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也正因如此,越是好的文章,就越能够给人以具体可感的东西,同时在这些具象的背后,又暗示着自然万物、人世百态。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以便让学生能更自觉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将文章写得活泼灵动,且具有生命力。
3.“理”“象”结合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道理要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爱莲说》中的“莲”,就与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品格有相似性。同样,当我们要去分析“宽容”这样一个论题时,父母对子女的宽容、大地对万物的宽容,也都具有内在的相似性。
“理”与“象”的关系应该区分为理象、理理、象象这样几个层次;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相似性时还要有层次观念,如用太阳来歌颂和赞美一个人,它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是一个方面,太阳的黑子如同人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写作的过程不恰当地说就是一个比喻或者类比的过程,写作者努力寻找着的不过是“理”与“象”之间的相似点,写作时就是要把这种相似点尽量清晰和完整地展示出来。
(二)多维思考
好的思维应该是多向的、广泛联系的、层层深入的和周密严谨的,相反,不好的思维却是单向的、静止的和孤立的。只有将思维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促进思维走向成熟。比如看到“风”这样一个题目,同样想到社会风尚、文学风尚等,有的人想到社会风气,有的人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内在联系,而有的人就只能平面地列举各种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运用和作文技巧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
1.多向与多层。对材料的理解和加工应该尽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进行,而且要使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习惯。如“价值”一题,可以从历史、现实、人生、心灵的角度来构思。“历史”,从横断面考虑,可以关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纵向进程考虑,可以是历史演进、民族嬗变、历史教训与思考;“现实”方面,可以关注国计民生、时事热点,体现社会责任感;“人生”方面,可以关注人生意义、价值取向及人生观;“心灵”方面,可更多侧重于个性化的体验……当然,若能从多个视角来构筑文章的话,不仅能表现自己纵横捭阖的驾驭能力,也能使文章颇具厚重感与“立体感”。话题作文的话题本身就呈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为多角度构思提供了可能。
2.求同与求异。从多则材料中提炼一个最佳主旨,进而确定论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求同思维。这种思维的训练平时比较多,我们常常忽视的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思想开放,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不受已有的经验或规则的限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寻求各种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第三境界:手中之竹——写作图式的构建
面对文题,学生会有诸多困难,但最大的问题是谋篇困难,因为大脑中缺乏适当的写作图式。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原型图式”,以启发他能成功谋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图式,这样做,习作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多少灵感和顿悟,内心也就不会因此而欣喜若狂,久而久之,便不能形成对写作的内在热爱。而且,过于容易获得图式,他们就不能获得寻找图式的认知策略。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先行的组织者教学策略,采取复习提问的方法,激活原有的知识固定点,逐步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中寻找到适宜的原型,通过对原型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归纳,获得最终认同的结构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在例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必须精选两个以上的例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剔出次要的非本质特征,结构为图式。这里要注意的是,形成图式,并不是让学生形成传统的陈旧的固定模式,而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可以构建灵活多样形式图式的思维意识。
写作图式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消化,建立起文章范本的心理映像。如写《春天》,教师可以安排朱自清的《春》,让学生们感受其“咏春”“绘春”“赞春”的形式图式。如果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则要求学生精读细读《春》,领悟文中长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的运用,等等。
其次,强化“范本图式”。通过一系列主题、内容、形式、语言风格等相似的范本,进一步强化该“范本图式”,弥补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在组织结构、表达运用等方面的不足,促进“成品作文”的完成。为进一步强化范本图式,可采用多次仿写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对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语言风格的一系列范本的多次模仿性写作,进一步稳定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再次,同化迁移图式。一种范文的阅读迁移能力只是类似此种范文的能力,为了广泛迁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增加阅读的数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单个文本扩大到多个文本。比如在教学生写作《×××的桥》时,就要引导学生既读课内的《中国石拱桥》,也读课外的《世界十大名桥》《我心目中的桥》《思念的桥》等。建立在大阅读量上的写作迁移训练,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